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是聖子耶穌誕生時前來送禮的三位智慧的賢人。他們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在西方人看來,聖誕禮物是最可珍貴的,因而也希望自己獲得的禮物是最有價值的「麥琪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就會知道它曾經被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只是當時並沒有深度挖掘其中的情感,或者當時的我們只是以看故事的心態讀完的吧。
印象最深的就是聖誕節,妻子賣掉自己心愛的長髮為丈夫買禮物,丈夫為了給妻子買禮物當掉了自己的手錶。結果兩個人都用不上各自送的禮物,當時看完內心就是覺得很遺憾,夫妻雙方傾盡所有為對方買禮物,結果一場空,但他們貧窮中真愛還是把我感動到了,但現在重讀卻有不一樣的感悟了。今天想重新和大家分享這個短篇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在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感悟。
歐·亨利原名威廉·雪德尼·波特,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共創作近三百篇短篇小說,曾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中普通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小說的故事情節往往出人意料語言詼諧因此他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代表作還有小說集《白菜與皇帝》、《四百萬》、《命運之路》等。
《麥琪的禮物》創作背景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在其少年時期家道沒落15歲的他開始進入社會謀生獨自承擔起生活的重任。他做過藥房學徒當過牧羊工在銀行做過出納和會計的工作在土地局當過辦事員。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獨自一人在社會中闖蕩使年幼的歐·亨利過早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他不僅要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心而且上層社會的剝奪與壓榨更讓他的生活窮困潦倒。生活在底層生活的歐·亨利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多萬貧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19世紀的美國資本主義壟斷正在急劇發展企業和工廠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加大了對工人的壓榨社會的貧富懸殊越來嚴重而作家歐·亨利的妻子正是在這一時期去世的經濟能力較差的歐·亨利與妻子艾斯蒂斯相識於一次舞會並相愛但是艾斯蒂斯的家人十分反對艾斯蒂斯最終不顧家人的意見與歐·亨利結為了夫妻儘管日子艱辛但卻幸福甜蜜後期歐·亨利由於被懷疑拖欠銀行一筆錢而離開病重的妻子到鄉下避難直至妻子去世都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麥琪的禮物》是對妻子的愧疚與思念的見證。在創作動力源泉上來源於對美國底層社會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對於美國貧富懸殊的一種揭露並將這與愛情、親情以及生活中的各個細節聯繫起來尤其是在作品的整體藝術表達中這些都源於歐·亨利對妻子的緬懷。
《麥琪的禮物》內容簡介:
《麥琪的禮物》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裡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表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髮。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表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髮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他們都為對方捨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女主德拉
德拉對她的一頭秀髮是珍愛有加、引以自豪的。她天性愛美再窮也要把自己打扮得乾淨漂亮在丈夫面前展示自己的美麗。但為了給丈夫買一件「精緻、珍奇而真正有價值」的聖誕禮物她忍痛割愛以愛換錢為丈夫買了珍貴的白金表鏈。
男主吉姆
吉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薪水卻極菲薄且在不斷縮減。只能住在貧民窟一般的公寓裡每周的入除房租、夥食費之外幾近於無。但他非常喜愛妻子這頭美麗的褐發深知愛妻為了裝扮頭髮對百老匯路上一家商店櫥窗裡陳列的王代猖發梳渴望已久為了在聖誕前夕給愛妻贈送禮物忍痛賣掉了三代祖傳的金表。
再讀這個簡單的故事,讓我不止為這真愛而感動,還了解到貧窮的人悲哀。從書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對深愛的戀人,女孩一定是溫柔善良,男孩一定是成熟體貼。女孩為了戀人剪去了自己那一頭美麗的秀髮,但又害怕自己的戀人一時沒有辦法接受短髮的自己,而憂心忡忡的回到家裡,在面對丈夫時忐忑不安,手足無措。
而那位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丈夫,雖然面對貧窮的生活,但他不曾絕望放棄,依舊堅強的生活著撐起這個小家,我想,在他們的心中應該沒有什麼比讓自己心愛的人快樂更重要的事物了吧。
女孩最後在真相大白之後,那如「挨了燙的小貓」的哭泣聲。猶如一根針,深深的扎入了我的心中,那時的我,認為那是貧窮中的真愛,他們在貧困的生活當中,有彼此的愛人,其實不算悲哀,至少有一個愛對方比愛自己更多的愛人,女孩的哭泣聲或許是感動吧,其實這種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值得「羨慕」,至少她們精神上是富有的。
但重讀後的我,我聽到的那是絕望的哭聲,是對命運的哭訴。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那對理應得到這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與祝福的年輕人經歷著難以承受的心酸?一定是貧窮!
我開始的認識到,原來物質上的貧困可以打敗精神上的完美,因此,我開始並執著的堅信財富才是幸福的守護神,沒有物質的保證,愛情都會變得很可悲,當今的現實其實也是這樣,在物質面前,當今大部分的愛情或許也禁不起考驗吧。但就算如此,再次讀到這個故事,心靈還是會有被治癒的感覺。
書中情節表達了男女主為了對方製造驚喜禮物,犧牲了各自唯一的「寶物」,它讓我看到了男女主那份純潔無比的愛情,看到了無私奉獻的人性美。但因為貧窮想製造驚喜,卻要犧牲這麼多,這也是對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的赤裸裸的諷刺。
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中說,人世間所謂的生活是由大哭,抽泣、破涕為笑組合而成的,而在這之中抽泣佔據了絕大部分。在《麥琪的禮物》中他以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困苦生活中的美好愛情為主題。對當時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廣大人民群眾悲苦人生掙扎中的互相關心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患難之中見真情的美好愛情加以讚頌。
它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就在於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徵放在情節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動,從而揭示出主人公勇於奉獻的性格特徵和他們之間可歌可泣的純樸愛情。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擁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深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可以變得微不足道,雖然最終彼此的禮物對於對方而言已失去使用價值,但是德拉和吉姆卻得到了人世間比禮物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無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