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兩個「半圓」 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
    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後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績,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漢字信息化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載入史冊
    周有光進入聖約翰大學的第一天要求新生註冊:每個人領取一張姓名卡片,上面用打字機打上每個人的姓名的羅馬字拼寫法。「校方叮囑,一切作業和文件,都得按照這樣的拼寫打上自己的姓名。校檔案都用這種字母順序來處理,我開始看到了字母順序的科學管理。讀書之後發現,大學裡面都是用英文——英文可以用打字機打,可以根據字母建立檔案、查找檔案,這些功能,當時的中文都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我立刻感覺到中文的不方便——不是不要中文,而是中文需要現代化。這個思想在當時很普遍。」1929年,瞿秋白在蘇聯起草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被稱為「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在留蘇華僑中推行。1933年傳來中國,形成一個群眾性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周有光也參加了這股文字運動的潮流中。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新制定漢語拼音又被提到議事日程。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而具體工作則由葉籟士、陸志偉和周有光三個人負責。「事實上,我們三個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
    《漢語拼音方案》以其國際化、音素化的嚴密設計,使得不能準確表音的漢字有了科學的注音工具,更使掃除文盲、推廣普通話、索引排序、工業產品編碼、制定旗語、燈語、手語、盲文和少數民族文字有了強有力的工具和憑藉。《漢語拼音方案》誕生後不久就成為用拉丁字母轉寫中文的國際標準。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普及以來,採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為漢字信息化、漢語國際化、普及普通話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有光被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總是謙虛地說:「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
    推廣普通話 百歲後仍出三本書
    周先生對於推廣普及民族共同語有全面而詳盡的論述。他指出:「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周有光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語言文字學理論對我們實施國家語言規劃,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語言通用化,文體口語化,文字簡易化,拼音字母化」,資訊時代應增加「中文電腦化」和「術語國際化」。
    半個多世紀以來,周先生在語言文字學領域裡一直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創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和比較文字學方面成就卓著。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
    流水般的愛情 與張允和走過風雨一生
    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當時尚是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後又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和新中國,因而他被朋友戲稱為「四朝元老」。老人最不喜歡別人問他怎麼能長壽的養生之類話題,他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醫生而不是他自己。他只是雲淡風輕地順其自然,白菜豆腐加肉鬆,喝茶,也喝咖啡,每天讀書看報,關注天下大事。
    其實年輕時的周有光身體並不好,生過肺結核,還得過憂鬱症,一生中還經歷了三次傾家蕩產。抗戰時期在重慶經歷大轟炸,缺醫少藥失去女兒。長壽固然有遺傳自活到96歲的老母親的原因,周有光認為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與修煉。「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的這句話,也是周有光的座右銘。
    如果說周有光是一個傳奇,傳奇的另一端就是張允和。張家是安徽望族,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曾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父親張武齡在蘇州開辦中學。張家四姐妹是合肥名媛,二姑娘允和熱情奔放,在學校裡是風雲人物,在社會上也小有名氣,還上過雜誌封面。張允和與周有光的妹妹是同學。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兩人去上海就讀中國公學與老朋友周有光接觸多起來。熱戀之後該談婚論嫁,周有光又躊躇起來:「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性格明快的張允和馬上回了一封寫滿十幾頁紙的信,熱烈而堅定地說:「幸福是要自己去創造的!」於是張允和成了張家十個孩子中第一個邁進婚姻殿堂的人。三個月後,張兆和也披上了婚紗,而她和沈從文的愛情則是另一段廣為傳頌佳話。周有光曾將與張允和的感情形容為「流水式的戀愛」,從1933年結婚到2002年張允和去世,兩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近70年。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