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下周就要期末考試了,而你還有很多功課需要複習,於是你背上書包準備去圖書館自習。在途中,你得知旁邊的階梯教室有一場講座,這個講座很吸引人,你也很期待。這個時候你會去自習還是去聽講座呢?
據說有60%的人選擇繼續去仔細,有40%的人選擇去聽講座。這40%的人,覺得幾天之後的考試,沒有那麼緊迫,遠不如這場錯過就會遺憾的講座吸引人。於是他們改變初衷,選擇了講座。而剩餘的60%的人,可能是他們複習的還不夠吧,所以堅持要去自習。
故事還沒有結束,在另一個時空中,相似的劇情在重演:下周就要期末考試了,而你還有很多功課需要複習,於是你背上書包準備去圖書館自習。在途中,你得知旁邊的階梯教室有一場講座,這個講座很吸引人,你也很期待。很巧的是,隔壁的教室裡還有一場很經典的電影,這部電影也是你一直想看的,好不容易今天播放。你對於講座和電影都很渴望,而且二者的吸引力也差不多。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相似的劇情,結局卻出乎意料,這時候選擇去自習的人竟然超過了80%。也許你不相信這樣的數字,但是事實確實如此,也許這些人都是傻了吧,明明有了更多的選擇,怎麼竟然還放棄了。
現實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會100%的去自習,因為那是唯一的目標,我們不是沒有欲望,是沒有引起我們欲望的事情存在。以前有過一種說法,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月收入8000左右,是幸福指數最高的。因為8000元可以保證我們的溫飽,還可以滿足我們偶爾的娛樂,但是你既買不了房子,也買不了車子。所以8000元會讓你很快樂,你沒有那麼多的欲望。尼泊爾是世界上幸福指數非常靠前的國家,但是尼泊爾的經濟水平和他的幸福指數完全不成正比。
當你的選擇多起來的時候,有了一定的選擇權,你會開始糾結,也可能很興奮,因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於是有多達40%的人,放棄了自己最初的目標,而去選擇享受當下。這40%的人也許是開心的,也許夜晚入睡的時候,會有些後悔,後悔今天複習的計劃落空,只能明天好好努力了。
隨著劇情的發展,你的選擇豐富了起來,你有了很多選擇,你開始迷惑,需要比較。權衡利弊讓你的大腦疲憊不堪,你不知道該選擇哪個,選擇了一個,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個,這是一種對內心和精神的煎熬。如果是有伴侶一起面對這樣的選擇,甚至還可能因此引起紛爭和不愉快。大部分人是非常懶的,越來越多的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可以不動腦的時候,我們基本都會選擇不動腦。也是卡尼曼所說的能用第一系統思考的時候,基本都不會願意動用第二系統。讓我們放棄的不是選擇和考試,而是頭疼。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堅持初心的人,或者是沒有更多的選擇,也可能是選擇過多而頭疼吧,選擇恐懼的本質是一種對理性思考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