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唱腔中的「哪一呀哈」、「呼兒嗨、呀呼嗨」等虛詞、襯字的唱法是晉劇聲腔中很有特色的演唱方法和聲腔表達形式。
這種虛詞和襯字,與唱腔中前後語句的意思沒有關聯。但它的應用卻對人物的塑造、人物的情感抒發和演員演唱藝術的發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前,這種唱法在晉劇鬚生、小生、旦角、丑角的唱腔中運用極為普遍。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這種唱法越來越少。近年來只是在已故老藝術家馬秋仙和小生藝術家王寶釵、著名丑角大師姬榮生和他弟子們的唱腔中得到了保留。但運用的地方遠遠不如四五十年代以前普遍。這種唱法的沿革、去存和保留反映了晉劇聲腔藝術在不斷地改革和不斷的進步。
晉劇的這種唱法多用在平板四股眼、夾板的唱腔中,或句中或句末。而丑角的這種唱法則不局限於平板四股眼、夾板中,在其它板式和花腔中更有精彩的運用。
這種虛詞唱法在以前老藝人們的唱腔中感覺使用的多了一些。這與老藝人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對晉劇聲腔表現藝術的理解和他們自身聲腔的特點以及晉劇觀眾的喜好有關。
隨著時代的發展,幾代藝人在他們的舞臺實踐中對晉劇聲腔不斷地改革和雕琢,使晉劇聲腔更加精緻更加動聽,虛詞襯字的運用逐步減少也更加精練。
著名小生藝術家王寶釵和已故老藝術家馬秋仙、「三晉名醜」姬榮生在他們的一些精典唱段唱腔中仍然保留和使用了這種唱法。在她們的唱腔中,虛詞的點綴不但合理巧妙而且恰到好處。聽來覺的分外自然、流暢、生動、好聽!馬秋仙的《哭靈堂》《北天門》和王寶釵的《春江月》《回鬥關》的唱段中就運用了「哪一呀哈」。雖然是唱詞以外的虛詞但給人的感覺與唱詞的吟唱非常融洽,毫無多餘之感!這樣的應用既保留了老藝人們行腔聲韻的原汁原味,又豐富了演員聲腔的表現力。
戲劇唱腔中虛詞襯字的恰當和巧妙運用,有助於人物情感的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是使唱腔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如姬榮生老師在《斬子》一劇「穆瓜」的唱段中以節奏歡快的夾板、二性唱腔運用了好些「外得外」、「呼兒嗨呀呼嗨」等虛詞襯字,把一個詼諧正直幽默的穆瓜形象表現的格外生動風趣。他模仿老藝人毛毛旦的《撿柴》一段唱,更成為丑角演唱藝術的典範,是虛詞和襯字在晉劇唱腔中的最精彩運用,讓人百聽不厭。
已故馬派鬚生藝術家人稱「小果子」的馬秋仙是一代名伶,其唱腔高亢明亮、清脆婉轉、噴口遒勁,韻味迷人!曾傾倒幾代戲迷!他在《哭靈堂》「漢劉備在靈堂自思自想」的一句唱中,句尾的一句「哪一呀哈」把劉備痛失關羽、張飛後悲痛欲絕的情感表現的情真意切令人感動。
著名小生表演藝術家王寶釵在《回鬥關》中的「八月中秋父壽誕」一段唱和《春江月》中柳保的「京華處處春色新」的一板唱腔中運用的「哪一呀哈」的一句虛詞,細細聽來更加好聽。尤其是柳保的一段唱中虛詞襯字的幾處使用,把柳保高中後喜氣洋洋、神彩飛揚的心情和神態表現的暢快淋漓!
著名丁派傳人孫紅麗在新編現代戲《麥穗黃了》中也引用了一句著名老藝人毛毛旦的唱腔。這一句「哪一呀哈」的虛詞運用可謂新穎,可謂畫龍點睛,讓人又一次體會了古韻新聲的魅力。每次演唱都讓觀眾耳目一新叫好不斷。
虛詞與襯字的應用,在很多我省的民歌小調、秧歌和二人臺等演唱形式中有更為活潑的應用。
晉劇聲腔中的虛詞襯字應用既豐富了晉劇唱腔的色彩又增強了晉劇聲腔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張同亮
寫於二0一七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