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鄭爽的一系列騷操作(「代孕」、「棄養」),讓許多網友吃驚愕然的同時,也格外同情那兩個被拋棄的孩子。
作為娛樂圈當紅小花的代表,做出如此「惡舉」,不僅讓央視親自下明令文痛批「法理不容」,更是讓多位製片人、平臺聯合抵制;中視協表示鄭爽超越了道德底線,廣電下令封殺。
柴叔覺得,這件事一個巴掌拍不響,事態發展到現在這樣,張恆鄭爽都有一定的責任:一個德行不一,一個拒不承擔。像極了人性之惡的一面。
而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既道出了鄭爽代孕棄養的人性之惡,也道出了一個身體缺陷的孩子的悲哀,更道盡了人性的眾生相。
今天,柴叔就跟大家聊一聊這部8.7豆瓣分的影片——《天堂的顏色》。
四次被遺棄
影片一開場,漆黑一片,話語聲卻不絕如縷,這一幕交代了小男孩(男主)生活的世界,他終日與黑暗相伴,沒有絲毫溫暖可言。
盲文是他與文字的相識方式,手指的粗糲摩擦也早已習以為常,嘴裡念念有詞,任誰都喜歡如此上進好學的孩子。
可他的父親哈希姆並不喜歡他,因為他是個瞎子。
於是,他想盡辦法丟棄這個「累贅」,卻遭到了一次次駁回。
第一次遺棄: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所有人都被接走了,只剩下穆罕默德一個人,他靜坐在椅子上等待,但父親哈希姆一看到他,滿臉厭惡,轉頭就去見了校長,直言孩子的母親早逝,家裡沒有人照顧他,能不能把孩子留在學校。
校長一眼就看透哈希姆的意圖,拒絕並勸慰道:「照顧孩子是父親的責任,不應該推諉。」
父親哈希姆只好無奈嘆氣,握住穆罕默德的手,不情願地帶自己的兒子回家。
第二次遺棄:是哈希姆提親,女方十分滿意他的家庭——兩個女兒一個老人,因為哈希姆隱瞞了盲人兒子—穆罕默德的存在。
他怕一旦讓女方得知他還有一個眼盲的孩子,這婚事就要涼了。
為了自己的婚事,哈希姆與母親(穆罕默德的奶奶)商議,將穆罕默德送到盲人木匠那做學徒,被奶奶堅決拒絕了。
哈希姆放任穆罕默德的大聲歡笑,自己卻在腦子裡預謀著下一次的遺棄。
第三次遺棄:哈希姆趁著奶奶人都不在,還是想悄悄把穆罕默德丟到盲人木匠那兒。就在他們正處於山林中歇息時,忽然,穆罕默德漸漸離他遠去,即將進入那豺狼野獸的山林深處,父親哈希姆熟視無睹。
他盼著,穆兒子罕默德消失於人前,成全他那美滿的生活。
而冥冥之中皆有定數,穆罕默德被一個工人攔住了,哈希姆輕輕地嘆了口氣,說不清是慶幸有人攔住了,他還是因錯失了良機而悲傷。
第四次遺棄:奶奶發現穆罕默德不見了,掛念他也擔心哈希姆走上歧路,憂心而逝。
因為奶奶的死,哈希姆的婚事告吹,他準備遵從奶奶生前的意願,將穆罕默德接回來。卻沒想到,這一次他真的甩掉了「包袱」——穆罕默德。
哈希姆拉著馬匹上的穆罕默德,這時失修的木橋慘遭斷裂,穆罕默德掉入了河中。
哈希姆愣住了,當日思夜想終於變成現實時,他第一反應不是去救河水湍急中的兒子,而是在木橋上觀望了好一會兒;直到良知提醒了他,他才跳下河去救兒子穆罕默德,卻為時已晚,穆罕默德已然沒了呼吸。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部影片講述的無疑就是一個盲人男孩被父親拋棄的故事,哪怕最後結尾處哈希姆心回意轉,意圖救人,也改變不了穆罕默德的悲慘結局。
其實,盲人男孩穆罕默德的悲慘命運在片中早有端倪。
悲哀的命運
其一便是,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的擠壓。
伊朗,中東第二大國,內戰外戰頻發,人們的生活窘迫難艱,對於眼盲的孩子,能夠飽腹,將來能夠謀生便已是幸事,盲人木匠阿里便是成人版的穆罕默德最真實的寫照。
若父親哈希姆再婚,後媽的漠然甚至厭惡必然也會淹沒穆罕默德這個天真純淨的孩子。
世界上的人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對於一些不正常的人和事都持有「有色眼鏡」。
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盲人的惡意都很大,若沒有片中的結局,穆罕默德遲早也會死於兩者的擠壓中。
其二便是,帶他感受世界美好、慈愛的奶奶也並不是很在意他。
雖然在哈希姆提出把穆罕默德送到木匠家的時候,奶奶出言反對,並和哈希姆起了爭執,但那一瞬間,是奶奶的母性光環在照耀,傳統的奶奶不願意做出有悖於倫理道德之事。
哈希姆遺棄了穆罕默德之後,奶奶試圖勸阻,隻身上路去找他,路途中經過小河,不小心將穆罕默德送她的禮物紅色發卡丟失。
這一幕就暗示著穆罕默德未來的命運,被水淹沒,再不復還。
父親哈希姆追上來,帶走了欲要昏倒的奶奶,之後奶奶再也沒找過穆罕默德,這與她的病情有關;更重要的是,對奶奶來說,兒子哈希姆比眼盲孫子穆罕默德更珍貴。
奶奶在去世前的日子裡,循循善誘哈希姆,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再因為心裡的惡念作祟,把自己迷失了。
還有一處也驗證了這個觀點,穆罕默德在木匠家對木匠傾訴說:「你知道嗎?沒有人愛我,就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
看過片子的影迷們應該知道,穆罕默德眼盲心不盲,反而通透得很。在學校等哈希姆時就知道父親對自己的態度,不哭不鬧,學習努力上進,只希望家人不要嫌棄他是個眼盲的孩子;在路上就知道自己要被父親哈希姆送走,難過地嚎啕大哭。
他清晰地感受到奶奶對後輩的善意,卻感受不到她的疼愛。
而不被愛的人,命運總是坎坷的。
人性之惡,世俗之惡
而造成影片中穆罕默德悲慘結局的最大元兇,莫過於人性之惡。
片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父親哈希姆,他明明自私自利遺棄盲童,卻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
按理說遺棄孩子在哪個國家都應該被斥責,被辱罵,哈希姆的行為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但他還是去做了,片中就為哈希姆的行為鋪墊了三層理由:
一、孩子是盲童,身為父親的哈希姆得供養他,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的生計都不知道在何處,哈希姆無法把自己的未來寄予他,這種思想一定程度上帶有世俗的偏見;
二、不幸的哈希姆幼年喪父,妻子早逝,一人養育三個孩子一個老人的壓力不言而喻,他希望能減輕一些負擔;
三、結婚在即的他不允許孩子阻礙他的新生活,在哈希姆眼裡,孩子是他不幸的根源,孩子觸犯到了他的利益,便想抹殺孩子的存在。
追根究底,是欲望蒙蔽了哈希姆,人性的惡意控制了哈希姆,指使著他做下一次又一次的錯事。
這部影片還運用了隱喻的手法,最為顯眼的就是山林的怪叫聲,隱喻著人心裡最邪惡的念頭,它一共在片中出現了三次,不同情景,哈希姆的想法也各不相同。
首次是在哈希姆準備提親前,在河邊洗臉刮鬍子的時候,聽到了怪叫聲,他頓時膽戰心驚,摔碎的鏡子裡映現出他醜陋猙獰的臉龐。
那時的他心中之惡念穿透他的心臟,腦子不停地在叫囂,促使著他在提親的女人家撒下了大謊,接下來的哈希姆的行為都是為了圓謊。
第二次是在穆罕默德走入深林,即將被豺狼虎豹吃盡的時候,哈希姆再次聽到了那怪叫聲,心裡的欲望之獸即將脫籠而出,最終他冷眼旁觀,讓自己陷得更深。
最後一次是在哈希姆接穆罕默德回家,途徑深林和流水小橋時,聽到了怪叫聲,讓人毛骨悚然,小橋塌陷他木然不動,心中的惡念全數放出,最終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血穆罕默德,生不如死。
善惡一念之間
這部影片,大多數人都衝著導演馬基德而來,因為他導過《小鞋子》。兩部影片雖都講述了孩子的故事,寓意卻大相逕庭。
《小鞋子》重在道出孩子的善良,喚起當代成年人的童年與初心,而《天堂的顏色》重在道出盲童的悲慘命運。
一部是快樂的讚歌,一部是哀悼的命運曲;一喜一悲,一甜一苦,就像人性的善惡兩面。
回想穆罕默德他一生謹小慎微,上進好學,只為彌補自己眼盲的缺陷,不被家人丟棄,卻還是難逃此劫。
或許父親哈希姆最後的良心讓他有所溫暖,終於讓他體驗到了親情,可穆罕默德總有些遺憾來不及實現。
他那麼純淨善良,卻死在了世俗的惡意與父親的遺棄中。
反觀父親哈希姆,一生為生活所累,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走上了歧路,迷失了自我,痛失了母親與兒子。
或許在哈希姆決定跳入河中救兒子的那瞬間,他的惡念就已消散,但這重拾自我的代價卻是穆罕默德的生命。
可悲可嘆!善惡只在人的一念之間,遲疑了那一秒,就有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中的鄭爽不也是如此嗎?若她早日看清張恆的真面目,堅決拒絕法律道德底線之外的事,如今她依然是當紅小花。
可惜沒有如果,鄭爽一直以「真性情」包裹著她的低情商,以「眼淚」作為賺錢的利器,不修身不講德,一出事不僅佔用公共資源還推諉責任,活脫脫的「成年巨嬰」。
「代孕棄養」這件事性質太惡劣,道德難容,法理不容,被封殺、承擔堪稱天文數字的賠償也是理所應當。
鄭爽,勸你別再任性了!年輕允許你犯錯,但絕不允許你不知錯、不反思、不改正。
-END-
【文 | 阿椰 】
【編輯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