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2021-01-1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nbsp&nbsp&nbsp&nbsp兩個「半圓」 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nbsp&nbsp&nbsp&nbsp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

&nbsp&nbsp&nbsp&nbsp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後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績,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nbsp&nbsp&nbsp&nbsp漢字信息化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載入史冊

&nbsp&nbsp&nbsp&nbsp周有光進入聖約翰大學的第一天要求新生註冊:每個人領取一張姓名卡片,上面用打字機打上每個人的姓名的羅馬字拼寫法。「校方叮囑,一切作業和文件,都得按照這樣的拼寫打上自己的姓名。校檔案都用這種字母順序來處理,我開始看到了字母順序的科學管理。讀書之後發現,大學裡面都是用英文——英文可以用打字機打,可以根據字母建立檔案、查找檔案,這些功能,當時的中文都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我立刻感覺到中文的不方便——不是不要中文,而是中文需要現代化。這個思想在當時很普遍。」1929年,瞿秋白在蘇聯起草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被稱為「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在留蘇華僑中推行。1933年傳來中國,形成一個群眾性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周有光也參加了這股文字運動的潮流中。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新制定漢語拼音又被提到議事日程。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而具體工作則由葉籟士、陸志偉和周有光三個人負責。「事實上,我們三個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

&nbsp&nbsp&nbsp&nbsp《漢語拼音方案》以其國際化、音素化的嚴密設計,使得不能準確表音的漢字有了科學的注音工具,更使掃除文盲、推廣普通話、索引排序、工業產品編碼、制定旗語、燈語、手語、盲文和少數民族文字有了強有力的工具和憑藉。《漢語拼音方案》誕生後不久就成為用拉丁字母轉寫中文的國際標準。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普及以來,採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為漢字信息化、漢語國際化、普及普通話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有光被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總是謙虛地說:「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

&nbsp&nbsp&nbsp&nbsp推廣普通話 百歲後仍出三本書

&nbsp&nbsp&nbsp&nbsp周先生對於推廣普及民族共同語有全面而詳盡的論述。他指出:「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周有光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語言文字學理論對我們實施國家語言規劃,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語言通用化,文體口語化,文字簡易化,拼音字母化」,資訊時代應增加「中文電腦化」和「術語國際化」。

&nbsp&nbsp&nbsp&nbsp半個多世紀以來,周先生在語言文字學領域裡一直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創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和比較文字學方面成就卓著。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

&nbsp&nbsp&nbsp&nbsp流水般的愛情 與張允和走過風雨一生

&nbsp&nbsp&nbsp&nbsp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當時尚是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後又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和新中國,因而他被朋友戲稱為「四朝元老」。老人最不喜歡別人問他怎麼能長壽的養生之類話題,他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醫生而不是他自己。他只是雲淡風輕地順其自然,白菜豆腐加肉鬆,喝茶,也喝咖啡,每天讀書看報,關注天下大事。

&nbsp&nbsp&nbsp&nbsp其實年輕時的周有光身體並不好,生過肺結核,還得過憂鬱症,一生中還經歷了三次傾家蕩產。抗戰時期在重慶經歷大轟炸,缺醫少藥失去女兒。長壽固然有遺傳自活到96歲的老母親的原因,周有光認為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與修煉。「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的這句話,也是周有光的座右銘。

&nbsp&nbsp&nbsp&nbsp如果說周有光是一個傳奇,傳奇的另一端就是張允和。張家是安徽望族,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曾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父親張武齡在蘇州開辦中學。張家四姐妹是合肥名媛,二姑娘允和熱情奔放,在學校裡是風雲人物,在社會上也小有名氣,還上過雜誌封面。張允和與周有光的妹妹是同學。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兩人去上海就讀中國公學與老朋友周有光接觸多起來。熱戀之後該談婚論嫁,周有光又躊躇起來:「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性格明快的張允和馬上回了一封寫滿十幾頁紙的信,熱烈而堅定地說:「幸福是要自己去創造的!」於是張允和成了張家十個孩子中第一個邁進婚姻殿堂的人。三個月後,張兆和也披上了婚紗,而她和沈從文的愛情則是另一段廣為傳頌佳話。周有光曾將與張允和的感情形容為「流水式的戀愛」,從1933年結婚到2002年張允和去世,兩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近70年。 綜合

相關焦點

  • 合肥女婿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1月14日凌晨3點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在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3年1月15日,北京,剛過完108歲生日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周有光  籍貫:江蘇  終年:112歲  去世時間:2017年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字怎麼讀?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周有光其人:百歲老人歷經「四朝」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他的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
  • 【新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丨這一次,上帝終於想起了他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111歲生日:眼界開闊 關心國家大事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今天,有「漢語拼音之父」稱謂的周有光先生,迎來了自己111歲生日。儘管他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做壽,但近些年學界卻一直惦記著這位年過百歲的老人。《周有光文集》策劃人、責編葉芳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生活上,周有光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學術上,則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曾經對我說過,他是對這個世界認真思考了的。
  • 周有光是被上帝遺忘的「漢語拼音之父」
    上帝糊塗,把我給忘了……叩響國家語委宿舍樓的一戶普通單元門的門鈴後,筆者很快在家政服務員的引導下見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藹的老人正從書桌旁的椅子上站起來迎候,他就是久聞大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面對面坐在略顯斑駁的小書桌前開始交流。儘管老人有些耳背,採訪中偶爾還得藉助紙筆,但記者自始至終都能感覺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維的敏銳和精神的豁達。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6個字母搞了三年
    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他半路出家,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制了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三位中文編委之一,被他的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他和夫人張允和的愛情和婚姻跨越70載,舉「杯」齊眉,互敬互學;他在104歲時用電腦打字機完成了自己的雜文集《朝聞道集》
  • 蘇州九如巷張家最後的女婿走了,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 馬家輝: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 享年112歲!
    那你要才跟興,所以像有些人閉門之後學問、研究一百歲、五十歲,他盡了他的貢獻重要。竇文濤:所以,許老師。許子東:我這段時間寫的時間就多了,我欠廣西師大的一本書,張愛玲一本書被我趕出來了。所以,也有好處。竇文濤:那你不能把我們的壞處當成你的好處。而且,許老師大家也是希望你裝了支架的人身體能夠健康。許子東:對,發現早搏,真是,暈。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他是銀行家、是漢語拼音之父、還是寵妻狂魔
    今天,他靜靜的走了.他就是中國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從小出生於破落顯貴家庭,長大後考上聖約翰學院學習經濟,和合肥張家小姐結婚,成為沈從文連襟。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這曾是周有光最愛說的一句話。  前天,周有光剛剛過了自己112歲生日。昨日凌晨3時30分,周有光便溘然長逝。  據周有光生前好友、解放軍總醫院退休醫生蔣彥永介紹,1月13日,他還去探望了周有光先生,情況還算可以。但夜裡他身邊親屬來電話說,周老情況不好,半夜立刻送至協和醫院。時至凌晨3點半,周老駕鶴西去。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
    網絡配圖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了你知道嗎?他叫周有光,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2015年,周有光迎來了110歲大壽。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做的工作極其複雜,但出來的結果卻非常簡單,有人嘲笑他:「幾個字母,搞了3年。」其實這些人哪裡知道,他何止是做了3年啊,前前後後加起來,6年時間都過去了。除了被周圍人說「傻」,他還被另一些人稱為「洋奴」。這些人覺得,他所做的工作是外國人的玩意兒,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根本不需要他和他所做的工作。
  • 拼音之父登上谷歌封面 他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  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今天,為了紀念他  通曉英、法、日三門外語  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  跨越了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  他曾和愛因斯坦聊天下大事  和溥儀做「飯友」,動不動約飯  還和胡適、徐志摩、老舍  周恩來、陳毅成了親密的朋友  他的人生堪稱厚重  他的經歷可謂傳奇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 郭松民 別了,神壇上的周有光!
    112歲的周有光老人去世了,按照中國的傳統,壽終正寢,得享高壽,這是喜喪。
  • 語言學巨匠周有光:不喜歡被捧為漢語拼音之父
    在北京悶熱的桑拿天,年過106歲的語言學巨匠周有光慢慢喝完一杯西瓜水,像孩童般樂呵呵地說「好喝」,然後開始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雖然年事已高,對話需要助聽器,不時還要藉助紙筆,但他談吐條理分明,聲音洪亮,說到好玩之處愛開懷大笑。  作為「拼音方案」主要創製者,澤被後人,周有光卻不喜「漢語拼音之父」這頂帽子。他說:「我不喜歡人家捧我,大家都這樣講,我也沒有辦法。
  • 強烈建議語文書加一個人,語文書沒有他是不完整的—漢語拼音之父
    當前社會,無論是研究生、大學、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學學歷,漢語拼音都是所有人無法逾越的和跳過的。學會了漢語拼音,我們就可以認識更多的漢字,同時學好漢語拼音,對於我們的普通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為我們人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漢語拼音之父捐出所有家產,為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漢語拼音之父捐出所有家產,為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大家好,咱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了,甚至有的寶媽給寶寶做早教就教授拼音,希望寶寶能早點識字。咱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也會一點點地教咱們拼音,打好基礎之後再學習漢字就容易多了!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上帝糊塗 把我忘掉了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到了北京後,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們每天上午10點喝茶,有的時候也喝咖啡。喝茶、喝咖啡的時候,我們兩個舉杯齊眉,這當然有一點好玩,更是我們互相敬重的一種表達。」晚年,周有光和夫人張允和合著了散文集《多情人不老》。所謂合著,其實是各寫各的,書的正反面互為封面,張允和的文章橫排,書頁向左翻;周有光的文章豎排,書頁向右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