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羅珊珊 風味星球 收錄於話題#口述歷史1#廣東1
「得閒飲茶」這件事,是廣東人的身份認同,它滲透到日常,又被上升為一張名片。我們拿這四字作為寒喧之意,也可能是含蓄地代表Never see you again。
從最早的「茶寮」、「茶居」到「茶樓」,過渡到「酒家」至「點心專門店」,如今,在普通的餐廳裡也能吃到點心,可見飲茶這件事的形式、內容與風味都在逐漸演化。
我們還抓得住「一盅兩件、水滾茶靚」的飲茶往昔嗎?
很多廣東人,自小就有跟隨家人嘆早茶的記憶:那是文學作品裡「天邊正泛起魚肚白」 的酣睡之時,整個人被一把抽離被窩,睡眼惺忪地拖到酒樓。
不過早晨五六點,大廳已經人頭攢動,每桌少則三四人,多則十五六;人聲、翻報紙聲、茶杯的碰撞聲、點心車的輪滑聲等多聲部交雜;還有點心的香氣、蒸籠的熱氣、阿姨叫賣的高分貝聲浪撲面襲來……面對如此沸騰的早茶現場,再嗜睡的小孩,精神都會為之一振。
早茶鼎沸的人聲
*攝 | 梅姍姍
但將時間回撥到鹹豐同治年間,「飲茶」卻是完全不同的樣貌。
彼時已是東方重要商港的廣州,只有被稱為「一茶一座一釐館」的「茶寮」。這些平房鋪子沿著珠江水道而建,主要是供給販夫走卒作填肚歇腳的場所。
那時的茶寮,大多提供杏仁餅、糖果子、粗糧包子等小點,販夫走卒們在碼頭、魚欄、果欄等地忙活完後,來這裡只需花一釐錢、二釐錢的零碎小錢,就可得到一盅粗茶配一兩件點心。
舊時茶寮
*澎湃新聞
盡然設施簡陋,衛生堪憂,但因味道不俗價格低廉,漸漸地成為了百姓消費的主流——這便是飲茶的雛形。
光緒前後,佛山七堡鄉(今石灣地區)商人,在名鎮佛山(廣州鄰城)逐漸衰落以後,把資金投向了廣州,興建茶樓。「有錢樓上樓,冇錢地下踎」 的點心茶樓年代開啟。
電影《龍鳳茶樓》描述的茶樓景象
也就是說,那時茶寮和茶樓還是並存的,但是有錢人可以上三層樓高的茶樓飲茶,沒錢的話,只能繼續在茶寮蹲坐。
人們舉著雀籠、夾著報紙來茶樓,是進行一場深沉而雅致的消遣:
首先是一壺「水滾茶靚」的好茶。所謂水滾,就是泡茶的水要「滾開」。遊走於桌椅間的夥記,提著大銅茶煲,裝滿了煮至剛冒氣泡的「蝦眼水」,隨時給客人添水衝茶。待杯中泡出茶味,茶客便慢慢地啜之淡然,待餓了就佐以點心數件,這就是後來被流傳的「一盅兩件」。
蓮香樓的茶水
*openrice
如今問老幾輩的廣州人,如昨日般的茶樓記憶依然銘刻心中,他們最滔滔不絕的,要數宣統年間最著名的「如字輩」茶樓。
以惠如樓、三如樓、太如樓為首的九間茶樓,開一間,旺一間,組成「九魚並出」的盛景(粵語中「如」與「魚」同音)。用當下網際網路新貴的術語來講,那就是茶樓界的「頭部網紅」,組成了搶佔流量的「茶樓矩陣」。
老電影《拔哥的故事》就是在惠如樓取景
可惜的是,隨著2000年最後一間「三如樓」結業,九條魚便全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相關的過去,只有在廣州爺爺奶奶們的記憶中去提取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廣州的茶樓與酒樓逐漸合流。本是佐茶之用的點心,也是在這時期後發生了角色變化。茶文化作為延綿了四千多年的老大哥,大概也沒想過被不過百年歷史的點心,一舉拿下了C位。
常見早茶點心
*維基百科
那時為了適應廣東人「三餐兩茶」的生活習慣,廣州的陸羽居茶樓率先推出「星期美點」,點心便是此時一躍成為餐桌要角。
按一周七天,每天推出款款不同,口味多樣的招牌點心。好比一個公眾號日推,一周的每天都推送不同欄目的頭條內容,下面還跟著七八九十個次條。
香港陸羽茶室的「星期美點」菜單
*openrice
此舉一出,其它酒樓競相仿效,變著法子每周更新點心單招引顧客。競爭的推動,促使粵式點心從最初的薄脆、蛋卷、糖果子、杏仁餅,陸續增加至數量龐大的品類。叉燒包、豆沙包、麻蓉包、椰蓉包、臘腸卷、豬肉燒賣等,都加入了「星期美點」的競技場。
手工製作的點心
*攝 | 梅姍姍
如此時勢,造出「點心師傅」這樣的手藝人。第一代最老資歷的點心師傅,能獨力完成180款不重樣的粵式點心,其中,崔強、羅坤、陳勳都是點心歷史上被打上高光的名字,是真正的粵點泰鬥。
我們80後的飲茶歲月,便是這個歷史的受惠者。
那時候,置身於人聲鼎沸的酒樓之中,包括我在內的每個小孩都帶著熱切的期待,握著點心單,引頸張望,盼著堆疊著一個個蒸籠的點心車推出大廳。
傳統點心車
*維基百科
我們目光鎖定得精準,未等推車的阿姨發出第一聲吆喝,所有的小孩都瞬間在擠擁的餐桌間魚貫穿梭,跟其他茶客一同上前搶蒸籠。為了搶到心頭好,速度是制勝關鍵。當我成功把全家人的點心捧在胸前,抽出點心單,讓阿姨一個個蓋紅印章,那就是對我表彰,是極致的滿足感與快樂。
坐下來的時候,還不能直接開吃,而是要將茶杯碗筷先以一輪熱水洗涮,關於這個對外地人而言謎一般的操作,於廣東人而言,已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肌肉記憶,從未想過為何。直到後來從招勉之的文中讀到,他認為廣州人的嘆茶是一種生活藝術。
*知乎
他先從洗杯說起:「此雖窮鄉僻壤的廣州內地,亦多知之。無論茶館裡的陳設及用品是怎樣地清潔或汙穢,照例茶客要洗一洗茶杯。不洗固然也沒有什麼稀奇和大不了,不過有時會給人驚訝到你的火速的舉動,太急進了一些,並不曾受過藝術的洗鍊罷了。成了例的,夥計衝茶之外,另給你一杯白開水,就是這樣的用處,倘沒有,可以立刻問他們要來,好讓他們知道你是內行或藝術家。」
廣東人燙碗筷的傳統
*搜狐
受教了,原來這不僅是我們每一個廣東人自小就要學習的table manner,它還是一種藝術信仰。
之後,便是舉箸遊走於大小蒸籠之上。我們的早茶餐桌有以下構成:「四大天王」蝦餃、燒賣、叉燒包、蛋撻必不可少;鳳爪、排骨、春卷、鹹水角、蘿蔔糕、馬蹄糕緊隨其後。最後還是要來一份腸粉,一碗味粥,長輩來一盅蒸排骨飯,這早茶才叫完滿。
再後來,「點心車」這個老器具消失於酒樓,圍著車爭搶蒸籠的盛況便不復再,掃碼點餐也代替了有勝利光芒的點心單。隨之消失的,還有一間又一間伴隨成長的傳統酒樓,新店一直在開,再精緻的裝潢,也容不下一輛手推點心車。
我們80後,就這樣成為最後一代,完整地體驗過嘆早茶盛期的人。
點心之所以讓老廣著迷,是因為它外型迷你,卻飽含美味密碼。內裡乾坤,則是一代又一代粵點師傅所造就。由外皮以至餡料,由辦餡以至蒸製,每一道點心都有標準,也考驗著點心廚師的手藝。故此,人工高,產能便低,是合情合理的能量守恆。
尤其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間,大量的粵菜師傅外流,更令到粵式點心走出國門,牆外開花。
若想重拾懷古的茶樓風貌,倒也不用出國。首先想到的,是在鄰近的香港,港島士丹利街上的「陸羽茶室」,這間嶺南風格的老牌茶樓,在推開門的瞬間便忍不住凝神肅目,店內的老夥記年紀能與爺輩稱兄道弟、拿著銅煲的茶博士、掛著方形點心盤的阿姐、酸枝家具背倚一室墨香、天花的銅吊扇悠悠晃晃……這是沉澱了87年的事物交織。
*攝 | 大菜
坐下來,依然保留著我們這代人不曾經歷過的「星期美點」,紅字油印紙上標誌日期,吊著鉛筆,從右往左的閱讀順序,依序寫著鹹品、甜品、飯面小吃。蠔汁牛肉角、揚州煎蝦餅、筍尖鮮蝦餃、脯魚燒腩卷、百花釀魚肚、火鴨三絲筒、金華甘露甫……幾乎每一道,都是當下聞所未聞的懷舊點心。
那裡至今堅持點心每一步都人手製作,製作蝦餃,餃皮用白飯曬乾磨成粉,再用手搓,餡裡面的筍與蝦,以人手切得細碎,口感細緻,對比起當下花樣百出的餡料,陸羽的蝦餃樸實無華;
*攝 | 蓮醬
又例如粉果,坊間普遍是澄麵粉來做皮,倒出來勾兌水一搓就是,利落便捷;但陸羽的師傅卻要細細地用白飯慢慢磨成粉來搓皮,這一磨就過去了大半的功夫,蒸出來的粉果白白鈍鈍,賣相也不及澄麵皮晶瑩透亮,實在不符合當代審美,但以此換來的,是缺失的米香。
這一切,都是舊物舊事舊作風,不沾染一絲當代的矯情。
陸羽茶室的服務生都是上了歲數的老經驗者
*攝 | 蓮醬
參考資料:
周松芳《嶺南飲食文化》
招勉之《廣州的抽喝吃》
姚學正《姚說古味》
彭樹挺《白天鵝-粵點泰鬥陳勳懷舊點心品鑑》
鄭寶鴻《香江知味:香港早期飲食場所》
葉曙明《廣州 老字號的消失》
趙洐《老饕漫筆》
梁超儀《粵式嘆茶:講究水滾茶靚點心正》
作者:羅珊珊
排版:風味君
頭圖:維基百科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標題:《擁有最後「嘆早茶」完整記憶的,是八零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