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地菩薩是誰?用神力幫助眾生的地大圓通菩薩

2020-12-27 彭州市鐵瓦寺

持地菩薩是密教中的菩薩,又稱內修金剛、願相金剛。佛經中稱讚此菩薩能負荷眾生,如同大地一樣能持萬物,所以稱他為持地菩薩。

在過去世中毗舍如來住世講法,持地菩薩還是一位修行的比丘,他常出沒在交通要道或險要地段,將道路上的低洼之處填平,以免車馬陷入。

有次,國王備下齋飯準備迎請佛陀,持地比丘便把佛陀所經之處平整一新,等待佛陀的到來。毗舍如來看到他的行動,十分高興,給持地菩薩摩頂並對他說:「汝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意思是,地由心造,心平則一切地平。持地聞聽,頓時心開,看到組成身體的微塵,與世界的微塵其實是一樣的,一切虛妄皆由其所生,因此悟得「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持地菩薩用大地證得平心之道,所以稱為地大圓通菩薩。

相關焦點

  • 從普門品談持地菩薩的因緣
    這就是妙善公主的傳說的功勞。據說有個國王生了個女兒,叫做妙善,她吃齋念佛,心地善良,後來修成了正果。就是觀音菩薩。她的出生是農曆二月十九,於是普天下皆知。但這次要講普門品中,觀音菩薩和持地菩薩的因緣。 如果你要念普門品,最好從法華經整部開始念。你會發現整個大概。告訴大家一個解佛經的方法,就是從前頭解後頭,後頭解前頭。你要連貫起來,一部經是個整體。
  • 眾生「心地」中蘊藏的不可思議大寶藏——地藏菩薩名號的三種含義
    佛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種子,不管善惡貴賤,貧富苦樂,佛性種子都一樣。眾生的心就象田地土壤,每個人的心田自己去耕種,是良田美稼,施以甘露,自然生出善果;是荒蕪惡田,又用毒水惡肥澆灌,田地被染汙了,自然就自食惡果。「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善是惡,就看你選擇如何管理自己的心田。
  • 地藏菩薩本願經、三藏沙門、實叉難陀,都是什麼意思?
    倘若臨終時心念一亂,神識就墮入幽冥界裡,這時不仗地藏菩薩的大威神力來把你送到西方,還有什麼地方去求救呢?所以念佛的人平時也不可以疏忽這部經的。【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解】這是書的題目。就是說,贊述地藏菩薩的本有願行的一部經典。【釋】這部經的題目,佛自己說有三種:一個叫地藏本願;一個叫地藏本行;一個叫地藏本誓力。現在即用他第一個為經題。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19.地大第一【原文】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
  • 十地菩薩
    誠如經中頌文所說:「質直柔軟及堪能,調伏寂靜與純善,速出生死廣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由於此地菩薩的願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淨戒行及十善業的調伏下,愈加地純善與寂靜,於是更加淨化了禪定力道的修持,開發了廣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廣的神通力用,接引無數的眾生信佛聞法。如經中頌文所說:「所有種種神通力,此地菩薩皆能現,願力所作復過此,無量自在度眾生。」
  • 文殊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成就不思議事?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 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地藏菩薩攝受眾生所以文殊菩薩才有一問,地藏菩薩做了什麼?發了什麼大願?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神力,來廣度無量眾生已成佛、當成佛、未來成佛呢?
  • 菩薩一手持蓮花一手持刀劍
    菩薩要學金剛法漢地菩薩尤缺此=============修學菩薩要智慧學會善巧應萬緣現其殺相打相和罵相武裝相暴力相卻無絲毫嗔恨心如風疾過耳春風笑盈盈僅為減少他作業斷他更深造業行此為利己利他上妙法我見漢地諸菩薩摩訶薩
  • 今日是「文殊菩薩」成道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六時吉祥!
    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七佛之母,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寶卷,象徵無上智慧,右手持利劍,以智慧斬斷一切煩惱障礙。其坐騎為青獅子,智能威猛。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一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兩脅侍,三者合稱「釋迦三尊」或「華嚴三聖」,是華嚴經裡華藏世界三位著名的聖者。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如今山西的五臺山,被稱為「清涼聖境」。
  • 蓮華生大士登五臺,為眾生祈請文殊菩薩
    萬壑松聲心地響,數條山色骨毛寒。重重燕水東南闊,漠漠黃沙西北寬。總信文殊歸向者,大家高步白雲端。「其實五臺山的清涼世界是大聖文殊菩薩遍化神通示現世間的。大聖或現大身遍滿法界,或現小身密於微塵,都是為圓滿教化眾生成佛啊!」
  • 何謂「地前菩薩」、「十地菩薩」?
    菩薩是略稱,全名是菩提薩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 譯,意譯是覺有情。有情即是眾生。意思是指那些希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有情。這些有情/眾生希望成 佛,立誓要成佛,是誓要普渡眾生的佛教徒。
  • 依靠文殊菩薩的威力來遣除地獄眾生的苦難
    以前地獄眾生見面時,就像見到仇敵一樣嗔恨,但依靠菩薩的加持力,此時大家不但不生嗔恨,反而以溫和的語言呼喚:「好兄弟們!女士們!先生們!請儘快到這裡來,我們上方有金光閃閃的文殊師利尊者,只要見到他、聽到他的名號,並且憶念他,即可遣除一切無明黑暗及貪嗔痴等五毒煩惱。他不可思議的智慧和悲心,能維護無量無邊的眾生,消除世間的災難困苦,只要是有心者,誰願意離他而去呢?」
  • 恭迎地藏菩薩聖誕丨真,寶藏菩薩!
    地獄也不是誰給你特供的,而是眾生惡業召感而成,你若壞事幹絕,真可能就「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了!而想想自己這一生,僅殺生吃肉就得下無數次地獄,前世那就更不好說了,不敢尋思,太瘮人了!人們說,夜晚時分,在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聽到仿若地獄刑具的聲音,據說那是金喬覺定中往幽冥界去度眾生了。加之大師又篤信地藏菩薩,久而久之,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稱之為「化跡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金喬覺在山中煙霞相伴,清苦修行,一晃過了七十五年。在他九十九歲那年的七月三十日,安詳示寂了。
  • 佛教八大菩薩,各個無邊慈悲
    1、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不管是八大菩薩、還是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絕對是大家最愛的,原因前面已經講過了,懷有大慈大悲之心的觀世音,以救苦救難為目的。觀世音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
  • 學習普賢菩薩恆順眾生
    欲樂、打扮等方面,也無論他們在衣服、飲食,或者在居住的村寨、聚落、城池、宮殿等方面有多麼大的差異;無論他們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還是屬於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還是屬於有形色的、無形色的、有意念的、無意念的,還是既非有意念、又非無意念的,一句話,所有這一切林林總總的眾生,我都要隨順他們的意願,對他們作種種供養,作種種侍奉,如同孝敬父母、如同侍奉師長:恭敬地對待一切眾生,與對待阿羅漢,以至對等如來本人一樣
  • 恭迎彌勒菩薩聖誕 ~ 願大家生歡喜心,與佛結歡喜緣
    1、《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彌勒(於因地時)發願:「若有眾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悲華經》中彌勒(於釋迦佛前)發願:「於刀兵劫擁護眾生。我得釋迦大師要契咐囑……不念我者尚不舍之,況於念我者哉。」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吉日(2020年8月31日 ~ 農曆七月十三日)
    農曆七月十三,值此大勢至菩薩聖誕殊勝日,敬請眾生持清淨心,廣行善業、吃素、放生、戒殺;供燈、持咒、誦經、念佛,並以此無量功德,普皆回向,廣利眾生;親眷家屬,消災延壽,平安吉祥!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
  • 傳說誦念「觀世音菩薩」很靈驗,是真的嗎?
    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那麼多名稱呢?
  • 佛學: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若有眾生聞我者,願除滅眾生三種病苦
    在佛教的文化傳承中,大家只是熟知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常伴佛陀左右,但在佛教的歷史之中,亦有兩位菩薩相傳也常伴佛陀左右,今天就為大家分別介紹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藥王菩薩《法華經》亦載時有一菩薩,名「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修習苦行,精進經行,一心求佛,經一萬二千歲,證的「現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諸香,飲香油,燃自身供養佛一千二百年。其命終後復化生於淨德王之家,受日月淨明德如來之付囑,於彼佛滅度後造八萬四千塔。其自身亦於七萬二千年間,燃臂供養其塔。或謂彼「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即今之"藥王菩薩"。
  • 大慈彌勒菩薩十二大願
    釋迦牟尼佛是將所有眾生當做自己的親身父母親一樣來度化,大樂、大慈彌勒菩薩或無能勝彌勒尊佛則將所有眾生當做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來度化,與釋迦牟尼佛恰好形成回護,與釋迦牟尼佛是無二無別、清淨平等的發願。 1、《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彌勒(於因地時)發願:「若有眾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觀世音菩薩雖遍入十方佛國,而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非常深厚。菩薩隨類現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古今感應事跡,多不勝數,無法盡書。宋時,僧人普明,在上天竺寺遇到一位老僧。老僧說:「你單修無上乘道,只接引上根器的人,怎麼能普濟眾生呢?應當三乘演暢,頓法、漸法齊行,廣度中下根器的人,才能報答佛恩。」普明問:「用什麼法度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