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精通業務才是正道 就連封建王朝二品侍郎也知道尊重專家

2021-01-18 騰訊網

明清時期,刑部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中,最為清苦。雖然與其他五部相比,沒有油水,但是責任重大,刑部事務動輒與人命相關,所以朝廷非常重視。

清代刑部的主官,有滿、漢尚書各一位,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位,這樣加起來尚書侍郎總共六位,這六位裡面,必須最少有一位是熟悉刑部事務的,這位就成為刑部主要辦理公務文牘的負責人,其他幾位堂官,只是亦步亦趨照樣畫稿而已。

光緒年間,精通刑律、善於斷案的刑部尚書薛允升逝世以後,由江蘇巡撫趙舒翹繼任,八國聯軍侵華議和之後,洋人逼迫清廷將趙「賜令自盡」。之後,同樣精通律法的保定知府沈家本內調回京任刑部右侍郎。

上面這幾位堂官,都擔任過覆審各省上報死刑案件的審判官,都是法律專家。

沈家本上任之後,刑部公文都必須由他確認才行。而滿左、右侍郎平時根本不來部裡辦法,偶爾來一趟,他們分管的各司司官就會把積累起來沒有辦理的公文捧來請他們處理,每次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完事,所以他們把來部裡辦公視為畏途,更加不願意來了。

清代刑罰圖

但是別看這幾位滿侍郎能力平庸,可他們有他們的優點——就是虛心,知道自己不懂業務,從來不會亂幹。這一點比不懂業務還要亂插手的人強多了。

他們來處理公務時,凡是遇到需要籤畫的公文,都先提筆看看主稿堂官是不是已經先出具了意見,只有主稿堂官處理過的,他們才跟著籤畫。如果見到有哪份公文還是沒經處理過的,他們就會要求先送主稿堂官看過再呈來。

【小知識:清代官職的滿漢復職制】

上面提到刑部有滿尚書、漢尚書,左右侍郎也分滿侍郎、漢侍郎,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為了保證滿洲貴族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官缺只能由規定來源出任或補授。但是,滿官有特權,他們可以出任漢官缺,而漢官則無權出任滿官缺。

清代刑罰圖

清朝六部長官設滿漢復職,比如,六部尚書,都分設滿尚書與漢尚書,但核心實權操於滿官之手。作為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如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錢糧、火藥、兵器的府庫全部為滿官缺,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是滿官缺;而地位卑微的小官職,如迎來送往的驛丞全為漢官缺,不得任命滿人擔任。地方督撫、司道、總兵、提督等雖滿漢兼用,但近畿和要隘多用滿官。康熙時漢人督撫「十無二三」,乾隆時巡撫「滿漢各半」,但「總督大都是滿人」。直到鹹豐以後,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力量得以壯大,漢官在地方大員中才漸居多數。

【小知識:清代刑部與三堂會審】

刑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相當於司法部長。

刑部最早出自隋朝五省六曹制,其時設有都官尚書,後來改為刑部尚書,為六部之一,長官為刑部尚書。其後由唐至元,此制歷代相沿。

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事司法的機構,與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比如三堂會審就是三個部門的最高長官同時、同地同場合審理同一件案件。

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覆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清代刑罰圖

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清代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還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

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上面提到刑部按省設司,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您所在省這一司當年是負責什麼的:

1、直隸清吏司:掌直隸刑名案件,兼掌八旗遊牧察哈爾左翼刑名案件。

2、奉天清吏司:掌奉天刑名案件,兼掌盛京、吉林、黑龍江刑名案件。收辦宗人府、理藩院文移。

3、江蘇清吏司:掌江蘇刑名案件。收辦江南道御史、江寧將軍、京口副都統、漕運總督等文移。並察核、具奏恩赦案件。

4、安徽清吏司:掌安徽刑名案件。收辦鑲紅旗、宣武門文移。

5、江西清吏司:掌江西刑名案件。收辦江西道御史、中城御史、正黃旗、西直門等文移。

6、福建清吏司:掌福建刑名案件。收辦戶部、戶科、倉場衙門、左右兩翼監督、鑲藍旗、阜城門、福建將軍等文移。關領漢官之俸,滿、漢官員公費等。

7、浙江清吏司:掌浙江刑名案件。收辦都察院、刑科、浙江道御史、南城御史、杭州將軍、乍浦副都統等文移。刑部匯奏,匯題也由該司定稿呈堂。書吏任職期滿,由該司行文吏部籤發職銜,給與執照。

8、湖廣清吏司:掌湖廣刑名案件。收辦湖廣道御史、荊州將軍文移。

9、河南清吏司:掌河南刑名案件。收辦禮部、禮科、河南道御史、太常寺、光祿寺、國子監、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東城御史、正紅旗、德勝門等的文移。並題請審定每年「熱審日期」(每年立秋前凡處以杖罪以下的人犯減等或寬免)。

10、山東清吏司:掌山東刑名案件。收辦兵部、兵科、山東道御史、太僕寺、青州副都統、東河總督等的文移。

11、山西清吏司:掌山西刑名案件。收辦軍機處、內閣、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館、中書科、內廷各館、內務府等的文移。支領各司所用紙張物品,年終奏銷。匯集各省年例諮報等事。

12、陝西清吏司:掌陝西刑名案件,兼掌甘肅、新疆兩省刑名。收辦大理寺、陝西道御史、西城御史、西安將軍等的文移。覆核提牢廳支給囚犯的糧數。

13、四川清吏司:掌四川刑名案件。收辦工部、工科、四川道御史、成都將軍的文移。核定秋審條例及九卿交辦之案件。並保管、收發刑具。

14、廣東清吏司:掌廣東刑名案件。收辦鑾儀衛、正白旗、安定門、廣東道御史、廣州將軍等文移。

15、廣西清吏司:掌廣西刑名案件。收辦通政使司、廣西道御史的文移。草擬朝審的題稿。發放囚衣。

16、雲南清吏司:掌雲南刑名案件。收辦鑲黃旗、東直門文移。兼掌堂印之封、啟等事。

17、貴州清吏司:掌貴州刑名案件。收辦吏部、吏科、貴州道御史、正藍旗、朝陽門等的文移。遞升遞補本衙門漢員、考試書吏。

以上各司均設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經承等官。每官均有滿、漢員額。

相關焦點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我們以「戶部」為例作出說明: 1、戶部尚書:戶部最高行政長官,品秩從一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財政部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國級; 2、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的屬官,也就是戶部的二把手,品秩為正二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可謂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中官制體系的系統有效、成熟完善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清王朝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一般而言,清朝官職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而官職體系有著等級森嚴、尊卑明確的「品級」對應。  清朝官員形象
  • 張黎:為何能導演出《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
    如果你不知道張黎導演的名字,沒關係,因為你一定聽說過或者看過他的作品。他執導過《人間正道是滄桑》、《夜宴》、《走向共和》、《少帥》、《大明王朝1566》等多部影視劇,這些作品的地位與影響力毋庸置疑,很多在豆瓣上都取得了超高的評分並收穫無數好評。
  • 他身為吏部侍郎海瑞,一生清廉為官,去世後竟然連安葬費都湊不齊
    在封建官場中,不遵循這些背後的規則,很難生活下去,而假如你適應遵循了這些規則,那麼你將必是一個貪官汙吏。相較之下,一個浙江淳安的知縣卻十分清正廉明。這個官吏是一個不貪汙不受賄,也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的地地道道的清官。他叫做海瑞。在他當知縣時,窮的讓人意想不到。他一年四季都吃自己種的菜,自給自足。當然了,更沒有多餘的銀兩去買肉吃。兩袖清風,全被當地百姓看在眼裡。
  • 雍正集團:中國封建王朝的最佳團隊
    來源:網絡《雍正王朝》在轟轟烈烈的上演,博得了不少票房和觀眾的好評。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大唐六典》卷五 尚書兵部(節選) 唐·張九齡(撰)李林甫(注) 兵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七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在唐代宗大曆二年之前,  中書令、侍中這兩個中書省、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也就是正三品,要知道唐朝「門下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審查,及籤署章奏,有封駁(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權;「中書省」掌機要,負責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發布,這兩個部門都是唐朝中央最高的執政中樞部門,而作為這兩個部門的最高長官中書令和侍中居然也才是正三品,可想而知唐朝正三品的含金量是有多高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舊唐書》記載:「凡選授之制,每歲集於孟冬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五品以上,以名上中書門下,聽制授其官。六品以下,量資任定。其才職頗高,可擢為拾遣、補闕、監察御史者,亦以名送中書門下,聽敕授。」
  • 關於大明王朝,你不得不知道的七個人
    ——《另一半中國史》歷史的讚歌應該獻給那些主動擁抱文明,甘願奉獻血統,不求留下姓名的人們,無論他們是華夏還是蠻夷。歷史的天空會同情迫不得已的人,同情隨波逐流的人,同情屈辱掙扎的人,無論功過,無論是非。元末的蒙古鐵騎與紅巾起義軍血染了神州大地,澆熄了此片土地上最後一寸陽光。但緊接其後一輪耀眼的明月冉冉升起,輝煌的大明王朝,揭開帷幕。
  • 世界壽命最長的王朝,歷經2680年傳126位皇帝,至今保留深受尊重
    隨著清朝滅亡,中國的王朝史已經結束,而且王室什麼的都沒有保留,無論歷史上那些皇帝如何有名,也只是過去的輝煌。 但在世界範圍內卻有一個特殊的王朝,壽命極其地長,歷經2680年仍然不倒,至今保留且深受國民尊重,就延續時間來看堪稱一個「奇蹟」。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歷史劇只知道《康熙王朝》,這兩部沒看過那你可真虧大了
    說起歷史劇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斯琴高娃和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那我只能說你才剛剛入門,要看中國的歷史劇沒有人能避開張黎。張黎何許人也?有些觀眾可能不認識,但對於歷史正劇愛好者來說,張黎的作品可謂如數家珍了。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比如唐朝的中書省的老大中書令,門下省的老大叫做侍中,或者其他可以受皇帝委派,能夠參與政事商議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可以看做是宰相。也就是說凡是具體官職後面加綴以上諸如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名稱的都可以理解為是國家的宰相。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 看圖知成語侍郎答案
    侍郎,官名。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 賣官鬻爵受允許,明碼標價很平常,古代封建王朝怎麼了?
    我們知道,當時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鐵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廣,大量農田得到開墾,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迅速得以確立,商業經濟也隨之發展。經濟上的變革也影響到政治領域,開始出現「買官賣官」;反之,政治權力也反作用於經濟。如商鞅在秦國變革時,就提倡「以權索利」。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侍郎,西漢為宮廷近侍。東漢後,系尚書的屬官中令,任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隋唐時六部掌管國家政務,每部置侍郎一名輔佐尚書管事。到了清朝,其官階為從二品。瞿蛻園在《歷代職官簡釋》中提到,「侍郎之名始於漢代,本是郎官之一種。
  • R級別《都鐸王朝》85%劇情尊重歷史
    以他的人生為主題拍攝的美劇《都鐸王朝》於2010年落幕,雖然也講述了亨利八世的政治、情愛與權力鬥爭,但對這部大製作歷史劇來說,宮廷風雲背後的歷史變革,才是整部劇集的精華所在。而飾演亨利八世的喬納森·萊斯·梅耶斯更是以英俊、冷酷、性感的形象一舉成名。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據《說文解字》序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人類文明已傳承千年,之所以能文化綿延不息,史料史書算是其中的最大功臣。昔日先祖茹毛飲血,尚不知何為記錄。而後,逐漸的出現了「結繩記事」用作簡單記錄,直到後來,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這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文明。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都認為皇族擔一品官已經體現不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專門設置了超品的等級,上至親王、下至輔國公,皆位列超品。  從事實上來看,從漢代以來,皇帝對下面的人的使用是非常謹慎的,一般情況下,幹事的人品級都比較低,而那些功勞很高的人如果被封一品二品,那麼也就說明他已經離開權力中心了,回家拿著豐厚的俸祿抱孫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