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發育有一句口訣:一看二聽三抬頭、四撐五抓六翻身……
執筆:安野風
編輯:安野風
定稿:歐陽比文
三個月了還不會抬頭的寶寶,可能是在寶媽懷裡「安逸」慣了,想讓寶寶鍛鍊學會自己趴,寶寶卻不願意做「伏地魔」,往往哭給你看來抗議。
寶寶不做「伏地魔」一趴哭,引起婆媳大戰
婷婷的寶寶都快四個月了,但還不會自己抬頭,她心理比較著急,擔心寶寶會有發育遲緩的問題,影響到以後的發育。
跟寶寶剛3歲的堂姐聊起這件事,她給出的建議是:不要長時間的抱著孩子,有機會讓他多趴著,這樣有助於肌肉的鍛鍊。
婷婷認為很有道理,就開始嘗試讓寶寶趴在床上適應。但是被抱習慣的寶寶,一放到床上,讓他趴著,就大聲的哭,儼然是從一個小可愛,變成了「伏地魔」。
婆婆一聽見孩子哭,就趕緊過來查看。看見兒媳婦任由孩子爬在床上哭也不管,急忙衝上去想要把孫子抱起來哄。
「媽,你別動,這樣趴著是讓寶寶鍛鍊。」婷婷伸手攔住了婆婆。
「孩子哭成這樣,你不哄,還不讓我哄,你到底想幹什麼?」婆婆立馬火冒三丈,推開兒媳婦,把孩子抱在懷裡哄起來。
婷婷火氣也很大,伸手就要把寶寶搶回來,兩個人因為這件事兒吵了起來,孩子嚇的哭的更厲害了,鬧的雞飛狗跳的。
嬰兒期的時候,可以讓寶寶適當的趴著,不僅可以達到鍛鍊的目的,還有助於寶寶排氣。
如果寶寶變成「伏地魔」,一趴床上就變「小惡魔」哭鬧,寶媽可以做適當的引導,讓寶寶循序漸進的接受趴著這件事兒。
寶寶學會「趴」有哪些好處?
新手爸媽想要讓寶寶在1歲前健康發育,一定要知道讓寶寶學會「趴」的好處
1)促進寶寶大運動發育
「大運動」這個詞聽起來有些陌生,其實就是寶寶的抬頭、翻身、坐立、爬行、行走這幾個階段性的發展。
「趴」這個動作,看著不起眼,但在嬰兒時期,這個動作可以很好的鍛鍊寶寶背部的肌肉,適當的訓練寶寶「趴」可以然寶寶儘快能獨立完成抬頭的動作。
大動作都是一系列的,在「趴」的基礎上抬頭,在抬頭的基礎上,雙手可以撐起上身,再然後是翻身。環環相扣,一環也不能鬆懈,「趴」作為接觸是不容忽視的。
如果「趴」這個環節落後了,可能寶寶其他的大運動都要往後推遲,每個階段都需要一定的肌肉基礎作為獨立動作的支撐的。
2)適當緩解身體不適
寶寶出生的前三個月,很可能出現一些找不出原因的不適,因為新手爸媽缺乏經驗,寶寶表現出大哭就開始手忙腳亂了。
對於新生兒寶寶來說,因為腸胃功能不健全,吃奶之後,很容易因為消化系統問題,出現腸胃不適而哭鬧,腸胃脹痛也是比較常見的。
新手爸媽,可以通過讓寶寶趴在肩膀上,利用豎抱的方式,幫寶寶進行排氣,來緩解他的不適症狀。
3)壓迫感給寶寶安全感
新生兒因為離開了子宮的安全緩解,出生之後,往往會缺乏安全感。
新手爸媽,可以通過讓寶寶趴著的姿勢,讓寶寶感受到胸腔的壓迫感,模仿在子宮裡的壓迫感,從而讓寶寶獲得一定的安全感。
如果寶寶一趴就哭,怎麼引導呢?
寶媽知道了寶寶獨立「趴」的好處,但想要讓寶寶嘗試的是,很可能會被寶寶用哭鬧「抗議」。所以,學會適當的引導,尤為重要。
① 先趴父母身上,建立安全感
有些寶寶因為出生後,被長時間的抱著,對父母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突然放在床上,讓他自己趴著,難免會哭鬧。
如果寶寶哭鬧的太厲害,可以嘗試著寶媽躺在床上,讓後讓寶寶趴在寶媽的身上。寶媽的體溫和心跳,能給寶寶帶來安全感,緩解寶寶的緊張情緒。
② 跟寶寶一起趴,增加互動
當寶寶適應了在寶媽身上趴著之後,可以試著給寶寶放在床上趴著。不過寶媽不要在一旁站著看。可以趴在寶寶的對面,兩個人面對面的逗一逗寶寶,讓寶寶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③ 用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當寶寶可以獨立趴著的時候,寶媽可以循序漸進的增加寶寶趴著的時間,用搖鈴或者多彩的玩具,在前面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④ 選寶寶心情好的時候
訓練寶寶「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間,儘量選擇寶寶心情好的時候,寶媽也可以陪著寶寶一起趴著,還可以陪著寶寶看一些黑白卡,訓寶寶的視力。
糖果愛嘮叨
「趴」對於嬰兒來說是一種運動,想要訓練寶寶趴的寶媽需要循序漸進,不能太急於求成,寶寶剛訓練的時候,「趴」的時間不宜過長。
糖果互動:你的寶寶是一趴就哭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