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與荷西結婚6年,膝下無兒女,為何在生命彌留時說看到孩子?

2021-01-18 歷史回憶室

最近有看到一段文案:「從前,車,馬,郵件都慢,一個問候,要等上好多天。從前的愛情很慢,慢的,用一輩子去等一個人。慢的,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人的一生好短暫呀,短暫的不夠我們去愛一個人,一生也只夠我們去愛一個人。可是有時候,上天又太過不公,連愛一個人的權利也不給我們。我們甚至來不及去找到那個註定相愛的人,又或者我們幸運地找到了,卻沒有和他們白首偕老的能力。

「註定在一起的人,不管繞多大一圈依然會回到彼此的身邊。如果最後能在一起,晚點也真的無所謂。」這段話應該很適合三毛和荷西。

三毛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和旅遊家,荷西是她的丈夫。荷西不是第一個追三毛的男人,也不是第一個和三毛談戀愛的人,但卻是真正和三毛結婚的人。儘管三毛和荷西相遇得晚,但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卻讓世人都知道了三毛和荷西的相愛。

荷西苦追三毛六年才得以和三毛牽手,最後結婚,三毛和相愛的丈夫結婚六年,但意想不到的是荷西意外亡故,而三毛也一生無兒女,孤獨的自殺在醫院。

相識,六年之約

三毛原名陳懋平,浙江舟山人,生於1943年3月26日,她是中國臺灣著名的作家和旅行家。三毛的原名取於族譜上屬她那一輩分的排行「懋」字,而「平」則是給予了父親對這個世界和平的期望。

但令人無奈的是,從小三毛就展現出了自己調皮精怪的一面,當她開始學習寫字時,她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中間的「懋」字,於是她每次都自作主張的讓自己叫「陳平」,那是的她才年僅三歲。

後來,三毛給自己取了「三毛」這個筆名。三毛本人曾說過起這個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喜歡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當然,本人覺得三毛寫的東西很有價值。

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非常的愛好,初中她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了,到了初二那年休學,父母親對她悉心教導,為她在日後的寫作中打下了堅實的詩文基礎。三毛熱愛讀書,也熱愛探索世界,她的足跡幾乎遍布全世界。

1967年她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裡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後來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

在馬德裡大學求學的期間,她認識了她未來的丈夫荷西。而他們兩個並不是小說般的劇情,沒有兩人相互愛慕,順利走在一起。儘管荷西對她展開了追求,可當時的三毛甚至沒有注意過荷西。

那時的荷西還未滿18歲,而三毛24歲了。當時的荷西對這個像蝴蝶一樣隨性美麗的女子很有好感,他給三毛送禮物,而三毛對於比自己小的荷西沒有更多的好感,荷西只是三毛的萬千個愛慕者之一。

荷西對於三毛拒絕他的情況很傷心,但顯然他對三毛的喜歡不是三分鐘熱度,他做出了苦戀三毛決定。餘生渺渺,荷西只想牽著三毛的手度過一生。他告訴三毛,讓三毛等他六年,他要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和兩年的兵役。

而在這六年裡,荷西一直單身,沒有和任何人談過戀愛。而對於三毛來說,她曾因為小學作文寫以後想當個拾荒者而被老師嘲笑羞辱,中學時又因為老師懷疑她作弊而休學。

這並不快樂的童年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是她一生的轉折點,每個人一次次成長的動力都是遭遇苦難,一顆抗逆境的心永遠是最好的武器。誠然,三毛的遭遇奠定了她後來脆弱敏感的內心,但也造就了更好的三毛。

她第一次心動是對她的油畫老師顧福生,在那個尚且年幼且心思敏感的少女心中,顧福生像是她充滿迷霧且看不見未來的道路上的一盞默默守望的燈,她把自己對於老師的愛畫進畫裡,甚至她在自己的畫上籤上自取的英文名ECHO,ECHO是希臘神話裡,代表著愛而不得。

這次的愛情故事沒有結果,再後來的三毛遇見了喜劇系才子梁光明,然而和他的戀愛也沒有成功,失敗的戀愛經歷使三毛遍體鱗傷,所以她才選擇遠赴西班牙。

而在西班牙遇到荷西,或許是命中注定吧。荷西讓三毛等他六年,可是受過太多傷的三毛,不敢相信這句諾言。

相愛,六年婚姻

或許在某一天,在某個陌生的城市,在某個陌生的街道,你會遇到一個和你一個頻率的人,和你一個想法的人,適合和你走在一起的人。

在荷西所說6年裡,三毛在臺灣和歐洲之間往返,她幾次的戀愛都沒有修成正果。後來她遇到了一位德裔男友,二人已經敲定結婚日期,很快,三毛就可以走進婚姻的殿堂。可是世事難料,運途多變,在印製婚禮名片的當天,她的未婚夫因為心臟病去世了。

三毛悲痛欲絕,吞藥自殺,所幸被救回。

總有些東西因為緣分而來,也因為緣分而終。三毛與她的前半生,與她前半生遇到的人的緣分,就這麼散了,一心求死的三毛這時被荷西治癒了。她看見她的照片掛滿了荷西的房間,她發現原來還有這麼一個人,一直在這裡等她,那六年的誓言,原來是真的。

荷西曾抓住三毛的手安慰她說,他可以將他這樣一顆黃金做的心和三毛換,這樣三毛破碎的心就不會再痛了。

荷西的赤忱感動了三毛,7個月後,三毛和荷西結婚了。婚後,他們去了撒哈拉沙漠,而三毛也就此創作出了《撒哈拉沙漠》《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素人漁夫》《哭泣的駱駝》等一系列風靡文壇的作品。

她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她幸福的婚後生活被寫進她的作品,她與荷西的相愛是如此的濃烈,被世人所知。這時,她的父母才放心這個偏離軌道的孩子,才感嘆她終於獲得了幸福。

相別,永生不見

人生無常,三毛和荷西快樂的婚姻只持續了六年,1979年9月30日,年僅28歲的潛水工程師荷西在一次潛水中發生意外去世。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婚姻,他們的快樂戛然而止。

三毛原本已經安穩的心又再次顛沛流離起來,這次,卻沒有了另一個荷西和她說:「我這有一顆金子做的心,我們交換吧。」

世人常說,時間會解決一切,時間長了,就什麼都過去看,不一樣的明天在前方等著我們。可是無論之前的三毛活的是多麼灑脫自在,如今的三毛卻過不去了,一生追逐愛情的她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分別,有的愛而不得,有的是相愛兩隔。

1981年,三毛回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她的的作品在和荷西在一起的時候是樂觀、向上的。自從荷西去世,她的作品卻再也不見歡樂。

三毛和荷西沒有孩子,他們是嚮往著擁有一個孩子的,三毛說:「我們想要一個孩子,荷西想要一個和我一樣的女孩子,我想要一個和荷西一樣的男孩子。」

可是時間太短,沒有等他們做好決定,荷西就已經不在了,三毛的身體也不好,她一直吸菸喝酒,不適合懷孕。

三毛早些年就對父母表達過自己的意向,她和父母說,如果她走了,這是對她最好的歸宿。可是沒有一個父母可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孩子離開自己,父母苦苦挽留,用盡全力去愛她,呵護她。

在1991年,三毛因為子宮內膜的病情住院,1月4號,她自殺了。她終究是沒有做到母親所說的,她終究是活得太痛苦了。

在自殺的前一晚,她打電話給她的母親,說著說著,三毛突然說她看到了孩子。或許是她對荷西的愛與牽掛,又或許是遺憾她與荷西之間沒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三毛對母親訴說著她的痛與愛,母親淚如雨下,自知到底還是留不住她。

小結: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拋棄你,也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決定。在我看來,三毛最後的歸宿,或許不是拋棄自己,而是走向了更好的歸宿。

無數被三毛的文字所感動的人,他們被她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她的一生充滿的傳奇和坎坷。她敏感而渴求自由,是真實的,真性情的。三毛是一個內心豐富的女子,她敞開著自己,讓世人讀懂她。

我們愛她,不僅僅是她的文字,更愛她率性的生活方式和博愛的靈魂。

相關焦點

  • 三毛:你好啊,荷西.
    就這樣,他們時常一起外出散心,有時在街上走走,或者去皇宮看看,撿撿人家垃圾場裡的廢物,還會驚訝地說:「你看看這支鐵釘好漂亮喲!哇!你看看這個……」直到有一天,荷西很認真地和坐在旁邊的三毛說:「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學要念,還有兩年兵役要服,六年一過,我就娶你。
  • 三毛與荷西:找到一個對的人結婚,真的不一樣
    可就在這天的夜裡,她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一條咖啡色的尼龍襪,用這樣特殊的方式,告別了世界。很多人都說,三毛是因為荷西去世之後,厭世情緒逐漸加重,最終生無可戀,選擇自殺。這個被荷西捧在手心裡疼愛了一輩子的女人,在丈夫去世12年後,依然無法放下。他們一個人消失在大海,一個人自盡於人海。縱觀三毛的一生,究竟是悲還是喜呢?
  • 都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是假的,那一切都是三毛自己臆想的?
    直到1998年,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三毛真相》。這本書將三毛和荷西虛構愛情故事推上了風口浪尖。據說,這位作者去了三毛生前的居住地,採訪了她的好友和鄰居,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毛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癲狂,在作品中常常說謊。
  • 被拒6年後,荷西遇到痛失愛人的三毛,表白道「嗨,我長大了」
    三毛外出回來,剛準備上樓,就看到他向自己走來,頭戴一頂法國帽,年輕帥氣的臉龐滿是笑容。當荷西送給她節日禮物和祝福時,她感到很意外,出於禮貌便收下禮物,還給了他一個擁抱。荷西像一個愣頭小子一樣,就這樣闖入了她的生活,不厭其煩地追求她,整天圍繞在她的身邊。只不過襄王有夢,神女無心。在三毛眼中,荷西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她對他從來沒有過任何想法。
  • 未婚夫在懷裡死去,摯愛荷西葬身大海,三毛又為何選擇自縊告終?
    看到蘋果掛在樹上她會問,「是不是很痛苦?」掉到廢井裡,雙膝跌得見骨頭,她說:「咦,爛肉裹的一層油原來就是脂肪,好看好看。」在《雨季不再來》的序言裡,三毛訴說自己的心事:「一個聰明敏感的孩子,在對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價值上,往往因為過分執著,拼命探求,而得不著答案,於是一份不能輕視的哀傷,可能會佔去他日後許許多多的年代,甚至永遠不能超脫。」
  • 三毛與荷西:一生陪你盡瘋狂
    中午睡覺前,又把北京電視臺揭秘三毛之死的《檔案》看了一遍,當主持人石涼講到荷西之死那段的時候,自己在被窩裡又忍不住哭了。事實上,每次讀到這裡、聽到這裡、看到這裡,都會哭,三毛的語速有些偏快,帶著些孩子氣一樣的臺灣腔,就連說到荷西之死那段的時候,都不像其他人那樣哭天嚎地。
  • 三毛的曠世愛情被疑造假?馬中欣重訪三毛之路,直言:荷西根本不存在
    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雲。三毛就是這樣,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悽,她都無意矯飾。
  • 【茅頓開】一個沒有荷西的時代奢談什麼三毛
    文章中還有這樣的話:您是不是三毛轉世我不知道,但我確定我不是荷西…… 如果這真是張楊寫的,我要狠狠吐一口痰:呸,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不要臉。如果這不是張楊寫的,也可以看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是的,小二姐不是三毛,無論她怎麼幻想,她都成為不了三毛。可是,如果說小二姐不是三毛的話,張楊更不是荷西。
  • 三毛:幾段感情無疾而終,後與荷西愛得轟轟烈烈,卻因荷西而死?
    1970年她遊學歸來,回到中國臺灣,在文化大學的哲學系當老師。文化大學裡有許多外教,工作期間三毛與一位德國同事相戀,不久後接受了這位德國外教的求婚。愛人荷西但還未等到正式結婚,三毛的未婚夫竟突然因病離世,這段感情便不了了之。三毛在歐洲遊學的幾年,被外國人自由的愛情觀所感染,所以對於感情是比較開放的。
  • 三毛與荷西的曠世愛情,真如書中那樣浪漫?馬中欣直言:一場騙局
    但大約是文人情感過於豐富的通病,在感情上總是會格外執拗,三毛跟舒凡相處越來越累,她想用結婚來捆綁住舒凡,得到的卻是舒凡的厭煩。 1967年,三毛用出國來威脅舒凡,但舒凡始終無動於衷,受了情傷的三毛選擇去到西班牙學習,就這樣認識了年輕的荷西。初遇那年三毛24歲,荷西16歲,半大的西班牙少年就這樣對來自中國的姑娘一見鍾情。
  • 三毛去世4年後,馬中欣直言:荷西根本不存在
    兩人自從相識,就經常一同外出,在一次約會當中,荷西看著三毛說:Echo,你再等我六年,我讀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等六年過去了,我就娶你,好嗎?看著這個小弟弟,三毛不忍拒絕便說:好啊!既然這樣,我們就疏遠一點,不要常常見面好了。
  • 誰才是三毛心中的「橄欖樹」,歌手王洛賓?高中生荷西?都不是!
    少年時聽這首歌一直以為歌詞所表達的是對遠方的憧憬,對自由的期待,直到後來突然發現這首歌的歌詞竟然出自三毛女士寫的現代詩《橄欖樹》,才理解其中寓意。為什麼說就因為是三毛寫的詞,寓意就不那麼簡單了呢?因為在我心目中,三毛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遠方,她的一生都在渴望愛情。
  • 三毛:如果有來世,你是不是還是娶我?荷西答:絕不
    有一次,三毛突然問荷西:「如果有來世,你是不是還是娶我?」荷西乾脆利落地回答:「絕不!」本以為荷西會很愛憐地回答:「希望生生世世做夫妻。」沒想到,荷西如此無情,這讓三毛很生氣於是跳起來踢了他。這話讓三毛氣得氣結,被荷西如此當面拒絕,實在下不了臺。「其實你跟我想的完完全全一樣,就是不肯講出來,對不對?」荷西盯著三毛看。三毛笑了,真是知妻莫若夫,心裡真跟他想的一模一樣,只是不願說出來。
  • 26歲相愛,48歲自殺,三毛與荷西的姐弟戀,真像她書中那樣幸福
    直到有一天,荷西鄭重其事地對她說: 「Echo,你再等我六年,我讀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等六年過去了,我就娶你,好麼?」 於是三毛回絕道 :「六年太長了,我不能保證什麼。你以後不要逃課來找我了,學業要緊。而且,我們也無需再見面了。」
  • 荷西之外:三毛與王洛賓的愛情故事
    不要問我來自何方,不要問我為何而去,你只要知我滿身風雪,八千裡路尋你;你只要知我一心熱血,三萬米天追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江水》這首歌,他在中國好聲音被演繹出來時讓四位導師幾乎同時轉身,那英幾乎情緒失控地連聲喊道:我被這歌聲融化了。
  • 1991年,三毛將絲襪攥在手中,留下了空無一人的床
    但此時的三毛一直將小她6歲的荷西當做弟弟來看待,並未讓他走進自己的生命。但這時的荷西卻將三毛看得特別重要,有一次在公園的石凳上請求三毛等自己6年。荷西承諾,4年大學外加2年的服兵役時間,之後便來迎娶三毛。
  • 1991年,失去摯愛「流浪」12年的三毛,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他與三毛相戀三年後,便因選擇不同而分道揚鑣,三度逼婚失敗的三毛悲傷欲絕,選擇自殺,被救後縫了28針。隨後,大學沒畢業就去了西班牙。到西班牙後,先學了半年西文,後進入馬德裡大學文哲學院學習。那時,她認識了比自己小8歲的荷西。荷西對她一見鍾情,但他不得不讓三毛再等他六年,四年大學,兩年兵役。兩人也因此約定六年不相見。
  • 讀書| 我們為何懷念三毛
    讀書 | 我們為何懷念三毛 2020-09-15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橄欖樹》背後的名字——三毛的哀婉情緣
    有消息講,為了和去世的荷西獲得靈魂上的溝通,三毛一度沉迷「觀落陰」活動,這種觀靈術,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相當流行。三毛在參加一次「觀落陰」後所錄下的磁帶(1985年10月24月錄製)說:「它說我要寫23本書,可是我現在只寫了14本書,……一旦再婚,不可將前夫之情,字字記在心裡,會於第二次婚姻有害——那我就不要結婚……儘可能放開胸懷,做一個開朗的人。」
  • 26歲相愛,48歲自殺,三毛與荷西的姐弟戀,真像她書中那樣幸福?
    1970年,三毛回到臺灣,受聘在中國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兩年後,她遇到了一位年長於她的德國教師,並接受了他的求婚。她像一個即將擁抱新生的小女人一樣,為未來錦繡般幸福圖景做著各種準備,但就在他們選好請帖的那個晚上,未婚夫心臟病突發,死在了她的懷裡。魂無所依的三毛重新回到西班牙,舉目四顧,往事歷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