《媽媽再愛我一次》下周首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08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 (記者陳然)由同名電影改編的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前日舉行媒體探班,製作人李盾、導演周可、主演周冰倩、作曲金培達等人悉數到場。該劇此次的北京首演也是東方劇院轉型成音樂劇劇場後的首部揭幕大戲,5月6日至18日,將在東方劇院演出12場。

  當日彩排現場,歌手毛阿敏、主持人戴軍也加入探班行列,與主創分享這部親情題材的音樂劇大戲。毛阿敏講述了自己對媽媽的真情實感,戴軍更挑戰自我演唱劇中片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即將上演的版本是首版演出後吸取多方建議而重新修排的版本。來自韓國的音樂劇藝術總監劉嬉聲、舞美總監徐淑珍,香港編舞唐順昌等主創,針對劇情、舞美和編舞幾個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修改。舞美設計徐淑珍為劇組引進了首次在中國使用可製造出裸眼3D效果的多道流蘇幕,使舞臺視效更加豐富。

相關焦點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寫作詩歌、隨筆,翻譯歐美多家詩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見相關專業期刊,出版有詩集《逆行》,譯集《波蘭現代詩選》《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詩選》《捍衛熱情》等。曾獲得第二屆「宇龍詩歌獎」「後天」詩歌翻譯獎等。但共情能力或說人性尊嚴的缺失也頻頻表露出來。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媒體走向市場化,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媒體緩慢紮根,真相可以埋葬虛偽與謊言,真話能刺穿戾氣與悖謬,事實本位的新聞則可幹預社會,媒體人一路尋找新聞夢想得以實踐的現實空間。  從深入「非典」第一線,到調查山西汙染事件,再到採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等,這些人們更習慣在市場化雜誌上看到的深度報導,出現在央視,令人驚喜。
  • 周蕙《約定》對我而言是氧氣般的存在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當新京報記者見到她時,髮型師正在幫周蕙打理著俏麗的新造型,她扭過頭來笑著說:「其實還是長發比較方便,我自己一個人時,永遠都是綁一個馬尾。」  周蕙一向生活得簡單隨性,音樂中的她也一樣舒適宜人——自1999年首張專輯《周蕙精選》中的一首《約定》開始,這副動人嗓音就在眾多男男女女心中紮下了根。
  • 直播間裡的12歲少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楊曉蘭連著幾個整夜躺在床上睡不著覺,小聲啜泣,奧華睡在媽媽上鋪,半夜聽到哭聲,心裡酸酸的。他心疼媽媽,但又覺得她「度量太小」。在新聞下面,他只回復了八個字,「是是非非,人情事故」。「懂的人自然會懂,我也不想解釋,沒必要,浪費時間。」奧華說。
  • 專訪| 蔡志忠:依舊頑皮,愛講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蔡志忠:對對對,那個就是這一篇,你看由三毛看起來我多厲害。 我開始認識她,她是大作家,我只是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畫《大醉俠》;她經常回去撒哈拉,那再回來我變成動畫導演,還得了金馬獎,創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再來我又得「十大傑出青年」,再來我變成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 金曲歌王李玖哲離開華語樂壇的7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而時過境遷,七年之後再回歸,是否會擔心大家「還會記得嗎」?  「這也是我想過的一個問題。已經七年了,這個世界改變了很多,演藝圈也改變了很多。大家還會記得我嗎?幸虧有很多歌迷朋友,還告訴我說他們記得,」李玖哲的普通話依然不太標準,笑起來也依舊很溫暖,「他們很多人已經有了孩子,但還是告訴我說『我記得啊,我的孩子都唱你的歌』,所以我真的好感謝。」
  • 相聲瓦舍 眷村的孩子愛說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馮翊綱率先反對,「都是他在挖坑,我在埋土。我們劇團如果說有任何困難,就是在開演之前找不到宋少卿的人了。——但是慢慢我被他磨得也有幽默感了,以前我辦事太嚴謹,會給別人壓力……」「還好還好。」宋少卿安慰道。   【眷村】 愛上舶來的南腔北調   馮翊綱說相聲是「浪漫」的,「活生生的人站在那兒,說有趣的語言、優美的中文」。
  • 謝和弦歌和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謝和弦覺得《柳樹下》是新專輯裡最特別的一首歌,不僅僅是因為有同公司師姐徐佳瑩的合作,而是這首歌最好聽的副歌部分是爺爺當初寫給奶奶的情歌。  新京報:《柳樹下》這首歌是爺爺給你的靈感?  謝和弦:這首歌的副歌是爺爺和奶奶年輕的時候寫的歌,小時候就聽這首歌,也一直了解到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但當時並沒有太當回事。
  • 大波浪樂隊:用悲觀激起快樂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總決賽演唱的這首歌是大波浪即將發行的兩張新專輯中的一首(單曲目前已發布上線),我們能從這首歌中看到大波浪即將發生的變化,也能看到主唱李劍的些許過去,他的「烏託邦」。節目之餘,新京報專訪了大波浪樂隊,成員們跟記者分享了他們臺上的瘋狂和臺下的自我。  在北京的一家西餐廳門口,記者見到了穿著花襯衫的邢星,這件襯衫一看就是他樂隊之餘的副業——古著店的存貨。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好起來了」。周有光告訴外甥女。網上流傳的生日照片上,他戴著壽星帽,面色紅潤,眼帶笑意。  兩天前,周有光112歲生日這天,卻是另一番光景。文化界諸多人士去周家拜訪,上午10點多,其私人醫生蔣彥永送來生日賀卡。「周有光沒有戴助聽器,幾乎吃不下東西,一袋400毫升的營養液打得很慢」,蔣彥永回憶,臨走前,自己提出看一下周有光的舌頭,周有光已非常疲憊。
  • 普魯斯特問卷下的華晨宇:我的才華是自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於是,新京報決定「偷懶」並討巧地藉助了萬能的普魯斯特問卷,拋開關於即將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以及9月初將在北京舉辦的首場演唱會等常規問題,通過這28個命題以及幾個附加題,讓了解與不了解華晨宇的人都可以從不同側面去認識一個多面、立體的戴著大眼鏡、大笑時會露出白色牙齒的「花花」(華晨宇的暱稱)。
  • 搏鬥「刻板印象」的亞裔影后奧卡菲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她告訴新京報記者,「我不想一直被稱為亞裔美國人,而是想被稱為奧卡菲娜;我不想因為自己搞砸了,讓別人對所有亞洲人產生不好的印象。年輕的亞裔女孩們,你可以做任何不被允許做的事情,可以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能做一百單八將,此生不再有遺憾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同題問答】  Q1 新京報:如果再選一次,最想演《水滸傳》裡哪個角色?  Q2 新京報:對於《水滸傳》這部劇還有哪些遺憾?在我說這句話時,整個思考的過程有點長,如果導演給我看一次回放,我會縮減一些,但他從不讓看,有點遺憾。口述:王衛國  智多星吳用 寧曉志  A1 還是會演吳用,因為其他的角色不勝任。  A2 在塑造人物的表現力和人物關係上,以及演員之間的互相照顧、關心,各個方面都有些許遺憾。如果再重拍一次,我會做得更好。
  • 杜琪峯:亂搞的電影生存不下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除了導演身份,杜琪峯最近也做起了策展人,他聯合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推出「光影記憶——香港電影與電影中的香港」特別影展,選取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10年、跨越60年的16部香港經典電影,涵蓋家庭、愛情、喜劇、犯罪等多種類型,表現了不同時期香港的社會風情和城市風貌,執導者從馮峰、李鐵、楚原到吳宇森、許鞍華、關錦鵬,再到王家衛、陳果、爾冬陞等,無一不是香港各個時期最優秀的導演。
  • 張達明 抗癌九年,拿下金像最佳男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很多人把張達明在《麥路人》中的角色和他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綁定,連他本人也笑言這個角色「無添加」、實屬本色出演。九年前被確診患有癌症,張達明一直用「活一天賺一天」的心態去努力發掘身邊的人和事,並堅持創作。一年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的專訪時,他說得最多的三個字就是「好美麗」。
  • 趙寅成 和孔孝真合作把我抬高不少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孔孝真:我演的是一個神經外科醫生,她剛剛做了一年的醫生,性格有些大條。她的醫術水平很高,氣場很大,但是內心溫暖。因為扮演的是醫生,有些患者的隱私也會與專家溝通。拍攝過程中受到打擊(出車禍受傷),我也約見了醫學專業人士,他們都很開朗幽默,能很好地調整病人情緒,對我起到一定幫助。  這部劇講的其實是關於內心經歷痛苦的人們相互治癒對方的故事。
  • 《六弄咖啡館》 真正的青春,更多是遺憾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董子健全程使用臺灣腔演戲,雖然在念完「靠北」後也說過諸如「TMD」這樣的北京土語,但基本上並沒有讓人感覺氣質違和,演了大量青春題材電影的他這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也聊起了兩岸青春題材的不同之處。  能生活好,才能更好地演戲  新京報:這次《六弄》選演員挺有意思的,你是內地演員,女主角顏卓靈是香港的,導演為何會找你演呢?  董子健:導演有點病吧,哈哈哈,開玩笑。
  • 普通女性被看見的一年 | 追問2020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非虛構平臺「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發布的《被前夫燒毀的拉姆 | 穀雨》一文中,我們得知,前夫唐某對拉姆的暴力戕害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過漫長、持續的暴力升級、預防家暴制度的缺位,才最終釀成的暴力慘劇。 拉姆的遭遇並非孤例。事實上,自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範圍的家庭暴力與親密關係暴力發生率較以往有明顯上升趨勢。
  • 記者:裴劍飛 沙雪良 編輯:樊一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裴劍飛 沙雪良)昨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9場新聞發布會。
  • 王嘉明 說我實驗?我是亂搞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不過,莎妹日後創作的議題與團名所標榜的女性主義倒無多大關係,而成為一種有別於正統的、前衛反叛的劇場美學代名詞。  大學學地理的王嘉明因加入臺大話劇社而結識了一幫夥伴,從舞臺監督、製作人做起,29歲寫出第一部戲《Zodiac》之後才正式轉做導演。王嘉明自認是個「雜家」,創作上沒有固定的來源,「像章魚一樣四處亂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