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舞臺上觀鼓陣,多見的是熱烈奔放,所謂鑼鼓喧天,已經是固定詞組。它呈現生命的恣肆,自也是一種釋放,終究來想,還只是生命單一的面向。6月24日晚,國家大劇院,看臺灣的優人神鼓,凝定、莊嚴、素淨、神馳,一種自主的收放節奏,讓觀眾也攝心一處,靜靜體會這動靜之間的張力與深意。整場演出命名為《時間之外》:何謂時間之內,何謂時間之外,一個與自我存在相關的命題,伴隨著鼓聲之餘響,一直到演出結束。我後來乘坐地鐵,依舊聽到有人在熱烈地談論。這都在佐證,這場演出有某種特殊的神奇魅力。
優人神鼓,一個紅遍臺灣幾十年的劇場團體,在內地,依舊是個陌生的字眼。它的名氣,遠不及同樣在臺灣享有盛名的林懷民的雲門舞集,但也許,看過雲門舞集的觀眾,能對比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此次北京演出,整場六個段落,中間沒有休息,前後一氣呵成。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大驟雨」、「千江映月」、「涉空而來」、「蝕」、「漩中渦」、「時間之外」。觀後細想,這也像極禪修的某種次第。暴雨現前,人在雨聲中擊鼓,人與雨、與鼓,宛如天地間純然的存在,鼓聲由鼓出,由手出,更由心出,震蕩迴旋,彼此相應。可以想像,這一番暴雨滌蕩之後,那種身心湛然。之後,千江映月。大自然如鏡,照見幻影遷流,也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就有人子,涉空而來,於人世的紛雜漩渦中欲求解脫,這其間歷險遇波,障礙重重,必須迎上,也必須迂迴避讓。解脫者,達至時間之外,自由就如同那一人或多人一起的旋轉,可以無盡地延續,也可以瞬間止停。
將舞臺上的一切往生命的修行上去參,我相信這不是我的意會。因為,此前一月,這個演出團體曾為這場演出在同樣的劇場有過一次熱身講座。優人神鼓的創辦人劉若瑀、音樂總監黃志群邀臺灣禪者、藝術評論家林谷芳老師一起前來交流。林老師的開場白中,已經道出這個演出團體的與眾不同。是舞蹈還是戲劇?單歸某一類都好像無法涵蓋整體,身心靈的鍛鍊,原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在藝中體道,為道藝一體。這種理念,也貫穿於日常生活與排練。有幸在臺下一個非正式場合,見過那些演員。他們衣著素樸,臉龐膚色,都透出大自然中風吹日曬過的痕跡。這種膚色與氣質,已經不是只習慣在排練廳排練的演員所擁有的。並且他們稟行的訓練方式是,先練禪坐後練打鼓。所有的演員都質樸而康健,有的女演員還稱得上壯碩,但這都不影響他們舞臺上的呈現。因為那種一招一式中所透出的靜定之功,並不是所謂的優美的舞蹈動作就能達成。
劉若瑀與黃志群,都是有故事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劉若瑀講她師從波蘭老師時的一次練習。選了最覺得有東方特色的陸遊《釵頭鳳》做題材,結果作品出來,老師卻說,你有一個西方化的思維。之後回臺灣,她走遍寶島,遍訪原住民藝術,既為自己的藝術尋根,同時也確證自己到底是誰。習武出身的黃志群,在被邀請加入這個團體時提出,要先去印度遊歷幾個月。在那裡,他被好奇的孩子們不斷問到,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他說這個問題問多了,便內化成一個哲學問題。跟著一位印度老師重新學打坐,是因為那位長者聽完他打坐後的感受,說了一句:你還在糖果的外面打轉,並沒吃到糖果心兒裡的甜。
這兩個故事,其實都可以作為這場演出的背景性提示。所以,我知道,將一場演出做修行的對應,並無多少唐突之處。當然,既作為演出置放於舞臺,還要經得起藝術標準的檢驗。以整場來觀,無論是意旨表達還是舞臺空間、演員技藝,都確實堪稱精湛。你可以看到,雖然特色是擊鼓,但是鼓中還有舞,那些繁複的鼓點,還有舞,均不給人炫技之感。你甚至可以說,演員以自己非凡的控制力,消解了鼓與舞相加所容易激發的熱烈與抒情,反而映顯出靜。在鼓聲中體會自然之靜、生命之靜乃至虛空之靜,一般理解這便是禪境,但是優人神鼓的禪境,又不是一味的寧靜。靜若處子動若矯兔的肢體變化,所透出的生命的強勁,同樣是HOLD住全場的法力。動靜之間,尤能帶出生命內在的覺知,以及靜中的澄明。鼓聲虛實中有強弱,人聲中,既有氣息低沉的呼麥,還有清悅悠遠的女聲吟唱,再加風月、雲雨,共同烘託出一個浩大蒼茫的天地景象,道在此,已體現為超越於文化藝術之上的生命的求真。這大概是不同於其他藝術團體之處。當然,它依舊還是透出東方文化的色彩。舞臺布景極簡而寫意,演員衣飾,多在純白與淺灰之間。因著這淺色系的襯託,《涉空而來》一幕中著玄色衣服的舞者,就更顯鬼魅。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涉空的「空」,說來依舊是一個佛教理念,在舞臺上所呈現的,其實是一個人涉空而來,又復入虛空的歷險。這純白之中黑色的呈現,無疑加重的是阻礙的分量。
舞臺上還有多次旋轉的動作。優人神鼓早年以蘇菲旋轉的方法旋轉,演出還融入神聖舞蹈、太極等元素,但現在,他們已將這些化為內在的自我,所以旋轉也便成為只看著內在中心旋轉。相比於身體於時空中的無限張力,念白反而稍嫌多餘,也許語言在此確實有其難以企及處。
鼓之神奇,還在於誰在擊鼓。日本人打鼓,打出的是鬼太鼓之韻。優人神鼓的出神入化,我私下以為,最離不開作為擊鼓指導與音樂總監的黃志群。作為舞臺上的靈魂人物,生活中的他一樣質樸沉穩,親切藹然。他曾在那次交流會上帶領大家做一個常用於練習的神聖舞蹈動作。即雙臂依著不同節拍上下運動,慢慢再加上頭部動作。初次練習,僅前者已經讓我手忙腳亂,但因此也讓我有一問請教於林谷芳老師:要完成這個動作,到底是要把自己的意念分幾等分,還是要集中一念。他說,當然是通體一念,你若分心,動作肯定亂。
從他那兒我知道了澤庵禪師一句話:置心一處,則為一處所奪。也由此領會,優人神鼓無論是練打鼓還是練禪坐,練的其實就是這個全體貫注,繫於當下一念。有此自覺,優人神鼓的鼓,不管是眾人齊擊還是一人擂鼓,才會給人時空凝注之感。而做無數圈的旋轉而無有動作之閃失,這裡首先也是自己心神安穩。演出後確有觀眾好奇:你們這麼多旋轉,為什麼不頭暈?黃志群先生回答得好:旋轉得穩,當然要靠訓練。而通過訓練你也會明白,向外看會頭暈,向內則不會,因為看到的是自己。
這不禁又讓人覺得,這次演出,像一次禪修的境界呈現。究竟何謂時間之外?我看後願意以《圓覺經》裡一句話作解:「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時間之外,並不是讓我們脫離凡塵去成仙,而是同處喧囂塵世,卻能心中無染。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番領會。擊鼓者誰?看臺上也是觀自己,尋找自己生命的鼓點。如此,優人神鼓來了又去,就不僅是一次審美的享受,瞬間的驚豔。
-END-
關鍵詞回復
關注北青藝評的前提下,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6月精選內容
風笛
紀念電影配樂大師霍納的文章
賈樟柯
毛尖| 趙濤的臉:我們為什麼討論賈樟柯
曬娃
不要笑話曬娃的孩兒媽了,沒準三年後人家就是攝影大師
李爺爺
聊聊人類史上戰鬥力最強大的演員:克里斯多福·李
梁文道
梁文道有了新節目《一千零一夜》
多啦a夢
殘酷人生,我們得自己春風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