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谷豆攝影俱樂部組織一些攝影愛好者到拜寺口雙塔進行夜拍星軌,由於各位攝友有些是第一次拍攝星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今天給大家講一下拍攝星軌的技巧和後期處理。
1、器材的選擇
使用B門拍攝星軌對於拍攝器材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一部數碼單反照相機和一支廣角鏡頭就可以實現。
拍攝星軌你還需要的就是廣角鏡頭。
當然還有一些必不可缺的附件:
三腳架、快門線、手電筒、指南針等。三腳架用於長時間固定機器保持不發生移動,快門線用於鎖住快門(定時快門線,最好是有線的,有遙控的也要用那根有線的連線,因為長時間曝光,用遙控容易出現信號中斷),手電筒用來在黑暗中的照明為拍攝前做準備,指南針則方便你確認拍攝的星星運動方向。
2、拍攝地點及時間
最佳地點:
需要找遠離市區的地方,避開光汙染。找一個合適的前景,最好可以稍微仰拍,這樣可以避免地平線附近較強的光汙染,拍到天頂更明顯的星星。注意晚上郊外天氣非常冷,做好防寒措施。
星軌拍攝一般建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進行,這樣的環境可以一次曝光而完成。而在有光亮的環境中拍攝,必須分開拍攝,根據實際情況確認曝光時間,拍攝多張後在PS裡進行合成。建議使用RAW格式來拍攝,在分次拍攝並確定正式拍攝之前查看直方圖的亮度分布情況。
最佳時間:
什麼時間適合拍攝星軌,是在拍攝前必須了解的。如果在晴朗的夜晚,月亮太亮則會掩蓋星星的光芒,所以拍攝星軌一般建議選擇在沒有月亮的時間,農曆二十三開始月亮一般在午夜零點升起,一直到農曆三十才會推遲到黎明才升起。初一到初八這段時間,它才開始會從傍晚向上半夜變動。而三十和初一幾乎整夜看不到月亮。所以一般在農曆二十三到初八這段時間拍攝星軌是比較好的時間。這個時間裡的晴朗夜空,因為沒有月光的幹擾,星星的光芒會很明亮。
拍攝小貼士:
露水:潮溼的夜晚容易結露水,摘掉uv,安上遮光罩都可以有效防止鏡片結露水,不同的鏡頭,結露水的難易程度也不同,可以適當選用。如果天氣比較潮溼,就要小心定期檢查一下鏡頭是否結了露水。如果實在太潮溼,就不要拍攝,以免損傷相機和鏡頭。
3、拍攝方向的選擇
拍攝方向決定了星軌在畫面中的不同形態,表達自己心中的影像要事先確定拍攝方向。對著正北方拍攝可以得到以北極星為圓心的星星運動軌跡、而對著正東正西方向拍攝同樣可以得到扇形的運動軌跡。
如果想拍攝星星轉圈的效果,需要把北極星拍攝到構圖範圍內。北極星在正北方,通過北鬥七星和仙后座都能夠找到,如圖所示:
如果無法找到北極星,那麼就用廣角對著北方拍,就沒問題。南半球的朋友們就正相反了,需要往正南方拍攝,而南半球也沒有一顆北極星類似的可以指引位置的亮星,只要對準方向就好了。
4、對焦方式的選擇
採用全手動對焦,如果想表現前景的精確對焦,可以使用手電筒照亮前景來進行對焦;而在景深範圍許可的條件下可以直接對著無限遠來對焦。
拍攝前可以使用鏡頭的最大光圈和使用高ISO方法先進性試拍,並回放查看對焦與構圖,確定好後把ISO調回到100—200之間,正式拍攝時間儘量使用大光圈,因為大光圈可以把星星拍攝的更明亮。一般建議前景保留1/3的畫面,其他留給天空。
拍攝小貼士:
對焦:漆黑夜空想獲得星空的準確對焦不容易。而單純的手動擰到無窮遠的方法也未必就管用。中高端機身的中央對焦點是比較強大的,可以對著金星、天狼星等最亮的星星完成自動對焦。一旦對上焦之後,就要在對焦標尺上記住位置,下次就可以手動擰到此處了。對於低端機身無法對星星完成聚焦的,可以提前長個心眼,在有月亮的時候對著月亮完成聚焦,然後記住位置。或者對著很遠處的燈光完成一次聚焦,然後拍一張星空看看焦點準不準。實在不行的情況下,就只能手動擰到無窮遠,然後稍微往回一點,然後試拍校正焦點。
5、曝光量的控制
在夜裡拍攝星軌,基本上屬於面對黑暗進行拍攝,因為星光很暗,曝光時間會很長,曝光時間一般在20分鐘至一小時,如果時間段的話星星的軌跡不會很長,亮度也不夠,如果時間太長的話,星星的軌跡會太長而且會比較雜亂,最好的曝光時間控制在一小時為最佳。網絡上有很多經驗參數,大家都可以參考。當然這個根據當時天空的亮度(有沒有月亮)情況要適當調整。其實基本也是靠蒙,幸好現在都用的數位相機而且可以用RAW格式挽回很多失敗。用膠片是好,噪點會少,但是曝光不好掌握,和數碼相輔相成最好。我參考的曝光參數是:f/2.8, ISO400, 20min。 其他參數需要根據互易律以及膠片的互易律失效的情況來綜合調整。
曝光時間參考表
曝光時間光圈ISO60分鐘F2.8-F3.610020-30分鐘F2.8-F3.62005-10分鐘F2.8-F3.640090-120分鐘F5.6100
ISO的作用
ISO不再是簡單的一個控制曝光的參數。因為星軌中,星星以一定的亮度在移動,所以,ISO的高低就直接可以關係到星軌的長度和深淺!如果用高ISO,因為需要的曝光時間變短了,所以星軌的長度有所縮短,但是星軌相對與背景的對比度會有所提高,暗色的夜空會顯得更加深邃。但高ISO 帶來的噪點也會相應增加,這個是缺點。如果用低ISO,不用說,會獲得噪點較少的比較純淨的畫面,由於曝光時間比較長,也可以獲得更長的星軌。但相對的,星軌的亮度會降低,顯得對比不足。另外對於數碼機來說,長時間曝光也會帶來噪點的增加。個人感覺ISO400是個比較平衡的選擇。膠片機由於沒有長時間曝光的危害,更可以選擇較低的 ISO,但對比度降低的問題是仍然存在。
光圈的選擇
同ISO類似,由於星星的移動,光圈的大小同樣會造成對比度的變化。由於星星的亮度很低,大多推薦使用大光圈拍攝(大於等於2.8),但如果想收入近景,並用閃光燈或者手電打亮的話,需要考慮光圈造成的景深問題。這個時候小光圈值得考慮。
拍攝小貼士:
測光、構圖:可以先用最大光圈最高感光度短時間曝光(10秒)試拍一張,根據回放直方圖確定需要的曝光量,再根據倒易率計算出實際需要的曝光參數。這樣同樣可以在漆黑的夜晚試驗一下構圖。且對單次長曝法和疊加法都適用。拍攝星星的機會很珍貴。起碼要花費驅車前往郊區的油錢,挨餓受動,在架子旁孤獨的等待曝光時機的結束,一個晚上其實拍不了幾張。所以即使做了完全的準備,最後按下快門前,還是值得對所有的參數和狀態重新檢查一下。現列舉如下:快門檔在B門、光圈、快門線是否好用、ISO設定是否準確、數碼機降噪是否關掉(很重要,節省時間)、鏡頭或者機身的防抖是否打開、三腳架是否牢固,必要時掛重物、鏡頭是否對焦到無窮遠處、每一個錯誤幾乎都是致命的。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足夠的電量。
還有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在相機設置中取消「長時間曝光降噪」功能,這會大大提高存儲速度。
6、PS疊加法星軌:
原理是這樣的:採用較高的感光度(ISO800甚至1600)、較大的光圈(F5.6或者更大)、較短的曝光時間(1分鐘),連續拍攝幾十張甚至幾百張星空的照片,再用後期方法將這幾十上百張照片疊加在一起,達到連續曝光幾個小時的效果。
首先在ACR中設置好調整項目,然後存儲為默認值,這樣每張raw打開到ps裡之後都是調整過的了。
然後在ps中將raw文件載入堆棧,考慮到電腦性能,一次載入幾十張為宜。
記住要勾選「創建智能對象」,然後點確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等待,直到所有片子都載入完畢,成為一個智能對象圖層
載入完畢後,執行「堆棧模式」-「最大值」就可以完成星軌的疊加了。這個過程也很慢,需要等一會兒
最終效果(加入了彗星和星芒效果的更花哨的星軌)
還有一些星軌合成軟體( startrails 軟體)。
學會拍攝星軌,僅是技巧和形式的獲得,而一張好的攝影作品,體現的是內容和意境的表達,即使你在完成一張照片過程中,應用了100種攝影技術、技巧,也未必得到一張好照片;同樣一張星軌照片,星跡再粗、再亮、再園,也僅僅是一張星軌圖。帶著問題去實踐,是學習攝影的最好方法,歡迎實踐後,再來探討,同時也在此期待你的第一幅星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