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體內溼氣是寒溼還是溼熱?醫生:根據這個區分準沒錯!

2020-12-27 奇妙的本草

相信很多朋友對「祛溼」這個詞並不陌生。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健康養生也就更加重視,以前到了夏天,大家都說自己該減肥了。現在大家都認識到,有些肥胖就是溼氣太重引起的,也知道了溼氣在體內的危害,紛紛開始學起了祛溼。於是,一款名為「紅豆薏米茶」的養生茶飲火起來了。

熱衷於喝祛溼茶的白領小玲,就是「紅豆薏米」的忠實愛好者。最近天氣熱起來,小玲每天都泡起了紅豆薏米水來喝。加上隨著氣溫升高,胃口下降,小玲發現自己的體重有些許減輕,認為是體內的溼氣祛出去了,高興的不得了。

但沒過半個月,隨著紅豆薏米水越喝越多,小玲開始拉肚子,胃口越來越差,一開始以為只是排溼氣的正常反應,就沒有太理會。現在卻好像越來越嚴重了,經常胃痛,吃涼的食物都忍受不了。小玲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祛溼工作哪裡做得不夠好?

你了解溼氣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雖然「祛溼潮」近年來越來越火爆,但其實很多都是人云亦云,根本不知道「溼氣」實際上是什麼東西。

溼氣,其實是一個中醫理論中的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的氣候潮溼、食葷肉等都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導致誘發人體各類的疾病,同時認為通過調節飲食起居,對溼氣進行調節。

也就是說,在中醫看來, 「溼氣」 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說身體內產生了什麼氣體,而是一種體內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叫做 「溼」。

有一種說法叫做,「千寒易除,一溼難去」。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的就是溼邪。它經常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糾纏不清,從而誘發各種疾病。

石壽棠老先生在《醫原·溼氣論篇》記載到,「蓋聞坤土主溼,溼土寄旺四季,而春夏為甚,季夏為尤甚。」意思是說,溼氣一年四季都很旺盛,但在春夏季會比較嚴重,季夏最嚴重。原來,自然界的潮溼之氣,年年都會存在,春夏的溼氣尤為明顯,而長夏時節的溼氣最為重

喝祛溼茶,反而身體不舒服,這是為何?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祛溼「祛錯了」。沒有進行辨證祛溼,只知道有溼氣,卻不知道溼熱和寒熱的區別。實際上,祛溼需要分為「溼熱」和「寒溼」,不同的溼氣,祛溼方法不同,需要對症不同的藥飲,才能把溼氣從身體裡趕出去。如果沒有對症祛溼,只會「越祛越溼」。

而小玲所服用的祛溼茶,裡面有紅豆和薏米。紅豆性平,屬於利下的食物,還有利尿作用。薏米屬於大寒的性味,歷代中醫都是拿它來治病的,有利尿、消水腫等作用。紅豆和薏米這兩種利水性味的搭配在一起用,只適合溼熱體質的人,在短時間之內服用。

如果寒溼體質的人服用了,不僅不能祛溼,反而會傷及脾胃。氣虛體質的人也不適合長期服用,還會造成陰陽失調,把人的陽氣都傷了。

中醫教你:怎麼判斷自己是寒溼還是溼熱

看大便

溼熱和寒溼的人,都會有腹瀉的情況。但寒溼的人腹瀉呈現綿綿不絕的狀態,有時候一天需要拉多次,而且大便常常黏在馬桶上衝不下去。溼熱的人腹瀉會比較急猛,且有時交替便秘。

看小便

溼熱體質人群的尿液,一般是顏色很黃,氣味很重。而如果尿液狀態清亮,甚至像透明的自來水一樣,就是寒溼體質。

看舌苔

準備一面鏡子和充足的光線,張開嘴巴看看自己的舌苔,如果舌苔很厚,舌頭髮紅,舌苔發黃,那明顯就是溼熱體質了。但如果是舌苔偏白,邊沿有很多齒痕,舌上亮晶晶的有液體,那大概率就是寒溼體質。

聞體味

如果聞起來體味比較重,腳和腋下部位氣味比較濃鬱,一般是溼熱體質。而寒溼體質的人很少出大汗,體味會比較輕微。

看其他

寒溼體質的人怕冷,怕吹風,尤其在冬天會四肢冰冷,女性可能會有宮寒和痛經的毛病。溼熱體質的人怕熱,經常口腔潰瘍和長痘痘,甚至在夏天的時候會感覺到胸悶,情緒容易煩躁。

對症祛溼有方法,你學會了嗎?

吳鞠通《溫病調辨》裡講到,「溼之入中焦,有寒溼,有熱溼,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意思主要是說,祛溼一定要對症,否則遺患無窮。

妙姐建議,寒溼的體質應該採用溫寒化溼的療法,如在日常用砂仁,陳皮,生薑煮水喝(砂仁煮的時間需要短一些),達到對症祛溼的效果。但這個方法不適用於便秘、口臭、陰虛體質的人。

《食療本草》中有說道:野菜馬齒筧能「煮粥止痢及疳痢。」《本草正義》也說「馬齒莧……多由溼熱凝滯,寒滑以利導之,而溼熱可洩……」

所以溼熱的人建議用清熱祛溼的療法。如用野菜馬齒筧、土茯苓和綠豆煮水喝,能夠起到清熱利溼解毒的作用。

遠離溼氣,從生活小事做起!

堅持運動

如果發現自己的體內溼氣過重,可以通過運動來排除體內溼氣。在運動出汗的過程中,多餘的溼氣會跟隨著汗液排出體外。建議可進行慢跑、瑜伽和仰臥起坐,老年人可選擇八段錦和太極拳,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而選擇。

避免長期居於潮溼的環境

長期處於潮溼陰冷的環境中,溼氣就容易入侵體內。尤其是睡地板,容易造成四肢酸痛。在下雨天減少外出,也不要穿未乾的衣服。

飲食注意

不要經常食用酒和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清淡飲食,營養均衡即可。

你知道自己屬於「溼熱」還是「寒溼」嗎?

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吧~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秋季養生:溼氣是怎麼來的?做好4點,去除體內溼氣
    秋季養生:溼氣是怎麼來的?做好4點,去除體內溼氣。「溼氣重」這個說法,是我們說的比較多、也聽得比較多的一個詞。尤其到了夏末秋初的時節,當外界的氣候陰雨偏多、自己又感到有點體重身乏時,就會懷疑是不是有點溼氣重了。既然是「溼氣重」,自然就會想到要祛溼。
  • 溼氣還分寒溼和溼熱,你知道嗎?中醫大夫給你講怎麼區別
    外溼是外界的溼氣侵襲到人體導致的病變,中醫把外邪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類,溼邪為其中之一。 從證候上分寒溼和溼熱: 溼熱與寒溼主要通過其病因病機和主要的臨床表現來鑑別。
  • 體內溼氣重不重?或許從身體的4個部位,就能快速判斷出來
    無論是內溼還是外溼,體內溼氣過重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不良影響,需要及時採取措施除掉溼氣。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體內有沒有溼氣呢?1、舌頭的表象當人體內溼邪之氣過多,舌頭會有一些明顯的變化。比如舌苔變厚發白,這是由於溼氣過重、體內垃圾毒素沒有及時排出,口腔與食物相接觸,也容易堆在舌頭上,導致舌苔過厚,並且顏色發白或發黃,有明顯的黏膩感。還有一種情況是舌頭上呈現大紅色,沒有一點舌苔,這就表明人體內的溼氣也很嚴重了。
  • 體內「溼氣」到底是什麼?
    溼氣這個詞被大家越來越多的提起,我身邊也會有好多人會問:我溼氣特別重,怎麼樣才能去溼氣呢?網上有賣紅豆薏米茶的,可以買來喝去溼氣嘛?>看大便大便不成形,或有一些粘在馬桶上,或有便秘洗漱時看舌苔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
  • 身體有溼氣都有哪些症狀?讓醫生來告訴你,如何正確祛溼!
    經常有患者找張醫生說:醫生,幫我看看舌頭,看看我是不是溼氣很重。也有患者自覺溼氣很重,到處找藥吃,結果胡亂吃了很多藥,病沒治好,反而把自己的脾胃吃壞了,本來溼氣不重的,這麼一搞,身體反而寒溼得厲害。中的條條框框越多,說明體內溼氣越重:4條以下,「小溼弟」、「小溼妹」;4條以上,「大溼兄」、「大溼姐」。如果只是中一條或者兩條,不一定是溼氣哦!
  • 冬天了,體內的溼氣怎麼辦?
    溼氣有哪些危害?NO1體內的溼氣如果遇到寒冷的空氣時,就會形成寒溼。如果遇到熱的空氣就會形成溼熱,溼氣遇到風則會形成風溼。溼氣會出現在皮下,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形成肥胖。NO2溼氣在人體中長時間如果不除去,就容易使人出現長期的便溏,大便會不成型,舌頭還會黃中帶膩的情況,所以溼氣出現在體內時,要及時清除,這樣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 溼氣也分種類?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老中醫幫你分得清清楚楚
    其實不經意間,你的身體可能存在一些疾病的隱患,此時溼氣可能已經入侵你的身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你的體內溼氣很重的話,你的身體就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說,因為溼氣的積壓,長時間的不運動,加上油膩的飲食,都會使你的身體變得肥胖。臉上還會因為出油過多,長了許多的痘痘。中醫裡面分為外溼和內溼。那麼,什麼是外溼和內溼呢?
  • 溼熱重、寒溼重的原因有哪些?有什麼異常?早了解早祛溼
    溼氣,肉眼根本看不到,但是卻真實存在,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進入夏天,溼氣重,不利於身體保健。其中以溼熱、寒溼來說,就需要額外重視,如今,生活中,出現這個異常的人不斷增多,要小心謹慎,不禁納悶,導致人們溼熱重、寒溼重的原因有哪些?
  •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
    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也說明體內的溼氣較重。食慾差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也是脾胃功能弱,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之一。
  • 體內溼氣變重,舌頭會有提示,中醫:想要祛溼氣,需做好三件事
    當我們的脾臟不好的時候,舌頭就會出現粘膩的情況,這種情況判斷最準的時間段就是在早晨起來以後,如果早晨起來以後發現自己的舌頭比較粘膩而且發黃,就能夠說明這時候脾臟比較虛弱而且是溼熱的狀態,但是如果舌頭是發白的那就說明身體裡面的寒溼比較嚴重。
  • 體內溼氣很重的人,每天吃一點,或許可以幫你排出溼毒
    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不開空調睡不著,容易導致體內溼氣又多加了一個。中醫上認為,溼邪從來都不會孤軍奮戰,遇到寒氣變成溼,遇到熱變成了溼熱,俗話說:」溼氣重則百病生」,因此溼氣可是我們健康的「天敵」,溼氣不排出去,不僅損害我們的脾胃,還容易導致咳喘、胸悶、氣短,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思慮過度、睏倦無力等等,還容易造成女性各種婦科病跟肥胖,尤其是肚子,大肚腩是愛美的女性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去溼氣,刻不容緩!
  • 溼氣重不能一概而論,有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之分,怎麼調理?
    溼氣重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人們知道要祛溼,卻受困於無論吃了多少中藥,溼氣依舊揮之不去,這就是沒有真正認清楚溼氣的緣故。身體內的溼氣不能一概而論,溼氣有不同的種類,分為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不同的溼氣,對應的身體症狀也不相同。曾經遇到一個患者,非常有意思。他因為肥胖,怎麼減肥都減不下來,就去當地看醫生。醫生告訴他,是溼氣重了,要祛溼。這位患者後來吃了不少中藥,體重依舊很胖,溼氣也沒有去掉,原因也是因為沒有搞清楚溼氣的區別。無論哪種溼氣典型的症狀表現,都是身材肥胖、浮腫,大便粘膩粘馬桶,腿腳沉甸甸的。
  • 3種水果,吃得越多,溼氣越重,早早拉入黑名單
    「醫生,你看看我舌頭兩側有牙印,這麼明顯的溼氣重,給我開點祛溼的藥吧?」生活中,「溼氣」這個詞的概念被越來多的人知道,很多人自我診斷以後,開始去醫院找醫生拿藥。但是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溼氣了嗎?一、什麼是「溼氣」?
  • 中醫教你去除體內溼氣!最全溼氣科普文,你可能真的不是溼氣重
    3 「溼氣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可以囊括或者概括很多病,溼氣包括:寒溼、溼熱、暑溼、外溼、風溼、內溼、脾溼、上焦溼氣、中焦溼阻、下焦溼氣、肝經溼熱、溼熱困脾、痰飲(溼邪)伏肺、射水凌心、溼毒擾腎、溼犯巔高、溼留四末,等等等等,一句話,你的身體,表裡上下,五臟六腑,幾乎每一個部位都可以找到和溼邪有關的疾病,而其他的致病邪氣往往沒有這麼廣的致病範圍
  • 如何判斷自己是寒溼體質,還是熱溼體質?可以從幾個方面去斟酌?
    由於體內溼氣過多,會導致人體出現不適,雖不會危害健康,但長期以往會影響生活狀態。溼邪侵犯人體後的常見症狀便是腹部腫脹、食欲不振、大便溏洩以及小便渾濁等。對於祛溼氣最常用的食療方法,便是紅豆薏米湯,那麼,紅豆薏米湯的效果真的這麼好嗎?有的人對紅豆薏米湯讚不絕口,而有的人則認為紅豆薏米湯只是空有其表,效果卻無用。
  • 醫生版 | RGP鏡片左右眼怎麼區分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辨別RGP的左右眼。在我們告知患者正確的左右眼之前,首先要提醒大家:雖然RGP鏡片的左右眼在外觀上不易區分開來,但是鏡片盒是有左右之分的。因此,養成一個良好的佩戴習慣更加重要,即先戴右邊再戴左邊,先摘右邊再摘左邊,然後存放在相對應的鏡盒中。這樣也就能避免了錯誤的發生。
  • 錯把骨痛當生長痛,12歲男孩確診骨肉瘤,醫生:學會區分兩種疼痛
    大家很少會聽到骨肉瘤這個名字,因為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比較低,但是家長也需要格外重視骨肉瘤,它的患者年齡基本上都是在10歲到25歲之間,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快,容易向患者的肺部發生轉移,有很多患者出現的骨肉瘤,都是在膝蓋關節部位
  • 為什麼中醫總愛說病人溼氣重?如何去除體內溼氣?
    很多人大便之後,發現大便不成形,溏稀,粘在光滑的馬桶壁上,很難衝下去,還不得不用很多手紙才能擦乾淨屁股,這是正常的呢,還是說明你身體有某些疾病呢?如果是在周末,他們費力的上完了廁所,還可能回去繼續懶床不起,如果你再繼續觀察下,他們多半伴有嗜睡,睏乏無力,滿臉油光,渾身黏糊糊等等症狀。
  • 身體「排溼王」已找到,不是花椒,平時敞開喝,趕跑溼氣告別肚腩
    雨量增多,氣溫也明顯升高,溼熱之氣交結,氣候悶熱潮溼,易導致脾胃之氣不足,溼熱之氣困脾,出現如四肢沉重、容易疲勞、失眠、食慾下降、噁心、頭暈、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等不適。中醫把此類現象叫「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