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2020-12-23 清朝那些人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清朝「六部尚書」令牌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權集中逐漸發展的過程,也是「六部」權力逐漸萎縮,甚至從「領導部門」「執行部門」的演變過程。比如,類似於現今國防部的「兵部」,本該全權負責軍事調動、命將徵伐、後勤供給、軍餉派發等,但清朝時期的「兵部」僅對軍事行政具有部分管轄權,其餘職能幾乎全部歸於皇帝,出於軍機處。

但不管如何,「六部」仍是清朝最為重要的中央行政機構,向上對皇帝直接負責,掌管著朝廷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清光緒年間的兵部兵票

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朝「六部」的各級官職組成:

尚書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尚書,掌銓綜衡軸,以布邦職」,乃係一部之最高行政長官。其品秩為從一品,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副總理兼部長,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國級。

因為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時期的「六部」官職幾乎全部為「復職」,也就是說有一位滿員,還有一位漢員。「尚書」更是如此,有一位滿尚書,還有一位漢尚書。在「揚滿抑漢」的國策影響下,清初時期的滿、漢尚書的品秩不同,「滿洲一品,漢人二品」,直到順治十六年才將滿、漢尚書的品秩改成一致。

侍郎

「侍郎者,輔佐之屬官也」。所以,「侍郎」的職能只有一個,那就是「貳之」,也就是「六部長官之副」,其品秩於雍正八年固定為正二品,基本相當於現今兼領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清朝時期的「侍郎」,雖然名義上為「尚書」的副職,而且在行政序列歸於「尚書」管轄,但其和「尚書」一樣,擁有單獨向皇帝上奏的權力。所以,清朝時期的「尚書」「侍郎」同為一部「堂官」,共同執掌本部事務,並無明確的管轄、節制權,反倒是會相互制約、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能夠更好地將權力集中。

清代「侍郎」腰牌

郎中

和現今的國家部委機構設置一樣,清朝時期的「六部」下設「司」級職能單位,分管具體事務,其最高行政長官即為「郎中」。也就是說,「郎中」乃係僅次於「尚書」、「侍郎」的高級官職。

其品秩為正五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國務院部委某司司長,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廳級。

員外郎

通俗點講,「員外郎」「郎中」的關係,基本類似於「侍郎」「尚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員外郎」「司」的副職領導,為「郎中」的屬官。

其品秩為從五品,基本類似於副司長,行政級別為副廳級。

清代五品官員形象

主事

「主事」分為「堂主事」和普通「主事」,雖然都是執掌「文案章奏」的正六品官職,但其實際地位和權力卻大不相同。

堂主事:於司官衙門供職,也就是服務於「尚書」「侍郎」身邊,基本類似於現在的「部長助理」

主事:「司」級單位裡面的普通司員,也就是現在的「幹事」

筆帖式

品秩不定,七品、八品、九品,雍正朝時期甚至還出現過六品的「筆帖式」。其主要職責為翻譯滿漢奏章文書,記錄檔案文書等事宜。

清朝時期的「筆帖式」雖然為中低級文書官員,但卻非常容易提拔,而且升遷速度很快。因此,「筆帖式」也成為了眾多八旗子弟的「出身之路」、「仕途蹺板」

清朝官方文書中的「筆帖式」名單

後記

從清朝時期的「六部」官員設置來看,這些動輒官至國家級、廳局級、縣處級的高官們,雖然官威赫赫、位置尊崇,卻也只是「執行」具體事務的辦事人員,而非領導人員。在「家天下」的清朝時期,領導者只有皇帝一人,其餘皆為聽命或者奏請皇帝施行的建議者,僅此而已。

就此來看,「清朝只有奴才,沒有大臣」的說法雖然有點過激,但卻並非沒有道理。「僅為皇帝一人服務」的封建王朝,之所以會出現怠政倦政乃至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貪贓枉法,就是因為他只是替皇帝在為官一任、執政一方而已。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

相關焦點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
  • 清代六部尚書都管啥?最多也不過管四五百人,為何人人爭破頭要當
    清代的六部組織情況,自康熙以後逐漸趨於定型。設尚書滿漢各1人,左侍郎和右侍郎均滿漢各1人。尚書和侍郎統被列為堂官。以下根據職司的繁簡,設置多少不等的司、處、房、廳、所、館。司以下有科,還有些其它附屬機構。其設官,各部有堂主事2到6人不等,郎中10餘人到30餘人不等,員外郎10餘人到70餘人不等,主事7-8人至30餘人不等,還有司務、筆帖式、額外郎中、七品小京官等職。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大唐六典》卷五 尚書兵部(節選) 唐·張九齡(撰)李林甫(注) 兵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七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朝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以「內閣」為最高權力中樞,「內閣」下轄「吏、禮、戶、刑、兵、工」六部;地方上分「省、府、縣」三級,以總督和巡撫為省一級最高軍政長官。
  • 科普:明朝的兵部尚書究竟是什麼級別?根本不是一品官!
    明朝兵部尚書,是明朝六部中兵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為正二品。相當於當今的國防部長。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設置兵部。洪武六年,增設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各一人,並在總部、駕部、職方部這三個部門各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兩人,隸屬中書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罷黜宰相與中書省,並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屬六部,並各設尚書、侍郎各一名。每部分四屬部,每屬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次年,增試侍郎一人。洪武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洪武二十九年,定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皆稱清吏司。
  •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 三省六部之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吏部的詳細職能是怎樣的?
    吏部侍郎比工部尚書的實權要大得多,原因就在這裡。六部中,首重吏部。吏部權力最大,因為它管理的是官員的任免、升遷、考核、懲罰,和所有官員的切身利益相關。那麼,吏部真的能夠決定天下官員的仕途嗎?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從名義上來講,天下官員的任免獎懲都是由吏部操作的,但實際上,吏部的權力在過程中會大打折扣。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自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以來,這種官制被其後歷代所沿用。三省六部制中,尚書省是中央行政執行部門,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為尚書省六部之首,是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門,主責銓選官員等人事職能。吏部尚書作為吏部長官,其地位不同尋常。我們以唐代和宋代的吏部尚書為例,來介紹一下這個職官的權掌和職能。
  • 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 兵部刑部工部又是什麼呢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依然不設置宰相,以內閣加六部的形式,來架構中央行政機構。由於清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實權更少,形同虛設,權力便落到六部手裡。這裡的六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書為從一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
  • 《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在《大秦賦》中,李斯被秦王嬴政封為「長史」,而就蒙恬來說,則在樊於期之後接替了「郎中」一職。在不少觀眾看來,李斯和蒙恬一文一武,可謂秦王嬴政的左右膀右臂了。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 【史海】精通業務才是正道 就連封建王朝二品侍郎也知道尊重專家
    光緒年間,精通刑律、善於斷案的刑部尚書薛允升逝世以後,由江蘇巡撫趙舒翹繼任,八國聯軍侵華議和之後,洋人逼迫清廷將趙「賜令自盡」。之後,同樣精通律法的保定知府沈家本內調回京任刑部右侍郎。 上面這幾位堂官,都擔任過覆審各省上報死刑案件的審判官,都是法律專家。
  •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郎中稱謂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
  • 從尚書這一官職的演變看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擴張過程
    在中國古代,尚書這個官職是在處於不斷演變之中的。所以,想要知道尚書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職,要結合不同的歷史背景來說。在秦漢,尚書是少府的屬官,主要負責為皇室起草文書,傳達命令。稍後,朝廷政務逐漸繁忙,尚書權力日大,遂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但由於尚書令仍屬於內朝官員,權力大而品級低,所以從西漢末年開始,往往以三公和大將軍錄尚書事。到魏晉時期,尚書令、尚書等官職已徹底脫離內廷,成為朝廷政務官職,尚書臺亦改名為尚書省權力日益增大。
  • 員外是什麼人?是官職嗎?原來員外的作用這麼大
    我們在看很多影視劇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有錢有勢地主一類的人稱為員外,那麼員外究竟是什麼人呢?它是一個官職嗎? 員外其實是員外郎的簡稱,是古代的一種官職,三國時期,魏國最早設置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又設置了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期,設置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等等,都在官名上加了員外兩個字。那麼員外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他其實就是額外增設的官職,不在編制之內的意思。
  • 紀曉嵐敢調侃和珅「尚書是狗」,那是因為清朝尚書管不著侍郎
    (紀曉嵐當時的官職為侍郎),然後旁邊的江南道御史趕緊附和說:「侍郎是狗」,酒桌上的人都哄堂大笑。 雖然這都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但這裡還是有個疑問,和珅官職是尚書,而紀曉嵐官職為侍郎,按說在清朝尚書是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那和珅應該比紀曉嵐官職高,為何紀曉嵐還敢當面諷刺和珅,他難道不怕和珅嗎?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尚書】始於戰國,是掌管文書的官。後來權勢漸大,漢成帝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辦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以尚書為各部長官。以後歷代相承。2.【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