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官,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幾個人,比如包拯、海瑞,不過這兩個人身上的清廉又不太一樣,包拯的廉潔公正仰仗於皇帝的寵愛和信任,而海瑞的清正廉潔則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也正是因為如此,從海瑞身上我們能真正的意識到這樣一個概念,當一個人清正廉潔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將無所畏懼。
歷史上的海瑞,出身非常一般,海瑞的父親是一個廩生,廩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一個有補助的學員,因為海瑞父親有廩生這個身份,朝廷每個月給海瑞父親發六鬥米,算做是對於海瑞父親的補助,而海瑞家還有幾十畝地,海瑞一家,就依靠著這些田地和每個月領取的補助度日。
但是不巧的是,在海瑞沒多大的時候,海瑞的父親就死了,一家人只剩下不大的海瑞和海瑞的母親,孤兒寡母無依無靠,依靠著一點田地,勉強度日,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海瑞的母親的性格十分的剛毅。
而海瑞父親死去之後,海瑞就成為了整個家庭當中唯一的希望,所以海瑞的母親對海瑞的要求很高,而海瑞也算是爭氣,從小攻讀詩書,性格剛強,從小海瑞就立志要當一名剛正不阿的官員。
而那個時候,王陽明的學說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王陽明的學說主要倡導君子作風,為政以德,言行合一,王陽明的這一學說,對那個時候的海瑞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王陽明的某些理念,影響了海瑞一輩子,而海瑞最終的結局和王陽明也並非沒有關係。
嘉靖二十八的時候,海瑞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次年參加京城會試,意料之外的名落孫山,不肯放棄的海瑞,又參加了多次會試,但是都沒能夠有什麼收穫,所以最終苦悶非常的海瑞,決定不再考了,選擇直接工作,最終朝廷給海瑞分配了一個工作,這個工作就是教書先生,這個職務雖然和海瑞內心想要的職務相去甚遠,但是無可奈何的海瑞也只能去任教。
而海瑞在學堂一呆就是四年,四年之後海瑞才被再次調任,調到了如今的浙江杭州淳安縣,在淳安縣擔任一個知縣,而在任上的海瑞,也是做出了一番很了不得的功績,清查土地、修訂賦稅,海瑞在淳安縣任職期間,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而海瑞的清廉剛正名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打出去的。
嘉靖三十九年,嚴嵩當權,嚴嵩黨派一些黨羽打著嚴嵩的招牌,明面上是出巡監察,而實際上卻是為了索賄,嚴嵩黨羽鄢懋卿巡查到了江浙地區,來到了浙江淳安縣境內。
而海瑞作為淳安縣縣令,則必須出面招待,和別的地方的大魚大肉不同,海瑞直接給鄢懋卿安排的粗茶淡飯,並且推拒不讓鄢懋卿在自己淳安縣停留,鄢懋卿感到異常的氣憤,但是卻是毫無辦法,因為鄢懋卿知道海瑞就是這樣一個頑固不化的人,所以就選擇直接離開淳安縣,不過鄢懋卿這個小人,怎麼會不報復海瑞,就知會巡鹽御史袁淳給海瑞使絆子,但是最終這件事卻也不了了之了。
而歷史上,海瑞最為出名的,應當是他在明世宗朱厚熜晚年的時候,給明世宗朱厚熜上的那一封奏書,當時明世宗朱厚熜十分迷信,又愛聽好話,所以大臣們也就投皇帝所好,上書給皇帝送祝福,但是就是借著上奏書的這個機會,海瑞在旁人看來,可是作了大死。
海瑞給明世宗朱厚熜上了一封《治安疏》,把明世宗朱厚熜的近期行為,給狠狠的批了一頓,明世宗朱厚熜一看就怒了,下令拿了海瑞,但是卻最終沒有拿成,因為左右宦官告知明世宗,海瑞在寫這封奏書之前,把棺材都給自己準備好了。
明世宗聞言倍感唏噓,心知海瑞此舉雖然過分,但是現在拿了海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成就了海瑞,坐實了自己的昏庸迷信之名,但是就在不久之後,明世宗朱厚熜生病了,生病中的明世宗朱厚熜再看海瑞的《治安疏》越想越生氣,最後直接下令把海瑞抓起來了,好在有當時的內閣大臣徐階的大力挽救,所以海瑞最終才沒有被處決。
而好巧不巧,明世宗朱厚熜同年年底駕崩,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海瑞又被放了出來,而經歷了如此多的事情,海瑞的名氣也是名動天下了,世人無不讚嘆海瑞的剛正,但是卻又畏懼於海瑞的剛正,在明世宗朱厚熜去世之後的日子裡,新皇登基之後,海瑞再次被提拔起來,受到了重用,但是海瑞那剛正不阿的性格,卻始終讓很多人感覺畏懼,海瑞巡撫應天,貪官汙吏聽說海瑞要來,爭相辭職,江南地區的權貴們,甚至把自家的大紅門給刷成黑門。
從這裡我們也就能夠看到,海瑞的威懾力到底有多大,再加上海瑞幾乎不會做人,雖然海瑞對百姓很好,但是對於明朝那個時期的達官貴人來說,卻是如鯁在喉,不去不快。
所以明朝的官場,對於海瑞的怨言也是越來越大,但是海瑞的為人卻是異常的清正廉潔,在淳安縣為官的時候,海瑞就是布袍加身,吃的菜都是自己家裡種的,而輾轉各地為官的海瑞,生活水平一直不高,也從沒有什麼劣跡,因此很多官員,想要抓海瑞的把柄,卻一直沒能抓住。
如此應該怎麼辦?毫無疑問,栽贓陷害,詆毀誣陷,甚至給海瑞扣了一個魚肉士大夫的罪名,海瑞表示我咋不知道,但是最終迫於壓力,只能回老家賦閒。
而等到風頭過去,朝廷再次啟用海瑞的時候,海瑞已經七十多歲了,而最終海瑞死在了任上,死後身後沒有餘錢,喪葬費用還是當時的御史王用汲給湊的,那麼海瑞這一生清正廉明到底換來了什麼,答案或許是海瑞死後,南京百姓罷市祭奠海瑞,海瑞魂歸故裡,靈柩運回老家時的百姓披麻戴孝,夾道相迎,痛哭聲百裡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