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努貓》:一部不只是黑人白人口音,而是顛覆種族觀念的電影

2021-02-18 翻吧


電影故事的前設並不特別吸引人:剛剛從一段失敗的感情中走出來的瑞爾(Rell)收養了一隻小貓,並給它取名「基努」(Keanu)。一次小貓落入了黑幫之手。為把貓咪救出來,他和朋友克拉倫斯(Clarence)不惜潛入黑幫內部。2016年4月29日在美國上映的電影《基努貓》(Keanu)也許很快為大多數人所遺忘。不過,這部電影的演員,同樣也是《基和皮爾》(Key & Peele)喜劇小品的主演科甘-麥可·基(Keegan-Michael Key)和喬丹·皮爾(Jordan Peele),用這種愚笨的方式探討著男人之間的友情,以及競爭、種族、階級,特別是語言等嚴肅的社會話題。

基是個精力充沛的光頭瘦高個兒;皮爾是個性溫和的矮個眼睛男。皮爾安靜斯文的性格正好和活躍好動的基互補。他們的爸爸都是黑人,而媽媽都是白人;他們聲稱,如果將鏡頭移開,他們的「聲音聽起來比暴風雪中的米特·羅姆尼(美國政治家,參加了第45任總統選舉)更白」。但是,他們都有融進任何一個種族或環境的角色裡的本事。最厲害的是,這一能力遠超簡單的「模仿口音」,他們簡直讓社會語言學家有關種族的論文動了起來、說了話,象是一場表演。

在電影《基努貓》裡,瑞爾和克拉倫斯展現了白人主流社會的各種特徵——從他們的名字到音樂(克拉倫現場演唱喬治·麥可的電影原聲),看不出有任何黑人的蛛絲馬跡。為了打入黑幫內部,他們換了新名字(分別是「沙克·坦克」(Shark Tank)和「鐵克託尼克」(Tectonic)),當然最重要的還有新的說話方式。進入一家黑人脫衣舞俱樂部後,克拉倫斯點了一杯白葡萄汽酒。瑞爾驚慌地說:「在這兒你可不能那樣說話。」一位常客懷疑地問道:「這是你們黑鬼該來的地方嗎?」克拉倫斯搖身一變,轉了一圈,瞪著眼睛,朝她叫道:「是呀,這就是我們的地方,黑鬼!」於是她走了出去。

這是他們滑稽本事最典型、最充分的一次發揮。《基努貓》簡單普通的「外地人在他鄉」的劇情沒法讓影評人們提起興趣。不過,電影《基和皮爾》則能很好地闡釋了黑人語言舉步維難的處境。當夕陽在昏昏欲睡的南部城鎮落下的時候,兩個人扮作同事,在一家烹飪美國南部黑人傳統食物的小餐館裡坐了下來。兩人都穿著襯衫、繫著領帶,看起來好像在外面的大都市混得不錯。「我很高興把這項計劃帶到這個街區——我長大的居民區跟這裡挺像。」「我長大的地方跟這裡也超像。」

突然間,他們開始擔心對方比自己演得更像。女服務員過來後,兩個人的聲音裝得更柔和,還故意把元音拖長。他們不斷更換點的菜,想要點到最正宗的來自令人驕傲的黑人南方傳統食物。羽衣甘藍、玉米面包、黃秋葵、火腿肘、豬腸,但是這些並沒有阻止他們繼續加注。基最後點了「一些蒲公英葉、牛臀和狗臉,然後用《烏木雜誌》把這些食物包起來」。皮爾決定要「一盤鸛鳥的腳踝、一扇舊地窖門、一段負鼠脊柱和一隻人腳」。如果他們能停止這種浮誇的表演,兩個人都能贏,但是誰都不願意先邁出那一步。

基是底特律人,卻有著較淺的膚色;皮爾在曼哈頓上西城長大。切換黑人或白人的發音就是他們的日常訓練。「你永遠不想做屋子裡發音最像白人的黑人。」皮爾如是說道。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與新澤西州和費城的非裔美國家人和夥伴一起長大,但最近他在一篇深刻的個人文章中寫道,他並沒有——按他的話說——用「黑人口音」(blaccent)讓自己聽起來「像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新聞播音員」。每當看到非裔美國人見到自己時臉上露出的驚訝表情,約翰的心都會隱隱作痛:他是不是在裝腔作勢,想要比別人高人一等?事實上約翰並不是這樣的人,而裝出一副「黑人口音」對他來說才是荒謬可笑的。

對於非裔美國人來說,正確的發音意味著南方的溫暖和團結;但是對於很多白人來說,黑人方言(包括語法上的差異)聽起來就像蹩腳的標準英語——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基和皮爾很幸運地能夠輕鬆控制自己的發音。他們把這一本事教給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必須要在種族之間保持平衡。基在喜劇小品裡的角色是「盧瑟」——歐巴馬總統「憤怒的翻譯」,總是把總統內心想的說漏嘴。而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歐巴馬總統曾邀請「盧瑟」參加去年在白宮記者晚宴上慣例的喜劇節目。當歐巴馬卸任後,美國人將通過他的回憶錄看到他在任坎坷的八年裡,關於如何平衡溫暖和冷漠、黑人和白人的經歷。不過在那之前,基和皮爾特能讓神經兮兮的美國人笑起來。

【附音頻】本文的音頻如下:

譯者:陳月華,河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審校&編輯:欽君&翻吧君

來源:經濟學人

相關焦點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種族平等觀念仍未深入人心,並遭到大幅度反彈,黑人地位低下亟待改變的情況引發全世界人們的關注。 通常情況下,好萊塢式電影在宣揚種族平等觀念往往採用對黑人弱勢形象進行不斷強化從而使觀眾產生共鳴,獲得同情。 一、傳統種族觀念認知的顛覆 在歷史長河中,黑人在美國殖民主義時期被當做貨物作為奴隸販賣給白人,「黑奴」由此成為黑人的代名詞。儘管號稱自由民主的美國一直在呼籲種族平等,但在實際情況中,白人往往處於社會的頂層,而黑人卻長久處於一種荒謬的地位。
  • 貓控福利來襲 喜劇電影《基努貓》讓你萌吐血
    4月29日上映了北美一部電影《基努貓》讓貓控們集體萌吐血,不僅影片由一隻超級萌的萌貓擔任主角,擔任它的兩個鏟屎官的兩個黑人哥們兒也讓這部電影充滿了獨特的幽默和節奏感
  • 美國跨種族婚姻,為何白人女主要嫁黑人,白人男更願意娶黃種人?
    美國之所以有大量混血兒,主要是因為跨種族婚姻增多所致,其實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美國白人還是非常重視血統觀念的,很少與其他種族通婚。但從20世紀後期到現在,美國的種族觀念,受到了各種打壓,由於黃種人數量少,美國人歧視黃種人倒是鮮有人在意,但歧視黑人,則被視為很嚴重的種族問題。
  • 愛貓人士必看的近期貓咪大電影【基努貓】
    作為一部喜劇電影,《基努貓》爛番茄新鮮度為78%左右;同樣有趣的是,片中那隻萌出血的貓咪基努(因基努裡維斯得名
  • 《綠皮書》的「種族平權」,奧斯卡的「白人救贖」
    》是一部以「階級調和」和「種族調和」為母題的電影,鋼琴家Don Shirley雖然德高望重,卻因黑人身份屢遭歧視;司機Tony Vallelonga是一個義大利裔美國人,為生計奔命。這篇報導指出,電影只選擇了一個人的敘述,而沒有尊重另一個的人的敘述。Don Shirley的弟弟Maurice Shirley形容這部電影是 「一部謊言交響曲」。電影視角過度偏向Tony,對真實的Don Shirley進行了離譜的修改,從頭至尾都在塑造他和黑人社會的脫節,對自己種族意識的認知缺失。
  • 街頭幫派的黑人兄弟都愛小貓咪:Key&Peele 爆笑電影《基努貓》
    他們不止拿自己開涮,還經常裝扮成政客,黑幫,說唱歌手等等典型角色,他們曾經有一集模仿Lil Wayne,更少不了針對Obama總統的惡搞。他們精彩的搞笑段子,還有對黑人文化那種獨有的自嘲,也是他們吸引非常多追捧者的原因。
  • 雙形象分析神奇黑人不黑,白人救世主不白,生活不需要《綠皮書》
    而這,主要要歸功於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一個一反常態的"神奇黑人"形象、一個顛覆認知的"白人救世主",以及在兩者的糾葛之中,表達出的對現實的無奈與妥協。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影片中不同以往的人物形象,以及影片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
  • 新影《基努貓》萌到炸,卻被評定為R級!
    《基努貓》官方預告↓↓↓下面還有貓版預告絕對NB!主演吉甘-麥可·凱和兼任編劇的喬丹·皮爾不僅僅在電影中是好兄弟,在現實中他們也是長期合作的好搭檔,由他們共同擔任的美國喜劇小品電視節目Key & Peele從2011年創立,該節目涵蓋了各種社會話題,往往側重於美國黑人文化和種族關係
  • 西方流行文化中,白人扮演黑人的歷史
    起源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黑臉滑稽劇團主要由塗黑臉的白人挪用南方種植園的場景和黑奴的傳統藝術元素,在北方城市巡迴演出。黑臉滑稽劇團一般由四到五名甚至更多的白人男性組成。他們用化妝油彩或者燒焦的軟木把臉塗黑,故意穿上寬大或者破爛的衣服,模仿黑人口音,來扮演種植園奴隸或者其他符合刻板印象的黑人角色。演出樂器有班卓琴(五弦琴)、提琴、響板、鈴鼓等。
  • 種族矛盾下的好萊塢「黑人電影人」
    「種族運動」上百年,黑人電影人艱難求存 從1619年第一批黑奴出現在美洲大陸,種族問題便悄然醞釀。南北戰爭爆發後,林肯雖然廢除了奴隸制,讓黑人在法律上獲得了自由,「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以及固有社會觀念等的存在還是讓黑人處於弱勢地位。
  • 電影:基努貓
    喜劇片長:98分鐘導演:彼得·阿特西奧主演:科甘·麥可·凱 喬丹·皮爾 基努·裡維斯 馬索·曼恩 威爾·福特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這部基努貓中,影片講述鮑伯剛和戀情長跑的女友分手,心碎不已時巧遇一隻可愛到不行的流浪貓,而鮑伯好友克拉倫斯更被小貓萌翻,兩人給小貓取名「基努」,而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大男人從此化身貓奴,每天陪貓、愛貓,與貓為伍。
  • 美國黑人迫使《亂世佳人》下架:電影史上你不知道的種族歧視風波
    通過描寫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愛情糾紛,作者成功再現了林肯領導的美國南北戰爭。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舉奪得八項奧斯卡小金人,共提名13個獎項,同時創下了史上最高票房紀錄。這部電影的文化影響力同樣經久不衰,近4個小時的片長,多年來每次重映都一刀不剪。
  • 周文姬:當代美國黑人電影中的「黑命攸關」問題
    後種族時代的後黑奴主體是升級版黑奴制下所有膚色的勞動階層,「黑命攸關」運動將走向一個更複雜更全面的發展趨勢。立足於此,本文探討為何種族主義仍然根深蒂固,以致在當下產生集中的種族衝突問題。在近年與黑人主題相關的黑人電影中,幾乎每部電影都涉及警察對黑人的態度;不同種族導演的黑人電影呈現不同敘事;許多電影出現黑人與白人身份錯位現象。
  • 電影推薦|黑人就該受到歧視嗎?一部喜劇外衣下的種族類型電影
    本片講了一個黑人鋼琴家唐雪莉博士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託尼,一路上二人矛盾不斷,卻又一起共渡難關的故事。然而僅僅因為膚色不同,就不允許進入許多餐廳和旅館。直到最後一場演出前,身為特邀嘉賓的唐居然不被允許進入餐廳用餐,可笑的是他的司機託尼和樂團下屬都因為是白人而被好好款待,他作為最重要的客人卻吃不上飯。
  • 白人警察虐殺黑人,種族歧視是根深蒂固的,人類文明艱難前行
    首先說明,這次事件本身是暴力執法,並不直接涉及種族歧視。但如果躺在地下的是一個白人,警察會如此粗暴嗎?正因為是黑人,所以骨子裡的鄙視,造成行動上的暴力,何況他並不是什麼殺人犯。這在美國不是第一次警察殺害黑人嫌疑人。一直以來美國拿人權指責全世界,2019年正是拿人權在香港背後使壞,當全世界都知道美國的人權,只是表面的,甚至為政治服務的。
  • 二十世紀中期,美國種族分離,黑人至暗時刻,同權而不同行
    最近重新看了《綠皮書》這部電影,雖說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表達兩個不同階級,不同種族並且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兩個人在僱傭關係下成為朋友的故事。但是其中表現了不少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的案例。尤其是在南方,南方各州實施種族隔離法案,白人和黑人必須分開,實行分離政策,比方說白人廁所和黑人廁所、白人坐車頭,黑人坐車尾、白人專用學校和黑人專用學校、餐廳也同樣分離。
  • 白人,狗,黑人
    提名第75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講的故事發生在南非聚焦黑人白人的種族問題黑人小孩 Thembile,和他的寵物小狗 Inja在白人的莊園裡嬉戲玩耍這暗示了新時代下白人與黑人種族關係的變化這種國旗用於 1928-1994年  的南非當時南非白人當局長期在國內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
  • 蝙蝠女、X教授或萬磁王將由黑人演?白人卻不配給黑人配音?好萊塢「黑化」停不下來
    ,該下架整改的下架整改,製片人該出來哭訴後悔的也表達了悔恨,這一出出也是讓全世界影迷劇迷們驚掉下巴…不過如果只是這一點「文化清算」也就算了,最近美國的動畫片影視圈都被卷到這個風波中來了——那些動畫人物角色背後的配音演員,涉嫌種族歧視!
  • 喜劇《基努貓》雖然很惡搞,但是真不錯!
    R級警匪惡搞喜劇片《基努貓》《基努貓》以惡搞基努·裡維斯主演的動作片《疾速追殺》為故事主線,講述在一個毒販橫行的街頭,一隻貓變成了被四處轉移的
  • 黑人真的反對種族歧視?實際上他們只是反對自己被歧視
    我反對種族歧視並不是支持這種垃圾人,而是我認為種族歧視本身是不應該被提倡的行為。而通過這個視頻中的黑人,我們甚至可以看出為什麼黑人在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屢戰屢敗甚至逐漸妖魔化? 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黑人本身的價值觀就是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