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解答-佛教佛名大全,大乘佛教47名佛的名稱簡介及圖片

2021-01-18 和佛有緣

關注師兄,共修佛法


1.南無燃燈上古佛

燃燈佛:又叫定光如來、普光如來,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

燃燈,「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

燃燈古佛在過去時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金剛經》云:「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2.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

藥師琉璃光王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是大醫王佛,其淨土是琉璃光土,很微妙而莊嚴。

3.南無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4.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

5.南無清淨喜佛

6.南無毗盧屍佛

毗盧遮那,佛名號。梵音Maha^vairocana,漢譯:平等覺、法界無量。是華嚴經十種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個功德名號。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來,在一乘法中為九行菩薩善法行菩薩所具功德「一切法相平等覺」,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

7.南無寶幢王佛

8.南無彌勒尊佛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9.南無阿彌陀佛

又作南無阿彌陀佛陀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歸命於無量壽覺及無量光覺也。10.南無無量壽佛。

11.南無接引歸真佛

12.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又名南無能摧金剛藏如來,位於佛陀的上方,身黃色,雙手結說法印,身穿比丘三衣,現梵行出家相,具足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端坐於蓮花月輪寶座上,(諸佛的身相除顏色與手印不同,餘均與釋迦牟尼佛相同)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一萬劫的罪業。

13.南無寶光佛

東方大寶世界之寶光佛,身紅色,兩手結定印。頂禮此佛可消除二萬五千大劫罪障。

「南無寶光佛」位於佛陀的東方,東方即佛陀的前方,其身紅色,雙手結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三萬劫的罪業。

14.南無龍尊王佛

東方遍龍世界之龍尊王佛,面頸白色,身臂藍色,兩手當胸金剛內伏,即食指尖相對豎而略離,兩拇指相離,其餘各指均向掌心合攏。頂禮此佛可消除八大劫之罪障。

南無龍尊王佛位於佛陀的東南方,面頸白色,身臂藍色,雙手結說法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八劫的罪業。

15.南無精進軍佛

又名猛軍如來,位於佛陀南方,其身黃色,右手持護印,左手身前說法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去一切口業。

16.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寶月光佛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白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一劫的罪業。

17.南無現無愚佛

位於佛陀的北方,其身綠色,右手於胸前,作無畏印,左手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宣說四聖眾過失的罪業。

18.南無婆留那佛

19.南無那羅延佛

上方離愛世界之那羅延佛,身黃色,結說法印。頂禮此佛可消除一萬大劫之罪障。

20.南無功德華佛

東南華盛世界之功德華佛,身黃色,右手伸開作拇食二指相捻相,左手當胸合掌.掌心向外,拇指略離食指。頂禮此佛可消除十萬大劫之罪障。

21.南無財功德佛

西南寶俱世界之財功德佛,身藍色,站定印。頂禮此佛可消除種種惡習之罪障。

22.南無善遊步佛

又名南無善能鎮伏功德逝如來,位於佛陀的東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由兩舌(挑撥離間)所造作的罪業。

23.南無旃檀光佛

24.南無摩尼幢佛

25.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慧炬照佛(得佛智耀,遍照法界)南無慧炬照佛,能解除「難殤夭死之厄」

26.南無海德光明佛

海德者,具海之德也。

海有八德,依《涅盤經》列為:

一、漸漸轉深。二、深難得底。三、同一鹹味。

四、潮不過限。五、有種種寶藏。六、大身眾生居住。

七、不宿死屍。八、萬流大雨不增不減。

又光明者,指度眾生,啟其自性之光也。

海德光明,合喻本尊佛具如海之深廣德性,照破眾生冥暗,使其悟性也。

故行人皈依海德光明佛,自能圓佛德海,光明無盡。

又南無海德光明佛,則能解除「雷公霹靂之厄」。

27.南無大慈光佛

28.南無慈力王佛

29.南無賢善首佛

賢善首者,乃賢善之首。賢者,調柔善順之意。善者,與「賢」,意義無別。賢則亞聖,善則順理。首者,頭首之意,即眾中之頭也。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賢善首佛,當至十法界頂,為眾首師也。又南無賢善首佛,則能解除「鰥寡孤獨困窮之厄」。

30.南無廣主嚴佛

31.南無金華光佛

南無金華光佛(因堅、果淨,光照無量)南無金華光佛,能解除「憂苦驚動不安之厄」

華者,花也。花,喻「因」。果,即佛果。

金華光者,金表殊勝、堅固之意。光,即佛性之光,是佛度眾生之體性。

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金華光佛,即因堅達果淨,而光照無量。

又南無金華光佛,能解除「憂苦驚動不安之厄」,概因堅果淨,故心無顛倒,即遠離一切罣礙。

32.南無才光明佛

33.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智慧勝佛(智慧勝力,破眾三惑)南無智慧勝佛,能解除「百禽百獸之精之厄」

智慧者,梵語若那,譯曰智。般若,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

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法華經義疏二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鑑空,智門照有。

瑜伽倫記九曰:梵雲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雲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

智慧勝佛,即以照空、照有,皆殊勝也。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智慧勝佛,當得智慧勝力,破眾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南無智慧勝佛,能解除「百禽百獸之精之厄」,此乃智慧殊勝之故。

34.南無世靜光佛

35.南無日月光佛

36.南無日月珠光佛

37.南無慧幢勝王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智慧法幢,勝伏諸王)南無慧幢勝王佛,能解除「咳嗽、喘急劣弱之厄」

幢者幢幡,與旌旗同義。猛將建幢旗,以表戰勝之相。慧幢勝王佛,指本尊佛以智慧殊勝為稱。意即以「智慧」宣法,特為殊勝也。

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慧幢勝王佛,其智慧如佛,宣法殊勝,能勝伏諸王。(諸王,從凡間國王至菩薩位階,均包含在內)

又南無慧幢勝王佛,能解除「咳嗽、喘急劣弱之厄」。概能宣法殊勝,其咽喉必利,當無諸如此病症也。

38.南無妙音聲佛

38.南無常光幢佛

39.南無觀世燈佛

南無觀世燈佛(佛智觀照,三界明燈)。南無觀世燈佛,能解除「前緣夙債仇讎之厄」

觀者,觀照。世者,世間。燈者,顯色之具。觀世燈佛,即為觀眾生憂悲苦惱,並示其明燈,照破苦惱,而解脫之正覺者。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觀世燈佛,因佛智觀照,三界眾生,共受明燈,破除幽暗也。

又南無觀世燈佛,能解除「前緣夙債仇讎之厄」。此乃眾生無明,致累世輪迴,累世愛怨情仇不已,今獲佛明燈照破,煩惱盡除,即解前緣夙債仇讎也。

40.南無法勝王佛

41.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彌光佛(表佛四智,光明顯耀)南無須彌光佛,能解除「惡獸、鳥鳴、百怪不祥之厄」

須彌,即須彌山,是佛教的宇宙觀,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須彌世界)。亦即佛化的世界中心。須彌光佛,指在此世界中,以智光度脫眾生的正覺者。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須彌光佛,表承佛四智,當光明顯耀。

42.南無大慧力王佛

慧,是智慧的簡稱。智慧有消除煩惱的力量,故稱「慧力」。大慧力者,謂其智慧斷除眾生煩惱有大勢力也。

43.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佛身金透,影現十方)南無金海光佛,能解除「三丘、五墓之厄」

金,指金剛,即堅固,牢不可破也。海光者,即法性之海,即指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法性深廣,不可測量,譬之以海。

44.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大通光佛(三德圓具,通透諸方)南無大通光佛,能解除惡星運限之厄。通者,通達、通徹之意。乃通達諸法,通徹法源、法性者。

45.南無才光佛

46.南無旃檀功德佛

旃檀功德佛,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

47.南無鬥戰勝佛

鬥戰勝佛,孫悟空取得真經之後被封的法號,好鬥,但是為人太過直白,衝動,做事比較偏激,非好即壞,處事不夠圓滑。在眾多佛中,確實有鬥戰聖佛。

相關焦點

  • 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羅漢夢遺事件,究竟給佛教帶來了什麼
    被神化的佛陀在公元初年,大乘佛教才正式出現,這一佛教的特點就是「大」,格局大、目標大、供養大、犧牲大、就連經書的規模都格外大,而為大乘佛教打了厚實基礎的,既有龍樹、世親這樣的傳奇僧人,更有《佛說阿彌陀經》、《大寶積經》這樣在中國仍舊大名鼎鼎的經書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佛教唯識學深入次第之概要內容
    呂澂:原始佛學——部派佛學——初期大乘佛學——小乘佛學——中期大乘佛學——晚期大乘佛學。龍山章真(日本學者)等的四期說:一、原始佛教時代;二、部派佛教時代;三、大乘佛教時代;四、密教時代。同時也以小乘有部的繁瑣教理為基礎,而確立大乘佛教,乃是把小乘統合於大乘之內了,這是唯識宗非常值得去注意的一點。以往大乘佛教剛興起時,小乘行者與大乘行者諍執非常激烈,小乘認為大乘非佛說,大乘就說小乘行者是焦牙敗種。
  • 韓國著名佛教學府:東國大學
    經歷了近百年歲月的東國大學,現有8所研究生院(佛教、行政、經營、教育、輿論信息、產業技術環境、文學藝術、國際信息);11個單科學院(佛教、文科、理科、法科、社會科學、經商、生命資源科學、工科、信息產業、師範、藝術),60多個專業;12個研究所;在校學生近兩萬名。另外,在慶州還建有分校,目前已有7個單科學院和一所研究生院,近萬名學生。
  • 佛教:聞藥師佛名功德大小,跟這兩點大有關係,但關鍵在「聞」上
    比如「博學」一詞,在古代意思是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而現今多是指知識和學識的淵博;再如「妻子」古時候指的是妻和兒女們,但現在指的是「老婆」自己一人。因此,有的經文按當下的解釋去理解往往得到的不是譯經師要表達的意思。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
  • 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同時,他拜眾多上師廣泛學習文化知識,包括內外聲明、因明等學科,系統研習佛教顯密教理;特別從法護論師座前修學《四部毗奈耶》(vdul ba lung sdebzhi)、《阿毗達摩集論》(mngon pa kun las btus pa)等大乘佛教的重要經論,奠定了廣博深厚的佛學基礎。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佛教啟示: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佛教宗派?
    一、佛教發源地:印度佛教宗派作為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教的發展,對於全世界的佛教宗派都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尤其在早期時候,或者印度佛教高僧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去傳播,或者所有的其他國家從印度取經,回去後經過學習消化,才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一步讓佛教生根發芽。所以,沒有印度佛教,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其他佛學宗派。
  • 《原佛》輯刊第三輯|義趣篇|陳永革: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反思性
    而在《再論大乘三宗》一文③,再次強調了上述大乘三宗,並特別徵引《瑜伽師地論》窺基釋義加以辯說。不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宗之名,並非為對中國大乘佛法系統判攝的宗名別判,而是涵括一切大乘佛法的基本判別。此後,太虛依此基準原則,衡定中國大乘佛法系統,從而全面系統地疏理中國大乘佛教、的歷史演變。太虛雖然初步明確了佛法判攝的基本框架,但對於現實的新佛化運動,仍缺乏指導性。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佛法源自古印度大聖覺者,釋迦牟尼尊者,距離今天2500餘年,接近於老子孔子的時代,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影響力不斷擴大,佛教的思想文化滲入到我國傳統文明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到今天為止,佛教的興盛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起源於本土的道教。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這批在窟外集結佛經的僧人,被稱為佛教大眾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也是有矛盾的,根源是「十事非法之爭」,但未決裂。只到阿育王孔雀王朝時,二部徹底決裂。後來大眾部演變成了大乘佛法,而上座部則依舊堅持佛陀時期的原始教義,被稱為小乘佛法。
  • 佛學在線佛教用品開光法物--香包掛件,廣結善緣,低價結緣流通
    經書名稱?數量多少本?可微信聯繫,也可登錄網站或淘寶店下訂單。上班時間早上8點到晚上10點半。foxue.mobi佛教用品商城:www.foxue.org.cn佛學在線淘寶店:fwlt.taobao.com   以下為「佛學在線網站」微信號碼,敬請放心聯繫,如不在下面的列表則不是本站的微信號碼,敬請留意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太虛變革現實中的佛教之理路便是「人生佛教」。他在不同時期反覆闡明人生佛教的意義。  民國十七年夏,太虛在上海演講《人生佛學的說明》,闡述了佛學的兩大原則:「契真理」和「協時機」。佛學是由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和眾生差別的時機所構成,若不能契真理,則失去佛學之體,若不能協時機,便失去佛學之用。
  • 玄奘: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名震五印,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最偉大的譯經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人之一。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上)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的意思是「覺者」,佛的稱呼很多,比如:如來、正遍知、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世尊等。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度一切苦厄,得究竟涅槃。佛教,修來世,重靈魂,輕蔑世俗體系。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
    友情連結  點擊圖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