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時世艱辛,你要等著我 | 第720期
點開音頻,聽朗誦哦
《紅與黑》讀後感
作者:山木
早上起床,拉開窗簾,看見金色的陽光已經鋪滿了對面大樓滿滿的一堵牆,一夜的慵懶一下子消散了,最近連日陰雨綿綿,仿佛給人的心靈遮蓋了一層灰紗,這兩天天晴了,秋高氣爽,人也從頹廢變的精神抖擻,猛然間記起昨天下午的時光,我情緒低落,一個人走在陽光下,我低著頭想著什麼,一片斑駁的樹影在大地上閃爍,映入我的眼眸,我相信那一刻是柔情的,一切都是柔情的,我在梧桐樹下長長的板凳上坐下來,頭揚起,陽光從樹葉的間隙透下來,我的眼睛裡是閃閃爍爍的葉子,宛若天上的星辰,我仿佛聽見風鈴般悅耳的聲音,那一刻我感覺周圍沒有任何人,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在哪兒待了很久,竟捨不得離開了,那一刻內心的平靜讓我眷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想擁有平靜的心態,喜歡樸實的事物。這和現實狀態的我有特別大的關係,每個人都有很多個自己,大千世界,誰不是戴著面具生活呢,你的面具越多,你在塵世背負的包袱越重,願我們都可以甩掉沉重的包袱,做那個真正的自己。
之所以寫了這麼多,這和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有關,它就是司湯達的《紅與黑》。從今年來,讀書少了,思想也生鏽了,很懷念曾經讀書可以讀一天的日子,而那些日子越來越遠了,而我再也不是那個無憂無慮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少年了,活著有太多的責任,不過讀書會一直堅持下去的,就像我對朋友說的,讀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你不間斷的讀,這就是受益終生的。
司湯達的《紅與黑》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其實故事很簡單,就是講了於連和兩個女人的愛恨情仇,還有於連短暫的一生經歷的社會人情,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23歲的故事。
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這與他的家庭有關係,由於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願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所以在他的心裡,他是一個被遺棄和內心異常孤獨的人,缺少家的溫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極端的性格,所以我想說家庭的影響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會影響這個人的一生,所以當於連被德•雷納爾聘請為家庭教師的時候,他的父親也要狠狠地敲詐市長一筆,在我看來,他父親是一個無情的人,甚至在於連要上斷頭臺的時候,他也不忘問問於連身後資產是怎麼分配的,在一個木匠的心裡,錢是萬能的,親情比紙薄,所以我想,在於連最後的歲月,他不願意見他的父親,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那個年代到處充斥著虛假,欺騙和無情。
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勳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可是天意弄人,當他成人的時候,拿破崙滑鐵盧戰敗,王超復闢。這就像我們中國近代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是一樣的,所有的有志之士獲取成功,飛黃騰達的道路被阻隔了,到處都是舊勢力得蔓延,所以這是他們的悲劇根源,擺在於連他們年輕人麵條有兩條路,第一條: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勳,第二條:披上黑袍,去當教士。顯然第一條已經走不通了,那是一個不能提拿破崙的年代,於連在一位老教士哪兒學習了拉丁文,因為他不得不選擇「黑」的道路,幻想進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將來成為一名「年俸十萬法朗的大主教」。
因緣巧合,市長為了顯示自己比本市貧民寄養所所長——肯列諾先生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木匠索黑爾的兒子於連,由於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從這兒開始,於連的生活才真正的開始,也是從這兒,埋下了他日後走向斷頭臺的伏筆。在市長的家裡,於連遇見了年輕,美麗,善良,賢惠的市長夫人德·雷納爾夫人,我挺喜歡德·雷納爾夫人,因為她真的像一張白紙,她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三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慾以外,對於一切都是麻木不仁」。可是當她遇見於連的時候,發現眼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裡,才有慷慨、高尚、仁愛」。她漸漸地愛上了於連,可是自己並不知道,她自己太單純了,也不知道於連身上有太過強烈的徵服欲和自尊心。在於連受到了人格的侮辱,因為市長只把他當一個下人看,他看到了市長夫人很愛自己,借著這點,他開始計劃自己的人生第一個成功,去徵服市長夫人,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和佔有欲。
其實,我知道,一個人如果考慮起自尊心,那一定是更愛自己,因為你愛一個人,就會放下你的自尊心,你會去接近她,甚至低到塵埃裡。就像有人在我的朋友圈下留言說:我感受到了於連的野心和欲望,他利用愛情給自己鋪路搭橋奔向上流社會,他真的愛市長夫人嗎?他真的愛瑪特爾小姐嗎?未必,都是他充滿野心向上爬的階梯而已,他的悲劇在於他的雙重人格的分裂,那個時代的必然結果。我承認這段話有幾分道理,可是我想說於連剛開始的確不愛市長夫人,可是最後是真的愛上了。就像中國有句古話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正是這個道理。我覺得他是愛她的。因為到最後他已經被德·雷納爾夫人那顆善良,溫柔,單純心所打動,他瘋狂的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在他臨死之前,她去監獄看他,他才猛然醒悟,他說到:從前我們在韋爾吉樹林裡散步的時候,我本來可以獲得無窮的快樂,但我卻讓強烈的野心把我的靈魂帶到幻想之國裡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唇邊,我沒有把它緊緊抱在我的懷裡,我對未來的幻想,把我從你那裡奪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這監獄裡來看我,我到死也不知道什麼叫幸福。」所以這個回答了在我朋友圈留言的那個朋友。
我想特別說說市長夫人,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有這樣一句話:女人晚來的愛情,比任何時期的玫瑰還要熱烈。市長夫人晚來的愛情是熾熱的,她從來沒有感受過愛人的滋味,當她的心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她熾熱的愛著,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富有勇氣的犧牲掉自己的名譽去愛。這是需要勇氣的,同時她也是一個仁慈的人,在她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裡。我在讀那節的時候,特別揪心,面對心愛的男人和自己的孩子,她沒辦法抉擇。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多人的家庭生活並不幸福,中國有句老話,有了孩子,就可以拴住人的心。所以孩子是維繫情感的紐帶,也是很多不幸家庭的障礙,因為孩子,有了太多的責任,勉強維持家庭生活,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耽擱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錯,只是這個觀念的確害人不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這件事的想法在漸漸地提高,很多人開始富有勇氣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學會重新開始。所以市長夫人也是《紅與黑》中的「紅」,這個紅是帶著愛和鮮血。
最終由於告密,於連逃走了,他去了貝藏松的一個神學院,投奔了院長彼拉,當上了神學院的講師。在這兒他看見了人們虛偽的臉龐,同時他也學到了很多妥協於自己精神世界的東西,就這樣形成了他雙重人格,他妥協於現實,不能不虛偽,裝假,直至作出違心之舉。後來讓他後因教會內部的派系鬥爭,彼拉院長被排擠出神學院,他跟著披拉院長到了巴黎,當上了極端保皇黨領袖德·拉莫爾侯爵的私人秘書。於連迎來了生命裡的另一個重要的人,就是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小姐。
他因沉靜、聰明和善於諂媚,得到了侯爵的器重,以淵博的學識與優雅的氣質又贏得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慕。瑪蒂爾德的愛情和市長夫人的愛情完全是兩個樣子,一個是徵服,一個是被徵服,瑪蒂爾德想徵服於連,因為她是一個出身高貴,聰明,高傲,美麗,如王后一般的女人,一個活在自己想像的愛情世界裡的一個女人。她生活的家庭是富裕的,周圍都是權貴,充斥著虛偽,人人都阿諛奉承,沒有一點英雄主義,所以當這些人裡面突然出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就立馬吸引了她,她最終使於連屈服於自己,於連從來沒有審視這段情感,雖然他也驕傲,可是骨子裡卻透著自卑。這與他的出身有太多的關係,從小貧窮,突然有一個高貴的人投來橄欖枝,一下子把他砸暈了。在得到了於連之後,瑪蒂爾德發現於連身上的懦弱,貧窮,並沒有驕傲可言,她開始遠離他,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於連深感痛苦,開始聽從別人的意見,對她視而不見,這激起了瑪蒂爾德的徵服欲,她這一次被嫉妒心臣服,於連和她在一起了。
其實,對于于連和瑪蒂爾德之間的情感並不是愛情,因為愛情從來沒徵服和驕傲可言,如果你曾經真心愛過一個人的話,你會覺得,愛情真的是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緣由,彼此都會低到塵埃裡。所以即使到了最後,雖然瑪蒂爾德放棄了地位,為於連四處奔波,但那不是愛,就像她自己想的那樣「自己被一種並不缺乏英雄主義的熱情所燃燒著」,她甚至還想到「巴黎客廳裡的人士,看見我這樣身份的姑娘,崇拜一個行將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將怎樣議論呢?像這樣的感情,必須回到英雄的時代才找得到」,這說明她還沒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後她抱著於連的頭顱把它安葬,也只是對瑪格麗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腦海裡的東西無法忘記的。所以說「黑」也是瑪蒂爾德的喪服。
對於這兩段情感,於連在最後面臨死亡才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真正愛的是誰,他的人性在復甦,他之所以不選擇越獄,上訴,是因為他看清了這個虛偽的世界,他曾經追逐的名譽,都是骯髒不堪的,他自己徹底被改變了,他的靈魂得到了升華,他從禁錮的思想,社會的束縛中解脫開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摘掉了所有偽善的面具,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紅與黑》最讓我感動的是市長夫人德·雷納爾,她的愛是讓我最感動的,最後的死更讓我震撼。如果真的愛一個人,那是住在彼此心裡,死亡也不能使分離的堅定。所以於連也就死而無憾了。
雖然於連不太討我喜歡,這和我的性格有特別大的關係,我沒有野心,只想普普通通的過一生。於連從小就立志要躋身於上流社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雖然因為一封告密信,讓他前途盡毀,雖然社會扼殺了他身上的一些高貴的品質,可是在最後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他身上所表現的那種自我頑強和獨立的思想意識讓人敬佩,那些曾經失去的又回到了他的身上,讓人敬佩不已,他最終是回歸了自我。在讀本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活的特別累,連同我自己的心也跟著受累,直到讀到最後,我才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我想問問朋友們,我們渴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是名利雙收嗎,是富甲一方嗎,是有權有勢嗎?也許都不是,每個人定義都不同,可是我覺得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內心的幸福感和存在感吧,你應該是時常感覺到快樂,而不是時刻都是緊張的趕路向前,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做到適度才是王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面對著一個紛擾的世界,一切鏡像所映出的都是自己的心像。心硬,外在事物都冷;心軟,所見所聞才有溫度。都市生活的節奏快速凌亂,環境善變而不易琢磨。人際關係防衛而疏離,所有人都像是活在不同次元的空間,不時擦身而過,卻始終沒有交集。在城市迷宮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路線,久而久之就畫成了一幅旁人不得而知的秘密花園地圖。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活著孤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活,而那些目標明確的人,為了目標而日夜奔波,沒有時間去梳理自己的情感,活著又太累,於連是一個矛盾體,我們何嘗不是,我們只有一點比不上於連,在我們身上缺乏像他那樣向死而生的勇氣。我們看不透這個社會,也看不透自己,我們活著比於連還虛偽,所以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活著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生存狀態又是怎麼樣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選擇,當我們徘徊在十字路口,茫然無措的時候,應該靜下來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選擇怎麼樣的道路能讓自己的心情變的愉快。正如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說的那樣: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這本小說,和我以往讀的小說大有不同,小說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詞組,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像和感情渲染,語言比較質樸,所以我覺得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可是他的心理描寫絕對是一流的,通過心理描寫我們可以全完深層次的去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值得借鑑。就像費迪曼說的: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說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說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
我想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在於它在當時起到的批判作用,永遠要記住,只有批判的聲音才是最有力量的,是最可以促進社會進步的,這本書無疑是偉大的,讓那些心懷壯志的人更富有勇氣。
所以不管我們當下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審視自己的內心,認知自己的情感,這樣才不枉活一場,對的起自己。
山木,本刊小編,喜歡率性的寫。詩歌是一種信仰,可以用一生來守候。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我愛你,與你無關
《簡愛》‖我們的靈魂都是一樣的,我們走過墳墓的時候
《安娜卡列尼娜》:愛情的心靈叩問
《德伯的苔絲》|| 凡是有鳥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人間失格》|| 我這一生,儘是可恥之事
《飄》——愛情裡尋找愛情
【詩人天性編輯組】
編輯:山木
攝影來自網絡
投稿郵箱:6489905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