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衛,不可以》,老師們一定給孩子們講過吧?
像「大衛」這樣的小朋友,你的班級裡有嗎?我就曾經遇到過!比如:「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張賀卡,好嗎? 此時就有個別孩子會大聲的回答不好,不喜歡」。
面對這樣的孩子,老師真的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嗎?每天只能氣的直跺腳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總和你唱反調,你該怎麼辦?!
推薦 丨雙
微信號:youshikoudai015
午睡時間,鵬鵬小朋友一直在講話,安靜不下來。「鵬鵬,請你安靜一點」鵬鵬才不管反而更加用力的拍手、大叫。
每天離園時,元元總是想把班級裡的玩具帶回家,媽媽一直勸阻,但元元就是不聽,躺在地上打滾,嚎啕大哭,就是要把玩具帶回家,老師怎麼說也不管用。而且還不停地摔玩具、踢凳子等等故意破壞地行為。
以上案例中的寶貝之前一直都是很乖巧地孩子,怎麼突然就跟老師、爸爸媽媽唱反調了呢?
孩子從嬰兒到成人,都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發生在兩到三歲,
第二個發生在七歲左右,
第三個則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春期。
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會經歷第一個叛逆期,在這個期間有些孩子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把」不、不要、不行「經常掛在嘴邊,只要醒著就會在家裡攪得天翻地覆,樣樣都想碰一碰,事事都要自己來,拒絕大人地幫助,但自己一旦做不好,又沮喪的大哭...
在第一個叛逆期出現的孩子,大多會顛覆過去得乖巧和順從,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有很多和過去不同得表現。在幼兒園裡會經常突然沒有秩序感,總想自己去玩玩這個,碰碰那個,不聽從老師指揮。
開始喜歡與別人爭辯,否定、牴觸大人的觀點。老師說我們今天要和小朋友們合作完成搭房子遊戲,有的孩子就會說我不要我要自己搭,我不想和其他人一起玩。
在一次次與大人「唱反調」中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家裡會表現出總要求媽媽爸爸滿足他的所有條件,不滿足就大聲哭鬧,發脾氣等。在孩子這樣爭取的過程中,自我意識也就形成了。
許多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是由於家長的過度寵溺助長了孩子的「氣焰」,讓孩子肆意放大自己的情緒,無理取鬧,隨之會將這樣的情緒也帶到幼兒園裡,不服從老師的指令,出現和老師」對著幹「等行為。
如何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呢?
家長和老師可以給孩子分享一些關於情緒管理、行為管理的繪本,通過對故事人物的行為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來體會不聽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
老師也可以在區域活動中安排角色扮演的遊戲,通過遊戲讓孩子可以換位思考,幫助孩子認知情緒,學會正確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推薦繪本《大衛惹麻煩》
推薦繪本《大衛不可以》
《我的情緒小怪獸》
老師遇到孩子唱反調,首先冷靜,不被孩子的情緒、行為影響到自己。家長同樣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冷處理,等孩子覺得這樣的胡鬧並不能得逞後家長與孩子再心平氣和的交談溝通。
這樣不但效果好,也鍛鍊孩子與人交往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只有耐下心來大家商量,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孩子在和你唱反調時,老師和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而是讓孩子做選擇自己來決定。
比如:「今天你不想聽這本故事,那請你選擇一本故事,如果其他小朋友也同樣選擇你選擇的這個故事,那今天我們就來聽你所選的故事。」
「現在你不想睡覺可以,但請你做出選擇,是要安靜的躺在床上還是你打算先玩一會兒遊戲後再睡覺?」
讓他的「唱反調」行為繼續下去。比如彤彤就喜歡在大家安靜吃飯的時候大吼大叫,打擾別人。這時就會有同伴抗議並且對他說你這樣的行為我們很不喜歡,大家都不願意跟你做好朋友了。
彤彤發現好像大家都疏遠他,不願意和他玩耍的時候,他自己就知道了,做不好的事情會讓自己失去朋友。
在玩戶外遊戲時,孩子們總會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想要去嘗試,實踐。比如個別孩子總想試試泥巴是什麼味道,很想穿著鞋子踩池塘裡的水...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老師和家長都可以讓孩子進行下去,不必攔著。
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去知道泥巴嘗起來的味道一點也不好吃、穿著鞋進池塘,襪子鞋子都溼透了。
最後的話
孩子唱反調、孩子逆反期,老師和家長也不要認為是壞事情。通過這個機會,父母很容易看到自己教育方面的挑戰和不足,老師更清楚發現孩子的個性特點。
然後通過學習去做出調整和改變,最後不僅能幫孩子平穩走出非常時期,還能實現自我的成長和進步。所以,孩子叛逆期真的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提醒我們孩子又長大了一些。
△
點擊上方圖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而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需要去吸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給予他們一些有利的引導和支持,孩子們就可以順利度過每一個「特殊時期」啦。
*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圖片來自幼師口袋APP及網絡,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
____________
📖
更多對幼師有用的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幼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