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路易斯·奧·明克說:「一方面,歷史指的是事件,即人類事件的過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歷史學家所從事的探究和做的記事。」而我們所做的就是要通過一些史學家的探究和記事,來了解神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為,因我們深信,從始至終,人類歷史是要走向一個神已經定好的結局的。
所以,兩約之間四百年的沉默期既然在聖經中沒有明顯的記載,那我們就很有必要藉助於史學家的研究來了解那段歷史,以期幫助我們更深入性的認識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同時更幫助我們理解新約聖經的內容。
不過,在學習兩約間這四百年的歷史時,為了要與前面的歷史連貫起來,我們需要對在此之前的兩百年歷史做個簡單的回顧。
一、南國猶大的三次被擄和巴比倫的統治
第一次主前605年 正值約西亞王之子約雅敬作王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不僅侵佔南地、劫掠聖殿部分器皿,還擄走國中數千青年精英,包括先知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內。
第二次被擄(約主前597年)由於約雅敬王在投靠巴比倫三年後,轉投埃及背叛了巴比倫,迎來了尼布甲尼撒的報復性攻擊。主前598年12月,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敘利亞與巴勒斯坦,三個多月後(在此期間,約雅敬有可能去世,其子約雅斤繼位,作王僅僅三個月)即主前597年3月佔領耶路撒冷,擄走了聖殿和王宮裡剩下的許多寶物,並將約雅斤、皇室人員、軍事將領、高官、工藝巧匠都擄到巴比倫。還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在耶路撒冷作王。據巴比倫官方和聖經(參王下25:27—30節)記載,約雅斤王后來在巴比倫受到很高的優待。
第三次被擄(約主前586年)猶大的末代皇帝西底家在約雅斤之後,被立為王,依然屬於藩屬王。民眾當時也還是以約雅斤為王,雖然被擄走了,但是他們還期望他的歸回。這內憂外患使得這位西底家王改變他政治上的效忠,在國中親埃及派的支持下,與埃及達成同盟背叛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隨即出兵,進行了兩次進攻,最終攻進耶路撒冷城,拆毀城牆,火燒聖殿,殺死王的眾子,又剜其眼睛,用銅鏈鎖到巴比倫地,死在獄中。這一次巴比倫王徹底將這個國家摧毀,擄掠許多國民,只剩下些最窮的人在那裡,這意味著從聯合王國時期開始,這個長達440多年歷史的以色列王國就此覆亡。
巴比倫人對待這些被擄的猶大人是比較好的,當時他們擁有著相對的自由,可以在那裡進行一些正常的生產生活。尼布甲尼撒王死後,巴比倫王室一度陷入混亂殘殺中,王位先後由其兒子以未米羅達、女婿尼甲沙利薛以及未成年的外孫拉巴施瑪督繼承,但在位均不長久,直到最後尼布甲尼撒的另一個兒子拿波尼度上位,才算平定下來,然而這位王在其統治晚期因不受巴比倫人的愛戴而住在北部的提瑪城,朝政則由他的長子伯沙撒掌管,主前539年巴比倫被瑪代波斯王居魯士(或古列)王所滅。
二、波斯帝國的統治
波斯王居魯士於興起之初就曾吞併北方的瑪代,故史稱瑪代波斯帝國。在滅了巴比倫後,他就將龐大的帝國的疆域分為很多大的區域,而巴勒斯坦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猶大省。他對巴比倫時期被擄在那裡的包括猶大人在內的外族人採取懷柔政策,允許他們按各自意願分批回歸故土,特別準予猶大人建立自己的家園和聖殿。
第一批回猶大的百姓由大衛的子孫所羅巴伯和祭司撒督的後裔約書亞帶隊,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根基,然而因有仇敵攔阻,直至主前515年左右第二聖殿才建成,並舉行聖殿禮。
波斯王大都善待猶大人(當時在朝中居高位的但以理很有可能為促成這樣的政策起了很大作用),雖然猶大有如所羅巴伯和之後的尼希米以及其他或猶大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人為省長管理,但猶大社會本身享有內政方面很大的自治權,可以自行徵稅和鑄造錢幣。
而負責聖殿事物的大祭司更是猶大內政上的領袖。由於猶大省長不常是猶太人,因而大祭司在百姓中的威望和權柄是相當高的,既是聖殿禮儀的帶領人,又是猶大內務的實際首領,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希臘和羅馬時期(期間,尤以馬加比時代為甚,那時祭司即為君王,稱祭司王)。
居魯士王戰死沙場後,其子甘拜西即位(Cambyses,主前539—522年),將埃及也併入波斯版圖之內。他死後,國家隨即陷入混亂之中,直到大流士王(Darius Ⅰ the Great,或譯大利烏,主前521—486在位)登基之時才得以穩定。而停工了十多年的第二聖殿也在他的支持下得以完工。
大流士王之後,便是亞哈隨魯王(Xerxes Ⅰ,主前486—465年),其王后就是著名的猶太女子以斯帖,猶太人便是在這位王后的幫助下能以脫離仇敵的手,而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
下一位王是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 Ⅰ,主前465—424年),在這期間,文士以斯拉和王的酒政尼希米相繼回到耶路撒冷,進行宗教改革和重建聖城的工作。此二人也結束了舊約歷史書的記載,聖經的記載亦開始了舊約與新約間400年的空白期,史稱「沉默期」。
波斯帝國也在之後上任的七位帝王統治時期陷入諸多血腥的王位爭鬥中,幾乎每逢王位轉替之時,總會伴有殘酷的宮廷內鬥,這也成為波斯王朝走向沒落的最大因素。這七位王分別為亞哈隨魯二世(主前423年)、蘇格典(Sodianur,主前423年)、大利烏二世諾圖(Nothos,主前423—404年)、亞達薛西二世乃門(Memnon,主前404—359年)、亞達薛西三世奧古(Ochos,,主前359—338年)、亞塞士(Arses,主前338—336年)、大利烏三世可多曼(Codomanus,主前336—331年)。
以上這些簡短的歷史概況所呈現給我們的其中一個關鍵點乃是,雖然這看似非常普遍的王朝更替現象,從外表看來是那麼的平淡無奇,因為這幾乎差不多是在世界各地常常會上演的戲碼,但當我們用透視的眼光去看的時候,卻發現的確有一雙無形的手在背後推動著這一切的發生和發展,歷史走著走著,總要走向既定的那個時刻,這真是任誰也無法改變和阻止的,身在歷史長河中的我們唯一所能做的,便是如同那浪花一般不斷朝向那位能掌管這一切的奔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