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黑人與炸雞,白人與音樂,生為「正常人」是何其幸運

2021-01-09 麗精愛家鄉

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去看這部電影,今天終於有時間與老友一起去看了,廳裡人很少,大約是周內的緣故,很享受這樣的時光,沒事的下午與好朋友一起去看一個期待已久的電影。兩個小時就這麼靜靜的呆著,沒有手機,沒有交流,只是靜靜的走入一個我們從來沒有了解過的生活。

在與朋友告別回學校的公車上,看著外面的馬路,行人,車和天空,突然覺得很幸福,很安逸。西安難得有那麼美的天空。晚霞映的半邊天都是橘紅色,就這樣搖搖晃晃的回學校。路上在腦子裡一遍一遍回想這個電影,感嘆生於這樣一個時代是何其幸福,何其幸運,沒有種族之分,膚色之分。片中的唐又是何其不幸,他的膚色不能由他選擇,他又是何其幸運,鋼琴大師,比普通黑人的待遇要好太多。又因如此他不能被他的種族接納,因為他不是普通黑人,雖有城堡,卻是一個人生活。

真實故事改編,生活往往比電影設定更為巧妙。黑人鋼琴家唐要為他的巡演找一名司機兼助理,正好遇到白人託尼暫時停工找工作,在1962年那個時代,在託尼看到黑人修理工在家裡用了喝水的杯子都要扔在垃圾桶裡的那個時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託尼可能忍受不了一周就會辭職。在長達兩個月的巡演中,唐的助理給了託尼一本黑人旅行綠皮書。原來這是一本告訴黑人哪個酒店接納黑人,哪裡黑人可以去吃飯,讓我覺得很震驚,原來種族膚色要被區別對待到如此程度,甚至於出了一本書以此區分白人黑人。

託尼對唐的心理變化很微妙,第一天的時候堅決不願意幫唐把行李放進後備箱,妻子給他們倆做的三明治他不肯給唐於是都吃掉了,停車上廁所的時候不忘折返回來拿走放在車上的錢包。直到第一次演出看到唐彈鋼琴時候的樣子,他在信裡告訴他的妻子唐很棒,怕是託尼第一次這樣描述一個黑人,看到妻子驚訝的眼神,才知道黑人歧視在託尼和其他白人腦海裡是多麼根深蒂固。他們一路向南走,越往南住的地方越差,黑人歧視愈加嚴重,演出場地的工作人員看不起黑人,給他準備了一架破爛全是垃圾的鋼琴,託尼堅持讓工作人員換成唐一貫彈得那架鋼琴,不惜出手打了工作人員,才讓唐演出順利進行;只有破爛的旅館接納黑人,在酒吧被白人侮辱,幸而託尼及時趕到來帶走了唐,在路上遇到一對情侶對車裡的二人指指點點時,託尼向他們比了一個中指。

這一路的心理變化若說是託尼盡職盡責為了薪水似乎也能說的過去,但到了後來的一站酒店碰到了託尼的兩位義大利朋友,朋友看到託尼在為黑人工作很驚訝,揚言要為託尼另找工作,還約了晚上八點半去酒吧,在託尼準備去酒吧的時候唐攔住了他說邀請他做經理人,我看到唐的慌亂和挽留,託尼說你不用擔心,我會完成工作,我去就是拒絕他們的。讓我覺得託尼和唐不再是僱傭關係,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了。

最後一站將他們倆的關係推向高潮,演出的地方為唐準備的更衣室是一個雜物間,更為過分的是不允許黑人進餐廳吃飯,唐堅持說不能進去吃飯就不演出,後來鬧得很僵,託尼試圖勸唐妥協,唐說你要是讓我去演出我會去的。託尼立即拉著唐跑出酒店來到橘鳥酒吧,裡面都是黑人,他們得知唐是鋼琴家就讓唐表演一曲,當時全場沸騰起舞,不由得希望要是時間永遠停留在那一刻就好了。

演出全部結束在聖誕夜前夕,下著大雪,路非常難走,路上第二次遇到警察,我以為他們又要像第一次一樣被攔住沒辦法回去過聖誕節,結果警察只是提醒他們你們的車子爆胎,臨走還說了一句聖誕快樂,第一次警察故意找事的醜惡嘴臉和這次警察的善良溫暖,讓我們意識到世界上也不是只有假醜惡還有真善美。

託尼實在累的開不動了,唐讓託尼在後面睡覺他一路開車把託尼送回了家,託尼執意要留他在家一起過聖誕,直到他只有一個人,唐可能是擔心吧,就走了。他回到自己家就讓管家回去陪家人了,自己獨自坐著,看起來很落寞。託尼一家反倒熱鬧至極,看到託尼一直心不在焉,我想他也和我們一樣擔心唐獨自在家,於是響起敲門聲的時候及其期待,看到不是。

在關門的瞬間看到唐站在外面,眼淚不自覺留下來,還好他來了,家人立即為他添凳子,還好你們都接納他,一堆人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相關焦點

  • 「綠皮書」黑人和炸雞那些事兒
    我丟,今天就不該看《綠皮書》那個片段。肯德基面前人人平等!影片講述的是富裕的黑人鋼琴家Donald Shirley,僱傭了待業的白人司機Tony Lip,從紐約一路開車南下巡演一路發生的故事。旅途中,兩人卸下心防的第一步,就是Tony買來炸雞全家桶,盛情邀請從未吃過炸雞的Donald嘗嘗。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而電影《綠皮書》卻一反常態,選擇通過喜劇的方式對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及反轉關係進行細微刻畫,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淡化因種族隔閡而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一舉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令人深思。白人託尼是一名實打實的「粗魯派」,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耍小聰明;而黑人謝利則是一名受過精英教育的鋼琴家,舉止優雅,談吐文明。而電影中「吃炸雞」的一幕則很好的對此進行了詮釋。 當白人託尼駕駛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託尼邊開車邊用手抓著吃炸雞,炸雞吃完後,白人託尼順手便把垃圾扔到窗外,而看到這一幕的謝利表情由陽轉陰,強烈斥責託尼停車並把垃圾撿起來。
  • 《綠皮書》:黑人與白人形象的錯位,讓觀眾看到了人性最初的溫情
    斬獲2019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義裔美國白人託尼被美國著名黑人鋼琴家唐納德僱傭為巡演途中的司機兼保鏢,在旅途中發展出一段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影片名「綠皮書」本身就是當時的黑人旅遊指南,上面所列的是黑人在南方旅行時允許出入的旅店、餐館等場所,黑人必須遵從書中的指示才能在旅途中避免與白人發生衝突,毫不誇張地說它是黑人的「活命指南」。影片中即使是在舞臺上看似風光無限的唐納德也因他的黑人身份需要這樣一本綠皮書外加上白人保鏢的協助才能順利進行巡演。
  • 黑人活命指南——綠皮書
    在喬治亞州梅肯市,謝利博士走進服裝店想試一件西裝,結果卻被店主要求買下來才可以試,而同場的白人顧客則可以在購買前隨意試穿……再到阿拉巴馬,儘管是被請來演奏的座上賓,但就因為他是黑人,連和白人一起吃飯的資格都沒有了。更令謝利博士崩潰的是,白人歧視他也就罷了,連黑人都視他為「異類」。
  • 電影《綠皮書》:美國黑人和炸雞的那些事
    「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年二月是黑人歷史月,紀念北美黑人為北美文化和政治生活所做的貢獻」。神奇的是,僅憑這個食堂菜單的變動,學校被懷疑有種族歧視傾向。之後學校校長馬上寫信對家長和公眾道歉,聲稱學校並沒有惡意加深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至於為什麼一個學校的炸雞西瓜的午餐菜單,就能在全美引起巨大波瀾,我們慢慢鋝。
  • 《綠皮書》:白人為黑人服務?這部電影憑什麼三萬人打出滿分?
    而綠皮書這部反映種族隔離,呼籲白人與有色人種(尤指黑人)和諧共處的主旋律電影,從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電影節首度出場時,就獲獎無數。綠皮書獲獎情況類似的主題早已被人用爛,有前最佳影片《為戴茜小姐開車》,講述黑人司機為白人老太太開車的故事。
  • 在美國,別學《綠皮書》請黑人吃炸雞!你可能會被打…
    歡迎來到茂名國旅 大家都還記得,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講述美國種族問題的《綠皮書》(毫無懸念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圖源:《綠皮書》)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也獲得了廣泛好評。中國觀眾的注意點竟然是炸雞?《綠皮書》大型真香現場「吃炸雞」片段 堪稱教科書式表演尤其是白人主演(維果蒙坦森)!把電影裡的吃貨角色演的入木三分!
  • 生而為人,卻也迷茫-淺評電影綠皮書
    如果試想一下,生而為黑人,生存在美國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我該如何去做自己、我該如何去完成我的夢想、我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生存的意義呢,這些東西都在「我」黑色的皮膚之上將變得複雜、將變得甚是遙遠。2、影片當中白人託尼失去了工作,在很需要錢的時候受僱於一位黑人音樂家謝利,作為一名司機兼助理護送謝利前往種族歧視更為嚴重的南方完成一系列的巡演。
  • 8分鐘影評 ‖《綠皮書》:幸福的炸雞滋味!
    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這裡所說的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
  • 神奇黑人與白人救世主
    馬修·修伊認為,「白人救世主」是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一種形象,其中包含白人角色拯救有色人種角色的劇情範式。這類白人角色往往在生活中受困或遭遇危險,但仍承擔起領導、指引有色人種角色的職責,並拯救他們或幫助他們獲得道德上的救贖。赫南·維拉和安德魯·喬丹認為此類形象的本質是一種「心理補償式的幻想」。的確,在《綠皮書》中,託尼本人也深陷失業危機。
  • 雙形象分析神奇黑人不黑,白人救世主不白,生活不需要《綠皮書》
    ——《綠皮書》 豆瓣評分8.9的《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的電影,時長130分鐘內容,一經上映,便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影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諸多大獎。而這部電影以黑人音樂節謝利博士和白人司機託尼的旅程為主要內容的影片,深刻的揭露了種族歧視的黑暗,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 黑人和白人的故事與《綠皮書》的故事
    今天小編講一講美國的黑人與白人的故事!M國的種族歧視有多嚴重?聽我給我講一個荒誕的真實案例你就知道了!2018年的9月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命案:一名白人女jc下班回家,可能工作太累了,無意間多爬了一層公寓,她看見門虛掩著,屋裡還有一個黑人。女jc想都沒想認為是個小偷,於是便不由分說的連開兩槍,直接當場擊斃了對方。事後經過調查,死者是一名26歲的黑人會計師。任職與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可以說是黑人中前途無量的頂尖人士。
  • 《綠皮書》
    在車上,託尼收音機裡播放黑人音樂家的音樂,吃驚於謝利博士一首也沒有聽過;路過肯塔基州,買了一大份全家桶的託尼也吃驚於謝利博士不吃炸雞。其實,並非是謝利博士不喜歡聽黑人音樂家的歌曲不喜歡吃炸雞,而是他所接受的文化不允許他聽,更不允許他用手直接吃炸雞。三歲就公開演出的唐·謝利,從小接受貴族的高級教育,學習古典音樂,他的世界裡只有「禮數」,沒有託尼所說的「enjoy」。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託尼、雪利二人摒棄種族隔閡,互為知己片中有兩個強烈的象徵符號,一個是綠皮書,而另一個是當時美國黑人很喜歡吃的炸雞。在上個世紀60年代,因為白人運動的猖獗,黑人備受歧視,很難有旅社或餐廳接待黑人,於是當時的一位黑人郵遞員維克託.雨果.格林用一本冊子詳細的記錄了,當時可以接待黑人的餐廳和旅店,用來方便自己的黑人同胞出行。後來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姓氏為該冊起名為綠皮書。雪利在自己的旅途中也是用著這本冊子記錄著自己的行程。
  • 在美國千萬不要請黑人吃炸雞!
    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講述美國種族問題的《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也獲得了廣泛好評。「想吃炸雞」來源於《綠皮書》中一段吃炸雞的情節。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黑人鋼琴家本來抗拒在車上後座用手吃炸雞,咬上一口後,卻欲罷不能,「真香現場」令人忍俊不禁。
  • 《綠皮書》——白人的救贖
    ,仍然有各種各樣的歧視黑人的條例法規,白人仍然歧視黑人。在當時,正是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尤其是在南方,此前蒙哥馬利公共汽車抵制事件、小石城事件、自由乘客運動等等黑人爭取種族平等的事件接連上演,南方3K黨活躍、白人群體仇視黑人也愈演愈烈。整個南方空氣都瀰漫著焦灼的火藥味。60年代美國大學裡 幾乎沒有有色人種和女人,可見性別及種族歧視已經蔓延社會的上層。
  • 馬雲連刷三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為何在外網不被看好?
    不可否認《綠皮書》有著「白人救世主」的色彩,是典型的「白人視角」的電影,在種族這一問題上及其「保守」。從影片來看,黑人音樂家雪利打開心防,走出孤獨的過程由白人司機託尼引導,影片中的雪利有三重身份:黑人、音樂家、同性戀者。而這三重身份也造成了雪利的三種隔絕:底層的隔絕、同種族的隔絕、異族(白人)的隔絕。
  • 看完《綠皮書》,想跟你聊聊歷史上真實的美式炸雞
    《綠皮書》上映後,他們公開指責這部電影「充斥著謊言」。「Donald Shirley此前一定吃過炸雞。」他們說,「他不需要一個白人去慫恿他吃炸雞。」 為什麼炸雞被視作「黑人的食物」? 為什麼他們對炸雞如此「玻璃心」? 我們今天不評價《綠皮書》這部電影,只想從不一樣的角度,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黑人與炸雞。
  • 「史上最差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卻用一口炸雞徵服了我
    「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託尼《綠皮書》是美國導演彼得·法拉利的一部作品。他和弟弟巴比被稱為「法拉利兄弟」,他們時常一起製作古怪的愛情喜劇,比如《阿呆與阿瓜》《我為0狂》《一個頭兩個大》等等。
  • 電影《綠皮書》:放不下偏見,就在偏見中孤獨
    綠皮書全稱為&34;,於1936年第一次出版,它標註了每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或餐廳,如果不想遇到危險,出行的黑人必須帶上它。這一路上,儘管託尼按照綠皮書的規則安排唐的住宿,唐依然受到了種種偏見,狹小的休息室,不按照合同準備演奏鋼琴,不允許使用衛生間,飽含意味地提供「黑人最愛」的炸雞,在酒吧被人尋釁毆打,甚至連警察都滿含偏見地送他兩進宮。好在託尼雖然歧視黑人,但是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心,憑藉強社交能力和以暴制暴之道護著唐的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