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一品高官,理藩院尚書和六部尚書,孰高孰低?得看誰當這個官

2021-01-18 清朝那些人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政權乃係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滿漢官僚聯合執政,其政治機構的設置基本和前朝歷代類同,在中央分為內閣、行政機構和行憲機構三類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政治機構設置。

內閣,乃係雍正皇帝創設軍機處之前的最高行政機構,為全國樞要總匯之所。行政機構,包括六部,以及和六部並立的行政機構理藩院、宗人府、國子監、大理寺等;而行憲機構指的就是都察院。

作為和現今國務院下轄組成部門的一把手最為接近的官職——尚書,清朝設有7處,即六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七大尚書同屬從一品高官,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高級幹部。

那麼,同為尚書,同為從一品高官,理藩院尚書和六部尚書之間到底有何差別,他們之間的權力、地位,孰高孰低呢?

清朝未建立之前的天聰年間,皇太極就仿明朝舊例,創設六部,並以貝勒總理各部部務。順治元年,令管六部行政長官為尚書,滿漢各一,最初階段滿人尚書較之漢人尚書品秩高,直到雍正八年統一改為從一品。

清朝所設六部之吏、戶、禮、兵、刑、工部,基本能夠囊括除最高檢、最高法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以外,現今國務院所有的職能部門。在清朝皇權統治的過程中,作為內閣之下的最高執行部門,六部十二位尚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六部尚書,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另設有專門管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的理藩院,並專設滿人官缺之理藩院尚書職位,基本相當於現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注意,理藩院尚書僅有「滿人一人」,並且時有「特簡大學士為之」。同樣,這個從一品官職也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幹部。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

尚書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制爵祿,定朝會,正刑罰,控馭撫綏,以固邦翰。

清王朝之所以能夠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兩百多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理藩院這個在最初階段列入禮部的職能部門,在順治十八年清廷逐步成為全國性政權後,改為六部並行部門,並擁有議政權利。

作為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職能部門行政長官,理藩院尚書肩負著直接關係邊疆穩定乃至皇權穩固的重要職能。就全國性事務來看,理藩院尚書的職能較之六部比較單一,其職權和影響較低;但是,因為理藩院職權的特殊性和其上下一致性的滿洲官缺(即使有漢人官缺,也只能是漢軍八旗),再加上一般會有大學士兼領理藩院尚書的特殊安排,理藩院尚書於朝堂之上的地位並不比六部低。

清代理藩院官員

另外,通過清代名臣佟佳·隆科多、鈕祜祿·和珅等人擔任理藩院尚書期間的職權範圍來看,這一官職一般會被皇帝特意安排秘密監視京師內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動向的特殊職能。也就是說,這一官職經過康熙朝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皇帝委以特殊職能的近臣乃至心腹重臣。就此來看,理藩院尚書的職權範圍遠遠超出其官職本身,擁有這一官職基本代表著皇帝較高的信任和仰仗程度,逐漸成為六部尚書之上的特殊官職。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

相關焦點

  • 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又被成為大七卿,明顯比大理寺卿、通政使高了半個檔次。那麼,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六部和都察院的權力劃分。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的權力最大,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核。禮部的任務最雜,教育、外交、禮儀等都屬於禮部的工作範圍。戶部負責財政、錢糧和賦稅,並不負責全國武官的管理和軍隊的調動。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孫嘉淦的名字並不陌生。這位孫老師是個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
  • 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大?包拯的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自秦朝設立宰相職位以來,始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從隋唐時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以來,宰相名號就撤銷了。唐朝設尚書省(主官為尚書令,但始終空缺),以左右僕射分掌尚書省事務,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宰相,如果不兼同中書門下三品,就不是宰相。為了分左右僕射之權,唐朝還設有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左、右僕射管轄。 宋朝官制頻繁更改,到南宋建立時才定型。
  • 科普:地位在六部尚書之上的機構?清朝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洋務運動前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繫。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上千年都沒有變過,那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六部尚書"是一個在古裝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被提及的名詞。所謂"六部",指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設立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門。而"尚書"則是從秦朝開始就被設置的一種官名,到了三省六部制出現後,六大部門的主管就被叫做尚書。
  • 清朝的六部尚書中,誰掌握的實權最大?
    皇太極準備聽從漢人大臣意見,效仿明朝,在清朝設立兵、禮、戶、工、戶、刑六部機構。這次制度本是為解決清朝舊體制下的種種弊端,但許多問題並未隨著新官製成立而解決,清朝初期的六部機構仍擺脫不了八旗制度影響,皇太極仍然不能將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六部雖然有司法、稅收、財務、營造等職權,但六部官員並無品級,而且六部事務仍由八旗旗主和議政貝勒掌握,皇帝手上實權有限。
  • 明朝的六部尚書,哪個權力最大?
    它關係到這個政權的盛衰,關係到當時社會的安定或動蕩,關係到當時人民的生活。  明朝官吏的選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  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以唐朝來舉例:  先說三省六部分別是什麼品階,通常來說唐朝的宰相們,也是九三省的長官們都為正二品,而到了李世民之後,為了進一步集權,開始用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有時候甚至從三品都可以被稱之宰相。  比如我們熟悉的狄仁傑,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拜相,他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官品正三品。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尚書、侍郎中央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滿漢各一人,相當於國務院各部部長。尚書下設置四個侍郎,滿漢各兩人,相當於副部長。 尚書為從一品,侍郎為從二品。下面介紹下各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那些職位。吏部尚書:原國務院人事部長。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 刑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大家看過許多電視劇,可能經常聽說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等,我們經常聽說,將誰誰或者某個案件交於刑部審理,或者有時候罷免一個這樣的官似乎顯得很輕鬆,有人就不禁想問了,這些官在現在到底相當於什麼職位呢?刑部,六部(立戶禮兵刑工)之一。
  • 「六部」、「七卿」中,誰的官職最大?左都御史又是個什麼官職?
    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從表面上看,左都御史的職權有點「不實在」,似乎不如六部尚書大權在握。畢竟,六部尚書分管的是各領域最要緊的工作,而左都御史抓的比較寬泛。
  • 「丞相」和「尚書令」,誰的地位更高?
    而對於一些朝代和皇帝,則通過設立尚書令這一官職,以此分擔丞相的權力,甚至來代替丞相的工作。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和「尚書令」,哪個地位更高?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一首先,對於丞相一職,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而就尚書令這一官職,始於秦朝。
  • 「戶部尚書」是什麼級別?比「兩江總督」高嗎?
    所以,也可以說是中樞六部中,最有錢的部門。戶部掌管著全國的戶口、土地田畝數量,以及其他各項收費開支。清朝時,戶部收入主要來自各省關稅、鹽課、田賦等項目。作為戶部的實際掌舵者,戶部尚書的權力大小,跟戶部職權,以及戶部在朝局中的影響力,有直接關係。戶部下,分別設立銀庫、緞匹顏料庫三個庫房。
  • 從尚書這一官職的演變看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擴張過程
    在中國古代,尚書這個官職是在處於不斷演變之中的。所以,想要知道尚書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職,要結合不同的歷史背景來說。在秦漢,尚書是少府的屬官,主要負責為皇室起草文書,傳達命令。而少府是為皇室打理內庫和生活事務的機構,所以尚書屬於內官,而且人微言輕,地位不高。到漢武帝時代,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等外朝官的權力,便設置內朝來鞏固皇權,尚書遂得到重用,負責處理天下章奏,起草詔書,政令執行等,躋身朝廷中樞之列。
  • 科普:明朝的兵部尚書究竟是什麼級別?根本不是一品官!
    明朝兵部尚書,是明朝六部中兵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為正二品。相當於當今的國防部長。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設置兵部。洪武六年,增設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各一人,並在總部、駕部、職方部這三個部門各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兩人,隸屬中書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罷黜宰相與中書省,並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屬六部,並各設尚書、侍郎各一名。每部分四屬部,每屬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次年,增試侍郎一人。洪武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洪武二十九年,定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皆稱清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