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星空拍攝雖然比較辛苦,但是讓人樂在其中,可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偉大與壯麗,享受那種寧靜和朦朧美,同一個世界,卻有不同的景色。由於實地拍攝條件嚴酷,對器材硬體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星空攝影一直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拍攝手法看似困難,實則很簡單,只要掌握了前期後期拍攝技術,你也可以一樣拍出星空銀河大片。
分享是一種美德、生命的價值在於分享,一年多的拍攝經驗,總結了一些拍攝技巧,目前仍然在學習當中。為了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特寫此篇答謝各位,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和初學者能夠拍到壯美的銀河星軌。
下面我把個人一年多掌握的拍攝心得分享給大家,為了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我在每張作品下方標註了拍攝地點、日期、海拔、拍攝參數以及使用的器材型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星空拍攝是很辛苦的,也是一件孤獨、寂寞而又快樂的事情,大家可以通過我拍攝的時間就能想像的到有多辛苦,好了廢話少說,言歸正傳,以下是我要將的內容,分五個階段。
第一:星軌拍攝手法
第二:拍攝前期準備
第三:星軌拍攝過程
第四:如何後期疊加
第五:如何拍攝閃電
1、多張疊加
疊加法拍星軌,原理是這樣的:採用較高的感光度(iso800甚至1600)、較大的光圈(f5.6或者更大)、較短的曝光時間(1分鐘),連續拍攝幾十張甚至幾百張星空的照片,再用後期方法將這幾十上百張照片疊加在一起,達到連續曝光幾個小時的效果。後期疊加可以採用startrails軟體實現,這是一個傻瓜軟體,非常方便好用。
比起傳統的單次長曝法,疊加法主要有以下好處:
(1)疊加法不受星星光稀疏的影響,通過拍攝張數的增加來彌補星星稀少的缺陷,有月光也無所謂,這是單次無法做到的。上圖是我百分百放大裁切的,圖上面的每一個點,都代表星星每一分鐘轉的軌跡。
(2)燥點:疊加法由於不需要太長的曝光時間,熱燥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不會因長時間曝光而產生熱燥,哪怕採用了1600的高感,最終照片效果也不會很差,因為疊加過程也會抹平燥點。
【拍攝參數】:ISO:1600 F5.6 60s/M檔曝光1張 102張疊加 間隔5秒NIKON:D700 鏡頭14-24
這是一張滿月拍的星空片子
【拍攝參數】:ISO:5000 F5.6 10s/曝光 NIKON:D4s 鏡頭24-70(加6線星光鏡)拍攝於2014年9月17日03:20分、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400米。
這是拍攝中被月光汙染的片子,光圈F3.2 ,所以只能暫停拍攝,縮小光圈了。
把光圈調整到F5.6以後拍的片子,後來的100多張都是用這個參數拍的。
(3)曝光時間不受限制:單次曝光想拍長時間的星軌除非是去海拔高或沒有光汙染的野外,如新疆、西藏、或內蒙古都是很好的選擇。否則單次曝光法一般最多只能拍攝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而疊加法拍攝星軌,背景天空及地面前景的曝光度就是單張照片上的曝光度,不會隨著張數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只要單張照片不過曝,最終疊加好的星軌就不會過曝。這樣可以拍攝更長的星軌,最多可以拍到兩三個小時,拍出來的效果更壯麗,也不會因長時間曝光而導致前景和天空的顏色發生變化。
【拍攝參數】:ISO:1600 F3.2 60s/B門1張 63張疊加 拍攝間隔3秒NIKON:D4s 鏡頭14-24拍攝於2015年5月23日23:09分、河北承德石海,海拔1700米。
(4)電池電量更寬裕:傳統單次長曝法,也會受到電池電量的限制,如果在長曝過程中電池電量耗盡,片子就會丟失,那麼長時間的等待和辛苦就白費了。而疊加法下,即使電量耗盡,也只是丟了其中最後一張照片,不會有什麼損失。更方便的是,在過程中花幾秒鐘更換一塊新電池的話,還可以繼續進行拍攝,而不會有什麼影響,這是單次曝光無法做到的。
【拍攝參數】:ISO:1600 F5.6 60s/B門曝光單張 102張疊加 間隔5秒(其實2秒就可以) NIKON:D700 鏡頭14-24 拍攝於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海拔1980米是2014年7月30日23:37分正式開始拍攝的,一直拍到凌晨 03:50分左右,當拍攝接近尾聲時,天空突然起了大風大霧,吹得我車直晃動,看情況不好,我只能停止拍攝了,回來以後發現快結尾的20多張片子都不能用了,由於起霧打溼了鏡頭,星星已經模糊不清了,所以只能剔除,只留下了102張,這就是疊加法的好處。
(5)曝光效果更容易控制:疊加法可以在某一單張照片上對前景進行補光。而如果某一張上出現了光線幹擾,也很容易在後期抹去,或者剔除這一張就好了。傳統的單次長曝法,很難進行這些操作。比如石海星軌,前景的石頭和人物身上的光就是我用手電補得光,只在第一張上進行了一次補光。有了這些優勢,疊加法星軌成為拍星軌最好的方法!startrails軟體只能處理jpg格式的照片,如果只採用startrails進行後期的話,前期拍攝的時候,採用jpg格式就可以了。但是jpg格式的後期空間有限,畫質不夠理想,無法拍攝出彩色效果的星軌。如果想拍出更絢爛的星軌效果,就需要採用RAW格式拍攝,在後期解raw的時候,進行一定的後期處理,再進行疊加。如果電腦配置高,可以將所有的RAW格式片子一起或者分批導入到camera裡,選擇全選同步進行調整。
2、單次曝光不會後期的首選拍攝法,但對拍攝環境、曝光時間長短、拍攝器材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但某一個環節沒有設置或把握好,拍攝將會失敗,那你就白白熬夜了。單次曝光一般都控制在1小時以內,因為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很多燥點,畫面顏色也會變得詭異,只要掌握了傳統的曝光參數,選擇沒有光汙染的場景,一樣也可以拍出迷人的星軌,只是在星星的數量和燥點控制上,遠遠不如疊加法的畫質,當然,對拍攝技巧也有很高的要求。
【拍攝參數】:ISO:500 F4 2722s(45分鐘左右)/B門曝光 NIKON:D700 鏡頭14-24、拍攝於2014年1月28日21:15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海拔800米。
1、地點選擇:遠離市區、避開光汙染,如果是夏季在草原上拍星軌,最好找一個比較高的機位,避免起霧或者露水打溼鏡頭,導致拍攝失敗。找一個合適的前景,最好仰拍,這樣可以避免地平線附近較強的光汙染,拍到天頂更明顯的星星,儘可能的把星軌圓心拍進來。
這是一張暗場片子【拍攝參數】:ISO:5000 F3.5 25s/M檔曝光 NIKON:D4s 鏡頭14-24拍攝於2014年9月16日23:31分、內蒙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400米,由於月光幹擾,星星明顯稀少。
其實有月光也未必不好,下面這一張長城片子是2014年8月14日、農曆7月十九凌晨2點利用月光拍的,是不是也挺好,月亮光比較均勻,地景看起來更加自然。
【拍攝參數】:NIKON:D800E ISO:200 F2.8 30s/M檔 鏡頭14-24
2、時間選擇:月明星稀、避開滿月天,最好是萬裡無雲、或者大風過後的天氣,通透、星星多。要想拍到更多的星星,最好選擇陰曆初一到初八,如果用疊加法拍攝,即使出現月光,影響也不會很大,但是地面的景物會被照亮,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色,所以選擇什麼時間段拍就在於個人了。拍攝最好等到日落後的二三個小時,天空全部暗下去以後再拍,這些時間你可以尋找合適的前景、拍攝暗場。
【拍攝參數】:ISO:2500 F2.8 30s/M檔曝光 NIKON:D4s 鏡頭14-24、拍攝於2015年5月23日22:30分,河北承德石海,海拔1700米,這張片子是和影友(網名:滴酒不沾)一起完成的,前景草地由滴酒不沾老師補光,我的臉部是用手機屏幕補光完成的,這是一張暗場,拍攝目的是為了和星軌片子疊加在一起,這時的機位、構圖與星軌片子必須一致,機器就不能再動了,只是拍攝參數和對焦點有所變化,如果機器對焦不敏感,那就對前景單次對焦即可。
3、器材選擇:最好用超廣角,大光圈,機器的高感不要太差。還有一點很重要,定時快門線,用來設定間隔拍攝,因為每隔兩秒自動拍一張,你不可能手動去控制這個,你的精度和耐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買一個有定時功能的快門線是必須的,一般拍個60張以上 ,時間長於一個小時,根據星星的多少就可以疊加出一個星軌來了,當然,100多張的效果會更好。
我拍星軌通常都用這個鏡頭:AF-S NIKON14-24mm 1:2.8G ED N 金圈兒頭,也是我所有鏡頭裡最喜歡的一款鏡頭,值得你擁有。
這是我用的定時快門線,尼康原廠的MC-36,每次拍攝前要檢查電池電量,保證電量充足、因為它的缺陷是沒有關閉電源功能,平時不用時只能拔掉電池。
拍攝時指示燈最好對著自己,這樣從遠處就可以觀察機器是否在工作,如果小燈沒有閃爍,證明機器停止工作了。
另外要有穩定性良好的架子和雲臺,我的雲臺和架子當時花了8000元買的(英拓三維雲臺和百諾架子,由於當時英拓架子缺貨,所以買了百諾的,用了一年多感覺還好,現在沒這麼貴了),雖然8000元貴了點,但是用起來非常順手,我追求良好的器材,但我不是器材的奴隸,好的器材能給你更好的穩定性,因為機身一但晃動,整個拍攝過程將成為徒勞一場,如果雲臺不好,夜間構圖也是個大麻煩。
隨身要攜帶塑膠袋(保護機器)、物有靈性,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潮溼的夜晚容易結露水,所以要用塑膠袋包裹好相機和鏡頭,安上遮光罩都可以有效防止鏡片結露水。如果天氣比較潮溼,就要小心定期檢查一下鏡頭是否結了露水。如果實在太潮溼,就不要拍攝,以免損傷相機和鏡頭。另外要攜帶頭燈、手電筒、補光燈具選擇柔光暖色調的,這樣可以使整個畫面冷暖對比,看著更加舒服。
這是我目前用的強光手電,射程在1000米以外,有四個檔位,非常好用,強烈推薦《光輝之城》。
這是我用的頭燈,有四個檔位,輸出的光比從高到弱,非常好用。
這是我目前用的帳篷燈,左邊是弱紅光,星軌片子裡的帳篷紅光就是它發的光,右邊是強光,強光不適合拍暗場,容易過曝,燈底部有手搖蓄電的搖臂,電量不足時可以手動充電。
4、尋找北極星:如果想拍圓形的星軌,就要把北極星拍攝到構圖範圍內,併合理安排在黃金分割線上,北極星就是星軌的核心,通過北鬥七星和仙后座都能夠找到,如圖所示:
拍攝流程:選擇場地 — 構圖 — 調整參數 — 對焦 — 拍攝暗場 — 拍攝星軌 — 完成拍攝
1、調整參數:選擇標準模式;關閉長時間曝光降噪和高ISO降噪;關閉圖像查看(如果不關閉,相機每拍一張相片後屏幕亮一次,這樣會浪費電池電量);關閉動態D-Lightig(該功能是提亮暗部,擴展機身保留暗部和高光部位的細節,由於我們已經拍好暗場,所以就不需要這個功能了);完成所有調試工作後,按快門之前請關閉目鏡罩,然後就可以拍攝了。
這個功能適合拍風光,挑戰逆光拍攝時非常有用,它可以擴展你機器對暗部和高光部位的寬容度,拍星軌不需要。
你還停留在為什麼要關閉這些功能,我建議你就別去拍星軌了,還是在家好好看說明書吧,所以在這裡我就不用廢話了。
圖像品質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兩種格式,因為RAW格式的色彩信息更加豐富,如果你只是玩玩,對畫質沒有太高的要求,可以不選則RAW格式,因為100多張拍兩種格式,會佔用很大內存的。
這些設置是每次拍攝之前都要檢查的內容,千萬別用小格式拍攝,道理你懂的。
平時要熟練掌握鏡頭和機身上的所有按鈕,夜間拍攝時有很大的幫助,基本觸摸憑感覺就能調試了。
2、對焦:漆黑夜空想獲得星空的準確對焦不容易。而單純的手動擰到無窮遠的方法也未必就管用。中高端機身的中央對焦點是比較強大的,可以對著金星、天狼星等最亮的星星完成自動對焦。這個我用D800E和D700、D4S都嘗試過成功了。一旦對上焦之後,把自動對焦AM模式撥到M手動模式,這等於鎖定了對焦點,避免按曝光按鈕時機器再次對焦,打亂了原有準確的對焦點,有人說要在對焦標尺上記住位置,等下次就可以手動擰到此處對焦,但我沒有這個習慣,因為我相信我的器材,所以不需要。對於低端機身無法對星星完成聚焦的,可以提前長個心眼,在有月亮的時候對著月亮完成聚焦,然後記住位置。或者對著很遠處的燈光完成一次聚焦,然後拍一張星空看看焦點準不準。實在不行的情況下,就只能手動擰到無窮遠,然後稍微往回一點,然後試拍校正焦點。拍攝暗場通常都是用手電筒照亮前景對焦,但是強光下的對焦有時會不實,可以通過實時取景放大10倍,再用手動對焦比較安全,無論是自動還是手動對焦,必須對焦清晰以後再拍攝。
這一組曝光參數是我常用的疊加法拍攝參數,buLb代表B門,每張曝光60秒,間隔2秒就可以,如果內存卡緩存速度慢,那就選擇3秒或5秒。曝光時間的長短和間隔時間都是在定時快門線上設置,與機器無關。
調整好所有參數後就可以拍攝了,這張片子是用以上參數拍的,把星星拍成這樣就可以了,放大以後可以看到星星微弱不明顯的軌跡,但是不用擔心,當你拍到60張或100多張疊加就會出迷人的星軌效果了。記得我第一次拍星軌時還半信半疑,心裡忐忑不安,這還要感謝甘肅(網名:夢巴特爾)老師,在深夜裡通過QQ耐心的給我講解,讓我有了很大的信心繼續拍攝。當我回到電腦前開始疊加時,眼前出現了驚人的一幕,隨著startrails 緩慢的疊加,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圓形的星軌,雖然一夜沒有合眼,但看到這一幕,已經沒有睡意了,人一生就是這樣,總會迎接千千萬萬個第一次,而這些第一次也此生最難忘的,也是最痛苦最開心的。當時非常有成就感,畢竟辛苦了一夜,如果拍攝失敗,那種滋味實在是不好受。
以下這張就是用上面同一個曝光值的102張片子疊加完成效果,這只是一張星軌片子,還沒有疊加暗場,所以沒有手電光和人物。
這是一張之前拍好的暗場片子
【拍攝參數】:ISO:5000 F2.8 30s/M檔曝光NIKON:D700 鏡頭14-24拍攝於2014年7月30日21:47分,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由於這張片子是我一個人完成,暗場整整拍了2個小時,因為機位比較遠,為了調整車和手電光投射的角度,每拍完一張都要跑回到機器那裡預覽,無數次的糾正拍攝才完成一張暗場片子,雖然構圖過於把車和人物安排在靠近畫面的中央,但我仍然很喜歡這張片子,畢竟它是我的第一張疊加星軌作品,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合成以後的效果
3、拍攝暗場:所謂的暗場就是拍一張銀河片子,最後用電腦和星軌片子進行疊加合成,拍攝時間控制在30秒以內,這樣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對前景進行補光,拍攝暗場前要用高感光度(ISO:10000-20000)、大光圈(F2.8)、曝光2秒或5秒試拍幾張,目的是看看構圖是否滿意,構圖時要注意北極星的位置和架子離地的高度。由於我用的是英拓三維雲臺,上面有精確的刻度,所以拍攝星軌時通常都進行兩次對焦,拍暗場時對地景對焦一次,拿到滿意的暗場片子之後再把機器從雲臺上拿下來,利用中央自動對焦,對準最亮的星星對焦,對焦成功後利用雲臺上的刻度,再把機器固定到原來的位置繼續拍星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整張片子都清晰。如果是團隊合作,暗場有人補光,感光度就不用開太高了,2500就足夠,如果縮小光圈到5.6或F8,那麼感光度就要提高,或者利用B門來拍了,這時不用擔心天空,因為我們只想要地景片子。
一張拍好的暗場片子【拍攝參數】:ISO:2500 F2.8 30s/M檔曝光 NIKON:D4s 鏡頭14-24
暗場的好壞始終是一個星空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何打亮前景,讓它很好地融合到整個星空場景裡面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常見的補光方法有月光、手電筒、閃光燈、車燈、手機屏幕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光源。手電筒補光最方便,但是由於光照範圍小,光照太硬,很難控制。閃光燈最適合打亮人物、汽車、帳篷、石頭之類的不大不小的前景,閃燈的好處是光照勻稱,可以控制輸出強度,通過色片可以調整色溫,最好地融入星空場景。
下面是一張疊加好的星軌片子【拍攝參數】:ISO:1600 F3.2 60s/B門曝光 拍攝間隔3秒、63張疊加、NIKON:D4s 鏡頭14-24
通過這一張合成以後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出三張片子的區別,你會發現第一張的地景沒有變,只是天空多了星軌,第二張天空沒有變化,只是地面多了帳篷燈光和人物,這就是拍暗場的原因,我不可能在那裡舉1小時手電的,只要堅持30秒不動(如果是閃光燈補光、堅持幾秒就可以了)就可以拿到完美的暗場片子,隨後拍星軌,此時就不用管地面了,就算地面有光汙染,合成時可以用暗場片子來遮蓋。
1、疊加前的準備:首先把所有的星軌片子整理到一個文件夾裡,如果拍了兩組,那就分別建兩個文件夾,星軌第一組和第二組,疊加時方便查找,如果幾百張片子裡有一兩張是光汙染的(飛機、流星等軌跡)可以剔除,然後再進行疊加,影響不是很大。如果想對這些片子進行調整,可以用同一個參數在camera裡批量調整,一次調整的片子數量多少取決於你電腦的配置,配置高的一次可以調50張片子,全部調整完畢後再到startrails進行疊加,批量調整時的參數必須一致。如果對PS不太熟練的,把暗場片子也放到星軌文件夾裡,通過startrails一起進行疊加,但是我個人建議在PS裡進行合成比較好,畫質有區別。
這是kamera一次打開20張片子的畫面,一定點擊全部同步,並記住右側調整欄的參數,如:(色溫、清晰度、自然飽和度等等)
畫勾的代表被同步的選項,沒有畫勾的不能同步
2、開始疊加:打開startrails進行疊加,疊加過程非常簡單,快慢就要看你的電腦配置了。
如果不想通過startrails
疊加星軌和暗場,那就不要把暗場加進來,單一疊加星軌即可。
打開所有圖片後,點擊上圖箭頭所指的第五個圖標進行疊加
疊加中的畫面,藍色代表疊加進度
點擊上圖箭頭所指的圖標保存
點擊保存後,會彈出畫質選項,系統默認畫質是90%,你可加到100%保存,一張完美星軌就這樣疊加完成了。
3、暗場與星軌片子合成:
利用PS打開已經疊加好的星軌和暗場片子,把兩張片子拖拽疊加在一起,把星軌片子放在暗場圖層上。
(下圖)箭頭所指的疊加模式選擇強光或變亮。
為了讓星軌更加清晰,可以擦掉暗場天空的星星,只保留手電光,因為銀河片子本身就有很多燥點,再加上星軌片子的燥點,看起來比較髒。通過不透明度,調整暗場和星軌片子的對比,選擇70%左右就差不多了。
疊加完畢後再調整銳度、色階、色相飽和度等等、這樣就大功告成了,一張完美的星軌片子就這樣誕生了。
【拍攝參數】:ISO:1600 F5.6 60s/B門曝光每張 間隔3秒G張疊加 NIKON:D4s 鏡頭14-24拍攝於2014年9月16日23:45分、內蒙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400米。
【拍攝參數】:ISO:1600 F5.6 60s/B門曝光1張 102張疊加 間隔5秒NIKON:D700 鏡頭14-24拍攝於2014年7月30日23:37分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海拔1980米。
【拍攝參數】:ISO:1600 F3.2 60s/B門1張 63張疊加 間隔3秒NIKON:D4s 鏡頭14-24拍攝於2015年5月23日23:09分、河北承德石海,海拔1700米。
【拍攝參數】:ISO:6400 F2.8 30s/ M檔曝光NIKON:D800E 鏡頭14-24,高感光度可以得到更加絢麗的色彩,感光度越高,色彩越暖。這張片子我是2014年7月4日凌晨02:00分在壩上野鴨湖拍的,當時由於露水很大,打溼鏡頭,我前後挪動了三次拍攝點,從夜裡12點一直拍到天明才拿到這張片子,當時的銀河在野鴨湖的正南方上下垂直,所以選擇豎著構圖,當時為了調整手電光投射的角度,來回跑了十多次,自拍總是很辛苦的,機位距離汽車差不多有100米左右,遠離前景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銀河拍到畫面裡來。北半球只有夏季可以看到銀河明亮的核心部分,如果是在空氣通透和海拔高的地方,是拍攝星空最佳時機,一旦有了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絕不能錯過。
1、需要的器材:相機架子、快門線、手電筒。
2、調整參數:拍閃電速度必須要快,把相機調到B門、感光度200-500之間(我一般都用200)、光圈兒控制在F8-F11之間,關閉長時間曝光降噪和高ISO降噪功能,關閉目鏡罩。
3、構圖:最好用像素高的機器拍,因為你也不知道閃電出現在哪個位置,所以在構圖上選擇範圍廣一些,給自己留出二次構圖的空間,除非你明確知道閃電出現的方位,可以不用選擇廣範圍。
4、對焦:對準遠處的閃電進行對焦,因為我們拍的是閃電,用F8的光圈,即使你對準遠處的閃電對焦,近處的前景也不會太模糊,這一點可以放心,但如果對焦點沒有選擇遠處閃電,你是拍不出清晰迷人的閃電的,一旦對焦成功後要鎖定對焦,通過機身或鏡頭上的按鈕關閉自動對焦,如果不關閉,當你按下快門時,機器還會重新對焦,那你之前的對焦點又被打亂了,還要重新對焦,所以對焦成功後關閉自動對焦即可。
【拍攝參數】:ISO:200 F4 2.7s/B門曝光 NIKON:D800E 鏡頭24-70
4、對焦:對準遠處的閃電進行對焦,因為我們拍的是閃電,用F8的光圈,即使你對準遠處的閃電對焦,近處的前景也不會太模糊,這一點可以放心,但如果對焦點沒有選擇遠處閃電,你是拍不出清晰迷人的閃電的,一旦對焦成功後要鎖定對焦,通過機身或鏡頭上的按鈕關閉自動對焦,如果不關閉,當你按下快門時,機器還會重新對焦,那你之前的對焦點又被打亂了,還要重新對焦,所以對焦成功後關閉自動對焦即可。
【拍攝參數】:ISO:200 F10 16s/B門曝光 NIKON:D800E 鏡頭24-70
5、拍攝:完成以上動作之後就可以拍攝了,至於曝光時間是沒有準確的數據的,因為我們是用B門拍攝,時間的長短是通過快門線來控制。按下快門等待閃電,一旦發現立即鬆手,速度必須要快。那沒有閃電出現,是不是還一直不鬆手呢?不是!每次按下快門後要數數,數到25左右不管有沒有出現閃電都要鬆手,因為時間太長就容易過曝,然後再繼續按下快門,如果是在草原上拍,等待閃電的這個時間可以用手電對前景進行補光,就這樣反覆的按下再鬆手,能不能拍到就看你的運氣了,具體曝光參數看片子下方的備註,這些參數只能做參考,不能模仿,因為閃電輸出亮度是不一致的。
【拍攝參數】:ISO:125 F10 14s/B門曝光 NIKON:D800E 鏡頭24-70
【拍攝參數】:ISO:200 F4 4s/B門曝光 NIKON:D800E 鏡頭24-70
好了,我的此篇到這裡就全部講完了,希望這些技巧和經驗對您能有所幫助。最後祝大家生活工作愉快!
作者:牧鏡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