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記得有一年暑假,一天晚上閒著無聊,突然間看到一個電視臺在播關於「西部歌王」王洛賓的電視劇,瞬間來了興趣,追完了這部劇,這便是我初識王洛賓。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群熱愛音樂的年輕人,踏著王洛賓先生走過的路,走上了一條尋音之旅。他們找到了王洛賓的故事、他的歌曲、以及他的愛情。
我也是從那部電視劇初識了王洛賓,也是從那裡才知道他和三毛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他們的故事很美很長,請讓我向您慢慢道來……
一位是才華橫溢的作家,
一位是知名的音樂家,
很多人說,他們二人的結合是這世界上最乾淨的愛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他是我國民族音樂家,尤其愛研究西北民歌,享有「西北民謠之父」、「西部歌王」的美譽,或許您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您一定聽過他所創作的天籟之音:《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春舞曲》、《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甚至於聽到都能哼上幾句的歌。
而也正是因為這些音樂,才有了他開啟他與三毛之間的一段緣……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這句話,是三毛對待人生的真實心態, 她這一生漂泊多年依舊心無所依,一生追求心靈的棲息之地而始終求而不得,她在自由的流浪。
嚮往愛情,但是卻始終難以美滿。
在西班牙流浪期間,與男友荷西熱戀,然而在即將修成正果之時,美好的愛情卻隨著荷西的意外身亡而告終。荷西的突然離世,給了三毛沉重的打擊,她不得不吞食安眠藥,去麻痺自己,在朋友的幫助之下慢慢地走出這段感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發表了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王洛賓的人生經歷和處世之道打動了三毛。
尤其是那首曾直擊三毛心靈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喚醒了她沉睡麻木的心。
當她看到夏婕的報導後異常振奮,立即向夏婕索要王洛賓在新疆的聯絡方式,於1990年飛往烏魯木齊,獨自前往王洛賓的家中。
這一年,三毛47歲,王洛賓77歲,兩人之間足足相差了30歲,他們相遇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兩個才華橫溢的靈魂自此相遇,敞開心扉、互相欣賞,走進彼此之間的心房。源于欣賞,而後悸動,是最純粹的感情。
後來,回到臺灣的三毛給王洛賓寫了15封信,字裡行間、真情流露。但是,王洛賓始終不敢接受這份沉甸甸的感情。
王洛賓寫信給三毛道:「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作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之後,王洛賓延緩了寫信的日期。
三毛匆匆回信,責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三毛三次到新疆,甚至於直接就住在了王洛賓的家裡,表達自己濃烈而又炙熱的愛意。可是兩人之間人生經歷、生存環境、觀念形態的不同,年齡這道鴻溝,她們始終無法跨越。
兩人分開不到一年,傳來三毛的死訊。兩人的故事,終究以三毛的香消玉殞而無法再續、令人唏噓。
得知噩耗的王洛賓寫下這樣一句話:「你走了,人間就冷了。」在他家中,為三毛設立了一個專屬靈堂,但斯人已逝……
而後,為了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一首感人的詩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