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死後,王洛賓非常傷感,寫下戀歌《等待》獻給她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一部根據「西部歌王」王洛賓人生故事改編的舞臺劇作品《你是我的孤獨》,今年3月將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這部作品以音樂劇場的形式,勾勒出王洛賓的音樂人生與情感世界,以他生平的20首歌曲以及三毛的《橄欖樹》,串聯起他的人生經歷和幾段情感糾葛,從中探尋王洛賓靈魂深處的孤獨、鄉愁與愛戀。

  在這部舞臺劇演出前夕,王洛賓的兒子王海成特意從新疆來到上海,舉辦講座講述他父親的人生傳奇,以及那些耳熟能詳歌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年63歲的王海成這樣總結父親的一生,「5次穿過軍裝,2次穿過囚裝。在監獄的時間長達19年之久,但都是音樂創作支撐他走過這最苦難的歲月」。對於王洛賓晚年與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情感傳奇,王海成做了如下的講述。1990年代,三毛在王洛賓家。

        1990年代王洛賓走向輝煌的時候,海峽對岸的三毛女士出現了。她從小喜歡聽王洛賓的歌。臺灣的教科書就有王洛賓的歌,如《馬車夫之戀》、《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青春舞曲》,所以她特別仰慕王洛賓。第一次見到王洛賓非常吃驚:怎麼是個老頭?她想像中起碼是個英俊瀟灑的情歌王子,沒想到留個山羊鬍。但幾分鐘的對話後,王洛賓就像一塊磁石一樣,把她吸住了。

  三毛是受人之託,給王洛賓來送稿費。短暫的聊天后,她就下決心要給王洛賓寫傳記。她是去新疆旅遊的,臨走時跟王洛賓說:「你等著我,我到臺灣就給你寫信,我還會再來的。」三毛回到臺灣的第九天,王洛賓就收到了她的第一封信,熱情洋溢,「我親愛的朋友洛賓,我不要叫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萬裡迢迢,為了去認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

三毛寫給王洛賓的第一封信。

  第二次來是9月(第一次是3月)。三毛帶了一個很大的大皮箱,估計是準備去新疆過冬的,光香菸就帶了10條(我記得是長壽牌香菸,黃色包裝)。我父親很為難。因為她信中就說「我去了不要住賓館,我要和你住一起」。她觀察到我父親住的房子很大,有4個臥室。王洛賓很為難,又不好拒絕,就找了個自己的女學生陪她,陪她做飯。

  當時正好陰差陽錯,新疆這邊給王洛賓拍5集紀錄片叫《洛賓交響曲》,父親每天要出去趕場子拍。回來不能陪三毛。三毛是個很浪漫的人,她想的空間就是和王洛賓兩個人。那時候新疆人民很直率,當時沒電話,想去誰家就直接去,到了後直接上樓梯砸門,譁一下就都衝進去了。所以三毛非常受不了。媒體、學生、熟人都湧來找三毛。讓王洛賓求三毛籤字。我父親很為難。三毛最後乾脆把自己關家裡拒絕見客。三毛一共待了9天。

  父親不肯接納三毛,就一直勸三毛,勸到有一天三毛終於發火了。晚上回來吃飯,父親的電視劇可能要拍完了,告訴三毛這好消息,明天有時間陪她,不用去劇組了。父親給她盛了半碗飯,因為三毛打吊針沒胃口。結果她端起飯碗一看,譁發火了,「你想餓死我啊?」對著我父親喊。可能除了在監獄裡沒人衝他這麼喊過。三毛還補充一句「我殺了你」。所以我父親就真的接受不了。三毛就找了個藉口收拾行李要搬去賓館住。新疆有個華僑賓館,可以打長途,她說:「我講好要和我母親每天通電話,結果在這裡9天都沒通過電話。」我父親也攔不住。

  後來三毛就回去了,寫了封賭氣的信,說:「我還沒回臺灣,先到香港,正好碰到英國讀書時的老朋友,我們同窗,他比我長几歲,我和他訂婚了。我們吃了頓飯,沒通知父母。洛賓祝福我未來的日子平安幸福。」落款是「平平」。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想法,也可能回信的。四十多天後三毛在臺灣自殺了。然後很多人抱怨說王洛賓沒答應三毛,她自殺了。

三毛寫給王洛賓的最後一封信。

  有人說是大陸記者炒作王洛賓,根本沒這事兒。我很難受,本不想公開,後來在我的書裡公開了三毛的第一封信和最後一封信。只能說是兩個不同世界、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結合到一起,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我父親。有人跟我說,「你父親這麼多年孤身一人,那麼健康,活到80多歲,那麼獨立,不要人伺候。」很多人給他介紹老伴,他都婉言謝絕。

  三毛去世那天我跟父親說:「三毛去世了。」他問:「你怎麼知道?」我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的,臺灣著名女作家陳平,於1991年元月4日在臺北榮民醫院自殺了。」三毛去世後,父親非常傷感。到了第四天,寫了一首歌,我一看,寫給三毛的,叫《等待》。他曾給三毛寫過兩首歌。第一次見面離開時,三毛有意地把一個紅色發卡夾到吉他上,父親看到後,想到是三毛的,寫了個《幸福的D弦》。《等待》這首歌大家可以從出版物上看到,但手稿上多了一句話——「獻給死者的戀歌」。這是王洛賓對三毛的一種情懷。

        《等待》歌詞全文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又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請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續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

        我心中越愛。

「西部歌王」王洛賓。

相關焦點

  • 三毛與王洛賓的「忘年戀」:只恨此心,未能與君同
    4月27日,在三毛離開烏魯木齊僅9天後,她倒先給王洛賓寄來了第一封信。在信中,她把兩人的這次相識看作是不可抗拒的天命,而且她也不認為彼此間有年齡上的界限,並率性地宣言: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回到臺灣後,三毛將自己與王洛賓的相見與談話,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一鞭鍾情》和《在那遙遠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分別在臺灣報紙和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發表,引起巨大反響;王洛賓則應大陸媒體之邀,寫下《海峽來客》和《回訪》兩篇短文,在《團結報》上刊登。
  • 其實三毛並未盡懂王洛賓,只差那一步之遙的「徘徊」
    臺灣作家三毛生前深深愛著王洛賓,王洛賓也完全理解三毛,並也深愛著三毛,這點我不懷疑。不然的話,就不會有三毛在半年內(1990年3月與9月)兩度千裡迢迢來從臺灣來到烏魯木齊王洛賓的家中看望他(第一次住賓館,第二次直接要求住王洛賓家裡),也不會在臺灣3個月內一封接一封地連發15封信給王洛賓,傾情訴愛;不然的話,也就不會在聞知三毛突然不幸辭世的噩耗後,王洛賓極其悲痛,將一生中最後一首情歌獻給了三毛,為三毛而寫,三毛而唱,為三毛而泣!
  • 世人皆知三毛與荷西轟轟烈烈的愛情,卻不知她與王洛賓亦有一段情
    我也是從那部電視劇初識了王洛賓,也是從那裡才知道他和三毛的故事。「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這句話,是三毛對待人生的真實心態, 她這一生漂泊多年依舊心無所依,一生追求心靈的棲息之地而始終求而不得,她在自由的流浪。嚮往愛情,但是卻始終難以美滿。
  • 三毛和王洛賓的絕世之戀,為何只開花未結果?
    三毛為王洛賓演唱自己作詞的《橄欖樹》,王洛賓投桃報李,他也為三毛唱了一首自己創作的作品《高高的白楊》,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一位維吾爾青年在結婚前被捕入獄,他漂亮的未婚妻鬱鬱寡歡,不久病逝。青年非常痛心,為了紀念愛妻他留起了鬍鬚。當王洛賓唱到「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了胸膛」這句歌詞時,三毛感動得哭了。
  • 三毛和王洛賓
    實際上,除了張樂平,三毛還有徐籲這位義父,二位都是知名的文藝作家。海內外文壇,最看重三毛、了解三毛的,首推名作家徐籲,以《風蕭蕭》一書享譽文壇。早年留學歐陸,歷史文化素養深厚的徐籲,流寓香港多年,他對三毛非常的看重,甚至認為三毛是扛鼎時代的反抗天才。對於她的本性淳厚、又充滿愛心的性格亦讚賞有加。
  • 三毛和王洛賓的忘年戀,77歲的王洛賓為何拒絕,一首歌說出原因
    王洛賓在直到三毛自殺後,痛哭的已經站不起來,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你走了,人間就冷了!後悔吧,後悔安慰不了她的在天之靈!實際上後悔又是在責備自己。直到三毛去世後,王洛賓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愛著三毛,這一切發現的時候都太晚了。
  • 1991年,三毛離世的第6天,王洛賓為她寫下一首歌,皈依佛門
    不能否認三毛曾經對王洛賓表現過自己的愛意,但是王洛賓委婉的拒絕了,儘管他之前經歷了幾個女人,但他們之間年輕差距確實懸殊,將近有30年。三毛非常欣賞王洛賓的才華,王洛賓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稱。
  • 三毛自殺噩耗傳來,王洛賓為她在家中設立靈堂,撫摸發卡醉酒住院
    三毛看了文章之後十分興奮,產生了要親眼見見王洛賓的想法。1990年4月,三毛總算踏上了去新疆的旅途,不過這次她是跟著旅行團去的,只能去兩天,時間並不充裕。別人都用這兩天的時間遊覽風格,只有她一到烏魯木齊就直奔王洛賓家中。兩人初次見面,她就給王洛賓演唱了自己創作的《橄欖樹》。
  • 誰才是三毛心中的「橄欖樹」,歌手王洛賓?高中生荷西?都不是!
    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三毛的感情史,她的一生經歷過很多男人,她對每段感情都非常痴迷,就像她在現代詩《橄欖樹》中寫的那樣:為什麼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三毛的戀愛經歷,大家較為熟悉有5人,大學時代的初戀,有婦之夫畫家,德國教師,丈夫荷西,還有西北歌王王洛賓。但誰才是三毛心中的那顆橄欖樹呢?
  • 荷西之外:三毛與王洛賓的愛情故事
    《一江水》是王洛賓根據俄羅斯民歌改編的。原歌名是:我等待著並相信著。大意是江河兩岸的痴男怨女隔著江水的相思情愁。《明道文藝》主編憲仁先生獲悉後,委託她為王洛賓代送稿酬,這就給了她直接見到王洛賓的一個充分理由。在烏魯木齊只有兩天的逗留時間,其他遊客都興致勃勃地去參觀這座神秘而迷人的異域城市,三毛卻帶著自己的膜拜奔赴她心中的偶像——王洛賓家。
  • 當三毛無法破譯王洛賓的「愛情密碼」──絕世之戀
    東北一位朋友看完三毛與王洛賓的視頻之後,對我說:我喜歡三毛!我問她為什麼?她沒有回應。我對三毛的印象是:並不漂亮,但是她很浪漫,專注文化、注重精神、愛冒險……這樣的女孩,心中一定藏著詩和遠方。分手121天後王洛賓和三毛相差30歲。
  • 三毛與王洛賓的扎心愛戀,相差30歲,奔赴萬裡卻在別後121天身亡
    一直在流浪的三毛覺得自己和寫下"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的王洛賓異常有緣,她哼唱著這首歌,走遍了撒哈拉的角角落落,而今時今日,她異常渴望能夠和這位老人相見,對他傳達自己的心情。於是,她和編輯要到了王洛賓的聯繫方式,然後,奔赴了前往尋找王洛賓的旅程。當時的三毛,興致衝衝,滿懷期待,縱然拖著大病初癒的身體,亦十分堅定要見和自己相差30歲的王洛賓的念頭。
  • 王洛賓:西部歌王,用一生譜寫愛的戀歌
    四天後,王洛賓掙扎著坐到鋼琴旁,為三毛創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首情歌——《等待》: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 29年前,三毛在醫院用絲襪自縊身亡,死前向王洛賓提了最後的請求
    王洛賓被稱為"西北民歌之父",一生中創作了無數優秀的西部民歌,將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兩人的緣分也起始於西部民歌,三毛從小就聽王洛賓創作的西部民歌長大,心中對他十分嚮往。但三毛的家人們覺得,三毛一向是一個很「真」的人,她雖然欣賞王洛賓的才華,但卻從未提過自己對於王洛賓有什麼超乎欣賞的感情,因此她的家人們覺得,兩人之間的關係僅限於藝術交流。但種種跡象表明,三毛對王洛賓仰慕已久,她很小就聽過王洛賓的歌曲,並且將這些中國民歌帶到了西班牙,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
  • 三毛與王洛賓的「忘年戀」,情由緣起又不可捉摸,有些愛終是錯過
    她是懷抱著新思想,寫儘自由的文藝女神。他是從舊時代裡走來,唱遍情歌的西部歌王。自荷西死後,她幾度尋死。而他,日日對著亡妻遺像彈曲。一場邂逅,相隔三十年的歲月鴻溝,最終讓這段愛情無疾而終。分別後,她鬱鬱寡歡,最終用絲襪了結殘生。他痛徹心扉,借酒澆愁,竟鬱鬱而終。
  • 「西部歌王」王洛賓,雖被妻子背叛過,卻也與三毛有場忘年黃昏戀
    塞克對王洛賓的影響非常大,他教王洛賓彈吉他、作詞作曲,為他的音樂成功之路提供指導。忘年的黃昏戀三毛是臺灣著名的女作家,1990年的時候,她來新疆採訪王洛賓,為王洛賓寫一篇專訪文章。三毛專訪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兩三個小時,但在這短短的兩三個小時裡,三毛被王洛賓的魅力、學識所打動,對他產生了好感。
  • 司馬中原告訴你:三毛與王洛賓的「二傳手」
    司馬中原另一個被人所津津樂道的身份,就是臺灣女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曾稱他為「司馬叔叔」。兩人一同演講,一同古玩淘寶,一同談文論學,一同談人生。司馬先生的太太吳慶璋(曾以「冰清」蜚聲詩壇),也與三毛情誼深厚。殊不知,坊間流傳的三毛和王洛賓的恩怨情仇,司馬也是一位頗知情的「當事人」。
  • 每日一拍 · 3月14日丨王洛賓:我的一生只有七個音符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王洛賓之後陸陸續續創作了《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歌,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有「西北民歌之父」、「西北歌王」之稱。
  • 三毛與王洛賓:藏不住喜歡,演不出熱情,兩人有意,卻終無果
    文藝女神與西部歌王的初識王洛賓的歌聲總是能夠讓人心中產生無限遐想。我想在他的心中也沒有想到,自己以後也為自己譜寫了一支有始無終的戀曲吧。三毛在小時候就對王洛賓的歌有著深深地感觸。而能夠讓三毛產生去見王洛賓的原因,也是因為《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在臺灣被發表後,裡邊的內容讓三毛感動吧。
  • 他是三毛生命最後的靈魂伴侶,一生3次入獄,2段婚姻,4段戀情
    後來,王洛賓寫下了傳唱度最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把心中那抹倩影,化成動人的旋律,致敬這段時間最短的邂逅,也以此來懷念那位姑娘。和三毛跨不過去時間和年齡的愛戀對於王洛賓的戀情,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要數和三毛的那一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