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獨自一人住在城堡裡,那些白人富翁花錢讓我給他們彈鋼琴,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但只要我一下臺,我又變回了那個他們不屑一顧的黑鬼。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而我只能獨自承受這種輕蔑。而且我也不被自己人所接受,因為我跟他們也不是一類人。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到底是什麼?"——《綠皮書》
豆瓣評分8.9的《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的電影,時長130分鐘內容,一經上映,便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影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諸多大獎。而這部電影以黑人音樂節謝利博士和白人司機託尼的旅程為主要內容的影片,深刻的揭露了種族歧視的黑暗,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電影《綠皮書》海報
美國是一個多人種國家,所以自建國以來,種族歧視的問題便始終存在,可以說在美國的電影之中,"種族歧視"這個題材,已然老套的不能再老套了,不過就是這樣一個老套的題材,在彼得·法雷利的手中,卻造就出了《綠皮書》這樣一部經典之中的經典。
而這,主要要歸功於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一個一反常態的"神奇黑人"形象、一個顛覆認知的"白人救世主",以及在兩者的糾葛之中,表達出的對現實的無奈與妥協。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影片中不同以往的人物形象,以及影片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
高高在上的謝利
一、【神奇黑人形象解讀】謝利博士,《綠皮書》中不同以往的黑人形象
在好萊塢的"兄弟喜劇"之中,"神奇黑人"的形象是經常出現的,這一概念是由克里斯多福·約翰·法利所提出的,是一部影片中的配角。
"神奇黑人"這一角色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幫助作為主角的白人,來克服與生俱來的缺陷,彌補不足,讓作為主角的白人,更加接近其"救世主"的角色設定。
(像《肖申克的救贖》中所出現的黑人獄友瑞德,就是這樣。)
而《綠皮書》不同,在這部電影之中,同樣有作為"神奇黑人"所出現的形象,那就是謝利博士,謝利博士是一個黑人,但是與其他影片中生活在底層社會的黑人不同,謝利博士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家境優越、知識淵博,與白人託尼相比,謝利博士無疑是更有教養的。
在與謝利博士的一同出行之中,身為白人的託尼,的確受到了謝利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改掉了自己亂丟垃圾的習慣
試著給妻子寫信
改變了以賄賂為主的交際方式
甚至抹消了他那根深蒂固到種族歧視,與黑人謝利成為了摯友。
與其他的電影相同,身為"白人"的託尼,的確是在"黑人"謝利博士的引導下,改變了自己,擁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但是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在《綠皮書》中,謝利博士的形象並不能被簡簡單單的歸位配角,比起託尼,他更像是影片的主人公。
謝利要求託尼將亂丟的杯子撿回來
二、【白人救世主形象解讀】託尼,一個自我救贖的"白人救世主"
前文所介紹過"神奇黑人"的形象後,"白人救世主"的形象也就不難理解了,顧名思義,"白人救世主",就是在影片之中,由白人充當救世主的形象。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好萊塢電影,其主人公都是白人。好像白人天生就是其他有色人種的領導者,唯有在白人的領導之下,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甚是諷刺。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美國漫威旗下的諸多超級英雄,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都有不錯的收益,唯有到了黑豹、二代美隊以及鋼鐵俠的繼承者鋼鐵之心這裡,口碑驟跌,究其原因,只因為主角變成了黑人。種族歧視,雖然沒有擺在明面,但卻早已深入人心。
而《綠皮書》這部電影不同,在這部電影之中,身為白人託尼,並沒有絲毫"救世主"的角色設定,與其他電影中被神化的白人相比,託尼無疑是對社會中絕大多數白人的真實展現,縱使窮困潦倒,不得已之下要為黑人服務謀生,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舊是瞧不起黑人的。
謝利幫助託尼給妻子寫信
雖然在與謝利的朝夕相處之中,託尼也如其他電影中的白人一般,改掉了自己的許多缺陷,放下了種族之間的偏見,與謝利成為了摯友,但僅憑此事便說他是"救世主",是遠遠不夠的,在我看來,他更像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三、黑人與白人,顛倒的人生下對社會的妥協
看完整部《綠皮書》之後,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電影之中黑人並不"黑",而白人也並不"白"。生活在底層社會,整日裡位生計奔波的託尼,比起謝利更像是一個黑人,而生活條件優越,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謝利博士,則更像是一個披著黑色皮膚的白人。
本應作為"白人救世主"所出現的託尼,對謝利博士的"拯救",在觀影者看來,其手段十分的低劣,要麼是用槍威脅,要麼是用錢賄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是到了影片的結尾,託尼也沒能將謝利博士帶入白人餐廳,而是來到了黑人酒館。
託尼所謂的"拯救",便是帶著謝利博士"回撤"到黑人的社會之中,這無疑是對於社會的妥協。
被警察逮捕的謝利博士
而謝利博士,雖然身處上流社會之中,但卻無法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時時刻刻都想融入到白人社會之中,這一點通過他在與託尼的旅程中,無時無刻不再強調自己"僱主"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與託尼相比,謝利博士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社會地位,都要高出許多,但謝利博士在面對白人託尼時,仍舊很是自卑。
而到了影片最後,經歷了許多的謝利博士放下了他的"自尊",甘願為託尼做司機,攙扶著疲憊的託尼下車,此時的他,已然接受了自己黑人的身份,不再刻意"扮演"一個白人精英。
謝利博士重新融入了黑人社會之中,看似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看到的是黑人與白人之間再無種族歧視,而非是接納了自己的身份,對社會現實妥協。
為同胞演奏的謝利博士
四、避重就輕的電影,粉飾太平的社會,現實從未被改變,我們不需要綠皮書
文章寫到此處,各位讀者可能都有同樣的疑惑,這部電影以《綠皮書》為名,"綠皮書"到底是什麼東西?
實際上,所謂"綠皮書",是在美國種族隔離制度盛行時,為黑人出行提供詳細介紹的手冊,是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的縮影。
也難怪各位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在整部影片之中,"綠皮書"只出現了一個鏡頭,電影以《綠皮書》為名,其拍攝的內容,本應該是那一段黑暗的歷史,應該以謝利博士作為主角,但自始至終,影片都是在以託尼為主體。
影片最後,攔住汽車的白人警官對於謝利博士不再惡言相向,看似是打破了種族的隔閡,但那也不過是自託尼眼中,自一個白人眼中,所看到的粉飾過的太平。
謝利博士不被允許進入白人餐廳
既然選擇了種族主義為題材,導演為什麼又要避重就輕的將迫害黑人的歷史一筆帶過呢?
因為在現在的國際社會之中,種族問題仍舊是最為嚴肅的問題之一,雖然現在的國際社會中都在號召著種族平等,但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與偏見,仍舊存在。
僅僅是避重就輕的拍攝出了這樣一部影片,都能陷入輿論與質疑之中,如若是真實的展現歷史,為有色人種打抱不平,又會是什麼樣的下場?粉飾太平之下,現實從未改變!
說這些種族問題,可能離我們都生活很遠,畢竟我們祖國的人民團結一心,並沒有因為民族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偏見,但是這同樣可以給我們警醒,因為我們雖然沒有民族的偏見,但在生活之中,偏見卻不在少數。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綠皮書
在生活之中,偏見卻不在少數
富人瞧不起窮人,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男人瞧不起女人……雖然說出來很是難聽,很是難以被接受,雖然這種情況只是出現在部分人的身上,但這就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們整日裡被他人歧視著,也在整日裡歧視他人,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去質疑這種現狀,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已然向社會妥協。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長大了就是要和世界和解的"。當初年少沒有讀懂,現在看來,的確如是。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漸漸地形成了一本屬於自己的"綠皮書",它保護著我們不受侵害,同時也阻礙著我們前進的腳步。
結語
單就選題與故事內容而言,《綠皮書》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但是影片以白人視角呈現黑人歷史的手法,無疑是淡化了種族問題,一次旅程的結束,託尼和謝利之間再無隔閡。但在大的社會環境之中,"綠皮書"仍舊沒有消失,甚至跨越了時間,延續至今,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你我的心中,束縛著我們的思想,阻礙著我們的腳步。
因此,我們的生活不需要綠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