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說「快周轉」是錯誤的,對方就會反問:難道慢周轉就是對的麼?這就是抬槓了。只有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時,快的反義詞才是慢,在真實的人類活動中,快的反義詞,可能是「準」。
因為一味求快,就不會準。
「高質量」,成為行業年會的關鍵詞
在年末,我至少看到兩個地產盛會級,以「高質量」作為19年的主題。
一個是成都房協的年會,我作為特邀嘉賓,得到的分享命題,就是「高質量」。而不再是其它。
第二個是中南置地的總裁陳昱含,也在年會主題上,談到從「高增長」到「高質量」。
成都房協的使命是建立和房企的連結,每年溝通的房企好幾百家,也許是目睹了各家的喜怒哀樂太多,才提出「高質量」的這個痛點;中南置地的總裁,必定是內部項目報表看得太多,腦海裡浮現出「高質量」這個命題。
這就很有意思了!
那群死於「快周轉」的地產人
在此之前,行業的關鍵詞是「快」。
從大行業角度說,地產業有許多痛點,比如麵包貴過麵粉,交付的質量,快速擴張和人才儲備的不足,但是,大佬們給到的解法都是一個字:快!
房地產業,就這樣被做成了金融業。只需要周轉快,能形成土地、金融和人才的虹吸效應,這是比較複雜的動態戰略,用某位偉人的話就解釋了:
用發展,解決一切問題。
當年我學駕駛,師傅說:讓你開車向左轉時,離心力會讓車往右傾斜,感覺車快要倒了,這個時候,你不用下來將車往左扶正,只需要輕踩油門,向前的力量會讓車恢復平穩。
只要跑得足夠快,憂傷就追不上我。
所以,行業人這幾年的能力,全部建立在「快」上面:
1)拿地後,6個月內必須開盤。在內部生產鏈管理上,必須得帶著圖紙去拍地,拍完地就必須開工,至少要挖基坑,馬上得報規報建。
請問,關乎顧客利益最重要的建築設計圖紙,能得到顧客的滿意麼?真沒來得及細細想過,反正,它被複製之前,在集團其它地方賣得挺好的。
2)開盤必須去化70%。這意味著某一個很長階段沒有售樓部,那只能無售樓部儲客,先收集1萬組電話,再登記5000個需求,臨到開盤前15天,才打開售樓部。
在顧客早就習慣「所見即所得」的年代,沒有看到過售樓部,沒參觀樣板間的需求,都是無效需求。大爺賈伯斯說,顧客不知道他要什麼,只有把產品展現在他面前時,他才知道自己要不要。
如果這幾年,你積累了很多關於「快」的經驗,那你很可能就成為行業的炮灰。
快,當然是重要的能力,但脫離顧客的快能力,是殘缺無效的。之前有效,是因為行業無形中遇到了一波其它的市場:
產量等於銷量!
只有產能等於銷量的時候,也就是生產多少,就能買多少,單純的「快」,才是有意義的。但明顯,這一點是不存的,全世界的全行業,你找一個可以「產量等於銷量」的樣本出來?
貴為中國教育殿堂的清華大學,每年的畢業生,可以做到「產量等於銷量」,但是大哥,他產量很低的。如果清華也採取碧桂園的高周轉、全覆蓋策略,讓每個省每個市都有一所清華,那清華就得改名為:清紅藍幼兒園。
所以高周轉前提之下,產能等於銷量的行業,人類已知商業範疇裡,根本就沒有。只有資本的「乘數效應「裡,才有一個清華畢業生值100萬,那麼1億個清華畢業生就是100萬億這種邏輯。資本為啥這麼算帳,因為他們是外行嘛。
成都房協的主題變成高質量,代表著一群開發商的共識;你老闆在年會上談高質量,代表著一群老闆的共識。
老闆們達成新的共識,舊體系下的行業人,就成為炮灰。
快的反義詞,是準。
反對快,並不是擁抱慢。不等於偷懶耍滑。
當行業頻繁提到「高質量「時,我想,應該是大家都覺得「低質量」是要不得的。
所以,對「高質量」三個字,我認真思考了三天:什麼才是高質量?以我大腦的轉速,要運算3天的詞語,必然沒有那麼簡單。
至少,你不能將杜絕工地塌方,牆面漏水,以及入戶大堂五星級,地面全部鋪上大理石,牆面用鋁板當作高質量。
論工藝質量,比如使用壽命、待機時長,能不能砸核桃,諾基亞已經做到巔峰。
行業需要叫好又叫座的產品,有巨大銷售量,這才是高質量共識的背景。那麼,關乎高質量的評價權,在用戶手上,這就非常難了:
1)用戶有100萬級的,也有1000萬級的,乃至億級的。單純說建築投入,百萬級的顧客肯定討厭億級用戶的,因為他們用不起。但是他也需要高質量。
2)地緣上,顧客有一二三四五線的環境差。深業上城的社交大堂,是福田區群眾的高質量;但如果移植給到5線城市跳廣場舞的大媽,她們不會認為這是高質量。
為什麼列舉差異如此之大的顧客差,因為你們做千億奔萬億的開發商,必然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發展樓盤,顧客差異,必然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就首先否定了你的標準化戰略,標準化產品能夠幫助快,乃至在某個範圍會被評價為好,但快速複製一定不會實現「高質量」的預期。
站在用戶視角,比之前擁有的好,就是高質量。
這句話夠簡單,比如沒有手機的人,擁有手機,他會有滿足感,哪怕是二手的,也是高質量;比如沒有lv的,擁有了Lv,即便是個鑰匙扣,也會有獲得感,也是用戶角度的高質量。
這句話也足夠難,如果你在全國不同區域有100個樓盤,每個樓盤都需要做到對當地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升級,得到「高質量」的評價,那麼,你得了解100個城市裡,購房人的居住現狀,從而判斷怎麼升級,升多少級?
不管工作量有多麼大,準確判斷,以及判斷準確,才能得到顧客得到高質量生活,企業得到高質量運營的雙贏。
高質量的關鍵詞,只有一個字:「準」。
「快」,依然是有意義的,但目標是準,以最快的速度實現準確判斷,也許3個月,也許6個月,都叫很快。
當你不論市場的熟悉度,做不到準確判斷,運營上一刀切為「拿地6個月開盤」,那大家就只能放棄準確性,先滿足6個月這個速度指標。
低質量樓盤就產生了!
顧客不買單,管理人員下課,公司沒回款,跟投無影蹤。這種低質量樓盤,就是快周轉導致的。
為什麼行業裡,聰明人都在做錯事?
做事,太需要系統性和全局觀。比如:
1)用6個月開盤,開盤前極致快;然後用6年去化;
2)用15個月才開盤,但是去化只需要2年。
對房地產生意全局來說,到底哪個快,肯定是後者;但是從管理來說,後者早就被開掉了,因為第一個KPI指標,就沒完成。
經常有職業經理人對我說: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是按照你正確的方法去做,我明天就下課,如果按照錯誤的方法做,我後天才下課。行業諸如此類的東西太多了,比如:今天不拍高價地,今天就死了;今天拍了高價地,明天才死。
人生是一場長跑,如果左右選擇都是死,我建議都別選擇。向你們認為被消滅的小開發商學習,他們不爭高價地,也不盲目發展,市場不合適,就屯著幾十億淨資產,到處遊山玩水。一旦市場合適,又殺入行業,有生力量在,春風吹又生。
明顯是錯的,但必須還是去做,這就是制度之惡。他讓人放棄了做對的欲望。
房地產行業裡,都是聰明人,在做錯事。
通行的管理制度太愚蠢了,為了完成目標,所以設置了許多KPI,單一的KPI,又讓目標絕無完成的可能。
前段時間,我寫了幾篇主題為「自從進了XX部,就再也不會幹xx」的文章,關於這樣的文章,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部門。沒有繼續寫下去,是不想傳播太多負能量,讓本身焦慮的地產人,再脫許多頭髮。
頭髮終究是要脫的,但要看為什麼而脫。
「準」的模式探索!
一切市場化的行業,都必須以取悅顧客為存在前提。房地產也不會例外。
資本家追求高增長,企業家追求高質量。兩種不矛盾,但需要協同,必須要相互尊重,不要誰壓過誰。
取得顧客認同,要害環節也就兩個,一個是產品,另一個是營銷。我當然反對目前行業的產品和營銷模式,想努力變革。
關於產品的模式,不要分工,而要4位1體。
行業當前的產品打造上,分為市場、客研、設計和營銷等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能提出自己對具體某一塊地的建議和看法。但問題在:
滿足4個埠述求的產品,根本沒有,最後依靠妥協而確定一種方向。
4位1體的產品模式,需要一個產品負責人,根據市場、客研和設計以及將來營銷,找到產品的最佳方案。
這是我倡導的「產品經理」制度。
當然也很難,比如設計公司要懂市場和客戶,或者懂市場及客戶的人要懂設計,還能上陣做營銷。這樣的人力儲備,目前沒有。
沒有,不等於不可以有,當你建立這樣的生產制度,在企業內部,就會逐漸有。畢竟,員工的能力,是企業的生產模式建立的。
關於營銷,也不要目前的分工,用賣法一體化。
目前營銷被分為了場地設計、廣告、銷售、網推、策劃,分別配上了不同的專業部門和公司。出現的問題和產品一模一樣:
每個埠都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但是顧客並不能很好解碼產品。
很多滯銷的樓盤,銷售效率還可以倍增。去現場調研,明明這個樓盤值8分,但是顧客只接受到5分信息,自然認為不是最佳選擇,從而差評了樓盤。
廣告在說調性、策劃在講品牌、網推在跟熱點、銷售接受了物理指標,都做得盡心盡力,但TM沒有一個人好好對顧客說:這個房子值得他購買的理由。
不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嘛。
我們正在推行的「賣法」制度,需要先扔掉品牌套路、調性套路、活動套路、熱點套路,整合策劃、推廣和銷售端的分工,先找到樓盤值得顧客,在所有可選擇的樓盤中,值得購買的理由。
說來說去,不是放棄快,但關鍵在於「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