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十月初來到北京後,我是一直在適應北京這裡的飲食。雖然說講到吃的,我還是比較喜歡臺灣的美食。不過有些東西,我也想過有朝一日帶回臺灣去。
1、炒肝
第一次吃炒肝的時候,心想:這是啥啊?不過豬肝能這樣吃,也不錯。炒肝我想是高熱量的東西,不過疲勞的時候吃上一小碗,對體力恢復頗有幫助,只是不能常吃。豬肝在臺灣常用做豬肝湯,或是炒菜用。炒肝讓我感覺像是蚵仔面線的感覺,我曾經試過在比較疲勞的時候吃上一碗,效果不錯。
2、糖拌西紅柿
第一次吃糖拌西紅柿還蠻好吃的,後來常常點來吃,而且也容易做,冰鎮後更好吃。通常在臺灣不叫西紅柿,叫蕃茄,我以前是沒這麼吃過蕃茄。不過下次回去,可以做做看。
3、拍黃瓜
拍黃瓜應該是對大家來說是很普遍的,但在臺灣,吃黃瓜沒這麼個吃法。不過拌了蒜汁後,再涼拌挺下口的。也許你們很意外吧,但我覺得拍黃瓜很好吃,下酒也不錯。
4、驢肉火燒
在來大陸前,我從未吃過驢肉,一開始不太敢吃。但後來一吃之下,覺得驢肉確實挺好吃的。我媽來北京時,我曾帶她去吃驢肉火燒,剛開始她的反應跟我一樣。比較意外的是,她老人家比較喜歡包驢肉的餅….。不過臺灣本身不產驢,即使引進臺灣,也會很貴吧。
5、麻辣香鍋
其實臺北街頭我倒是見過一兩家開麻辣香鍋的店,生意還可以。不過傳統上,臺灣人一般不太這麼個吃法,雖然我承受辣的能力有限,我個人倒是蠻喜歡吃的。
6、銅鍋涮羊肉
臺灣並不是沒有涮肉店,但是像銅鍋涮羊肉比較少見。其實我到北京工作後,最喜歡的是涮羊肉。附帶一句,臺灣人平常就比較少吃羊肉,全臺灣以羊肉聞名的,大概是兩個:一個是岡山羊肉,那是以藥燉羊肉塊,像牛肉麵一樣吃,我嘗過,非常好吃。一個是羊肉爐,在冬天特別暖,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很有名的羊肉爐店。再來就是羊肉炒飯和涮羊肉。但是我媽從來沒有在家做過有關羊肉的食物,她不喜歡,家裡也不吃。
7、水煮魚、水煮肉等等
還記得第一次吃水煮魚的時候,我是嚇傻了,那是跟前前任吃的,她一個人幹掉了一鍋水煮魚,我是一口也沒吃,但當時心想:這也太牛了,一鍋辣油中放條魚也能吃得下去@@,我當時心想:真的要交往嗎?這放辣椒辣油好像不用錢似的。主要是臺灣人口味不嗜辣也不嗜油,水煮肉我倒是吃,辣倒無所謂,油太多了是真的,口味稍微調和一下,應該不錯。
8、煎餅果子
其實臺灣有類似的東西,就是蛋餅,但是小多了,而皮厚些,可以夾肉鬆、鮪魚或是培根等等,沾醬油膏吃,是臺灣各個早餐店常見的,我自己也很喜歡。我不敢確定煎餅果子在臺灣會有市場,不過餅薄較脆,我覺得還不錯。不過讓我選,我還是會比較喜歡吃蛋餅。
9、格瓦斯
有人說格瓦斯很難喝?我是不覺得。在我看來像是麥茶味的汽水,臺灣人對麥茶的接受度很高,說不定有市場。不過臺灣的飲品數量很多,任何一個內地的飲品要打進去,都要有廝殺的準備。臺灣人最喜歡的大陸飲料,莫過於加多寶(王老吉),所以它也打進了臺灣市場。
10、涼皮、涼粉
涼皮、涼粉應該是米做的吧,我個人比較喜歡吃涼皮,比較寬、比較好夾,涼粉有點滑溜了。其實臺灣有類似的東西:米苔目,在冰鎮之後,再加上糖水,是我非常喜歡吃的夏季小吃。依我個人看,涼皮在臺灣會賣得比較好。
還有不少臺灣比較看不到的小吃或菜品,像小龍蝦,臺灣就沒人吃,因為臺灣人對淡水蝦蟹的信任不太夠,一般也不太敢吃,而且本身也不養殖。若是大家有什麼推薦的地方小吃,可以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