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那難以啟齒的人性之惡,全在這部電影裡展露無遺了

2021-02-18 柴叔帶你看電影


最近幾天,鄭爽的一系列騷操作(「代孕」、「棄養」),讓許多網友吃驚愕然的同時,也格外同情那兩個被拋棄的孩子。

作為娛樂圈當紅小花的代表,做出如此「惡舉」,不僅讓央視親自下明令文痛批「法理不容」,更是讓多位製片人、平臺聯合抵制;中視協表示鄭爽超越了道德底線,廣電下令封殺。

柴叔覺得,這件事一個巴掌拍不響,事態發展到現在這樣,張恆鄭爽都有一定的責任:一個德行不一,一個拒不承擔。像極了人性之惡的一面。

而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既道出了鄭爽代孕棄養的人性之惡,也道出了一個身體缺陷的孩子的悲哀,更道盡了人性的眾生相。

今天,柴叔就跟大家聊一聊這部8.7豆瓣分的影片——《天堂的顏色》。

四次被遺棄

影片一開場,漆黑一片,話語聲卻不絕如縷,這一幕交代了小男孩(男主)生活的世界,他終日與黑暗相伴,沒有絲毫溫暖可言。

盲文是他與文字的相識方式,手指的粗糲摩擦也早已習以為常,嘴裡念念有詞,任誰都喜歡如此上進好學的孩子。

可他的父親哈希姆並不喜歡他,因為他是個瞎子。

於是,他想盡辦法丟棄這個「累贅」,卻遭到了一次次駁回。

第一次遺棄: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所有人都被接走了,只剩下穆罕默德一個人,他靜坐在椅子上等待,但父親哈希姆一看到他,滿臉厭惡,轉頭就去見了校長,直言孩子的母親早逝,家裡沒有人照顧他,能不能把孩子留在學校。

校長一眼就看透哈希姆的意圖,拒絕並勸慰道:「照顧孩子是父親的責任,不應該推諉。」

父親哈希姆只好無奈嘆氣,握住穆罕默德的手,不情願地帶自己的兒子回家。

第二次遺棄:是哈希姆提親,女方十分滿意他的家庭——兩個女兒一個老人,因為哈希姆隱瞞了盲人兒子—穆罕默德的存在。

他怕一旦讓女方得知他還有一個眼盲的孩子,這婚事就要涼了。

為了自己的婚事,哈希姆與母親(穆罕默德的奶奶)商議,將穆罕默德送到盲人木匠那做學徒,被奶奶堅決拒絕了。

哈希姆放任穆罕默德的大聲歡笑,自己卻在腦子裡預謀著下一次的遺棄。

第三次遺棄:哈希姆趁著奶奶人都不在,還是想悄悄把穆罕默德丟到盲人木匠那兒。就在他們正處於山林中歇息時,忽然,穆罕默德漸漸離他遠去,即將進入那豺狼野獸的山林深處,父親哈希姆熟視無睹。

他盼著,穆兒子罕默德消失於人前,成全他那美滿的生活。

而冥冥之中皆有定數,穆罕默德被一個工人攔住了,哈希姆輕輕地嘆了口氣,說不清是慶幸有人攔住了,他還是因錯失了良機而悲傷。

第四次遺棄:奶奶發現穆罕默德不見了,掛念他也擔心哈希姆走上歧路,憂心而逝。

因為奶奶的死,哈希姆的婚事告吹,他準備遵從奶奶生前的意願,將穆罕默德接回來。卻沒想到,這一次他真的甩掉了「包袱」——穆罕默德。

哈希姆拉著馬匹上的穆罕默德,這時失修的木橋慘遭斷裂,穆罕默德掉入了河中。

哈希姆愣住了,當日思夜想終於變成現實時,他第一反應不是去救河水湍急中的兒子,而是在木橋上觀望了好一會兒;直到良知提醒了他,他才跳下河去救兒子穆罕默德,卻為時已晚,穆罕默德已然沒了呼吸。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部影片講述的無疑就是一個盲人男孩被父親拋棄的故事,哪怕最後結尾處哈希姆心回意轉,意圖救人,也改變不了穆罕默德的悲慘結局。

其實,盲人男孩穆罕默德的悲慘命運在片中早有端倪。

悲哀的命運

其一便是,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的擠壓。

伊朗,中東第二大國,內戰外戰頻發,人們的生活窘迫難艱,對於眼盲的孩子,能夠飽腹,將來能夠謀生便已是幸事,盲人木匠阿里便是成人版的穆罕默德最真實的寫照。

若父親哈希姆再婚,後媽的漠然甚至厭惡必然也會淹沒穆罕默德這個天真純淨的孩子。

世界上的人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對於一些不正常的人和事都持有「有色眼鏡」。

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盲人的惡意都很大,若沒有片中的結局,穆罕默德遲早也會死於兩者的擠壓中。

其二便是,帶他感受世界美好、慈愛的奶奶也並不是很在意他。

雖然在哈希姆提出把穆罕默德送到木匠家的時候,奶奶出言反對,並和哈希姆起了爭執,但那一瞬間,是奶奶的母性光環在照耀,傳統的奶奶不願意做出有悖於倫理道德之事。

哈希姆遺棄了穆罕默德之後,奶奶試圖勸阻,隻身上路去找他,路途中經過小河,不小心將穆罕默德送她的禮物紅色發卡丟失。

這一幕就暗示著穆罕默德未來的命運,被水淹沒,再不復還。

父親哈希姆追上來,帶走了欲要昏倒的奶奶,之後奶奶再也沒找過穆罕默德,這與她的病情有關;更重要的是,對奶奶來說,兒子哈希姆比眼盲孫子穆罕默德更珍貴。

奶奶在去世前的日子裡,循循善誘哈希姆,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再因為心裡的惡念作祟,把自己迷失了。

還有一處也驗證了這個觀點,穆罕默德在木匠家對木匠傾訴說:「你知道嗎?沒有人愛我,就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

看過片子的影迷們應該知道,穆罕默德眼盲心不盲,反而通透得很。在學校等哈希姆時就知道父親對自己的態度,不哭不鬧,學習努力上進,只希望家人不要嫌棄他是個眼盲的孩子;在路上就知道自己要被父親哈希姆送走,難過地嚎啕大哭。

他清晰地感受到奶奶對後輩的善意,卻感受不到她的疼愛。

而不被愛的人,命運總是坎坷的。

人性之惡,世俗之惡

而造成影片中穆罕默德悲慘結局的最大元兇,莫過於人性之惡。

片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父親哈希姆,他明明自私自利遺棄盲童,卻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

按理說遺棄孩子在哪個國家都應該被斥責,被辱罵,哈希姆的行為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但他還是去做了,片中就為哈希姆的行為鋪墊了三層理由

一、孩子是盲童,身為父親的哈希姆得供養他,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的生計都不知道在何處,哈希姆無法把自己的未來寄予他,這種思想一定程度上帶有世俗的偏見;

二、不幸的哈希姆幼年喪父,妻子早逝,一人養育三個孩子一個老人的壓力不言而喻,他希望能減輕一些負擔;

三、結婚在即的他不允許孩子阻礙他的新生活,在哈希姆眼裡,孩子是他不幸的根源,孩子觸犯到了他的利益,便想抹殺孩子的存在。

追根究底,是欲望蒙蔽了哈希姆,人性的惡意控制了哈希姆,指使著他做下一次又一次的錯事。

這部影片還運用了隱喻的手法,最為顯眼的就是山林的怪叫聲,隱喻著人心裡最邪惡的念頭,它一共在片中出現了三次,不同情景,哈希姆的想法也各不相同。

首次是在哈希姆準備提親前,在河邊洗臉刮鬍子的時候,聽到了怪叫聲,他頓時膽戰心驚,摔碎的鏡子裡映現出他醜陋猙獰的臉龐。

那時的他心中之惡念穿透他的心臟,腦子不停地在叫囂,促使著他在提親的女人家撒下了大謊,接下來的哈希姆的行為都是為了圓謊。

第二次是在穆罕默德走入深林,即將被豺狼虎豹吃盡的時候,哈希姆再次聽到了那怪叫聲,心裡的欲望之獸即將脫籠而出,最終他冷眼旁觀,讓自己陷得更深。

最後一次是在哈希姆接穆罕默德回家,途徑深林和流水小橋時,聽到了怪叫聲,讓人毛骨悚然,小橋塌陷他木然不動,心中的惡念全數放出,最終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血穆罕默德,生不如死。

善惡一念之間

這部影片,大多數人都衝著導演馬基德而來,因為他導過《小鞋子》。兩部影片雖都講述了孩子的故事,寓意卻大相逕庭。

《小鞋子》重在道出孩子的善良,喚起當代成年人的童年與初心,而《天堂的顏色》重在道出盲童的悲慘命運。

一部是快樂的讚歌,一部是哀悼的命運曲;一喜一悲,一甜一苦,就像人性的善惡兩面。

回想穆罕默德他一生謹小慎微,上進好學,只為彌補自己眼盲的缺陷,不被家人丟棄,卻還是難逃此劫。

或許父親哈希姆最後的良心讓他有所溫暖,終於讓他體驗到了親情,可穆罕默德總有些遺憾來不及實現。

他那麼純淨善良,卻死在了世俗的惡意與父親的遺棄中。

反觀父親哈希姆,一生為生活所累,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走上了歧路,迷失了自我,痛失了母親與兒子。

或許在哈希姆決定跳入河中救兒子的那瞬間,他的惡念就已消散,但這重拾自我的代價卻是穆罕默德的生命。

可悲可嘆!善惡只在人的一念之間,遲疑了那一秒,就有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中的鄭爽不也是如此嗎?若她早日看清張恆的真面目,堅決拒絕法律道德底線之外的事,如今她依然是當紅小花。

可惜沒有如果,鄭爽一直以「真性情」包裹著她的低情商,以「眼淚」作為賺錢的利器,不修身不講德,一出事不僅佔用公共資源還推諉責任,活脫脫的「成年巨嬰」。

「代孕棄養」這件事性質太惡劣,道德難容,法理不容,被封殺、承擔堪稱天文數字的賠償也是理所應當。

鄭爽,勸你別再任性了!年輕允許你犯錯,但絕不允許你不知錯、不反思、不改正。

-END-

【文 | 阿椰 】

【編輯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童話故事裡的「人性之惡」
    由於故事集中了太多人性中的「惡」,有時候會懷疑劇情的真實性。不過,世界上肯定沒這樣的事,但到處都有這個故事的影子。這部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劇情分了明暗兩條線,有的人看到了童話,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眼中的「真相」,一副場景雙重解讀,明線暗線暗示兩個結局,挖不完的寶藏細節,創作者真是厲害。
  • 人性到底會黑暗到什麼程度?人性百態展露無遺,好戲開場
    起初《一齣好戲》上映,我也是這樣的態度,並且單就名字來看我並不看好這部電影。人類社會總是會分層的,在這部電影中顯露無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都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在電影中,這一群人被衝上孤島,一群受過教育的白領上班族,為了生存成了什麼?這群人又成了什麼?最開始小王成為領袖,漸漸就成了靠技能、勞動吃飯。
  • 豆瓣9.1高分電影《狩獵》,講述人性之惡的黑暗寓言
    >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有陰影,人性從來不是完全光明的,人性之惡滋生在許許多多我們看不到的陰暗角落。如果說《熔爐》所展現的人性之惡是腐爛的、血淋淋的傷口,那麼《狩獵》所反映的人性之惡就是深深扎在皮膚裡的一根刺,你看不見,但卻能清楚地感受到痛苦。《狩獵》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名叫盧卡斯,是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他個性溫和善良,受到小朋友們的一致歡迎。
  • 人之初 性本善? 人性惡電影集合
    有些電影就是在用人性惡的故事來質疑有良知的人三觀的可靠性。以下幾部電影裡的人性本惡與恐怖論調,讓那些普世價值似乎不堪一擊,究竟人類是在進化還是倒退?末日危機是否近在眼前?如果天災是一種懲罰,那麼面對天災的不可抗力,人性的惡意本質才更恐怖和值得深思。這些電影最後要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人類就是為了生存而戰的,而生存就是幹掉所有搶飯吃的人!
  • 鄭爽被曝跳樓自殺,真實畫面曝光:別低估人性的惡!
    網上有句評論說得好:「那些造謠鄭爽去死的人,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在就事論事,也並不真的在意代孕棄養背後的民生現狀,他們僅僅是做慣了落井下石,煽風點火的惡人罷了。」說白了,鄭爽被封殺是咎由自取,但藉此大肆造謠的人也不過是為了博取流量,趁機吃人血饅頭罷了。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 《雙瞳》,人性之惡+未知之謎,經典恐怖電影的「雙重魔法」
    連環殺手、密室推理、殭屍喪屍、末日危機、怪獸異形……這類電影我來者不拒,然而一涉及到鬼怪,尤其是日式典型的女鬼形象,我就遍體生寒,總覺得「女鬼何處尋,如影隨形中」。究其原因,也很好理解。人類的恐懼之源,往往來自兩類:一類是人性之惡,一類是未知之謎。一實一虛,一外一內。如我朋友那樣的人,覺得鬼怪電影都是假的,但社會上的殺人事件都是真的。
  • 《雙瞳》,人性之惡+未知之謎,經典恐怖電影的「雙重魔法」
    連環殺手、密室推理、殭屍喪屍、末日危機、怪獸異形……這類電影我來者不拒,然而一涉及到鬼怪,尤其是日式典型的女鬼形象,我就遍體生寒,總覺得「女鬼何處尋,如影隨形中」。究其原因,也很好理解。人類的恐懼之源,往往來自兩類:一類是人性之惡,一類是未知之謎。一實一虛,一外一內。如我朋友那樣的人,覺得鬼怪電影都是假的,但社會上的殺人事件都是真的。
  • 人性本惡-電影《普羅米修斯》
    某次在英國蘇格蘭凱斯島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一件外星文明的遺蹟,原來地球上的人類其實是被一種更高級的外星種族製造出來的,而這個外星種族就是當年在第一部《異形》電影裡出現的異形飛船上的「太空騎士」(space jockeys)那個種族。他們還改造了地球環境以使之適合人類生存。這個外星種族被人類當作神和上帝來崇拜,並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編成了神話世代流傳。
  • 《狩獵》: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社會中,所存在的人性之惡
    《狩獵》是由丹麥著名的導演託馬斯溫特伯格執導,麥德爾米科爾森和託馬斯博拉森等人主演的類型電影,這部電影在2012年一經上映,瞬間就引起了很大的迴響,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雖然很多人都感覺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驚險或者有趣的情節,卻還是給了這部影片9.1的高分,這就是這部影片的厲害之處。
  • 電影《寄生蟲》在講什麼?是那複雜的人性
    昨天娛評君寫文分析了電影《寄生蟲》中的兩大主要陣營,也就是金基澤(宋康昊飾演)一家,以及樸社長(李善均飾演)一家,並且明確指出了金基澤一家的惡以及樸社長一家的無辜。韓國導演奉俊昊尤其擅長社會題材,絕不可能只是講述表面上的東西。而娛評君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其實更多的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
  • 相比《隱秘的角落》,這部電影才是揭露人性的巔峰之作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那隱藏在人性裡的惡與黑暗,始終是我們不願意承認和面對的事實。 《隱秘的角落》評分9.0,有人說它懸疑,有人評價它驚悚。但是論揭示人性的「恐怖」程度,它真的不及西瓜視頻上另一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導演憑藉此片,一舉拿下了85界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繼《斷背山》後再次封王。
  • 一部電影就能看穿人性,最大的惡,是人心
    一部電影就能看穿人性,最大的惡,是人心。當惡與惡有了對立面,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其實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十惡不赦的人啊,不過都是些被權力金錢利益蒙蔽了雙眼的可憐人罷了。關於馬東錫我們也應該不陌生了,韓國硬漢代表人物了,他演過許多電影,但唯獨這部
  • 邪教之惡+校園暴力+人性迷失!這部劇反應的世界比《熔爐》更冰冷!
    韓劇叔現在才把這部劇端上來。要知道在沒有現象劇的日子裡,這部話題劇早就在韓國國內掀起了如潮評論,而玉澤演入伍又為劇集加了火。ok!那麼你們一定已經聽說了——《救救我》。這部劇改編自人氣漫畫《逃出世界》。原著漫畫從2011年連載到2013年,網絡評分高達9.7,廣受好評。劇集的口碑炸裂,收視隨著口碑的不斷發酵已經超過了3%。
  • 細解《摩天大樓》出場人物,人性之「惡」人皆有之?
    ,因為這部劇隱藏的是人性的惡。人性之「惡」 人皆有之保安謝保羅這一種看似全心投入工作的認真,卻是一種做人的自私。因為她並非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和別人有關聯的社會人,只顧自己,而忽略男友感受的做法無疑是「自私」的體現。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在人性最深層的那面,是「善」還是「惡」,終難定論,而人兼有之,並非人的正反面,不過是多面而已,這也正是這部劇更為深刻的看點。
  • 細解《摩天大樓》出場人物,人性之「惡」 人皆有之?
    不過若說這部劇只是講了一個有關家暴話題的故事,那是小看了這部劇背後的真實含義,因為這部劇隱藏的是人性的惡 人性之「惡」 人皆有之 保安謝保羅
  • 這部電影,是一場人性的試驗
    日劇《Plage:有隱情的人齊聚的合租屋》的這段話用在這部電影上,相當貼切。 本片主角月末是魚深市居民,同時又是當地公務員,負責接待6位假釋人員。 不敢吃魚的福元、身材很好的太田、沉默寡言的慄本、曾為黑道的大野、友善親民的宮腰和壯碩粗鄙的衫山,這6位假釋人員看上去並無窮兇極惡之相,但實際上都曾殺過人。
  • 《蠅王》小島變屠場:「人性之惡」,有時並沒有孩子或成人之分
    接下要聊的這部電影,或許就能給我們答案——《蠅王》,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現代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同名作品,他不僅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還在1988年獲得英女王授予的爵位,認可了他非同凡響的文學成就。《蠅王》的背景起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群6-12歲的男孩在撤離途中遭遇飛機失事,不幸落難荒島,而唯一同行的成人也重傷而亡。
  • 人性之惡也不過如此吧
    今天看了一部律政題材的電視劇,它的名字叫做《黑色燈塔》,一開始是被律政題材所吸引,本以為就跟靳東的《精英律師》一樣,反映了律師這個職業之間的工作和生活,可看下去卻發現,它表面上是律政劇,其實是融入了罪案劇和推理劇,增添推理與懸疑設置,並包容青春成長、職場、愛情等元素,更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性之惡的一面。
  • 透過《隱秘而偉大》,看三種人性之惡
    而《隱秘而偉大》,卻在好好的講一個故事,有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有背景的真實再現,有故事的層層邏輯,更有我今天想談的隱秘而出的「人性」之惡。從一開始,導演就想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好或惡加入到故事的情節展示之中,整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並沒有給人以「假大空」的感覺,這個設置可以跟《瞄準》裡的幾個人物進行一下對比就很明顯了。
  • 隱匿在「白」下的另一面,是《黑天鵝》表達的人性之惡
    ,原本白色代表純潔美好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卻顯得十分的黑暗與壓抑,這也是整部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感覺。「黑天鵝」代表著隱藏在人性當中的惡如果說「黑天鵝」代表著的是人性當中能夠壓抑的惡的一面,那麼「白天鵝」則代表的是人性最為純潔善良的一面。電影可以用許多天馬行空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去意象化的展現一種抽象的情感或者事物。在電影當中,妮娜最初已經是最好的白天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