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新看了一遍陳睿去年的專訪,一年過去了,完全不一樣的感悟。在過去的這一年裡,同樣作為社區產品,我們很輕易的確定了「創作者是平臺增長飛輪」的結論;想過為了抹平創作用戶和消費用戶越來越大的階層差距,開闢一塊泛化的「貼吧」模塊;常常嗟嘆於所有策略裡,最應該考慮但又最無法考慮的是外部競爭的存在。
周末這兩天,在琢磨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了解理論研究的同學都知道的簡單道理:理論的價值是隨著其限制條件的變多而遞增的。
「創作者是平臺增長飛輪」這個結論,其價值更多是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 但實踐起來,亂花漸欲迷人眼,知易行難。
我在陳睿的這篇採訪裡,反而是看到了對於「創作者是平臺增長飛輪」的堅定踐行。
B站推薦與抖音推薦的區別
《晚點》:同樣是智能推薦,B站和抖音、頭條的算法有何不同?
陳睿:抖音的算法是為播放量優化的,我們的算法是為關注數優化的。
抖音模型是流量產生收入,收入購買內容,內容產生流量。它是一個純流量模型,它一定是為VV(video view)優化的,VV越高用戶使用時長越長,廣告越多。
B站不一樣,B站是UP主創作內容,內容吸引粉絲,粉絲激勵UP主,我的平臺是以創作者為核心。
抖音是流量驅動增長,通過流量倒逼內容生產。所以頭條的算法是為了優化播放量,通過規模化的流量,去匹配對應消費場景的內容。
在這種模式下,內容生產是完全服務於內容消費的,「不是看你有什麼,而是看用戶想看什麼」思維下,孵化出的是能夠規模化量產的專業MCN機構,視頻VV量是這套模型裡的商業貨幣,平臺通過流量的分配傳達這一套意志。
在抖音模式裡,創作者的形象是模糊的,嚴格意義上說,生產服務於的是算法特徵。在這一套模型裡,競爭的唯一指標是平臺規模化程度,微視曾意圖通過資源的大量投入,超過抖音的規模化。但由於梅特卡夫效應(一個網絡的價值是以用戶數量平方速度增長)的存在,微視的投入量明顯是遠遠不夠的。而當抖音的dau達到3億之後,微視已經不存在成功的任何可能性了(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數10.8億,3億的平方是9億),而截至現在,抖音的dau峰值已經越過6億。
正像陳睿說的一樣「UP主創作內容,內容吸引粉絲,粉絲激勵UP主」,B站是UP主內容驅動的。
「陳睿:抖音是流量驅動的產品,而十幾秒長度是無法完整講述一個創作主題的。B站平均幾分鐘一段視頻,講故事得要主題,得有你的思想。」在內容創作主題維度,抖音的內容只有一個創作主題—Kill time。而B站主題定義權依然掌握在UP主手裡,創作者決定內容主題,平臺負責激勵創作者生產更多內容,平臺希望塑造的競爭規則是能否創作出更好的主題性消費內容。
而主題的創作,是跟人強綁定的,平臺只能通過規劃化UP來實現主題內容的主題化。所以B站的算法設計目的一定是要為創作者服務的。「陳睿:2017年我們把首頁從分區改成智能推薦,遭到用戶強烈反對。但我頂著反對也要做,因為這對up主有利。如果up主都不生產內容,觀眾就散了」。
智能推薦是這一切成立的基本前提,只有這樣用戶消費預期對平臺來說才是可控的。其原因是在於:如果採用老的分區制度,即使平臺存在很多可消費的多樣性主題內容,用戶依然會按照自己的預期去主動篩選內容,內容無法得到充分分發。只有將用戶的消費預期從主動式變為被動推薦式,B站的主題萬花筒,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能。這一點我在《對於社區產品增長困境的一些思考》裡詳細講過。
對於社區的理解
陳睿:用戶的體驗不是來自於你的產品本身,而是來自於這個用戶跟其他哪些人在一起。
陳睿:社區本質是個農耕氛圍,對用戶來說,社區最好的狀態就是它出生的一瞬間。以後有任何變化,都會有人反對。
我要做的是通過產品設計讓B站變成一個彈性最大的社區。比如我刻意降低B站的社交屬性,讓用戶少碰面。很多人問我怎麼不做貼吧,打死我也不做。
把B站打造成以內容為中心的社區,能極大減少由於用戶規模的增加對原有用戶的體驗。每次用戶見面只在視頻下面見,社區擴大了十倍,只要這一類內容還在,他會覺得這個氛圍是沒有變化的。
如今的內容平臺,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想嘗試建立百度貼吧式的用戶平權社交互動模塊。一方面是為了縮小越拉越大的創作用戶和消費用戶的階層差距;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讓用戶增加低成本付出的方式,增加與平臺之間的粘性。
但陳睿給出的答案是「打死我也不做」,站在現在的時間節點,思考後覺得,這個答案足夠驚豔:
一方面驚豔於陳睿的產品洞察,社交屬性的加強帶來的是人和人的連接,從而形成一個個群體,群體的誕生會誕生一個個群體意志,而「陳睿:對用戶來說,社區最好的狀態就是它出生的一瞬間。以後有任何變化,都會有人反對」,群體的變大,就會左右產品的演變意志,最終導致的就是像虎撲的社區板塊,豆瓣的小組板塊一樣,完全不像一個2020的產品,但使用用戶依然覺得它很好,千萬別改。
但B站已經有自己認定的增長飛輪了,就是內容創作者。「陳睿:你一定要選擇對你的社區發展長期有利的用戶,我不是不團結其他人,而是我一定要知道對我社區發展最有利用戶是什麼?第一就是UP主」。基於對於該理論的堅定踐行,B站不允許其他群體的壯大,對平臺的迭代思路形成阻礙。
另一方面驚豔於陳睿的遠見,這一篇專訪是發表於19年9月5號,彼時陳睿就說:「微信月活是11個億,如果我按照B站這個模型設計社區,那它在中國可以裝下5億人。」
正是這一種以終為視的戰略眼光,才能看得清眼下的利弊得失,堅定UP主能B站增長飛輪的理念。有高粘性的互動社交,對於大多數內容平臺而言,都是欲求之不得的,只有B站在認清了自己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增長方式之後,主動選擇說不。
後語
陳睿說:「一家公司要成,它需要收集七顆龍珠才能召喚神龍。一家公司不成,你知道是七顆龍珠沒集完,但你永遠無法證明,它缺的是哪顆龍珠。」
如果B站沒有在17年踩著點全面推行智能化推薦,全面釋放創作者能動性;抑或者B站做了互動社交,快速形成了彼時二次元獨大的發聲群體,B站如今一定就還是一個二次元垂類平臺。
17年,微信推出看一看功能,彼時有人問張小龍,微信的看一看-精選跟今日頭條有何區別,張小龍回答是希望微信裡這一條智能推薦流,能夠提高大家的審美素養(暗示字節跳動只諂媚人性)。這一點,如今的B站做到了,在B站裡,UP主是一個個有自己主題創作風格的鮮明個體。
這足夠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