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直到現在,我還沒發現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

2021-02-26 中國青年報

陳曉卿在演講。

資料圖片

中國青年報微信ID:zqbcyol

原標題:

「掃街嘴」打造《舌尖上的中國2》,家鄉名吃因「拍出來太刻意」而捨棄

陳曉卿:「直到現在,我還沒發現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

  2014年4月26日, 上海浦東三林老街三林本幫館,下午3點,只休息了一個小時不到,配菜師傅就開始配老八樣之一「蒸三鮮」。《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心傳》拍攝了三林鎮五代為廚的李家,節目播出以後,原本就生活紅火的三林本幫菜館更是人滿為患,許多食客慕名而來,原本只需提前一天的預約已經變成了提前一周。CFP供圖

  「要像以前一樣的話,我們都在休假了,現在有點像每周一次的裸奔,大家在旁邊品頭論足。」足足抻了「吃貨」們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於周播亮相,作為總導演的陳曉卿卻更忙了。一到星期五晚上,陳曉卿就得在5個網上平臺跟網友互動到深夜,不停地回答問題,再看一遍片子的時間都沒有。

  「我們拍的東西常常缺乏疼痛感」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夥,東奔西走為了養育兩個孩子的養蜂夫婦,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末路的中國最後一批麥客,因沒有辦法留住外出打工的父母而黯然落淚的留守兒童……

  用味道編織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示人和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美食來看社會,看到中國的急速變化,中國農業社會結束之前的最後的容顏,正是陳曉卿拍《舌尖2》的良苦用心。儘管早在開機前他就已經放話說《舌尖2》會讓更多的西方觀眾知道中國現在是什麼樣子,不全是田園牧歌式的東西,可看到片中出現的留守兒童、高考、春運、陪讀、富士康時,觀眾的心還是沉重起來。

  從拍《舌尖1》開始,陳曉卿就沒打算在「八大菜系」裡糾纏,他的目的很明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陳曉卿說,從單純追求收視率的角度,那就是展現吃,「如果沒有美食之外的那些承載,我可以信心滿滿地說,這個片子特別好看特別好吃特別刺激,但這點《舌尖1》已經做到了,《舌尖2》總得往前再走一步。」

  拍了20多年紀錄片,給陳曉卿帶來巨大榮耀的卻是一部美食商業紀錄片。可對他來說,《舌尖》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舌尖》是一個『溫和的筐』,有些東西不能說得太直白,我們就把它放進這個『筐』裡。」陳曉卿說,「我們拍的東西常常缺乏疼痛感,表現的更多是刷了綠漆、鑲了金邊的社會,而一批解剖社會、記錄時代的獨立紀錄片,可能更接近我們本質的生活。」

  1992年拍《遠在北京的家》時,陳曉卿到北京已經十幾年了,可還是個跟別人擠集體宿舍的「外地人」。每次室友的老婆來了,他就得滿大街溜達,一路上數燈。看著街邊那麼多樓都亮著燈,心想怎麼就沒我一間呢?

  那時候,每次出差回來,陳曉卿還總是車站旅館拉客人爭搶的目標。正是這種對一個城市疏離和親切交織的複雜情感,讓他把鏡頭對準了一個特殊的「北漂」群體——安徽小保姆。陳曉卿用一年半跟拍了22個第一次到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兒,作品充滿情感和關懷,片子出來,他的老師朱羽君教授看哭了。

  1993年底,有了些名氣的陳曉卿接手了一部反映希望工程的片子《龍脊》,播出後比《遠在北京的家》反響還大,看哭了更多的人。這兩部紀錄片後來分別獲得了1993年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和1995年四川國際電視節特別獎。那幾年,螢屏上到處都是對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的記錄。陳曉卿以為自己會這樣拍一輩子,一直關注生活的殘酷,普通人的掙扎和隱忍。

  但後來,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片漸漸淡出主流螢屏,中國電視紀錄片成為「文獻紀錄片大聯展」。作為一個「體制內紀錄片導演」,陳曉卿的鏡頭也自然地轉向了中國現代史的領潮人物,先是《朱德》,接著是《劉少奇》。

  那段時間,陳曉卿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惡補」黨史和傳記,直到今天他還能告訴你哪部高級將領的傳記含金量最高,哪段史實和他當年採訪過的當事人所講有出入。拍完《宋慶齡》,陳曉卿的文獻片生涯告一段落,藉由《見證·影像志》欄目回到普通人中間,又接上了地氣。

  可進入21世紀,「接地氣」的風格又不受待見了,螢屏上開始沒完沒了地娛樂,「恭喜你,答對了」,「OK,給點掌聲好不好」,不是讓你笑得一臉稀爛,就是教你哭得稀裡譁啦。「現在的電視生態發展太畸形,電視臺有個致命的東西——收視率。其實好片子太多了,比如紀實題材的片子,那些好東西沒法在電視上播啊!」一說紀實題材,陳曉卿立馬來了精神,他說自己常常會看完一些獨立導演拍的片子晚上睡不著覺。最近上映的《鄉村裡的中國》、《請投我一票》,他就不厭其煩地向大家推薦。

  一部片子從最初極好的創意到折衷、讓步、完成,這些年看得太多,陳曉卿不再習慣一臉嚴肅地談理想。「20年前太不理性,很多歡樂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的,現在太理性了,一點歡樂都沒有了」。要說有一點成就感的話,那就是《舌尖》這個片子給紀錄片產業帶來的變化,對這個行業的推動,有自己的一點貢獻在裡面,「包括敘事的建立,印象風格的追求」。

  一個朋友曾調侃陳曉卿:在電視臺工作的,稱為「政府雞」,獨立製片人,可以自由自在拍東西,稱為「土匪雞」。有沒有想過當「土匪雞」?陳曉卿的回答很是閃爍,他說自己是一個「內心很嚮往自由又特別懶的人」,連職業都是機緣巧合走到這一步,「我的理想是要當個作家,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個頭和眼睛,給收到攝影系了」。

  在博客裡,陳曉卿也不止一次提到「體制裡的隱忍」。但他現在更多的還是滿足,「經常想以前一起拍紀錄片的人,我算很幸運的一個,對美食感興趣我可以拍《舌尖》,同時代的人都還沒我自由,他們心裡想拍的東西還是很難找到資金、設備和團隊。沒人逼我必須去完成自己不願做的命題作文,這是我比他們幸福得多的地方。」

  「不需要用什麼作品證明自己」

  「剛才那眼神真好!」「利索多了,繼續割肉!」機房裡,陳曉卿面對顯示器經常興奮得兩眼發光,哪個鏡頭一定要刪,哪個可要可不要,一句話出去經常「屍橫遍野」,可憐被「宰割」的分集導演心早就碎了一地。

  把自己和分集導演們關在機房裡,昏天黑地了好幾個月,陳曉卿說自己得了「審片症候群」,可揮刀下去卻一點不見手軟。

  「陳老師,不要這樣不要這樣,肉要一點一點地割。」導演陳碩被砍了60多分鐘,到後來每一刀都砍在心尖上。

  「能讓他們把一個故事改12遍,刪得編導直哭。」陳曉卿笑道,一次導演胡博打電話說已經剪到48分半,一個鏡頭都剪不下去了,怎麼辦?「我說你把硬碟和電腦都拿到我這兒來,我幫你砍。電話那邊立刻急了:『那算了,還是自己來。』」

  還有更慘的,拍攝中因為某地方臺幹擾,一個完整的大故事最後硬是被刪成30秒,「沒辦法,被劇透了啊。」對於自己的「暴行」,陳曉卿也很無奈。

  《舌尖2》涉及300餘種美食,拍攝了150多個人物故事,但所有編導都認為,在創作的所有環節裡剪輯成了最虐心的一環。《腳步》導演李勇為了找片中林芝採蜜人花了20多天,拍攝花了4天,爬樹採蜜那段用4個機位拍了4個小時。而在最後播出中,採蜜的鏡頭只有兩分鐘。《舌尖2》的成片比達到了1∶150,也就是說,觀眾看到每一分鐘的畫面,都是從150分鐘的素材中剪出來的。

  下手雖狠,在導演們看來,「人格魅力很強」的陳曉卿其實很懂管理藝術。編片子的時候,他坐在那裡不怒而威,氣場強大;導演們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就搖身一變成了極有公信力的「居委會大媽」;劇組人困馬乏「胃虧肉」的時候,他還會親自下廚做一碗「憨厚的紅燒肉」激發大家的鬥志……粗獷的外表背後,陳曉卿的心很細。

  可陳曉卿對自己的評價卻是:邏輯思維能力差、心軟、耳根子也軟,不會擺譜,不善公關,「拉贊助,談一個崩一個」,「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我這個人記性特別不好,但對內容的記憶特別深刻,從我這兒立項的選題,每一個都能說出來誰做的,大概什麼內容,它好的地方在哪,哪些地方讓我心動。」陳曉卿現在更多要做的是事務性工作,比如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每個月從紀錄頻道通過的200多份選題中優中選優,剩下的核准價格和周期,對每一個項目提出創作方向,然後從調研到選題,到文案到拍攝、播出對節目進行監理。「但每次被問到這個節目多少錢,哎呦我得趕緊問一下,這個節目什麼時間交片,哎呦我得趕緊問一下,最關鍵的兩個都答不上來。」陳曉卿笑言自己對數字沒概念,所有銀行卡只有一個密碼,所有帶密碼鎖的行李箱都打不開。

  真正黑下臉來的時候也有。《舌尖1》因為沒拍魯菜,有個山東朋友每天在陳曉卿的微博上留言,說膽敢來山東,來一次打一次。拍《舌尖2》的時候,各地美食都想來露一臉。陳曉卿的微博私信每天能接到30多個自薦的家鄉美食,談合作的人踏破門檻。「我老家安徽有種食物叫符離集燒雞,為了上《舌尖2》兩家老闆都來找過我,東西也很好吃,但不符合我的主題,拍出來太刻意。」後來陳曉卿發現「大義滅親」是件特別明智的事,以後找上門的就可以輕鬆擺平了,「一般他們處理不了的時候,都讓我來處理。因為我也沒什麼朋友,我也不想做官,都擋掉了,沒有擋不掉的。」

  陳曉卿從來不說《舌尖》拍得有多好,「舌尖肯定不是心尖」,他甚至沒覺得自己有最好的作品。陳曉卿曾經是央視最年輕的高級編輯,也是中國紀錄片界屈指可數的拿過多項國際大獎的導演之一。家裡沒有一個獎盃、獲獎證書,也沒有照片,沒出過作品集,「那東西太浮雲了,我2005年的時候就想通了,不需要用什麼作品證明自己,這其實挺無聊的」。

  每天被七八十個電話追著跑,作為紀錄頻道的節目運營部主任,組織生產佔用了每天大部分時間,陳曉卿說自己「忙得沒有了生活」,創作的機會越來越少,幾乎沒有了。不過,從《舌尖2》劇組年輕導演們身上,能隱約看到20年前的自己,「自己很多想法可以通過他們來實現,是另外一種喜悅,也挺開心的」。

  「我就是想讓觀眾開心」

  今年年初在廣州做《舌尖2》宣傳,陳曉卿帶一幫朋友出去吃飯,到了地方忽然發現頭上冒出一個巨大的霓虹燈廣告,上面閃著「舌尖上的夜宵」。街邊的路燈下,陳曉卿尷尬地笑笑:「嘿嘿,早知道就不來這兒了。」

  這兩年,陳曉卿出去吃飯,發現大大小小的城市裡,到處都是「舌尖」。開始是各種驚訝憤怒,後來慢慢就習慣了。

  《舌尖2》做後期的時候,有一天陳曉卿接到一個查問快遞是否收到的電話,說是給他寄了一箱大閘蟹。沒等一頭霧水的他弄清怎麼回事,對方就開始在電話裡埋怨起劇組來:「你們要的錢太多了!」

  像這樣平白無故挨罵可不是頭一回。「貼錢的事兒我們幹了不少,要錢卻從來沒有過。」在陳曉卿的印象裡,從第二季籌備騙子們就沒消停,隔三岔五自己就得像祥林嫂一樣解釋一次:「你們被冒牌的騙了,先別驚動他,快去報案吧。」

  當然,比起這些稀奇古怪的麻煩,「舌尖效應」帶來的更多還是實惠。由於第一季的大熱,第二季在立項之初就被廠商追捧,投放硬廣告高達8900萬元,堪比電影《私人訂製》的植入廣告。不少商家還通過新媒體搶搭「舌尖快車」。早在去年1月,《舌尖2》尚未開拍之時,就有一段號稱「《舌尖2》預告片」的視頻在微博流傳。後經核實,這段視頻其實是一段品牌宣傳廣告。更讓劇組哭笑不得的是,還有「記者」追問陳曉卿:「您覺得某某品牌的產品怎麼樣?」

  「我們都不敢說自己是《舌尖》攝製組的,就怕被飯店館子的老闆架走去拍他們的東西。」一些導演告訴記者,在前期調研和前採的時候,他們都是「匿名」狀態,因為找上門來尋求「合作」的商家實在太多。

  即便是對數字的反應比較「遲鈍」,陳曉卿也明顯感受到了《舌尖》的商業號召力,「從來沒試過一個做紀錄片的地位能這麼主動。」陳曉卿笑道,熱錢滾滾,但「靠譜的其實也不多」,有投資人點名要他拍美食片的,也有品牌要在片子裡植入軟廣告的。「我們怎麼能幹那種事兒?」陳曉卿心裡有數。

  「美食紀錄片是國際紀錄片市場特別好銷的一個東西,我們整個製作的模式是照著商業紀錄片的套路在做,結構、影像的控制,都借鑑發達國家媒體總結的經驗。」陳曉卿感觸最深的是BBC的同行、《非洲》的製片人Mike Gunton談到過的「8分鐘定律」,說的是電視觀眾的視聽忍受極限是8分鐘,一個好故事要在8分鐘之內講完。開始他還只是將信將疑,直到發現《舌尖1》的第五集用11分鐘講了一個故事,播的時候看實時的收視率曲線,到了8分鐘那裡,「刷」就掉下來了,而且半天沒起來。

  「這次大家看《舌尖2》會發現,我們都是50分鐘7個故事。」陳曉卿說,過去很多紀錄片人有點心高氣傲,很少能沉下心來仔細研究。

  其實,一鳴驚人的《舌尖》並不是陳曉卿的第一部商業紀錄片。早在10年前,他就接受了一次「商業」對自己「精神潔癖」的挑戰。

  2003年,有了筆錢,臺裡讓做個自然類的紀錄片,先請老外來做培訓,接著全欄目人馬分組奔向森林……4年之後,耗資1000萬元、描述中國森林版圖的11集《森林之歌》終於得以在2007年末一個深夜時段播出,收視率卻創下同一時段4個月以來的最高點。

  這是陳曉卿的紀錄片生涯裡第一次扳著指頭算錢。

  「我就是想讓觀眾開心,我不覺得觀眾需要培養,再說觀眾也不是你用片子去培養的。」現在的陳曉卿看起來很願意放低身段去適應市場,似乎也更了解電視觀眾需要什麼。

  「在吃上一直沒有禁忌,還有很強的好奇心」

  《舌尖1》之後,陳曉卿的生活有了不少變化,「但不是自己喜歡的那種變化」,最大的痛苦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老男人局』很久不能正常運轉了。」說到這個,陳曉卿一臉的懷念。

  陳曉卿有個著名的「老男人局」,一到飯點,他的手機上經常會收到一個問號,他回復一個感嘆號,那邊就回一個地點,有點兒對暗號的意思。每周至少兩次,陳曉卿和朋友們吃著特別低端美味的食物,有事沒事湊一塊瞎聊,一聊就是好幾年,彼此找到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感覺,大家管這個叫「組織生活」。

  「各種商業利益裹挾的圈子都不好玩,我喜歡我們『老男人局』那樣,相互之間沒有訴求,大家是一個無政府狀態」。陳曉卿說,「老男人局」陣容包括出版人、先鋒戲劇導演、文化記者、主持人,見了面都互相挑毛病說狠話,不像其他的飯局,見面就互相抬舉。

  可現在陳曉卿卻身不由己,經常礙於面子被拉到各種各樣的飯館去,「又貴又難吃,又不會說那些奉承的話。再好吃的東西,跟一幫『大貓』一起吃,那也不好吃了」。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每一篇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陳曉卿掛在嘴邊的名言,翻譯過來就是,最好吃的東西肯定都是和桌上人的言談笑語有關的,必須和聊得來的有共同志趣的人一起吃,才能吃出精彩。

  拍《舌尖2》的時候,陳曉卿把《舌尖3》的分集都交上去了,這個自稱「資深吃貨」的紀錄片人,一肚子都是美食故事。

  陳曉卿愛吃,可平時對高大上的知名酒店卻一向不怎麼感冒,專愛吃胡同裡別人找不到的「蒼蠅館子」。這種美食觀滲透進《舌尖》,就是沒有專業大廚製作的精緻菜品,所有美食均出自尋常人家,特別草根。「在北京吃麥當勞的錢,在全國70%的地方都能吃得腦滿腸肥了。」陳曉卿說。

  1965年出生的陳曉卿把自己定位在「飢餓的一代」,成長的時候食物不夠豐富,加上老家地處皖北,那裡的菜談不上什麼特色,所以打小就沒留下特別固定的故鄉口味的烙印,「直到現在,我還沒發現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在吃上一直沒有禁忌,還有很強的好奇心」。

  上世紀90年代初,陳曉卿經常去同學同事家蹭飯。「有一個杭州的同事,那是個特別寒冷的冬夜,他邀請我上他們家吃飯,他媽媽做的醬雞真是特別好吃,我一個人就吃了一隻。」後來陳曉卿去杭州找了很多地方,但是再也沒有那個味道了。終於有一次他忍不住問同事:「阿姨最近有沒有做醬雞啊?」人家回答:「到家裡太複雜了,還要洗碗什麼的。你說,你挑地方,我們去哪兒吃好?」這讓陳曉卿很是失落:「這兩年『吃貨』多了,可選擇的餐廳餘地也大了,也吃得起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失去了很多東西,永遠都找不到了。」

  2002年做了一檔叫《味道中國》的節目之後,陳曉卿開始對美食正式著迷,有時候吃了不行還把它寫下來。「2004、2005年我就開始寫美食博客『人老豬黃』了。我幹什麼事情都沒長性,小時候記日記從未超過倆月,沒想到博客一寫就是快10年,寫東西其實是件又安靜又過癮的事,跟拍片子一樣」。

  很多人都在博客裡寫吃,但陳曉卿不一樣,同樣寫吃,他寫的是氛圍,寫的是美食記憶,味蕾記憶。

  陳曉卿寫過一篇博客叫《一個人的麵館》,那是位於北京府右街的一家朝鮮冷麵館,從1982年上大學開始他吃過上千次,那時他拿著學校免費辦的公共汽車月票到處拍照片,中午回不去就去吃,當年拍什剎海、恭王府、北海、闢才胡同等老照片時都是在那兒吃的冷麵。一碗兩毛一分錢,三兩糧票,最火的時候長隊能一直排到西安門大街上。

  一說數字就一臉茫然的陳曉卿,說起30年前四川飯店的菜價卻毫無障礙:「魚香肉絲、宮保肉丁都是9毛錢,荔枝肉片1塊1,麻婆豆腐7毛。」1982年到北京上大學,家裡每個月給15塊錢生活費,「一個人去吃吃不起也有點丟人,6到8個同學合資去吃,一人兩塊錢,準保一桌子菜,特豐盛」。

  問《舌尖》裡那些美食是不是都是自己吃過和喜歡吃的,回答:「不可能,我哪有那麼大的胃?紀錄片是我的職業,它的內容和我的興趣愛好有非常大的差異。包括我自己在美食上的一些看法、一些理想、一些癖好,都不能夠進入這個片子。」

  現在每次出差回來,陳曉卿還是覺著能跑府右街去吃碗朝鮮冷麵就特別滿足。可這種讓他陶醉了幾十年的食物,別人卻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次興致勃勃帶個四川朋友去吃,沒想到人家奮力吃了幾筷子,皺著眉問:這得是犯了多大的錯才給吃這個啊!

  陳曉卿還愛吃滷煮火燒,曾經一個月把北京所有好吃的滷煮火燒全都掃蕩了一遍,但高脂肪高膽固醇也讓他愛恨交加,規定自己每月只能吃一次,「我愛吃是我自己的事情,是非常私人的體驗。這種私人化的記憶我會用文字表達,對電視這種大眾傳媒,更適合去表現那些有普遍意義的東西。」

  「大家對我的評價是『掃街嘴』,所以不管是大飯店還是街邊小店,我都能找到。喜歡一個東西,就會研究,就會不停地去這兒吃去那兒吃,吃得多了就知道了。」陳曉卿的手機裡最多時存著京城幾千家餐廳的行車路線和訂餐電話,很多還被他編寫成了簡訊,朋友需要時可以一鍵搞定。

  如今的陳曉卿經常會被粉絲「圍攻」。衣著隨意,滿眼笑意,面對他經常對準別人的鏡頭,反而有些侷促。生活的節奏被打亂了,可只要有時間,陳曉卿還是會帶兒子到處去吃。一旦被認出來要求拍照,他總是習慣性地趕緊把嘴擦擦,讓自己的吃相儘量好點。

  本報記者 吳曉東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5月15日 11 版)

中青報微信公眾帳號的自定義菜單上線啦!大家可以通過自定義菜單查看冰點、評論、青春熱線、屋簷下等熱門專版,還可以直接閱讀中青報電子版哦,快去試試吧!

關注《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帳號(zqbcyol),點擊右上角「···」可將本文分享給您的朋友。

相關焦點

  • 陳曉卿:日本餐好是好,但真吃不飽呀
    中國菜一開始陳曉卿對於康建寧這句話不太理解,直到有一次陳曉卿帶著全家到日本澀谷認認真真吃了一次飯,這次他才恍然大悟。那次有一位日本的朋友帶著,兩個家庭坐在一起,他們給陳曉卿一家每人點了一份餐,待日本這一家人都吃完了,大家放下碗筷聊天,可陳曉卿心裡起急,自己和兒子根本還沒吃飽呢。
  • 陳曉卿:舌尖上的新加坡
    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總被人問起一個問題:你有什麼不吃的東西嗎?「以前有,以前我不吃榴槤。」不過自從幾年前來了一次新加坡,被人拉著吃了「真正的榴槤」,陳曉卿再沒有什麼不吃的東西了。「我現在是一個榴槤愛好者。」這次來新加坡拍攝美食,在一天吃了六頓終於以田雞粥夜宵收尾之後,陳曉卿還興致勃勃要帶大家去買正宗的貓山王榴槤。
  • 找「風味」的陳曉卿
    公司園區不開門,原先聯繫好去拍的餐廳被迫停業,請來棚拍的廚師沒法到場,找不到這段時間還開門的場地,配音和音樂合成也沒地方弄。本來計劃要去海南拍的文昌祭祖,全村過年的大事,因為是聚眾活動,取消了。國外更去不了,其中一個故事陳曉卿只能請當地的攝製組幫忙拍攝,原先給這個故事安排的份量只能縮減。說到這,他連說了兩次「那是真沒辦法了」。
  • 《風味人間2》收官 陳曉卿:不健康的、貴的食物會少拍
    新京報記者專訪該片總導演陳曉卿,從「風味2」八集的主題確立到生活中自己喜歡的食物,陳曉卿回答了關於「風味」「美食」「紀錄片」以及他自己的十個問題。  主題分類  新京報:第二季「甜」「螃蟹」「醬料」「雜碎」等主題,是如何確定的?
  • 網易雲熱評:高中喜歡奶糖,可是我發現我的糖吃不完,直到那一天……
    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網易雲專線,希望可以給大家枯燥的生活帶來樂趣,讓大家每天在快樂中度過,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網易雲熱評:高中喜歡奶糖,可是我發現我的糖吃不完,直到那一天……
  • 豆瓣9.4分,陳曉卿新作《風味人間2》來了!
    可陳曉卿更有苦笑,有人曾問他,如果你20年前看現在的自己,你會滿意嗎?他會很快的說:非常不滿意,方方面面都不滿意。熟知他的人都知道,對陳曉卿而言「舌尖肯定不是心尖最愛」,舌尖只是他展現出的冰山一角,他更願追求大千世界裡的人性關懷。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美食,是他的人生愛好、近十年來的職業主題,已成為他的某種標籤;他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達著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態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吃的審美趣味,也讓中國美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陳曉卿沒在片子裡加上一丁點兒和疫情相關的內容,他想儘可能地讓觀眾覺得,疫情沒有太大地影響大家的生活。
  • 專訪 一個被食物拯救的胖子——陳曉卿
    放鞭炮啊……時代在發展,這些年俗合適不合適存在確實有存疑的成分。如果說吃飯的年味兒淡了我倒覺得沒那麼嚴重。我小時候,春節沒什麼太多吃的,現在反倒會豐盛得多。我都十幾年沒在家裡過過春節了,要不然就在別人家,要不然就在拍攝現場,都沒怎麼跟家裡人好好團聚過。
  • 陳曉卿:這個地球最美好的地方在於「不一樣」丨N+ 面對面
    在陳曉卿看來,風土是一個客體,加上人這個主體之後就誕生了風味,風味中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歷史;人間則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食物,食物也在一定層面上塑造了人類。於是,在《風味人間》的創作中,陳曉卿及其團隊刻意不去強調珍稀的食材和高超的烹飪技巧,而是選擇表現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呈現一日三餐的人間煙火氣。
  • 陳曉卿:為了吃蟹,這些年我做了不少功課
    蟛蜞豆腐其實蟛蜞最早確定去珠三角拍攝,目標是南粵美食家太史公(江孔殷)最愛的禮雲子,只用母蟛蜞身上那一點點卵做成,是極鮮之物。米夫老師解釋說,這道菜的關鍵不是廚藝,而是新鮮程度:只有最新鮮的蟹,才可以把腿肉不經加溫就完整取出。籽蟹是中國人的稱呼,日語的發音不太好翻譯,應該是香箱蟹的一種。第一次吃籽蟹,是在北京一家非常小的居酒屋,當時65塊錢一隻。居酒屋的主人是個在日本生活過多年的錦州人,叫程世儒。
  • 風味人間陳曉卿,這個讓我一想起就流口水的男人
    這一檔由原《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執導的紀錄片,同離開央視加入騰訊的陳曉卿一樣,在吃貨中依然擁有超高人氣,平臺不同,卻依然懷抱精彩。說說陳曉卿,這個現在讓我一看到就會不自覺流口水的男人。關於陳老師愛吃,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般的真事。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由概念性主題轉向食物性主題是把雙刃劍,帶給觀眾新鮮感的同時,也自然引發更多選擇性分流,「比如有人不愛吃糖,有人尿酸高就不看雜碎,」這點陳曉卿不是沒有考慮過。 但從目前來看,觀眾給到的反饋以理解和接納居多,不吃雜碎並不影響觀看江油紅燒肥腸出鍋時的津津有味。
  • 貴圈|嘗遍世間美味,陳曉卿卻最愛《風味人間》裡的一個饅頭
    關於他愛吃與會吃的段子,灑落在之後關於他激增的媒體報導裡,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化圈朋友對他的調侃裡。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段是,汶川地震後,他因工作去到當地,餘震來了,他正在吃肥腸,吃得戀戀不捨,等他吃完結帳,發現老闆早就跑了。這類故事因為太過生動,總讓人感覺有點戲說的成分。採訪中,我向陳曉卿求證了這些段子的真實性,而他只著重否認了一個:「那個說我其實最喜歡吃吉野家的段子,太假了!」
  • 一看見陳曉卿,我就想吃飯
    每一次當我們追問自己來自何方,也開啟了對風味的尋根之旅。」陳曉卿導演將這種對家鄉的懷念、對小時候吃食的迷戀傾注在《風味人間》之中,帶著這種念想,對食物追根溯源,讓觀眾對家鄉、對食物、對年少的味道記憶變得更加綿長。為什麼他的嘴裡常含口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活動# 9.21周日15:00,舌尖百味,吃對京城——陳曉卿、夢遙分享《食我》,暢談美食文化
    主題:舌尖百味,吃對京城——陳曉卿、夢遙分享《食我》,暢談美食文化
  • 《舌尖上的中國2》總導演陳曉卿:國內自然科學類紀錄片拍不好 因...
    不過我有一個『託辭』,我認為目前國內的自然科學類紀錄片拍得不夠好,很大程度上,原因不僅僅是我們紀錄片人做的不夠好,我覺得更多的是我們基礎科學的研究還不夠好。」陳曉卿還在訪談中表示,「如果有志於做紀錄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不自戀,有任何想法我們紀錄片頻道一定鼎力支持,開訓練營都可以,隨時歡迎!」
  • 「風味」陳曉卿:我們這樣無肉不歡的傢伙,遲早不受歡迎
    這似乎是陳曉卿一貫的風格,他的美食紀錄片和他的美食文章一樣,總是滿溢人間煙火氣,既不高冷,也絕非小清新。他喜歡鑽研街邊巷尾小館子的獨門看家菜,喜歡跋山涉水跟著朋友品嘗各路不上檯面的特色江湖菜。他總是喜歡理直氣壯地說,「其實,世界上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 夜思|「風味」陳曉卿:我們這樣無肉不歡的傢伙,遲早不受歡迎
    他認為,「吃什麼」「去哪吃」這些問題,遠不及「和誰吃」來得重要。所以,你看他的紀錄片,看他的字裡行間,總是帶著人的味道。「風味」陳曉卿:我們這樣無肉不歡的傢伙,遲早不受歡迎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看理想ID:ikanlixiang「中國最會吃的人」陳曉卿,終於開播了他的新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 《風味人間2》吃遍全球 陳曉卿:食物是最好信使
    海報  從晚春到初夏,《風味人間》第2季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說的「用筷子吃遍全世界」,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走遍全球,記錄下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種的各地風味美食,記錄下了食物與人在地理、人文、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奇妙聯繫。
  • 一位用朋友圈給領導製造海市蜃樓的男人:「舌尖」導演陳曉卿
    由於對新鮮事物不是太感冒,筆者是較晚接觸到朋友圈這東西的,以前結交了新的朋友,大家都是互相留電話號碼。後來慢慢的大家都改微信了,總告訴別人自己不玩微信也不合適,隨著微信通訊錄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昔日冷清的「朋友圈」也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