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往往喜歡一件事,有一種弱者心理,你中招沒?喜歡的一件事是幻想,弱者心理是心存恐懼。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心弱小的人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自己的目的未達到,或感覺到現實社會對自己過分殘酷時,就會因為恐懼心理,產生逃避現實的想法,然後把自己引入幻想的世界中去。
有一個青年女學生希望成為一位「貴族小姐」,於是她想像著自己是一個貴族,因此總希望有人稱她「小姐」,她認為「小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令人羨慕的高貴稱呼。
由於有這樣一種幻覺,當與別人在一起時,她總是被「我應表現出貴族的氣質」這個念頭控制著,於是使得她與眾不同,孤芳自賞,難以與他人友好相處。為了保住這種空幻的念頭,她漸漸地失去了很多朋友。
對這位青年女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想當「貴族小姐」並非其心理本意,而是在她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他人的恐懼,所以,當她和許多人在一起時就感到很緊張,有時還渾身發抖。可是因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肯承認這種恐懼,於是便空想出了「「貴族小姐」小姐」的名頭,使得不敢與人接觸變成不屑與人來往,以這種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之術來逃避現實、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也有的人認為生活環境很嚴酷,自己難以適應,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就想逃避現實,回到自己曾經有過的舒適生活環境中去,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穩定。
有一個已到24歲女性,身體沒有什麼毛病,可是不知怎麼一下子就「生病」了,並且一病就是一年多,最後不得不去找心理醫生。
為觀察她的內心世界,心理醫生讓她畫一些自己最喜歡的畫。她畫的絕大部分都是幼兒園或小學的生活,而且一般都是她哭伏在母親的膝上、挨打受傷後纏著繃帶、發燒生病時大夫給她號脈等這一類題材,最多的就是得到母親或其他人庇護時的情景。
從這些畫中可以看出,她不能適應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而希望躲到過去受到母親、長輩等精心照料的世界中去,以此來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這種心理其實是不願意變成大人的年輕人的恐懼心理。
還有一種同化心理,也是一種逃避現實、尋求心理平衡的反映,不過是有些積極意義的,對克服恐懼心理有一定的效果。有的人,如果自己的欲望不能完全通過自身來滿足,就要找一個第三者來參與,因為這個第三者恰好是能夠實現他自己本身所不能實現的那部分欲望。這種人把這個第三者看作自己,如自己的某種欲望被第三者實現了,他就認為自己的欲望也實現了。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內心弱小、心存恐懼的人,常常無意識地利用這種心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有的人把父母、老師、戀人或者偶像等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比如:「我做不到,但我父母能做到,他們能做到,就等於我能做到」;「我雖然不懂,但我的老師懂,這就等於我也懂」;「我沒什麼本事,可我的戀人有才氣,你們也不能小看我」;「我的偶像真厲害,那我也比喜歡別的偶像的人更厲害。」
這種把某些特定的人納入自身的圈子裡的「同化」心理,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這種心理,那麼對這個人的教育、成長都能夠發揮一定意義上的積極作用。不過,總體而言,這種尋求依賴對象的做法,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內心弱小的表現,如果不能藉此迅速調整好自我,負面作用也是不小的。(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