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巨匠周有光:不喜歡被捧為漢語拼音之父

2021-01-18 搜狐網




  大師系列之周有光

  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擔任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人之一。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內地的語文改革,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

  開篇語:

  20世紀初,他們銳意進取、開風氣之先,他們在各自的行業不懈追求,成績卓然……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些跨世紀的大師,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重溫一個時代的精髓。

  在北京悶熱的桑拿天,年過106歲的語言學巨匠周有光慢慢喝完一杯西瓜水,像孩童般樂呵呵地說「好喝」,然後開始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雖然年事已高,對話需要助聽器,不時還要藉助紙筆,但他談吐條理分明,聲音洪亮,說到好玩之處愛開懷大笑。

  作為「拼音方案」主要創製者,澤被後人,周有光卻不喜「漢語拼音之父」這頂帽子。他說:「我不喜歡人家捧我,大家都這樣講,我也沒有辦法。我前半生搞經濟學,後半生搞語言文字學。只是寫過幾本書,在大學裡教過書。」

  前半生研究經濟成名

  周有光原本是學經濟的,早年曾留學日本,二戰後考察過歐洲經濟和社會。後來任職新華銀行,1947年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在經濟學圈子裡很有名氣。在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時,他還與愛因斯坦有過兩面之緣。「當時,愛因斯坦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我的朋友說愛因斯坦剛好得空沒事幹,想找朋友聊天。他的學問我不懂,我搞經濟學他也不懂,我們兩個沒辦法談學問,只是普通的聊天,這是一個遺憾。」

  1949年,周有光懷著一腔愛國熱情,回國擔任復旦大學和上海經濟研究所的教授。「上海解放以後,我們在國外的人都認為中國有希望,紛紛歸國。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回國?我說那時候回來的不只是我一個人,是許許多多人。」他說,「在國外我的工作很輕鬆,待遇非常高,只是有錢沒有意義。回國我並不遺憾,我還是幸運的,在語言文字學方面有所作為。」

  1955年10月,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他到北京參加擬訂漢語拼音方案及文字簡化工作,任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和第一研究室主任。「當時我說,語言文字學我是業餘搞的,我是外行。領導說,這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我從學生時代,對語言文字學就很感興趣。這可以說是我的娛樂。」在歐洲期間,他發現字母學很有趣味,買了許多書自己看,純粹是出於好玩,想不到隔了幾十年會用上。

  六年制定漢語拼音方案

  如今採用拼音打字

  從上海調到北京,專門做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周有光定下了漢語拼音方案的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語化。對於當時有何借鑑,周有光說:「在制定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有漢語羅馬字,應當說是很科學的,但是太複雜了,小學生不好學,外國人更學不好,所以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要重新訂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的文字改革運動,又稱語言文字現代化,這個運動是清朝末年就開始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還訂了語言文字法。」

  制訂漢語拼音方案過程困難重重,周有光說:「要說沒有困難,怎麼會整整搞了6年,花3年變成中國標準,再花3年工夫變成國際標準。困難大得很,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見,收到了國內外4000多封信,可見是個大事情啊。問題很複雜,今天我們也都解決了。」改行以後,他專門研究語言文字學。後來由於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又因博學多聞,還曾被連襟沈從文戲稱為「周百科」。他笑言:「從1955年冬天開始到現在,我搞語言文字學也有大半個世紀了。」

  如今他用拼音打字,也正是得益於他半世紀以來從事的語言文字工作。他已經使用打字機30年,至今用壞了5部打字機。他形容說,「使用打字機後寫作變得更快了, 一天可以做以前五天的工作。」

  不看小說,看真的事情

  周有光85歲才離開辦公室,退休以後就離開專業。他說:「我生活在專業的井底裡面大半個世紀,走出這個專業的井底,我發現井外還有一個知識的海洋,在這個海洋裡面,我是文盲。所以,離開專業以後我要自我掃盲。」

  周有光被視為「兩頭真」的老知識分子,平時他把有價值的各種資料都放在身邊慢慢地看,平時閱讀涉獵無所不包,主要關注的是國際形勢變化和文化問題。但有一點,他不看小說。因為「小說都是假的,我要看真的事情」。

  2010年,在104歲高齡之時,周有光推出雜文集《朝聞道集》,此後兩年,他又陸續出版了《拾貝集》《靜思錄》。最近,已有出版社為他籌劃出版全集《周有光文集》,將他迄今出版過的42本書重新整理面世。實際上,即便現在,周有光仍然筆耕不輟,不斷在報端發表文章,文字間竟顯露自然的年輕生氣。

  長住蝸居

  「心寬室自大」

  周有光的小書房約9平方米,即便整個房子也只是50平方米的蝸居,他已經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他說:「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在一扇朝北的窗戶前,他常常靜坐在小書桌旁讀書、看報、打字,桌子臺面已見斑駁老舊。身後的牆上掛著他和已故夫人張允和的溫馨合影,四壁擺滿了書。他說:「因為我年老,耳朵又不靈,去外面活動不方便,我的天下就是這麼大一個小房子。所以我開玩笑說,我只有半張破桌子、半間小屋子,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

  他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看書、寫作,閱讀時他眼鏡、放大鏡並用,對他來說,能夠看書是一種莫大的享受,絲毫不覺煩悶。「我在不能參加社會活動以後,看的書反而多了。」不時地,他還「接活」,為晚輩的新書作序。

  周有光和張允和70年的恩愛婚姻曾羨煞旁人。自2003年張允和病逝後,周有光每晚在小書房沙發上屈腿過夜,不再回到臥室去睡覺。半年後,周有光才慢慢恢復過來。

  對話周有光:

  創造未來是

  下一代的任務

  廣州日報:有人稱您是「明白老人」。為什麼您對現實問題能夠保持清醒認識?

  周有光:我想,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應當有這個能力,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明白人是多數,糊塗人還是少數,否則就完啦。

  廣州日報:作為語言文字學家,您如何看待文字改革的進程?當前我國文字改革的任務是什麼?

  周有光:文字改革有四件大事情,第一,全國普及普通話,現在這個目標差不多實現了。第二,文言改為白話,從清朝末年開始提倡,「五四」形成高潮,至新中國成立已經完成。第三,要整理漢字,因為漢字太亂,該工作要長期做下去。第四,給漢字標音,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注音字母,但注音字母不方便,所以1958年我國又重新設計漢語拼音方案。總的來講,語言的現代化是長期的工作。有一個問題,拼音需要進一步提倡實行「正詞法」和「分詞連寫」,增進拼音的功能。這件事情需要好好宣傳、推廣,許多人還不了解,有的人甚至還反對。

  廣州日報:作為老一輩學人,您對後輩有什麼期望嗎?

  周有光:我很喜歡跟青年人做朋友,後輩用不著我去期望什麼,他們會創造未來。創造未來是下一代的任務,我是樂觀主義者,整個世界是在前進、發展的,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很快。全球化時代,又稱為知識化時代。知識當中有兩樣東西最重要,一個是科學,一個是民主。我希望年輕人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專題策劃: 趙潔文: 北京站記者 謝綺珊

相關焦點

  • 合肥女婿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她說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獨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當時的思想也比較開明。」周有光在書中寫道。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所謂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張允和遇著不如意事,從不唉聲嘆氣,反而懂得苦中作樂,雨過天晴後,她仍常常自娛自樂時愛寫些酒令、制些曲謎。周有光與張允和相敬如賓。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111歲生日:眼界開闊 關心國家大事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今天,有「漢語拼音之父」稱謂的周有光先生,迎來了自己111歲生日。儘管他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做壽,但近些年學界卻一直惦記著這位年過百歲的老人。《周有光文集》策劃人、責編葉芳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生活上,周有光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學術上,則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曾經對我說過,他是對這個世界認真思考了的。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3年1月15日,北京,剛過完108歲生日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周有光  籍貫:江蘇  終年:112歲  去世時間:2017年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字怎麼讀?
  • 周有光是被上帝遺忘的「漢語拼音之父」
    上帝糊塗,把我給忘了……叩響國家語委宿舍樓的一戶普通單元門的門鈴後,筆者很快在家政服務員的引導下見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藹的老人正從書桌旁的椅子上站起來迎候,他就是久聞大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面對面坐在略顯斑駁的小書桌前開始交流。儘管老人有些耳背,採訪中偶爾還得藉助紙筆,但記者自始至終都能感覺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維的敏銳和精神的豁達。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100歲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出《朝聞道集》、105歲出《拾貝集》、108歲出《周有光文集》,110歲時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問世。周有光張允和的「傾世之戀」:紅茶電腦兩老無猜1932年春,杭州六和塔下。
  • 蘇州九如巷張家最後的女婿走了,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50歲後他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花費三年時間發明了今天我們常用的「漢語拼音」,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更加「開了掛」的是,愛因斯坦竟曾經兩次接見他。四姐妹中,大姐張元和嫁給崑曲名伶顧傳玠、三姐張兆和佳配文壇巨匠沈從文,小妹張充和則與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起跨國情緣。
  • 【新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丨這一次,上帝終於想起了他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沈從文當連襟,跟愛因斯坦2次相聊甚歡
    在我國的語言學領域,周有光是個極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絕對因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時被尊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得此讚譽的周有光在語言學方面並不是「專家」,而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勵志故事,愛因斯坦驚醒夢中人:人之異於業餘
    你是否抱怨過或正在抱怨著: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我的夢想是......,可迫於生計,理想終究輸給了現實。 是這樣嗎?也許並不是理想輸給了現實,而是你對夢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執著。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他是銀行家、是漢語拼音之父、還是寵妻狂魔
    人生的前50年,做的是銀行家;中年轉行,又當了語言文字學家,成為漢語拼音之父;85歲退休之後以為安度晚年了,沒想到反倒迎來了一生中名聲最大的時候,100歲之後還出了十幾部著作。他不僅長壽,而且成就大,名氣大,經歷豐富,一輩子活得跟別人活三輩子似的,更難得的是,後一輩子都比前一輩子更精彩。先來說說他的第一輩子:銀行家。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他就像自己的筆名「有光」那樣,一生周全而有光。單單走過一個世紀就已經足夠不同尋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並且夠廣。他橫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大專業,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儘管他一再否認這樣的稱謂,但外界堅持了這樣的說法。
  • 111歲的周有光:「被上帝遺忘」的人
    四姐妹的大姐張元和喜歡崑曲,後來喜歡上了當時著名的崑曲名角顧傳玠。雖然顧傳玠在崑曲界的地位相當於京劇界的梅蘭芳,但「在那個時代,連梅蘭芳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大家認為你嫁給一個演戲的人是不名譽的事情。所以大姐結婚的時候報紙上登出來『下嫁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在當時也不過都是家世清貧、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不過好在張家父親相對開通,不幹涉女兒婚姻。而他們後來都成就了令人羨慕的一個個愛情傳奇。
  • 拼音之父登上谷歌封面 他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  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今天,為了紀念他>  於是主修經濟學的他  毫不猶豫地將語言學選定為副修專業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些人覺得,他所做的工作是外國人的玩意兒,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根本不需要他和他所做的工作。說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能猜到他是誰了。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6個字母搞了三年
    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他半路出家,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制了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三位中文編委之一,被他的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他和夫人張允和的愛情和婚姻跨越70載,舉「杯」齊眉,互敬互學;他在104歲時用電腦打字機完成了自己的雜文集《朝聞道集》
  • 馬家輝: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 享年112歲!
    你看,老說我們現在電視鄙俗不堪,那是,你們要是不來,不盡你們這個社會責任,那不就得讓我這樣的跳梁小丑毒化人們的心靈嗎,所以,我覺得你們應該盡你們的公民責任,應該多來我這個節目,對不對?馬家輝:上節目也行,閉門寫作也行,反正每個公民都有他的責任,我還是很喜歡我以前講過的四個字,老祖宗說的,量才適興,才跟興。每個人你最怕是找錯了位子,糟糕了,大材小用或者說小材濫用。
  • 汀江之聲丨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長汀人民廣播電臺雲朵汀州有約......
    他雖是語言學大家,生活中他卻從不說甜言蜜語,也不寫含情脈脈的文字。但是他卻有著一段,比溫情的文字,更令人動容的愛情。1933年,他和赫赫有名的張允和舉行了婚禮。張允和出身於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在中國乃至國外都赫赫有名。張允和是「九如巷的張二小姐」,葉聖陶曾說:「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趙元任:漢語語言學之父!
    聽他的家人說,他從小就喜歡學別人說話,並善於辨別出各地方言和語音特點。   這段家史說明,趙元任幼年就經過多種方言的訓練,開始掌握了學習語言的本領。1910年,他17歲時,由江蘇南京高等學校預科考入清華留美研究生班,在錄取的72名官費生中,他總分名列第二(胡適名列55)。先在康奈爾大學讀數學、物理,後入哈佛攻哲學,繼而又研究語言學。1920年回到祖國,在清華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