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演員李保田,那在演藝圈中是出了名的嚴謹、認真、要求高,甚至因此得了一個「戲霸」的名號。李保田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就自己這個嘴臉,被稱為「戲霸」也是可能的,自己並不介意,最終還是拿作品說話,說你人多麼好多麼好,作品不好等於狗屎。李保田甚至表示,你可以罵我,但最終作品大家說不錯,那個罵也會變成友好,因為大家覺得我是有道理的。
李保田的「戲霸」稱號,最早源於一場官司,2006年因北京時代春天影視把電視劇《欽差大臣》由三十集抻成了三十三集,而引發了「注水」問題,作為主演兼藝術總監的李保田,把北京時代春天影視告上了法庭,索賠一百九十萬元,隨後不久,北京時代春天影視召集十來家影視公司共同聲討、炮轟李保田就是「戲霸」。
在李靜的專訪節目中,李保田對他的「戲霸」稱號作了一番解釋,這個霸在今天對於他來說,是個質量的保證,現在不是有面霸、浴霸嗎?李保田稱自己二十幾歲就被稱霸。
在潘長江的節目中,李保田也用「面霸浴霸」舉例同樣解釋過「戲霸」這個稱號。
對於合作的演員不敬業、態度不好,李保田直言會發飆,發了就是永遠不說話,但有一個前提,比如說有人搗亂,自己會適當地提醒,但是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底線,會發一次飆。
而那些小演員耍大架子,也讓李保田非常看不慣,不想受委屈你別進來啊!籤了這個合約就意味著不管這個合約多麼不平等,或者說這個合約給你多少錢,你是籤了的,籤了就要尊重合同,拿出你的全部力量。
那些所謂的小腕們,不看劇本,帶著他們的助理,今天拍什麼戲哪一場?助理幫他抄場次,助理幫他把劇本的臺詞給他翻出來,助理把臺詞一筆一筆地劃出來,大爺們就坐著瞄一眼劇本,好了拍戲了。
這些個人都能混下去,李保田分析出原因,就是因為受眾傻。
在劇組中,李保田喜歡跟發展時期的人合作,沒成腕的人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奮鬥精神。對於為何跟王剛、張國立合作後,後面為什麼沒有再合作了?
李保田稱,人跟人不一樣,有的人不可能再合作,有性格差異,對待事情的態度不一樣,沒有對錯與否、好壞與否,就是不相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