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形象分析神奇黑人不黑,白人救世主不白,生活不需要《綠皮書》

2020-12-25 騰訊網

導語"我獨自一人住在城堡裡,那些白人富翁花錢讓我給他們彈鋼琴,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但只要我一下臺,我又變回了那個他們不屑一顧的黑鬼。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而我只能獨自承受這種輕蔑。而且我也不被自己人所接受,因為我跟他們也不是一類人。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到底是什麼?"——《綠皮書》

豆瓣評分8.9的《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的電影,時長130分鐘內容,一經上映,便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影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諸多大獎。而這部電影以黑人音樂節謝利博士和白人司機託尼的旅程為主要內容的影片,深刻的揭露了種族歧視的黑暗,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電影《綠皮書》海報

美國是一個多人種國家,所以自建國以來,種族歧視的問題便始終存在,可以說在美國的電影之中,"種族歧視"這個題材,已然老套的不能再老套了,不過就是這樣一個老套的題材,在彼得·法雷利的手中,卻造就出了《綠皮書》這樣一部經典之中的經典。

而這,主要要歸功於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一個一反常態的"神奇黑人"形象、一個顛覆認知的"白人救世主",以及在兩者的糾葛之中,表達出的對現實的無奈與妥協。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影片中不同以往的人物形象,以及影片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

高高在上的謝利

一、【神奇黑人形象解讀】謝利博士,《綠皮書》中不同以往的黑人形象

在好萊塢的"兄弟喜劇"之中,"神奇黑人"的形象是經常出現的,這一概念是由克里斯多福·約翰·法利所提出的,是一部影片中的配角。

"神奇黑人"這一角色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幫助作為主角的白人,來克服與生俱來的缺陷,彌補不足,讓作為主角的白人,更加接近其"救世主"的角色設定。

(像《肖申克的救贖》中所出現的黑人獄友瑞德,就是這樣。)

而《綠皮書》不同,在這部電影之中,同樣有作為"神奇黑人"所出現的形象,那就是謝利博士,謝利博士是一個黑人,但是與其他影片中生活在底層社會的黑人不同,謝利博士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家境優越、知識淵博,與白人託尼相比,謝利博士無疑是更有教養的。

在與謝利博士的一同出行之中,身為白人的託尼,的確受到了謝利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改掉了自己亂丟垃圾的習慣

試著給妻子寫信

改變了以賄賂為主的交際方式

甚至抹消了他那根深蒂固到種族歧視,與黑人謝利成為了摯友。

與其他的電影相同,身為"白人"的託尼,的確是在"黑人"謝利博士的引導下,改變了自己,擁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但是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在《綠皮書》中,謝利博士的形象並不能被簡簡單單的歸位配角,比起託尼,他更像是影片的主人公。

謝利要求託尼將亂丟的杯子撿回來

二、【白人救世主形象解讀】託尼,一個自我救贖的"白人救世主"

前文所介紹過"神奇黑人"的形象後,"白人救世主"的形象也就不難理解了,顧名思義,"白人救世主",就是在影片之中,由白人充當救世主的形象。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好萊塢電影,其主人公都是白人。好像白人天生就是其他有色人種的領導者,唯有在白人的領導之下,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甚是諷刺。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美國漫威旗下的諸多超級英雄,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都有不錯的收益,唯有到了黑豹、二代美隊以及鋼鐵俠的繼承者鋼鐵之心這裡,口碑驟跌,究其原因,只因為主角變成了黑人。種族歧視,雖然沒有擺在明面,但卻早已深入人心。

而《綠皮書》這部電影不同,在這部電影之中,身為白人託尼,並沒有絲毫"救世主"的角色設定,與其他電影中被神化的白人相比,託尼無疑是對社會中絕大多數白人的真實展現,縱使窮困潦倒,不得已之下要為黑人服務謀生,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舊是瞧不起黑人的。

謝利幫助託尼給妻子寫信

雖然在與謝利的朝夕相處之中,託尼也如其他電影中的白人一般,改掉了自己的許多缺陷,放下了種族之間的偏見,與謝利成為了摯友,但僅憑此事便說他是"救世主",是遠遠不夠的,在我看來,他更像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三、黑人與白人,顛倒的人生下對社會的妥協

看完整部《綠皮書》之後,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電影之中黑人並不"黑",而白人也並不"白"。生活在底層社會,整日裡位生計奔波的託尼,比起謝利更像是一個黑人,而生活條件優越,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謝利博士,則更像是一個披著黑色皮膚的白人。

本應作為"白人救世主"所出現的託尼,對謝利博士的"拯救",在觀影者看來,其手段十分的低劣,要麼是用槍威脅,要麼是用錢賄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是到了影片的結尾,託尼也沒能將謝利博士帶入白人餐廳,而是來到了黑人酒館。

託尼所謂的"拯救",便是帶著謝利博士"回撤"到黑人的社會之中,這無疑是對於社會的妥協。

被警察逮捕的謝利博士

而謝利博士,雖然身處上流社會之中,但卻無法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時時刻刻都想融入到白人社會之中,這一點通過他在與託尼的旅程中,無時無刻不再強調自己"僱主"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與託尼相比,謝利博士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社會地位,都要高出許多,但謝利博士在面對白人託尼時,仍舊很是自卑。

而到了影片最後,經歷了許多的謝利博士放下了他的"自尊",甘願為託尼做司機,攙扶著疲憊的託尼下車,此時的他,已然接受了自己黑人的身份,不再刻意"扮演"一個白人精英。

謝利博士重新融入了黑人社會之中,看似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看到的是黑人與白人之間再無種族歧視,而非是接納了自己的身份,對社會現實妥協。

為同胞演奏的謝利博士

四、避重就輕的電影,粉飾太平的社會,現實從未被改變,我們不需要綠皮書

文章寫到此處,各位讀者可能都有同樣的疑惑,這部電影以《綠皮書》為名,"綠皮書"到底是什麼東西?

實際上,所謂"綠皮書",是在美國種族隔離制度盛行時,為黑人出行提供詳細介紹的手冊,是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的縮影。

也難怪各位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在整部影片之中,"綠皮書"只出現了一個鏡頭,電影以《綠皮書》為名,其拍攝的內容,本應該是那一段黑暗的歷史,應該以謝利博士作為主角,但自始至終,影片都是在以託尼為主體。

影片最後,攔住汽車的白人警官對於謝利博士不再惡言相向,看似是打破了種族的隔閡,但那也不過是自託尼眼中,自一個白人眼中,所看到的粉飾過的太平。

謝利博士不被允許進入白人餐廳

既然選擇了種族主義為題材,導演為什麼又要避重就輕的將迫害黑人的歷史一筆帶過呢?

因為在現在的國際社會之中,種族問題仍舊是最為嚴肅的問題之一,雖然現在的國際社會中都在號召著種族平等,但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與偏見,仍舊存在。

僅僅是避重就輕的拍攝出了這樣一部影片,都能陷入輿論與質疑之中,如若是真實的展現歷史,為有色人種打抱不平,又會是什麼樣的下場?粉飾太平之下,現實從未改變!

說這些種族問題,可能離我們都生活很遠,畢竟我們祖國的人民團結一心,並沒有因為民族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偏見,但是這同樣可以給我們警醒,因為我們雖然沒有民族的偏見,但在生活之中,偏見卻不在少數。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綠皮書

在生活之中,偏見卻不在少數

富人瞧不起窮人,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男人瞧不起女人……雖然說出來很是難聽,很是難以被接受,雖然這種情況只是出現在部分人的身上,但這就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們整日裡被他人歧視著,也在整日裡歧視他人,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去質疑這種現狀,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已然向社會妥協。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長大了就是要和世界和解的"。當初年少沒有讀懂,現在看來,的確如是。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漸漸地形成了一本屬於自己的"綠皮書",它保護著我們不受侵害,同時也阻礙著我們前進的腳步。

結語

單就選題與故事內容而言,《綠皮書》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但是影片以白人視角呈現黑人歷史的手法,無疑是淡化了種族問題,一次旅程的結束,託尼和謝利之間再無隔閡。但在大的社會環境之中,"綠皮書"仍舊沒有消失,甚至跨越了時間,延續至今,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你我的心中,束縛著我們的思想,阻礙著我們的腳步。

因此,我們的生活不需要綠皮書。

相關焦點

  • 神奇黑人與白人救世主
    馬修·修伊認為,「白人救世主」是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一種形象,其中包含白人角色拯救有色人種角色的劇情範式。這類白人角色往往在生活中受困或遭遇危險,但仍承擔起領導、指引有色人種角色的職責,並拯救他們或幫助他們獲得道德上的救贖。赫南·維拉和安德魯·喬丹認為此類形象的本質是一種「心理補償式的幻想」。的確,在《綠皮書》中,託尼本人也深陷失業危機。
  • 《綠皮書》:黑人與白人形象的錯位,讓觀眾看到了人性最初的溫情
    故事發生地設定在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的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唐納德和託尼深入到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部地區,兩人身上各自展現出的白人和黑人形象與傳統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兩個形象錯位的人從彼此不滿到彼此適應並嘗試改變直至最終消除偏見彼此接納,讓觀眾從種族歧視的陰雲中看到了人類平等共處的光芒和人性最初的溫情。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白人託尼和一家人生活在紐約,在夜總會中打工,生活一地雞毛,但由於夜總會倒閉喪失經濟來源,託尼成為黑人謝利的司機;而黑人謝利一開場便出現在一個金碧輝煌的房間,「鋼琴家」與「博士」稱號更是拉開了與白人託尼在社會地位、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人們對其二人的身份有了準確認知。
  • 《綠皮書》——白人的救贖
    ,仍然有各種各樣的歧視黑人的條例法規,白人仍然歧視黑人。唐作為一個黑人去南方,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唐也明白這一點,他需要一位白人司機兼保鏢隨行,沿途替他解決麻煩。機緣巧合白人託尼得到了這個機會。託尼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他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動瀟灑自在混的風生水起,雖然社會地位不高,卻也過的自在。
  • 《綠皮書》的「種族平權」,奧斯卡的「白人救贖」
    電影視角過度偏向Tony,對真實的Don Shirley進行了離譜的修改,從頭至尾都在塑造他和黑人社會的脫節,對自己種族意識的認知缺失。但真實的Don Shirley並非如此,他積極參與黑人民權運動,是馬丁·路德·金的朋友;和黑人音樂家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Sarah Vaughn關係親密。
  • 黑人和白人的故事與《綠皮書》的故事
    今天小編講一講美國的黑人與白人的故事!M國的種族歧視有多嚴重?聽我給我講一個荒誕的真實案例你就知道了!2018年的9月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命案:一名白人女jc下班回家,可能工作太累了,無意間多爬了一層公寓,她看見門虛掩著,屋裡還有一個黑人。女jc想都沒想認為是個小偷,於是便不由分說的連開兩槍,直接當場擊斃了對方。事後經過調查,死者是一名26歲的黑人會計師。任職與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可以說是黑人中前途無量的頂尖人士。
  • 以敘事手法、情感表達、對比方式分析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綠皮書》豆瓣評分8.9,是近十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評分最高的一部,《北京晚報》評論稱:《綠皮書》是近十年來最接地氣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它沒有太高的觀影門檻,也無需太多嚴肅的解讀,對普通觀眾來說是非常友好的。一黑一白差距懸殊的最佳損友將擦出怎樣的火花?接下來我將從敘事方法、情感表達以及中外公路片的對比分析這部影片。
  • 《綠皮書》:白人為黑人服務?這部電影憑什麼三萬人打出滿分?
    而綠皮書這部反映種族隔離,呼籲白人與有色人種(尤指黑人)和諧共處的主旋律電影,從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電影節首度出場時,就獲獎無數。如果按照類似的命名邏輯,《綠皮書》大概可以改名叫《為雪利博士開車》,相似的劇情,膚色翻轉過來再拍一遍。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幾句話就能說完。講述了厭惡黑人的工人階級白人迫於生計為黑人鋼琴家開車,兩人經歷磨難最後和解的故事。詳細情節紐約市保鏢Tony正在尋找新工作,而他工作的夜總會因裝修而關閉。
  • 看「綠皮書」可拍不好黑人電影
    要知道那部電影是在給3K黨唱讚歌,「它可是要為黑人被屠殺負直接責任的,沒人在意。」 好萊塢早期電影裡,黑人的形象就是這樣的走極端,要麼默默忍受一切、溫良恭儉讓,要麼宣洩情緒、極端暴力,那個時期電影主創清一色的白人班底,他們心裡清楚這種電影拍出來就是給白人看的。為了取悅白人,黑人自然就得扮演點功能性的角色。
  • 黑人活命指南——綠皮書
    作者是個黑人郵遞員,叫維克多雨果,他在書中整理了美國當時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館和餐廳,免得他們誤闖了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說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冊,是為了黑人專門定製的救命書。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本書就是「綠皮書」。
  • 《綠皮書》:實現階層跨越的黑人,迎合了全世界,卻不迎合自己
    託尼作為司機蹲在門口等待,鏡頭掃過去七八個一樣蹲著的黑人司機,最後鏡頭落在託尼這裡。 在當時,黑人基本從事廉價卑微的工作,只有黑人為白人服務,而像白人託尼這樣為黑人服務的,可真是太少見了。因為說到社會階層,託尼的出身和那群黑人司機是相似的,只是膚色不同。但唐認為他們命運如此,白人不一樣。 所以他拼命擯除自己身上除了膚色以外一切的黑人特質,努力學習語法、禮儀、過上和白人精英一樣的生活。對於那些虛偽的人私底下對他的竊竊私語,他忍,明明在迎合卻自以為是在獲得尊嚴。 自尊者自愛,倘若連的同胞的看不起,在心底有何嘗真正承認自己呢?
  • 19世紀美國黑人出遠門神器:《綠皮書》
    影片中黑人音樂家唐謝利,少年成名,住在「金碧輝煌」宮殿一般的音樂廳樓上,用他樂隊夥伴的話來說:「在北方他本可以過著萬人擁戴的生活,但他偏要來南方遭這個罪。」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黑人男(女)朋友和一個白人男(女)朋友。
  • 《綠皮書》影評:區分人的可能不只是膚色
    >不分對錯,也就是環境不同但歧視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倉廩足而知禮節因此,禮節屬於更高一層的社會要求,知禮節而有禮節的自然會看不起只能吃飽飯的在美國,這個現象同樣存在《綠皮書》將這一問題複雜化處於上流社會的黑人博士和在溫飽線掙扎的白人,兩種人都會被歧視,兩種都有身份困惑,也都有生活煩惱。
  • 《綠皮書》:他,一個黑人鋼琴家,為何如此孤獨
    甚至不夠男人唐有著貴族的生活方式,言語優雅,行為得當,不管何時用餐都會有一條趕緊的毯子,但問題是,他是一個黑人。所以不管是白人和黑人都不接受他,覺得他不是自己人,白人不能接受他的膚色,黑人不能接受他的舉止和品位。
  • 【世界知識】解讀《綠皮書》:黑人民權運動的現實意涵
    事實上,作為義裔美國人,身處白人社會底層的託尼和身處黑人社會上層的唐,本質上都是一種邊緣人。美國影片《綠皮書》斬獲今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圖為影片《綠皮書》劇照。影片主題雖然嚴肅,但是情節張弛有度,輕鬆幽默。在旅途相處的日子裡,唐和託尼這對黑人和白人、僱主和僱員、文化人和大老粗開始相互影響。
  • 電影《綠皮書》:放不下偏見,就在偏見中孤獨
    《綠皮書》,顧名思義,擁有綠色封皮的一本書,本該是讓人聯想到春天的活力與生機,聯想到旅途上的青山綠水,沒錯,這是一本旅行指南,然而,需要用它的人並不慶幸這份便捷,只感到無盡的恥辱,它是專門寫給黑人的。他歧視黑人,會把黑人維修工人喝過水的杯子扔進垃圾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南部種族歧視十分嚴峻,唐要聘請人護送他去南方開展巡迴演出,白人託尼正是他需要的那種懂得野蠻與暴力規則的人,而託尼正需要他的高額薪酬,於是他們出發了。
  • 《綠皮書》: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點勇氣與堅持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這是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種族歧視便是它的標籤。最近因為美國黑人事件,所以小編重新去看了這部電影,再看一遍真的是感觸頗深。、蠻橫、殘暴固有種族形象;白人總以貴族、高雅、紳士固有種族形象存在於西方給予我們的認知中。
  • 傲慢與偏見終會消散——《綠皮書》
    兩種人的不期而遇社會底層的白人託尼,生活窘迫,出口成髒,偶爾也會小偷小摸,「用暴力解決一切事情」是他最擅長的。唐是上流社會中的黑人,有著極為考究生活習慣:永遠一身高檔西服,每天都必須喝威士忌,鋼琴也只彈施坦威。
  • 《綠皮書》黑人與炸雞,白人與音樂,生為「正常人」是何其幸運
    片中的唐又是何其不幸,他的膚色不能由他選擇,他又是何其幸運,鋼琴大師,比普通黑人的待遇要好太多。又因如此他不能被他的種族接納,因為他不是普通黑人,雖有城堡,卻是一個人生活。真實故事改編,生活往往比電影設定更為巧妙。
  • 電影《綠皮書》:美國黑人和炸雞的那些事
    本篇編譯一條2014年的舊新聞「連結依舊在原文」,簡單講講美國黑人與炸雞的那些事:2014年2月,一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女子學校試圖把「黑人歷史月」融入午餐,於是在午餐供應炸雞,西瓜,和玉米面包。「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年二月是黑人歷史月,紀念北美黑人為北美文化和政治生活所做的貢獻」。神奇的是,僅憑這個食堂菜單的變動,學校被懷疑有種族歧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