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學生時代那些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或氣勢恢弘,或直率坦誠的宋詞嗎?
還記得從小到大被「閱讀並背誦全文」所支配的恐懼嗎?
李清照、柳永、三蘇、王安石、範仲淹、司馬光、陸遊、黃庭堅等等等等,當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響徹時,你有沒有這麼一個疑問,歷史學家常用「積貧積弱」來形容的宋代,何以成為文豪輩出的「黃金時代」?
其實,宋朝出現這麼多文學才子,並非偶然,這與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有直接聯繫。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太廟立過一塊誓碑,刻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在重文輕武思想的直接影響下,士人群體受到高度重視,而正是科舉制度為文人興起提供了優質的土壤。
科舉制度始於隋而盛於宋,
宋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和優化。
相比前朝而言,進士科考試由以詩賦為主轉變為經義、詩賦、策、論並重,並且
考試內容多樣,重能力見解及應用
,考生光憑死記硬背或吟詩作賦已難以取得科第,只有擴大知識面,具備獨立見解,提出實用對策,才可能在激烈的科場競爭中取勝。
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明清時試經義演變成嚴重僵化的「八股文」,但在宋代,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甚至「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新奇詭異之論」。
試論,類似於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如
北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科省試的論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典出《尚書》孔安國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
在這一年的試論答卷中,有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文章的辭章、立意讓主考官歐陽修拍案叫絕。不過歐陽修有點懷疑此文可能出自門人曾鞏之手,若將門人文章評為第一,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歐陽修考慮再三,將那篇論文列為第二名。
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22歲的蘇軾。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圯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刑賞忠厚之至論》節選
這一年的進士榜,群星閃耀,照亮的北宋半個世紀的星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場科舉各科共
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
。試舉其要者:
蘇軾、蘇轍、曾鞏
:三人位列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其中,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百科全書式傑出人物,蘇轍做到門下侍郎(副宰相),曾鞏官至中書舍人。
程顥
:宋代道學、理學的傑出大師,洛學創始人,與弟弟程頤並稱「二程」。
張載
:大思想家,關學創始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提出的「橫渠四句教」,也是宋代知識人的人生理想。
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
嘉祐六年,蘇軾又參加了制科考試。後來他在《答李端叔書》裡還以此自嘲。
這一科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仁宗問策數十條,包括詢問對「闕政尚多」、「浮費彌廣」等問題的見解。
蘇軾的制科考試題是《教戰守策》,他的文章一共一千一百多字。主要論述了國家要居安思危,以及君主知道軍備的重要性,廢棄軍備導致的惡果,駁斥了軍備無用的論點,並且提出了崇尚武力,時刻備戰,預防外敵入侵等觀點。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樹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教戰守策
》節選
而參加同科的蘇轍年少輕狂,對策矛頭直指宋仁宗:「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謨,便殿無所顧問」;「陛下賦斂煩重,百姓日以貧困,衣不蓋體,則是陛下未得以財結民也。吏之不仁,尚可以為吏之過;賦斂之不仁,誰當任其咎?」
意思很明顯,陛下你難辭其咎。
這篇直言不諱的策論在朝廷掀起軒然大波,有人提議:「陛下恭儉,未嘗若是。轍言狂誕,恐累盛德,乞行黜落。」
但宋仁宗極力回護蘇轍:「朕設制科,本求敢言之士,轍小官,敢如此極言,特與科名,仍令史官編錄。」並未降罪,反而授予蘇轍秘書省校書郎之職。
縱觀中國歷史,宋代雖然不是國力強勁的時期,但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突出成績,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和推動,使它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文明昌盛的階段。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