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時代,官吏這個大集團始終是極為引人注目的那一位置。這個社會大集團壟斷了整個國家的暴力和暴利。不僅如此,他們還掌握著法律,控制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而這個大集團的作為也往往決定著一個社會的走向乃至命運。但是令人嘆息的是,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往往經常與他們宣稱的那些原則性東西相差甚遠。比說:仁義道德、忠君愛臣、清正廉明、愛民如子等等。相反,真正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摻雜在其中。
在封建官場中,不遵循這些背後的規則,很難生活下去,而假如你適應遵循了這些規則,那麼你將必是一個貪官汙吏。相較之下,一個浙江淳安的知縣卻十分清正廉明。這個官吏是一個不貪汙不受賄,也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的地地道道的清官。他叫做海瑞。在他當知縣時,窮的讓人意想不到。他一年四季都吃自己種的菜,自給自足。當然了,更沒有多餘的銀兩去買肉吃。兩袖清風,全被當地百姓看在眼裡。
有一次,海瑞的母親過生日。海瑞只給母親買了二斤肉來慶賀。可就是如此,這條消息也被傳到了當時的總督胡宗惠耳朵裡。第二天,這個總督竟然就發布了一則新聞說,「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過生日,竟然買了二斤肉哩!」口氣中滿滿的譏諷意味。
後來,海瑞坐上了吏部侍郎的位置。這個官就相當於現如今管幹部的副部長。就是一個權力這麼大的官員,卻也依舊窮的叮噹響。只可惜海瑞一生兩袖清風,從不貪汙受賄一分一釐,也不搶奪半點百姓的民脂民膏,更不與鄉紳土豪相勾結謀財取命,到死後卻落得了一個悲涼的下場。海瑞去世後,竟連喪葬費都湊不齊。當時的監察部助理王用汲去看,看到海瑞住的地方哪裡像個禮部侍郎的府邸啊,清清寡寡,布衣陋室。看見了當時海瑞生前的衣服時,流下了眼淚。原來這個清廉的大官穿的不過是葛帷(用葛藤的皮織的布,比麻衣還差),竟然還是破的。王用汲深為感動,立刻湊錢為他下葬,入土為安。
當時,有個叫做朱良的人去海瑞家看,回來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四句便可看出,海瑞果真清廉寡淡: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入傾。人這一生,是必定要做平一個等式的:一生的總收入等於一生的總開支。結餘下來的是遺產,虧損的就是債務。作為百姓的父母官,一定要努力把這個等式做平,若能有些節餘惠澤子孫當然也可。而他們拿著規定的工資似乎註定了他們很難做平。孝敬上司以及送往迎來是年年不能斷的,外地的官員上京覲見是三年一次,考滿則需要足足九年。即使按照最有利於開銷者的標準估計,九年花二十萬,這個龐大的窟窿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官吏的工資能夠解決的。
所以,在那個年代,做一個清官太難。這還是沒有計算養老和防病所必需的一些積蓄。相差如此懸殊的人生不等式,怎麼才能夠做的平?有些人,歷經數年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當上了官,可不願意再過那種苦日子。所以,他們漸漸地背離了讀書的本心,他們的眼睛開始盯著百姓的腰包,貪汙受賄,官官相護。惡性循環,以至於像海瑞這樣的官員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以生存。最終使得封建君主專制走向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