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歷史徐老溼原創,喜歡加關注
孫燕姿演唱的那首《橄欖樹》一直以來備受歌迷喜愛。少年時聽這首歌一直以為歌詞所表達的是對遠方的憧憬,對自由的期待,直到後來突然發現這首歌的歌詞竟然出自三毛女士寫的現代詩《橄欖樹》,才理解其中寓意。為什麼說就因為是三毛寫的詞,寓意就不那麼簡單了呢?因為在我心目中,三毛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遠方,她的一生都在渴望愛情。
三毛大家都很熟悉,是臺灣作家,與瓊瑤齊名,而且是瓊瑤阿姨的閨蜜。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每個生活階段都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少年時代因數學成績差受到老師羞辱,自尊心極強的她從此不再上學,每天跑到墓地讀小說,甚至一度抑鬱。後留學西班牙,曾在大學任教,為追求自由和遠方流浪歐洲、走進沙漠、獨居海島,在她47歲那年,因精神崩潰,在醫院衛生間用絲襪自縊身亡。
三毛的一生都在追求內心想要的生活:詩、遠方和愛情。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三毛的感情史,她的一生經歷過很多男人,她對每段感情都非常痴迷,就像她在現代詩《橄欖樹》中寫的那樣:為什麼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三毛的戀愛經歷,大家較為熟悉有5人,大學時代的初戀,有婦之夫畫家,德國教師,丈夫荷西,還有西北歌王王洛賓。但誰才是三毛心中的那顆橄欖樹呢?
大學初戀?
在大學時代,大學生三毛十分仰慕同校才子梁光明,主動追求,後倆人成為戀人。在三毛大三時,逼迫大四的梁光明與其結婚,梁不同意。遂自殺,未遂,後出走西班牙。這時的三毛已經表現出了性格的剛烈,但此時她還處於少女懵懂時期,對梁光明的愛情皆因仰慕其才華。並非真正的愛情。
未婚夫德國老師?
那位有婦之夫的畫家就不說了,他欺騙了三毛的感情。在他之後三毛在練習網球時遇到了一位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德國教師,相戀一年後,倆人訂婚,就在訂婚當晚,德國教師突發心臟病猝死。三毛悲痛欲絕,再次自殺,未遂。
丈夫荷西?
三毛與荷西的緣分是一段傳奇。在西班牙留學的三毛遇到了還在讀高三的西班牙小男孩荷西。荷西對三毛一見傾心,便向其求婚,他對三毛說:你等我6年,等我讀完大學4年,再服2年兵役,6年後我來娶你。三毛根本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6年後,三毛經歷感情中起起伏伏,偶然機會再次來到西班牙,他想起了那個小男孩荷西,便給他寫了一封信,倆人便在了一起,很快便結了婚。婚後的三毛想要去沙漠,兩人便在撒哈拉沙漠裡生活了四年多,三毛也就是在這時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並出版了她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荷西和三毛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老溼認為荷西並非是三毛的精神歸宿,僅僅是她痛失未婚夫時期的精神寄託,連荷西自己也說過橄欖樹並非是他,他也不認同三毛說的流浪是為了遠方。
西北歌王王洛賓?
在荷西之後,三毛愛上了從未謀面的西北歌王王洛賓。三毛對王洛賓的戀情起自於王洛賓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她多次赴新疆看望王洛賓,但王洛賓因年齡差距問題只是把她作為晚輩對待,三毛毫不掩飾對王洛賓的愛意流露,她曾寫信給王洛賓:年齡不是愛情的障礙,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有自由的。但倆人在後來的接觸中出現了一些矛盾,王洛賓喜歡熱鬧,每天家裡充滿了記著,但三毛討厭閃光燈,她更願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三毛去世以後,王洛賓曾創作了一首《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印證了他們之間的戀情。他們之間或許有過愛情,但絕不是三毛追求的那種愛情,她所追求的只是王洛賓筆下的那個男子,而不是現實中的王洛賓。而且王洛賓對三毛根本不了解,連她寫的書都沒怎麼讀過!自然也不算三毛心中的橄欖樹。
三毛的一生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心中的那顆橄欖樹,但那顆橄欖樹就像遠方一樣,她在三毛的心中是模糊的,是沒有具體概念的,所以她永遠不可能尋找到的。在她47歲那一年,她放棄了尋找,以自縊的方式結束了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一生。
你的世間我來過,你的故事我聆聽過。
本文是歷史徐老溼原創,喜歡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