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英語教學設計之前,英語老師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教學主題是什麼?
2. 學生要獲取哪些知識?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學會」?
3. 教師選取什麼樣的教學內容、組織哪些形式的課堂活動才能「教會」學生?
這三個問題事實上就是英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內容、語言、學習策略。高質量的英語教學首先需要在這三個維度上設定清晰的目標,才能讓教學設計條理清晰、有的放矢,同時幫助學生在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麼,如何圍繞這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呢?
01內容目標(Content Objectives)
英語老師在課程大綱範圍內,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英語本身是一門學科,同時也是一種語言工具,因此英語學習在內容上是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有關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與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的描述、情感態度的表達以及教育的指向性(Disposition)是衡量內容目標是否嚴謹的重要標準。例如:在涉及自然科學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準確地進行科學探究;而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則反映了學生對於實用技能的掌握情況,在內容目標設立中也同樣重要。因此,成功的內容目標不局限於課程大綱的知識範疇,而是要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單純以語言知識為目標並不是完整的英語教育。
02語言目標(Language Objectives)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聽、說、讀、寫四項語用技能,而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知識由三部分構成:語言功能、專業詞彙、特定語法。其中,詞彙積累與語法知識應該在情境學習中掌握,在有意義的真實語境中(Meaningful Context),將詞彙學習嵌入語法教學中,相輔相成,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當在語言目標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應用場景,比如區分書面與社交語言等等。因此,在設定語言目標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英語的運用(Language Use),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Language Awareness)。
03學習策略目標(Learning Strategy Objectives)
學習策略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卻又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目標。在導入(Introducing)、示範(Modeling)、練習(Practicing)、討論(Discussing)這四個課堂環節中,教師需要在各個環節有意識地設計不同的學習策略。在每次新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教師都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來討論,並反覆演練。學習策略目標應該包含對於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訓練。在陳述性知識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Metacognitive Awareness);在程序性知識學習上,教師需要傳授特定的技能來培養相應的學習策略,達到教與學相融合,體現「教」的價值、「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