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帝國的西流基和多利買兩個王朝的統治及聖經中與此相關的預言

2020-12-26 阿英漫談基督教歷史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以及他死後帝國的狀況,聖經中有奇妙的預言,今天我們就藉著歷史記載了解一下這些預言,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明白聖經所記的。

主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由於只有兩位算是合法的繼承者(一位是其白痴堂弟亞歷第烏Philip Arrhideaus,另一位是其首任妻子洛莎拿的遺腹子亞歷山大),所以臨死時留遺命,任命潘秋加將軍(Perdiccas)作這兩位繼承者的監護人。

而其帝國的主要地區則交由他的四個大將分別攝政,然而這四位卻不像亞歷山大預想的那樣安於現狀、盡忠職守。想要獨掌大權的四人很快就將潘秋加殺死,引起內亂,除掉所有合法繼承者。他們以及其餘將領之間相互不停爭鬥,最終其中一位管理亞洲西部的攝政王安提崗(Antigonus)被特拉西的呂西馬古取代,經過了差不多20多年的混戰後,形成四分帝國的局面:

(1)馬其頓的加山大(Cassander)王朝—西方;(2)特拉西的呂西馬古(Lysimachus)王朝—北方;(3)敘利亞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東方;(4)埃及的多利買(Ptolemy)王朝—南方。

這樣的形勢正如但以理書11:2—4節所預言的:

……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

這國果然是歸於了他後裔之外的人,而且國也破裂,分為了四個部分。

然而,這樣的狀況也沒有維持多久,這四個王朝在往後的日子當中不斷爭鬥,都想著吞併彼此,到主前275年,希臘帝國成了三王並立:

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提到的北王)、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說的南王),以及希臘本土的馬其頓王朝(由於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相關的事件,所以我們以下就不對馬其頓王朝多做介紹了)。

那勢力比較強且又與巴勒斯坦有關的就是南北二王。這兩個王朝在200多年以來時而冷戰、時而動武,有時還要以相互間的政治聯姻維持著表明上的和平,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就常被牽連進入戰亂當中。

西流基王朝——北方王

第一任君王西流基一世尼加奪(SeleucusⅠNicator),原是亞歷山大手下的一位較次要的將軍,亦是主張瓜分領土的主要人物之一。亞歷山大死後,他就控制了東面的省份,主前311年左右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西流基王朝後,逐漸向西擴展王朝勢力,直到敘利亞,且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為王朝的新都城。這座城市後來發展為世界大都會之一,也是新約初期教會的重要據點和宣教中心。

據說主前301年,稱為西流基一世的尼加奪在葉普塞之役後,就建立了西流基,使之成為安提阿的港口。並且從此後,「西流基」就成為這個王朝的所有君主的稱號之一,此外還有稱作是「安提阿古」(Antiochus)、底米丟等的,而南方的多利買王朝所有男性君主們都只以「多利買」為他們的稱號)。

西流基王朝最後以敘利亞為中心,維持了差不多有250年的統治,最後被羅馬所滅。

多利買王朝——南方王

此王朝的第一任君王為多利買一世蘇他(Ptolemy Ⅰ Soter,主前311—285年,據傳說有可能是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當西流基一世忙著瓜分帝國領土之時,這位昔日亞歷山大手下的大將也同樣在忙著取得屬於自己的領土控制權,最終掌控埃及政權,以亞歷山大港為首都,建立了多利買王朝。

這位王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建設亞歷山大港,使之成為可以與北方敘利亞的安提阿比肩的世界大都會之一。這座城市不單規模龐大,而且後來不但在猶太人的歷史中,更在基督教會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多利買也效法亞歷山大,在埃及大肆推行希臘化運動,以致這個王朝中所有的君王除了聰明絕頂的「埃及豔后」之外,只會說希臘語,可想而知,作為普通百姓的埃及人對原本的母語又怎麼可能不生疏呢?

多利買王朝統治埃及幾百年的時間,直到被稱為「埃及豔后」的克裡奧佩特拉第七(Cleopatra Ⅶ )時,埃及才在主前31年的亞克田之役(Battle of actium)後成為羅馬的一個省。

多利買與西流基的交好期

希臘帝國瓜分初期,多利買與西流基關係良好。主前312年時,多利買和特拉西的呂西馬古聯手,幫助被安提崗趕出巴比倫的西流基一世於迦薩打敗安提崗,返回巴比倫,而西流基一世就以他回到巴比倫的那一年(主前311年)為其王朝的紀元開始,與此同時,多利買一世也以這一年為其王朝紀元的開始。儘管此前自亞歷山大死後,這兩王朝的勢力都已存在不難理解,這應當是這二人相互彼此之間的示好之舉。

多利買王朝接管巴勒斯坦

主前301年,原管理亞洲西部的安提崗在弗呂家(Phrugia)的葉普塞之戰中再度被擊敗,西流基成為西亞大半個西亞的統治者(當時特拉西的呂西馬古仍擁有若干土地),而多利買一世則藉著這場戰役成功自安提崗手中奪取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不巧的是,這兩個地方也正是西流基一世想要佔有的,於是,南北兩個王朝之間的仇恨也就此埋下。

正像但以理書所說的「南方的王必強盛」(但以理書11:5節),由於多利買王朝掌管了如推羅、西頓等腓尼基的優良港口,因此這王朝有很大的海軍和商業優勢,同時又加上沿岸地帶一直是埃及與亞洲之間的重要橋梁,隨著商業買賣地不斷運作,多利買王朝從中獲益良多,像亞歷山大港那樣的大城也就能夠得以順利建成。

後來,此王朝把亞柯(Acco)海港更名為多利買斯(Ptolemais),此地也成為多利買王朝北面疆界的標誌,這海港在馬加比革命乃至國際間糾紛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使徒保羅也曾於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途中到過這裡(徒21:5)。

後來西流基王朝於主前200年時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此地依然沿用「多利買/或多利買斯這個名字。

多利買王朝管治巴勒斯坦100多年中,都以埃及為其政治中心,而這裡則是作為與西流基王朝的緩衝區存在著。統治者對猶太人的態度是相當寬厚的,猶太人可以像在波斯時期一樣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宗教領袖們仍然也是百姓的民間領袖,耶路撒冷也還是猶太百姓的政治、宗教中心。除了有時會因南北二王的爭奪而陷入到戰爭中以外,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生活還是比較安舒的。

從主前301年多利買王朝正式接管巴勒斯坦起,一直到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攻陷巴勒斯坦為止,共興起六位大祭司,足見多利買王朝真是給予百姓的宗教自主與自由權是何等之大了。這六位大祭司作為了解分列如下:

安尼亞一世(Onias),約主前320—290年;西門一世(Simon Ⅰ),約主前290—275年;以利亞撒(Eleazar),約主前275—260年;瑪拿西(Manessah),主前260—245年;安尼亞二世(Onias Ⅱ),約主前245—220年;西門二世(Simon Ⅱ),主前220—198年。

這六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門一世,他被稱為「義者」,次經中《便西拉智訓》稱頌他說:「同胞尊他為貴,族人以他為榮。」按猶太傳統說法,他不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的大祭司,而且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優秀教師。

他更組織重建多利買一世在奪取猶太時拆毀的耶路撒冷城牆,也修理了聖殿,更在聖殿附近挖掘了一個巨大的、作為乾旱或戰亂被困時所使用的蓄水池。

這南北兩朝在主前280年之前都處於鞏固內政時期,雙方相安無事了幾十年的時間,人民也得以享受這短暫的太平時光。如果不是統治者們的野心,或許世界要遠比我們所看到的更為美好。可惜,人的欲望總是無止盡的,尤其是想要一統天下的那些所謂王者,他們的興起也預示著戰爭的開始、太平的結束。

相關焦點

  • 215、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盛世恩典(之三)
    這個漫長時期,猶太民族經歷了很多大事,最為重要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但他33歲的時候就突然病死了。在他死後,希臘帝國很快就被手下的四位將軍瓜分為東西南北四個部分。與聖經有關的是北部的西流古王朝(前198-167)和南部的埃及多利買王朝(前323-198)。
  • 聖經考古:一文看盡亞述帝國前世今生
    自從他們宏偉的浮雕和雕像在19世紀被掠奪並帶到歐洲和美國以來,他們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並出在報章雜誌上販售了無數照片。埃裡希·萊辛/藝術資源,紐約。聖經中的亞述人。縱觀希伯來聖經,一次又一次與以色列和猶大發生衝突的亞述人是新亞述帝國的一部分。詳細的銘文和雄偉的浮雕證明了他們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這是以撒哈頓(約公元前680-669年)的黑色玄武巖稜柱。
  • 猶太人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是怎樣生活的?
    所以,兩約之間四百年的沉默期既然在聖經中沒有明顯的記載,那我們就很有必要藉助於史學家的研究來了解那段歷史,以期幫助我們更深入性的認識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同時更幫助我們理解新約聖經的內容。不過,在學習兩約間這四百年的歷史時,為了要與前面的歷史連貫起來,我們需要對在此之前的兩百年歷史做個簡單的回顧。
  • 牧童約翰‧布朗買希臘文新約聖經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引用約翰‧布朗(John Brown)的故事,那是由著名的希臘文語法學者羅伯遜(A. T. Robertson)講述的:在十六歲那年,哈丁頓(Haddington)的約翰‧布朗令一個售書人相當吃驚,因為他竟然要買一本希臘文新約聖經。他光著腳板,穿著手織的襤褸衣衫。他是來自蘇格蘭山地的一個牧童。一個教授嘲諷地問他:「你要那本書幹嘛?」
  • 大秦帝國,大漢王朝:為什麼有的朝代叫帝國,有的只能叫王朝?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老哥都想過,所以昊童就借這個機會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王朝與帝國的區別,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有幾部電視劇叫大秦帝國,還有幾本書叫大漢王朝,嘿嘿)。帝國帝國是個外來詞兒,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真正的稱自己為帝國。
  • 第30期•龍,獸和婦人 | 回歸聖經指引
    例如,但以理書8章20-21節中出現了帝國的名字。但以理書2章,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夢到了巨大的金像,分別由四種不同金屬象徵了4個國家,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瑪代和波斯結成同盟滅亡了巴比倫,瑪代波斯被希臘所滅,希臘被羅馬所滅。我們可以從世界史中確認這樣的歷史。  現在讓我們依次查看從海中上來的獸。
  • 《聖經筆記》005:死海古卷與七十士譯本
    這種權柄,體現在聖經中就是預言,關於未來的預言。聖經中有至少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講未來的事情,有至少700多個預言,如以實瑪利的未來、以掃與雅各的未來、猶大支派的未來、但支派的未來、耶穌的生平、中東地區的帝國更替、東西羅馬的分裂、以色列在萬國中的流浪與被欺壓、以色列的復國、大使徒彼得的命運、使徒約翰的命運、基督徒所面臨的逼迫、耶穌的再來,等等。這些預言分為兩類,80%已經應驗,20%沒有應驗。
  • 德爾菲神諭和希臘化時代
    馬其頓王國、託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塞琉四王朝統治下的亞洲諸行省組成的王國▼希臘雕刻家對人體美的理想主義,在此作品中顯現無遺;利用健美賁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升至最大的極限。在構圖方面,作者將勞孔以最大體積之方式表示他在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其他人因居於次要地位,體積也相對地縮小;同時又採取希臘傳統的平衡對稱手法,讓兩個兒子分別站在樂孔的兩邊,形成一左一右均衡的配置。
  • 波斯文化最豐盛、最璀璨和最後的國度—薩珊王朝
    而且,它擁有極多元的種族和文化,曾是知識和學術的中心,是當時推動知識傳播的先行者。 公元前四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而毀滅,昔日屬于波斯人的領土如今落在希臘人手中。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塊土地落入他的部將塞琉古手中,並建立了希臘化王國—塞琉古帝國。直至公元前一世紀,塞琉古帝國被安息人推翻,這塊波斯土地從此落入了安息帝國手中。
  • 第十七課 四獸十角和小角的預言
    四獸十角和小角的預言 上次我們已經講解了但以理二章大像的預言,從中可見到金頭巴比倫帝國
  •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阿波羅屠龍聖喬治屠龍,聖喬治殺死吃人龍怪的傳說是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屠龍的基督教版本,甚至聖喬治騎馬的形象都源於希臘化時代典型的「色雷斯騎士」浮雕藝術當基督教越來越贏得民心的時候,它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經典哲學和多神教——卻逐漸沒落了。
  • 拜佔庭帝國的末日:被內鬥葬送的末代拜佔庭王朝
    然而建立尼西亞帝國,從十字軍肆虐下保全拜佔庭餘脈的確是拉斯卡利斯家族,米海爾八世不過是一個摘桃子的篡逆者罷了。1246年,尼西亞帝國皇帝約翰三世進攻保加利亞,光複色雷斯和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收復了塞薩洛尼基。1248年,約翰再次擊敗保加利亞人,並且包圍了拉丁帝國。約翰三世的兒子塞奧多利二世繼位後,打敗了保加利亞人的入侵,吞併了都拉佐和希臘的色維亞城。
  • 聖經中的太陽 (杜磊)
    歌中唱道,諸天宣揚,復活之主的榮耀,誰能相比,我主聖潔美麗,永遠到永遠,羔羊已掌權,今我歡喜前來,向你屈膝敬拜。「諸天」在猶太人眼光中非常榮耀,因為它是神創造的宇宙中最奇妙的作品。希伯來文「shamayim」的意思是高天,或者是崇高過天。新約希臘文ouranos的意思是圍繞、在上的諸天。從保羅的書信來看,猶太人確實把諸天為三層,天空,天和天上的天。
  • 聖經中的幾個希律究竟是什麼關係
    小時候讀經讀到這裡真的是一知半解,後來才知道原來此「希律」非彼「希律」。那麼聖經到底記載了幾個希律呢(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請耐心看下去)?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進軍耶路撒冷,結束了為期只有80年的馬加比家族獨立管制。自此,猶太地一帶成為羅馬中央政府管制的地區,屬敘利亞省。
  • 海奧華預言:摩西和基督的經歷,和聖經中說的有區別!
    聲明:本文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和書籍(若侵則刪),而本人非專業人士,所寫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會有錯漏。本意為和大家分享交流,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不喜勿噴,謝謝!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承接上一篇文章,我將繼續分享為大家整理《海奧華預言》中的「知識點」。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聖經中摩西和基督。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被塞姆忽視的羅馬社會中、下層人群,如平民和被釋奴、軍團士兵和帝國行省居民都進入了他的視野之內。1977年出版的《羅馬世界的皇帝》是米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他藉助皇帝和被統治群體之間的互動視角來考察羅馬皇權的性質。正基於此,他提出了「皇帝即皇帝所做之事」的著名論斷。
  • 世界歷史預言大綱
    瑪代波斯結成了盟國,大像上不是有兩個銀色的合抱的雙臂嗎?它們是聯合起來取代了巴比倫。  第三個帝國是用銅來象徵的,是公元前331-168年間的希臘國。    我們都知道這一國的開國大帝亞歷山大王。這一帝國以最快的速度徵服了世界,而且以銅製武器而聞名,也是第一個用銅來製造馬車的國家。所以,用銅來象徵這個國家。這是多麼驚人的主的智慧!
  • 新約聖經的希臘文古卷
    原初之時這抄本包含希臘文全本《聖經》,只沒有《次經》的《瑪加比書》。但是《新約聖經》中,《希伯來書》第九章十四節以下,以及雅各、彼得、約翰、猶大的書信和《啟示錄》,均已失落。在這抄本之中,《新約》書卷前後排列的次序也與今日不同。最先有《四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以下有失去的四位使徒的書信,再後有保羅的書信,而《希伯來書》卻在《提摩太書》與《提多書》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