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柯達,相信很多人都還有印象,膠片時代的老大,曾經業務遍布全球各地,據數據顯示,佔據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利潤高達百分之九十,擁有近15萬名員工,市值最高峰時達到三百億美元。而且在中國市場廣受好評,輝煌時期只有柯達這一種膠捲。
柯達創造了很多輝煌成績:據統計,自動相機在1965年上市當年就賣了750萬架,1966年海外銷售額將近22億美元,在光感界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銷量甚至不到它的六分之一。
然而這些輝煌並不能持續,創立於1880年的柯達在2012年申請破產,市值僅剩十萬億,除了百年品牌價值之外,還有1萬多項專利技術。
事實上,早在1975年,世界上的第一臺數位相機就已經在柯達研究室問世了,工程師已經意識到數碼時代將要來臨,而柯達只有十年的時間去轉型。但是膠片帶來的無限榮光讓高層領導們對數碼影像並不看好,也不願意放棄膠片衝印市場,最終被時代所拋棄。
無獨有偶,當柯達申請破產的時候,中國一家百年品牌企業正在拍賣最後一批設備,最終以246萬元成交。它就是中國甚至亞洲最大的火柴廠,泊頭火柴。
泊頭火柴成立於清末民初,肩負著「實業救國」的歷史使命。眾所周知,火柴一開始是由外國人生產傳入中國,所以才被國人稱為「洋火」,因為安全便於攜帶,成為當時最熱銷的外來產品,據悉,當時70文錢才能買到一盒火柴,1兩白銀才能買到十多盒,即便如此昂貴,仍然供不應求。眼看無數白銀外流,商人們提議早日興建中國人自己的火柴廠,於是1912年於河北泊頭動工建廠。成立之初,不斷面臨各種難題,後來在軍閥首領的支持下,得以發展壯大。因為價格低廉,很快就火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泊頭火柴轉變身份,成為國企。從此2分錢1盒的定價執行了長達30年。
改革開放後,泊頭火柴2分1盒的定價政策鬆綁了,企業迎來了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火柴銷量日益增長,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批發商前來拉貨。據悉,每個月裡有二十多天銷售額突破60萬元,企業效益好了,員工福利待遇也得到了提升,當時工人每月200元,比當地其他行業的工資高出1倍多,因為工資高,工人更是牟足勁幹,每天提前兩小時上崗。工廠外家家戶戶都忙著糊紙盒,糊100個5分錢,每人1天能掙5毛錢,在當時基本上就夠維持生活開支了。
因為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經濟效益也在逐年提高。據統計,1985年淨利潤466.4萬元,同比增長21.45%,生產量達到90萬件,納稅369萬元。1986年,儘管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湧現了不少火柴廠,但是泊頭火柴依然效益最好,全年淨利潤達到360萬左右。
1990年泊頭火柴走向國際市場,因為外觀精美時尚,在國外成為熱銷品。據數據顯示,全年取得利稅一千多萬,成為河北省的納稅大戶,在這時期,廠裡為員工興建了二十多棟宿舍,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在當時能在火柴廠工人當工人,找對象都不用發愁。
從1996年開始走向下坡路。當年火柴廠出現了質量問題,批發商接連退貨,廠裡積壓了30多萬件火柴。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打火機問世,成為火柴的替代品。泊頭火柴感受到了危機,開始尋求解決辦法。首先是與瑞典火柴廠合資,以此獲得先進技術和7000萬資金支持。但因為顧慮到外國人控股70%會對企業發展產生影響,所以沒談成。其次是收購國內其它火柴生產廠,擴大市場份額,完善生產設備,但由於打火機已是大勢所趨,此次收購併沒有改變被淘汰的命運。
自1997年開始利潤逐年下滑,據統計,在破產前,每年虧損600萬左右,機器從全年無休到常年閒置,從「搖錢樹」變成「碎鈔機」。
在泊頭火柴破產的時候,光明火柴廠成立了,整日機器轟鳴,訂單不斷,距離泊頭火柴15公裡,據悉這是由泊頭原廠的員工創立的,沿用泊頭的生產技術,只不過改變了生產方式,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火柴,生產的壁爐火柴、禮品火柴在國外市場迎來了生機。
而泊頭火柴在破產後走紅收藏品市場,根據生產年份、市場存量,價格分為不同檔次,從2元到幾百都有,據悉,1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火柴皮價值350元。
從民國1912年成立到2012年破產,整整百年,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曾經日產7億根,被稱為世界最大火柴廠的泊頭走進了歷史。
「道在日新,不新則死。」綜上可見,不管是柯達還是泊頭,如果不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做出積極應對,不能對市場需求做出適時調整,那麼最終會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