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總是恐懼想逃避,如何應對這種心理狀態?

2021-01-10 張三木zsm

狀態?

恐懼是源於對世界,對事物的未知。恐懼也是我們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但是這種心態對我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體驗很可能是充滿恐懼的」伍德在《你害怕什麼》一書中這樣描述,「也許,我們與母體脫離之後的第一情緒就是恐懼,第一個的反應就是躲避。」

l 恐懼會讓我們對不了解的事情望而卻步,從而錯失很多機會。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在2014年年初的時候,我就已經看出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潛力,並萌生了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想法。當時號已經註冊號了,但是自己一直害怕做不好,而沒有行動,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更新一篇文章,白白錯失了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

l 恐懼會使我們與成功無緣。我們對於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未知到已知,如果這個過程中克服不了對未知的恐懼,那麼自己就不敢物探索這個世界,不能了解更多的東西,無法體驗更多的事情。我們會把自己禁錮在一個自認為安全的小區域內,不敢有所突破,不敢去挑戰更高的難度。那麼永遠都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l 恐懼會使我們陷入焦慮。當我們對一件事產生恐懼時,會下意識地逃避這種恐懼,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我們自己心裡又清楚,這些事我們需要馬上去做,才能有所收穫。這種因恐懼產生的逃避心理和理性認知相互矛盾,會讓我們陷入想做但是又不敢做的焦慮感。

那如何打破這種恐懼心理呢

一、對於害怕的事情,不要逃避,去直面它。當我們對於一件事情很了解時,即使這件事情難度很大,我們也不會對它產生恐懼的心理,反而會想方設法攻克它。

心理學家霍克說過「當你試圖客服恐懼的時候,不要衝上前去,讓自己一下子面對一切;這樣做很糟糕,結果往往會與你預想的目標適得其反,使你原來的恐懼陡然增加十倍。最好的辦法是,與你恐懼的對象保持一點距離,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接近它。這樣,你會越來越適應你害怕的處境。」

二、凡事不要太過於在意眼前的得失。很多事情之所以害怕,不敢去做,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失去。但是如果不開始的話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事情的最終結果最壞也就是失敗,那這樣的話還怕什麼呢?如果做了,即使開始的時候會失敗,但是當自己對某個領域了解的更多,技能更嫻熟的時候,最終很可能會收穫成功。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去做的時候,那就自動放棄了成功的機會。以後提起此事,隨之而來的都是懊惱和悔恨。

三、想做什麼事,不要瞻前顧後,立刻去做。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經過了深思熟慮,往往是做不成的,因為顧慮太多。想的太多,就會把自己害怕的情況都演示一遍,這樣還沒開始做就增加了自己的恐懼感,反而更不敢再去做了。想做什麼立刻開始,不要給自己害怕的時間和機會。

恐懼的心理人人都有過,只要我們直面心理的恐懼,不逃避,不怯懦,就能夠把恐懼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消除掉這種影響。我們自己是自己人生的唯一主宰,只要我們想,就能夠不受任何內在或者外界的影響,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一遇事就心裡凌亂無章這是為什麼?怎麼辦怎麼應對這種心理狀態?
    一有事心裡就凌亂無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你的意識活動中對未來的推演和預料需要較弱導致的。通俗說就是:導致你遇事心裡凌亂無章的原因是你沒有預料到要發生的事兒。一件事兒突然發生,讓你的意識活動突然聚焦。這種感覺就是心裡凌亂無章的感覺。在人的意識需要中,意識推演需要是一個較為重要和經常性出現的意識需要類型。這種意識推演型意識需要,主要負責給我們提供預警、提示、預防等意識產物。讓我們提前預料自己生活中即將發生的好事兒與壞事兒。進而讓我們的意識提前為這件即將發生的事兒做事件推演。以便於在預期事件發生時完善應對處理這個事件。
  • 醫藥代表銷售拜訪十問之一: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新的客戶,銷量就會失去持續增長的動力;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那些很難打交道的客戶,就不會有戰勝競爭對手,獲得忠實大客戶的機會;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那些藥劑科主任,主管的副院長、院長等高端客戶,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讓你被迫去找他們的,比如,停藥,限量,或者其他不可知的突發事件。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3、處理不擅長的事情選擇逃避孩子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難免會遇到活躍氣氛、展示自己等行為,如果孩子在面對這些不擅長的事情時採取的方式是逃避,就會越來越牴觸這些事情。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這些事情上是失敗的,越發恐懼做這些事。
  • 如何克服嚴重的逃避心理?
    我們在生活中,當遭遇挫折與挑戰時,大多數人直面困難其實是不容易的,當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時候不能夠自覺地解決矛盾衝突而去選擇躲避矛盾,衝突的,這個時候就是一種逃避心理行為,有的時候還會更加嚴重,那麼如何克服嚴重的逃避心理?
  • 心理創傷與新型冠狀病毒結伴而來,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應對→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別是得知這種肺炎可以「人傳人」之後,人們的焦慮、恐懼情緒逐漸蔓延,有搶口罩的,有大量囤積大米的,有動不動就懷疑自己得了新型肺炎的,還有非理性抵制湖北人、武漢人的……
  • 男人常見的這5大心理恐懼,如何解決?
    灰色心理一詞源於美國,美國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人到中年」的男性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之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病常見有5大恐懼:常會懷有被人捨棄的擔心、對於失去身體健康的恐懼、對職業和經濟的擔憂、對子女的不成才產生憂慮、男性對自己體力衰退,性能力減弱的擔憂要比女性強烈得多。灰色心理病一般多發生於進入中年期的男性,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鬱鬱寡歡,焦躁不安,但自己又否認有任何心理變異。
  • 心理專家揭秘這6點,幫你消除恐懼心理,簡單...
    審閱者: 楊雪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如果你恐懼醫生和各類檢查將不利於進行預防性醫療保健。在多蘿西(Dorothea Lack)還是一個小女孩時,她曾經躲在醫生的桌子底下,試圖逃避疫苗注射,然而醫生毫不妥協,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給她注射疫苗。此事件使得多蘿西對醫生心存恐懼,這種恐懼一直伴隨著她直至成年。
  • 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面對未知,他們總是充滿恐懼。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不是通過對他反覆說「不要害怕,快做」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洞悉孩子的內心想法,了解他們的性格,然後因材施教,科學指導。面對困難,孩子都有一個「心理臨界點」有一次,強強的媽媽帶強強去遊泳。強強到了遊泳池旁邊,卻只是坐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同齡的孩子在水裡開心地玩耍,自己卻遲遲不敢下去。
  • 如何應對疫情恐懼引發的反應
    每天都在想關於新冠肺炎的事情,偶爾還出現心慌、氣短,我該怎麼辦呢?」針對這名學生的困惑,我覺得,在疫情影響下,身心出現這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冠肺炎極具傳染性,對生命和健康造成很大威脅,所以我們會去關注相關信息,會出現擔心和恐懼,哪裡也不敢去,感到緊張,出現心慌、氣短等現象,這些都是遭遇非常情境下危險時刻的正常恐懼反應。
  • 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往往喜歡一件事,有一種弱者心理,你中招沒?
    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往往喜歡一件事,有一種弱者心理,你中招沒?喜歡的一件事是幻想,弱者心理是心存恐懼。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心弱小的人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自己的目的未達到,或感覺到現實社會對自己過分殘酷時,就會因為恐懼心理,產生逃避現實的想法,然後把自己引入幻想的世界中去。
  • 攝影師超詳細講解 如何戰勝街頭攝影中的恐懼心理
    心態篇   對於街頭攝影愛好者而言,心態往往特別重要,特別是掃街前的心理認知與調整,這往往是戰勝心理恐懼的關鍵性步驟,同時也是常常被人所忽略的。下面簡單介紹四個步驟來調整掃街前的心態。 1. 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恐懼很有意思,當它來臨時,我們總是注意到它的過程,而卻忽略產生它的原因。
  • 應對疫情時如何消除心理恐懼?這12個方法了解一下
    這種衝擊具有捲入度高、時間較長、覆蓋面大、不確定性、信息混亂、涉及生死等特點,可能會讓廣大市民產生恐懼心理。如果你感到恐懼怎麼辦?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抗擊新冠肺炎心理科普專家團隊總結了12個方法消除緩解恐懼心理。1.放鬆呼吸法通過呼吸放鬆告訴我們身體是安全的,可以放鬆。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行動力
    脫口秀大會第七期,王勉表演了《逃避現實之歌》,他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讓楊天真笑到停不下來。楊天真雖是一個從不逃避的人,但她表示,她其實有很多事想要逃避,只是無法逃避。王勉用音樂的形式,吶喊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王勉說,他選擇去做一件事,不是因為想做,而是為了逃避另一件事。
  • 心理學: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三種自然解決的方法
    沒錯,恐懼對於人類來說仿佛是天生的弱點。他更多來源我們內心的映射,因為對自己不抱信心,不敢相信自己有戰勝恐懼的希望,從而讓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這種本能,逐漸變成了嚴重的問題。恐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在造成了個人的痛苦與焦慮的同時,還使人們失去了許多的成功希望,之中負面聯動效應讓人陷入一個周而復始的怪圈子中。
  •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
    我作為心理專家找他聊時,他說,「我身體不好,害怕缺氧,而且我的眼睛還有結膜炎呢!」邊說邊眨巴眼睛。 作為家長,要想真的幫到孩子,需重新看到恐懼。恐懼是一種人類特有的進化而來的情緒。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嘗試過各種危險,這些危險就被留在了集體無意識中,比如高崖、深水、蛇及猛獸;對危及個體生命的潛在危險,恐懼有助於個體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所以恐懼有時真的會幫到我們。
  • 想太多,怎麼辦?
    最近,有位朋友 @想這麼多幹嘛 在後臺留言: 明明心裏面有很多的計劃,感覺也是對的,但是總邁不開腿,害怕膽怯,害怕失敗,腦子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自己臉皮總是很薄,做不到心裡又很煩惱,容易生悶氣。
  • 自我療愈,對話「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其實,在沒有競爭壓力的狀態下,你總是比別人都要「勤奮」,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你的懶惰,其實只是一種逃避。你之所以「懶」,只是因為你害怕去追求成功,因為成功需要面臨「臨門一腳」的時刻,這就像賽跑,想要「脫穎而出」,就得把對手都甩在身後,第一個衝線才行。
  • 「讀藥」逃避並不可恥,但不總是有用
    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進入「讀藥信箱」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本期讀藥,我們想與大家聊聊「如何停止逃避」。在人們一貫的印象中,逃避總與負面的含義相連,譬如懦弱、恐懼、放棄。而自從2016年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熱播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逃避的積極意義。
  • 戰勝內心恐懼的3個秘密
    最常見的,就是恐懼。比如怕黑,怕與人交往,怕失去工作,怕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等等。恐懼是一種讓人痛苦的一種體驗,讓人難以忍受。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我們會本能地蜷縮起來,以免受更多的傷害。這個時候,我們又會被一種挫敗感所困擾。「你太懦弱了!」「你一點也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