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13 新京報網


2013年1月15日,北京,剛過完108歲生日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周有光

  籍貫:江蘇

  終年:112歲

  去世時間:2017年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字怎麼讀?按直音法,寫作「音舟」,即兩字讀音相同;按反切法,可注為「知勾切」,意為「知」聲母zh和「勾」韻母ou……

  如今,我們能在手機、電腦上,迅速用拼音輸入「zhou」並打出這個字,歸功於一個年代和一個人:1958年,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周有光去世。

  很難用寥寥數語,概括這位傳奇老人。他通曉漢、英、法、日4種語言,生於常州,長於蘇州,學於上海,遊歷日美,最終落葉歸根。50歲,是他人生的對摺點。這之前,他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這以後,他轉投語言文字,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他曾在107歲生日時開玩笑,「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如今,上帝帶走了這束光。

  蠟燭

  不能含糊,不要和稀泥,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是周有光的111歲生日。在親友的注視中,他執意要求,生日蛋糕上並排插著寓意「111」的三根蠟燭,只能點燃一根。

  他的外甥女毛曉園回憶,舅舅這麼做的理由是,自覺「111歲,還是一事無成,相當於1歲。」與此同時,他還向家人表示,自己以後要「少說空話」。

  周有光曾經公開表示,一生中沒有不得不說的假話、違心話。在「謊話連天」的年代,「我就不講話」。

  生日那天,江蘇常州老家的親友都來了。從1923年入讀聖約翰大學算起,他已經離鄉90多年了。常州青果巷,這條長不過數華裡,曾誕生過瞿秋白、趙元任等一時人傑的小街,成了他永恆的鄉愁。

  他吃了不少雞蛋羹,而沒有像往年一樣嘗上一口烤鴨——2015年1月22日,他的兒子周曉平去世。一個月後,他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問題住院,3個多月內被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出院後飲食受到嚴格控制。

  「我好起來了」。周有光告訴外甥女。網上流傳的生日照片上,他戴著壽星帽,面色紅潤,眼帶笑意。

  兩天前,周有光112歲生日這天,卻是另一番光景。文化界諸多人士去周家拜訪,上午10點多,其私人醫生蔣彥永送來生日賀卡。「周有光沒有戴助聽器,幾乎吃不下東西,一袋400毫升的營養液打得很慢」,蔣彥永回憶,臨走前,自己提出看一下周有光的舌頭,周有光已非常疲憊。

  據蔣口述,14日凌晨3點,周有光「情況變得很差」,被送往協和醫院急救。凌晨4點左右,周有光去世。

  新聞

  我到了85歲才離開辦公室。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張小桌子,半間小屋子。

  ——周有光

  後拐棒胡同的入口在朝內大街南側。這裡距離國家語委約7公裡,兩地需跨過故宮中軸線,約20分鐘車程。

  這是周有光生前上班,日日要走的路。

  胡同的一側是氣派的銀行大樓,另一側則是臨街小賣部,用紙板做成門牌標識。往裡走,能看見一棟淡黃色外觀的老樓房,這是語委的宿舍。

  樓的外觀有重新刷漆的痕跡。在關於周有光的報導中,這棟樓曾被描述成「灰色小樓」。一提起周有光,門衛熟稔地用手指了指,「就在那兒,你跟著他進去就行。」

  昨天下午,胡同裡來了不少媒體記者。他們魚貫而入,擠在周有光家所在樓層的一米寬樓道裡。

  「訪客太多,一天能有七八個。」在鄰居和老同事看來,持續不斷的來訪,對老人家的身體是個挑戰。

  他的創作卻未受影響。事實上,周有光一生筆耕不輟。百歲高齡時出版《百歲新稿》,104歲完成《朝聞道集》,110歲時仍有《逝年如水》和《從世界看中國》兩本新書問世。

  生前,他每天都要讀幾份報紙,國內外的大事小情,往往都要評論一番。堆在案頭的報刊,他都用紅筆密密麻麻畫線標註了。毛曉園記得,舅舅時常跟自己說,「今天又有一件新聞」。

  而在昨天,他的去世,成了「新聞」。

  拼音

  漢字為主、字母為僕。字母的任務是侍候漢字,不是代替漢字。——周有光

  周有光回憶,1950年之前,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有很多爭論。究竟是用國際通用的字母,還是根據漢字來創造字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寫了本書,叫《字母的故事》,講述世界各國字母幾千年的歷史。「後來就決定採用羅馬字母。因為我們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採取世界共同使用的東西,就是字母。」

  上世紀50年代,漢語拼音曾遭很多人的反對。「當時有人認為中國有五千年文化,幹嗎要用帝國主義的字母。」據媒體報導,周有光曾談道,反對最厲害的就是JQX,「有人說我姓邱,那我就是阿Q先生了。我們跟他說,不要怕,英文裡面的皇后也是Q開頭的。」

  26個字母,花了三年。直到1958年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國才有了自己的標準。同年秋季開始,《方案》作為必修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周有光也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也於1961年出版。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波蘭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發言,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

  據媒體報導,周有光提出的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不僅使華夏五千年的漢字語言從此有了標準、規範的讀音,還使學齡兒童能夠提前兩年開始閱讀名著。

  錯位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周有光

  周有光的人生軌跡,原本應沿著一條截然不同的軌跡展開。

  他的曾祖父既做官,也兼營實業,家中闊綽。道光年間,太平軍起,曾祖父守城未果,投水盡節。到周有光1906年出世,周家早已中落。這是他一生錯位之始。

  1923年,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在親友的「眾籌」下,17歲的周有光湊齊200元學費,從蘇州啟程,踏上了東去的列車。和多數江浙同鄉一樣,他選擇專研經濟學。

  畢業那年,按學校傳統,他應該去美國繼續深造。但其時,周家並無法承擔這一費用。最終,在嶽父贊助下,他和妻子張允和東渡日本,繼續深造。

  周有光晚年回憶,自己本打算投帖京都大學經濟學家河上肇門下,這一計劃隨對方因「左傾」被捕而不得不修正,改為專攻日語。

  這是他的第一次錯位。

  一年後,因妻子懷孕,夫婦二人回到上海。在友人推薦下,周有光進入銀行工作。之後,他輾轉上海租界、紐約華爾街,儼然「金融才俊」。

  1949年,上海解放,身在美國的周有光一家隨即回國。在他看來,從事金融行業多年,正可為新中國經濟工作出力。

  迎接周有光的,又是一次錯位。1955年,時任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他,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會議後,突然接到通知,調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

  「當時我說,自己是業餘搞語言學、文字學的,是外行,留下來恐怕不合適。領導回答,這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就這樣,我離開了經濟學界,到了語文學界。」周有光回憶。

  那年他50歲,「半路出家」,一頭扎進語言學中。

  這一次錯位,便是大半生。

  (李佳鈺對本文亦有貢獻)

  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 曾金秋

相關焦點

  • 合肥女婿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1月14日凌晨3點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在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 【新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丨這一次,上帝終於想起了他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對此,周有光的兒子周曉平也有深刻認識:「那兩年父親在聖約翰大學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後來他轉入光華大學讀書。他的教育和研究方向預示著他的世界觀是全球化的,他的一生比較超脫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他對中國文化哪些好哪些不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看法。如果一個人真正了解了現實,了解了世界文化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也就不會徹底失望了。」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111歲生日:眼界開闊 關心國家大事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今天,有「漢語拼音之父」稱謂的周有光先生,迎來了自己111歲生日。儘管他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做壽,但近些年學界卻一直惦記著這位年過百歲的老人。《周有光文集》策劃人、責編葉芳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生活上,周有光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學術上,則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曾經對我說過,他是對這個世界認真思考了的。
  • 周有光是被上帝遺忘的「漢語拼音之父」
    上帝糊塗,把我給忘了……叩響國家語委宿舍樓的一戶普通單元門的門鈴後,筆者很快在家政服務員的引導下見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藹的老人正從書桌旁的椅子上站起來迎候,他就是久聞大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面對面坐在略顯斑駁的小書桌前開始交流。儘管老人有些耳背,採訪中偶爾還得藉助紙筆,但記者自始至終都能感覺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維的敏銳和精神的豁達。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他是銀行家、是漢語拼音之父、還是寵妻狂魔
    今天,他靜靜的走了.他就是中國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從小出生於破落顯貴家庭,長大後考上聖約翰學院學習經濟,和合肥張家小姐結婚,成為沈從文連襟。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他就像自己的筆名「有光」那樣,一生周全而有光。單單走過一個世紀就已經足夠不同尋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並且夠廣。他橫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大專業,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儘管他一再否認這樣的稱謂,但外界堅持了這樣的說法。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馬家輝: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 享年112歲!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 享年112歲竇文濤:對,搏也大不同。但是咱們說最近要不說我說你們大學教授就應該多上公共平臺,因為大傢伙有公共的興趣。最近有一位老學者,大家都在朋友圈裡感嘆,這是我近些年來知道的大學者當中活的歲數最大的一位,周有光老先生。而且真的是終點又回到起點,他出生於1906年1月13日,那時候還是誰,光緒還是誰,還有皇帝。
  • 蘇州九如巷張家最後的女婿走了,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6個字母搞了三年
    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他半路出家,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制了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三位中文編委之一,被他的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他和夫人張允和的愛情和婚姻跨越70載,舉「杯」齊眉,互敬互學;他在104歲時用電腦打字機完成了自己的雜文集《朝聞道集》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他編寫《字母的故事》,他參與制定推行了漢語拼音通用方案,讓我們能輕易地打下一個個漢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騙幾個贊。當然,他不是一些媒體渲染的「拼音之父」。但若沒有他,漢語拼音,現代漢語,不定什麼樣呢!蘇聯曾經專門派人來說,你們要文字改革,就改用我們俄文的西裡爾字母吧!
  • 漢語拼音之父捐出所有家產,為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漢語拼音之父捐出所有家產,為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大家好,咱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了,甚至有的寶媽給寶寶做早教就教授拼音,希望寶寶能早點識字。咱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也會一點點地教咱們拼音,打好基礎之後再學習漢字就容易多了!
  • 強烈建議語文書加一個人,語文書沒有他是不完整的—漢語拼音之父
    當前社會,無論是研究生、大學、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學學歷,漢語拼音都是所有人無法逾越的和跳過的。學會了漢語拼音,我們就可以認識更多的漢字,同時學好漢語拼音,對於我們的普通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為我們人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勵志故事,愛因斯坦驚醒夢中人:人之異於業餘
    今天人物傳記的主人公周有光,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享年112歲。出生於江蘇常州,從小愛好閱讀。曰:"三日不讀書,寡淡; 七日不讀書,食之無味。"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寫作詩歌、隨筆,翻譯歐美多家詩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見相關專業期刊,出版有詩集《逆行》,譯集《波蘭現代詩選》《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詩選》《捍衛熱情》等。曾獲得第二屆「宇龍詩歌獎」「後天」詩歌翻譯獎等。但共情能力或說人性尊嚴的缺失也頻頻表露出來。
  • 拼音之父登上谷歌封面 他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  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今天,為了紀念他  通曉英、法、日三門外語  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  跨越了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  他曾和愛因斯坦聊天下大事  和溥儀做「飯友」,動不動約飯  還和胡適、徐志摩、老舍  周恩來、陳毅成了親密的朋友  他的人生堪稱厚重  他的經歷可謂傳奇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沈從文當連襟,跟愛因斯坦2次相聊甚歡
    在我國的語言學領域,周有光是個極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絕對因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時被尊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得此讚譽的周有光在語言學方面並不是「專家」,而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 竟然是外國人發明了漢語拼音
    今年就111歲的周有光老先生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本人並不同意這個稱呼,他曾說過「我不是漢語拼音之父,我只是一個科普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