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往往喜歡一件事,有一種弱者心理,你中招沒?

2020-12-24 人生智慧全解讀

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往往喜歡一件事,有一種弱者心理,你中招沒?喜歡的一件事是幻想,弱者心理是心存恐懼。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心弱小的人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自己的目的未達到,或感覺到現實社會對自己過分殘酷時,就會因為恐懼心理,產生逃避現實的想法,然後把自己引入幻想的世界中去。

有一個青年女學生希望成為一位「貴族小姐」,於是她想像著自己是一個貴族,因此總希望有人稱她「小姐」,她認為「小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令人羨慕的高貴稱呼。

由於有這樣一種幻覺,當與別人在一起時,她總是被「我應表現出貴族的氣質」這個念頭控制著,於是使得她與眾不同,孤芳自賞,難以與他人友好相處。為了保住這種空幻的念頭,她漸漸地失去了很多朋友。

對這位青年女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想當「貴族小姐」並非其心理本意,而是在她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他人的恐懼,所以,當她和許多人在一起時就感到很緊張,有時還渾身發抖。可是因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肯承認這種恐懼,於是便空想出了「「貴族小姐」小姐」的名頭,使得不敢與人接觸變成不屑與人來往,以這種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之術來逃避現實、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也有的人認為生活環境很嚴酷,自己難以適應,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就想逃避現實,回到自己曾經有過的舒適生活環境中去,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穩定。

有一個已到24歲女性,身體沒有什麼毛病,可是不知怎麼一下子就「生病」了,並且一病就是一年多,最後不得不去找心理醫生。

為觀察她的內心世界,心理醫生讓她畫一些自己最喜歡的畫。她畫的絕大部分都是幼兒園或小學的生活,而且一般都是她哭伏在母親的膝上、挨打受傷後纏著繃帶、發燒生病時大夫給她號脈等這一類題材,最多的就是得到母親或其他人庇護時的情景。

從這些畫中可以看出,她不能適應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而希望躲到過去受到母親、長輩等精心照料的世界中去,以此來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這種心理其實是不願意變成大人的年輕人的恐懼心理。

還有一種同化心理,也是一種逃避現實、尋求心理平衡的反映,不過是有些積極意義的,對克服恐懼心理有一定的效果。有的人,如果自己的欲望不能完全通過自身來滿足,就要找一個第三者來參與,因為這個第三者恰好是能夠實現他自己本身所不能實現的那部分欲望。這種人把這個第三者看作自己,如自己的某種欲望被第三者實現了,他就認為自己的欲望也實現了。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內心弱小、心存恐懼的人,常常無意識地利用這種心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有的人把父母、老師、戀人或者偶像等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比如:「我做不到,但我父母能做到,他們能做到,就等於我能做到」;「我雖然不懂,但我的老師懂,這就等於我也懂」;「我沒什麼本事,可我的戀人有才氣,你們也不能小看我」;「我的偶像真厲害,那我也比喜歡別的偶像的人更厲害。」

這種把某些特定的人納入自身的圈子裡的「同化」心理,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這種心理,那麼對這個人的教育、成長都能夠發揮一定意義上的積極作用。不過,總體而言,這種尋求依賴對象的做法,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內心弱小的表現,如果不能藉此迅速調整好自我,負面作用也是不小的。(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習慣逃避》:如何拯救你的迴避型人格?
    書中指出:你害怕發生人際衝突,本質上是一種「害怕衝突」模式的遷移,比如從小就害怕與父母發生衝突;面試時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太多數都是在「被貶低」的環境中長大,認為自己配不上喜歡的東西;喜歡跟自己生氣,其實是一個人在現實和理想產生差距時做出的補償行為。
  •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行動力
    脫口秀大會第七期,王勉表演了《逃避現實之歌》,他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讓楊天真笑到停不下來。楊天真雖是一個從不逃避的人,但她表示,她其實有很多事想要逃避,只是無法逃避。王勉用音樂的形式,吶喊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王勉說,他選擇去做一件事,不是因為想做,而是為了逃避另一件事。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治癒系日漫《無限》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逃避的故事,它的另一個片名《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很好地說明了影片的主題。其實,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挫折和煩惱,我們在人生的某一霎那,恐怕都曾有過不想做人的念頭。就像《無限》中的女主人公無限,為了逃避現實,她變成了一隻貓。
  • 喜歡自作聰明的人,做人往往有四個很「蠢」的特徵,看看你中招沒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很失敗甚至是一事無成,並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喜歡自作聰明。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些喜歡自作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容易做出蠢事來的。具體而言,喜歡自作聰明的人,做人往往有以下四個很「蠢」的特徵,有一個,也不好,來看看你中招沒?
  • 從甩鍋心態,談談人們的逃避心理
    昨天有位讀者問的特別好:有些人從不自責,凡事就喜歡甩鍋,這是什麼心態?這問題太好了,我必須得寫一篇文章闡述一下。甩鍋,即不想負責任,為何不想背負責任?不想承擔後果;為何不想承擔後果?後果很嚴重。人在壓力之下,潛意識會有逃避情緒。
  • 骨子裡非常自卑的人,往往極其避諱這三種事,希望你沒有
    自卑對於人來說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自卑感,這無傷大雅,甚至對於人的發展還有積極的作用。因為這種感覺能夠讓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產生奮鬥的動力,從而更加努力地充實自己。但是俗話說:「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過度了都不好,自卑也是如此。
  •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 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這份工作我實在幹不下去了,我要跳槽!什麼?你說他喜歡我?不行不行,我害怕,我這種人怎麼配被喜歡?今天要去參加聚會嗎?算了,不去了,反正也沒人和我說話……這些情況,都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嗎?你們是否隨時隨地都處於逃避模式之中呢?
  • 逃避現實真的很有用
    逃避現實真的很有用作者 南有 你信不信,逃避有時候比直面更有用
  • 喜歡逃避現實的人永遠都逃脫不了宿命
    生活裡我們有太多人在逃避現實了,我自己也不例外。不知道你們,面對生活會不會焦慮不安。在生活面前,工作,感情和家人的親情逃避現實。在生活裡太多讓我可以說「嫉妒別人為什麼他們那麼好的命」,一出生就到達了人生的終點。而我還在一步一步負重前行的走著,即使一生也不一定能達到別人的一半。看著一點點老去的父母,沒能在身邊好好照看他們。
  • 註定「一事無成」的窮人,往往有一種可悲的窮人思維,你中招沒?
    註定「一事無成」的窮人,往往有一種可悲的窮人思維,你中招沒?這種可悲的窮人思維,就叫「我沒有機會」!社會上有許多一事無成的窮人,他們的可悲之處不在於沒有機會,而是當機會來到他的身邊,向他伸出成功之手時,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可能正躺在床上睡大覺呢!而當他們看到別人發財致富之後,又會找藉口安慰自己說:「怪只怪老天太不公平,我沒有機會啊,機會都留給了別人。」這無疑是一種可悲的窮人思維。
  •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欺負弱者
    生活中,總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喜歡去踩踏別人的尊嚴,總是喜歡欺負比自己弱的人。
  • 學心理:你在夢中被什麼動物追過?測出你在逃避什麼人
    測出你在逃避什麼人測試開始:題目:回憶一下你曾經做過的夢,夢裡被追趕的場景中,出現過下面哪種動物?測試結果:A、現實中在逃避:曾經幫助過你的人狐狸在夢中可能有特殊的含義,可以指代你的老師、同學、或者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如果你被狐狸追擊,意味著你可能在逃避上面這些人。
  • 弱者何苦為難弱者?
    中國人早就習慣了人與人之間互相為難,那些喜歡刁難別人的人,往往是因為被別人刁難的太多,所以他想補償回來。舉個例子:很多業主對保安態度不好,不給他們留一點尊嚴,於是保安轉身就會就會那些對送外賣的態度不好,甚至故意為難他們。 比如在外邊受了氣的男人,因為沒有能力去報復那些讓他受氣的人,回到家的時候就打罵老婆孩子、踢貓罵狗,東摔西砸,這就是典型的懦夫!
  • 網購「虛擬戀人」陪聊天哄睡,心理諮詢師:逃避現實的一種
    這些花錢買來的「虛擬戀人」會對你噓寒問暖,清晨叫早、夜晚哄睡、還能陪你打遊戲、聆聽你的煩惱……這種「服務」怎麼樣?對此,心理諮詢師表示,對「虛擬戀人」過分入迷,會缺乏與現實的聯繫。「晚晚小姐姐聲音太好聽了,人也有意思,比對象好多了。」「林北小哥我太愛了,以後還來做回頭客!」這樣的評論比比皆是。部分人還配上自己和「男/女友」的聊天截圖,記者從截圖上看到,「男/女友」會對顧客喊「寶貝」,也會說「全世界最喜歡你」等話。21歲的鄒小喬就在近期和「虛擬男友」談了半個小時的戀愛。「之前有聽過,有點好奇,但又不好意思去買。」
  • 逃避不敢面對的事,最後帶來只有不可想像的後果
    一些人在做了錯事、犯了錯誤的時候總會習慣性的去逃避、彌補,往往這樣更容易再次的犯錯!然而有些東西是根本就不敢去面對的,那是因為這些事情給他帶來了很大很大的傷害。相信各位都有過這種感受吧,然而更多的人會選擇把這件事給埋在心底,不對任何人表露出來,就當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 如何克服嚴重的逃避心理?
    我們在生活中,當遭遇挫折與挑戰時,大多數人直面困難其實是不容易的,當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時候不能夠自覺地解決矛盾衝突而去選擇躲避矛盾,衝突的,這個時候就是一種逃避心理行為,有的時候還會更加嚴重,那麼如何克服嚴重的逃避心理?
  • 遇事總是恐懼想逃避,如何應對這種心理狀態?
    恐懼也是我們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但是這種心態對我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體驗很可能是充滿恐懼的」伍德在《你害怕什麼》一書中這樣描述,「也許,我們與母體脫離之後的第一情緒就是恐懼,第一個的反應就是躲避。」l 恐懼會讓我們對不了解的事情望而卻步,從而錯失很多機會。
  • 背後的習慣大多數人都有
    然而,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勇士很少,「逃避上癮者」卻很多。 就像歌裡那句經典歌詞「生活總是有很多問題,讓人忍不住想逃避」,逃著逃著,就變成了一種習慣,進而變成了一種生活態度。 從這一點上來說,習慣逃避的人,的確是該「好好心疼一下自己」。
  • 心理補償: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人,總是喜歡沉浸在幻想中
    在現實中未得到滿足的人,總是喜歡沉浸在幻想中。人們有對於滿足感的本能需求,一切活動包括現實活動和心理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一種滿足感。那些總是充滿幻想的人,其實是因為在現實中未得到滿足造成的。對於有些小孩,由於對世界不熟悉,本能上有一種探索欲和求知慾。這種了解世界的想法得不到滿足時,也會通過幻想來得到心理補償。歸根結底,幻想就是個體在未滿足狀態下的一種心理補償。現實中缺愛的人,在幻想中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人,每個人都喜歡自己,都愛自己。由於現實中個體得不到應有的愛,所以通過幻想來得到心理補償。在幻想中的個體,受到所有人的關愛,每個人都那麼喜歡自己。
  • 迴避型人格障礙|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很難體會到收穫時的喜悅.
    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有一段歷史,也就是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而人格障礙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因遺傳、先天以及後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並給個體自身帶來痛苦,並影響周圍。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對我們的人格影響相對較大的,是我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