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氣質
「氣質」本身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人的個性的主要內容之一。
氣質,一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二指風格,氣度。
氣質主要指精神,顯於外的儀態,蘊於內的精神。
氣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是人的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它更清楚地表現在情緒和情感的發生速度,向外表現的強度以及動作的速度和穩定性方面。
氣質學說創始人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克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液體因所佔比例的不同,構成四種氣質類型。
分別對應:血液——多血質;黏液——黏液質;黃膽汁——膽汁質;黑膽汁——抑鬱質。
俄國生物學家巴普洛夫根據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三個基本特性:強度、均衡性、靈活性的不同表現,提出了四種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活潑型、興奮型、安靜型、抑制型
多血質屬於活潑型:活潑好動,善於交際;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體驗不深刻等。
黃膽汁屬於興奮型:好衝動、情感發生快、強烈而持久,動作迅速而強烈,對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應速度快,但不靈活。
黏液質屬於安靜型:穩重,考慮問題全面;安靜,沉默,善於克制自己;善於忍耐。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穩定而不容易轉移,外部動作少而緩慢。
抑鬱質屬於抑制型:敏感細緻,孤僻,動作遲緩,體驗深刻而強烈,情感從不外露,喜歡獨處,善於體察別人不易察覺的細小事物。
現實中,少數人具有某種氣質的典型特徵外,大多數人偏中間型或混合型。每一種氣質類型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詩人。
作為詩人應該具備三種氣質:敏銳的藝術感覺、亢奮激動的情緒、純真坦誠的童心。
敏銳的藝術感覺
詩人的藝術觸覺,就是一種心理感覺。在感覺上,詩人要比一般人敏銳,具有一種「內在的視力」功能。
詩的感覺,即藝術感覺,是指一種心理上的感覺能力,它不是主體對客體機械的模仿和反映,而是詩人心靈與寫作題材相交相通的一種契合,是對生活詩意的發現與穎悟。
從事詩歌創作需要有特殊的天分,首要就是敏銳的感覺。
魯迅先生:詩太直白,致將詩味淹沒。
藝術感受的獨特和深刻,帶來藝術構思的獨特和深刻。藝術感受就是對生活的藝術認識、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
詩人更注意形象的捕捉和美的發現,對生活有獨特的生命體驗,能觸摸到事物本質和內蘊的深度,不僅僅遊移於事物表層或滿足於事物外在形態的摹寫。
詩人的藝術感受力與詩人的經驗學養成正比關係。
詩人的藝術感覺,不僅靠感官,更重要的是心靈。詩人能超越肉體的限制,憑藉心靈的作用感受到一般感官所感受不到的東西。
現代畫家喬治奇裡柯:每一個物體有兩個視角,平常的視角,這是我們時常的看法,每個人的看法;另一種是精靈式的和形而上的視角,只有少數人能在洞徹的境界和形而上的抽象裡看到。
詩人只有通過心靈與大自然交流和溝通,真正達到物象人化,情志物化,情物交流,意象聯姻,才能抵達事物形狀、形態之上的洞徹與抽象的感覺,進入創作佳境的通幽之徑。
詩人敏銳的藝術感覺,表現為善於從平凡、細微的事物或現象感受自然的聲息,發現對象蘊含的詩意。這種感覺包含一種藝術直覺,詩人感覺對象時,省略推理過程,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進而引起詩意的創造。
詩人的藝術感覺,集中表現為敏銳地感受時代的脈搏的精微變化,發現時代的詩情,預示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社會的動向,一個時代的變化,往往首先從詩歌中表現出來,詩歌是時代的風向標,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這正是詩人對事物敏銳的感覺力和洞察力的體現。任何歷史時代的詩人,他的作品總讓後人嗅到那個時代的氣味和回聲。
別林斯基:在構成真正詩人的許多必要條件中,當代性應居其一。詩人比任何人都應該是自己時代的產兒。
詩,體現著時代的理想和情緒。
亢奮激動的情緒
情緒是人的內心世界最真實的表現,它的核心就是「真」。
文學創作的審美價值追求的就是求真、向善、崇美。沒有真,善和美就無法實現。
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
詩是主要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側重於性情之真,呈現為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意向。情緒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反映和表現。
別林斯基: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就沒有詩。
詩人的情緒是易於興奮的,詩人最富激情,每一個詩人都是一個情種。
激情是強烈的暴風雨般的,激動而短促的情緒狀態。
在激情狀態下,由於亢奮激動的情緒,人的理性認識會受到局限,控制情緒的能力會減弱,激情之作往往痛快有餘,深沉不足;率直有餘,韻味不足,缺少耐人尋味的想像天地。
魯迅先生:我以為感情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
純真坦誠的童心
童心自古以為就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和強調。
老子,復歸嬰孩觀念;李贄,童心理論;華茲華斯,兒童及成人之父;尼採,復歸無垢的嬰孩……人們在追求最高理想的同時,都以孩童為旨歸。
清代學者王國維:詞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
義大利哲學家維柯:在世界的兒童時期,人都是天生的詩人。
法國作家都德:詩人是還能用兒童的眼光去看的人。
詩人必須保持童心,才能創造出有詩意的作品。
孩童的思想是最無禁錮的,他們自由的心靈世界,最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最能體現生命的意志。
兒童是最無功利心態的,他們不從實用的角度看待事物和世界。兒童的眼睛最能發現美,他們的心靈最能感受美。
明代文學家李贄提出文學回歸童心: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直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者焉。
童話詩人顧城:詩人是在這世界僅存的唯一具有童心的孩子。
對於藝術創造,一輩子都需要有一顆童心而不是一顆蒼老的心,生活總也一樣。
讀書摘錄,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張杰(詩者),筆名:格命草,讀睡詩社創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大學修讀新聞傳媒專業,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詩歌以感情真摯,風格隨性見長,擅於從生活中捕捉情感,感悟人生,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注重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把寫一輩子詩歌作為人生理想之一。詩觀:詩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