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蒲松齡的故事常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因為哪怕篇幅短,故事和人物的變化是足夠的。
比如說《促織》,哪怕只是多年前讀過,你隨便找個人問,對方多半能回答出主要情節:孩子變成蟋蟀。為什麼記得住?因為人家故事講得好。
上來就給了帽子,邏輯一層層講得很清楚:宣德年間,皇帝在宮中鬥蟋蟀為樂,這是最上一層;有這樣的皇帝,就有陝西華陰縣這樣的縣令進貢蟋蟀取媚,結果變成當地歲貢,但蟋蟀卻又不是陝西本地所產;這是中間一層;有了這樣的皇帝和官員,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就專事養蟋蟀,用來賣高價,而公差這樣的小吏就用蟋蟀來作為攤派,弄得人傾家蕩產,這就是最下一層。
一百多個字,把蟋蟀上貢的事情,連帶蟋蟀形成的經濟學模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非常可信。
接下來就是主人公困境:成名,高不成低不就,就是個童生。被連哄帶騙任命為裡正,交不上蟋蟀就交錢,家底一下子折騰光了。最後,被逼無奈想自盡。這時候第一次轉折來了---太太說與其去死,不如你去抓蟋蟀。如今這話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在小說裡的時代,你讓一個讀書人,而且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去撅著屁股抓蟋蟀,這是相當大的心理轉折。成名為了活下去,為了避免家破人亡,內心改變了,真的去抓蟋蟀,試圖和命運做第一次抗爭。
結果還真抓到了蟋蟀,但是第二次轉折立即到來。你讀書人願意撅起屁股抓蟋蟀是吧?你還真抓到了是吧?命運告訴你:你抓到的蟋蟀都是渣渣,換來的是一頓板子好打,打得屁股膿血淋漓,想再去抓蟋蟀都出不了門。到這裡,成名跌入了更深的人生低谷,比之前還要無望。
第三次轉折再次到來,成名的太太再次出手挽救家庭,去找一個駝背女巫,拿到一張蟋蟀藏寶圖。成名的內心又黑化了一次,子不語怪力亂神,他一個讀書人讀完聖賢書撅著屁股抓蟋蟀不說,這一次還求助於巫蠱之道,內心世界已經完全崩塌了。他拿著巫女給的破紙按圖索驥,想要找到一頭好蟋蟀,這是他試圖和命運做第二次抗爭。
但這一次他成功了,按圖抓到了一隻漂亮的蟋蟀,人生瞬間從低谷達到了巔峰。家保住了,命保住了,命運在那麼多辛苦遭逢之後對他露出了微笑。然而就在轉瞬之間,第四次轉折隨即來到,命運的微笑突然轉成獰笑:成名九歲的兒子出於好奇,打開盆子觀看,蟋蟀出逃,兒子抓蟋蟀時不小心弄死了這隻救命蟲。
成名瞬間從人生高峰再次跌入人生谷底,這一次還沒跌完---蟋蟀死了之後,兒子也因為畏懼而投井。寫到這裡,成名人生的V型反轉才正式開始:第一級臺階是準備埋藏兒子,發現兒子還有氣,這是悲中喜。隨後兒子醒來,發現變成個痴呆,這是喜中悲。一番起伏,成名內心兩面翻著煎。
第二級臺階是兒子醒來,家裡突然出現了一隻瘦弱的蟋蟀,活波靈動,而且神異地自動跳入成名衣襟。它雖然瘦弱,但是方頭長腿梅花翅,看起來有點不凡,這是喜中憂。
從第二級臺階開始,成名的個人轉化徹底完成。在故事的一開始,成名因為交不上蟋蟀,家庭也瀕臨破滅,當時他的想法是去死,覺得這一切變化完全不堪忍受。那時候,他的內心還是一個讀書人,有所謂尊嚴在。但是,在經歷了親自抓蟋蟀、挨板子、求駝背巫之後,對他而言天底下已經再沒有別的事情比蟋蟀重要。哪怕是兒子跳井,救起來之後變成呆傻,他聽見蟋蟀在院子裡鳴叫,第一件事情還是去抓。成名從一開始被迫參加抓蟋蟀的遊戲,到這時已經轉變為一個主動參與遊戲的人。等他真開始去抓蟋蟀,哪怕被一次又一次打到人生谷底,他卻再沒有尋死覓活的念頭。也就是說,在他內心深處,那點讀書人的尊嚴和驕傲已經徹底消失,自己徹底認命。
第三級臺階是兩場連環鬥,先鬥蟹殼青,再鬥公雞,神勇無敵,贏得村級霸主地位,這是喜中驚,到這裡已經沒有多少悲了。這一部分是純粹的文學技巧,人們都喜歡看到弱勝強的故事。按照如今電影的套路,成名兒子變作的小蟋蟀,應該是在皇宮之中完成最終逆襲,把故事推上高潮。但蒲松齡沒有那麼處理,因為他要把結尾留做諷刺用。所以,他寫小蟋蟀鬥敗大塊頭蟹殼青,如同一位劍客。一開始看起來呆若木雞,等真正一擊的時候動若雷霆。這麼寫還覺得有些不夠,畢竟只是擊敗村霸。於是蒲松齡立即加進一隻公雞,用蟋蟀鬥敗天敵的方式,證明它的確神異不凡,戰力無雙。
從此,縣長到巡撫,巡撫到大內,一路連敗,成為全國冠軍。皇帝大悅,巡撫大悅,最後兒子也醒來,成名特批進入縣學進修,全家富貴。寫到這裡,成名對命運的第三次反擊大獲全勝,不單拿回了以前所失去的一切,而且還大有斬獲,一躍成為本村最有錢的讀書人。
寫到這裡,我已經寫了2000字。蒲松齡寫《促織》用了多少字呢?1400字。在這1400字裡,故事情節有5次轉折,3次抗爭,人物的命運不斷升起又落下,一次比一次震蕩得更深。而人物本身還做了一個雙線結構,明面上是兒子的變形記,從人變成蟋蟀,又從蟋蟀變回了人;但暗地裡卻是成名這個人,一點點從一名木訥的讀書人,變成了一個標準的「俗人」。他不單參與他原本痛恨的抓蟋蟀遊戲,並且變成了這個遊戲裡的大贏家。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成名的太太。在故事的早期,她主導著成名的人生。她建議成名去抓蟋蟀,她主動去找駝背巫女。等到成名的轉變完成,她在故事裡就此消失---作為導師,作為命運代言人,她的任務完成了。或者,對於女性讀者而言,她們會覺得成太太的沉默是因為她後來活在內疚之中。如果不是因為她的緣故,孩子斷不至於面對那麼大的風險和苦難。
這就是好故事,蒲松齡罵也罵了---你仔細琢磨一下,這篇小說裡其實繞著彎子沒說好話。他借著故事在講讀書沒用,不如抓蟋蟀;做人沒用,不如做蟋蟀。
蒲松齡三觀也不正了---古代參加科舉是讀書人的正途,《促織》最刺激的一點,是他在封建社會裡告訴讀者,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讀書人,那麼,你就得去做讀書人最不應該做的事情,科舉根本沒用。
蒲松齡怪力亂神也寫了---神巫、變身、還陽,這些和聖賢之道完全牴觸的東西都在小說裡出現,而且最終它們還都起了作用,起碼比三墳五典好用,能改變人的命運。
不同的人可以在《促織》裡讀出不同的意味來。而無論是哪一種人,怎麼去讀,都會陷入蒲松齡精巧的故事結構裡,都會被人物命運的起伏和內心的變化所吸引。所以,多年以後你什麼細節都記不住了,還能脫口而出:孩子變成蟋蟀。仔細想一下,這句話荒誕不經,全無道理,但你卻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為什麼?因為蒲松齡一步步寫下來,讓你確信孩子變蟋蟀是那種荒誕命運之下的唯一解法。皇帝本不應該玩蟋蟀,縣令本不應該用本縣不產的物品進貢,蟋蟀本不應該成為歲貢,但當這一切都發生了的時候,孩子變蟋蟀也就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了。世事荒唐,何妨以荒誕對之?
蒲松齡的1400個字並不針對你的理性,也不針對你的歷史學,甚至和社會學也沒有多大關係,他精準地打在了你的同情心上。哪怕你把它是當做一個志怪故事看,他也在你的心裡留下了一滴眼淚,也許你在添油加醋、興高採烈轉述故事的時候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最後,請允許我額外再多說兩句。《促織》當然是一篇優秀的短篇小說,但它屬於昨天,並不屬於今天。蒲松齡在小說裡是個無所不在的觀察者,也是個無所不能的講述者。他觀察人物的行動,記錄人物的命運,但是並不深入人物的內心。在這種寫作方式下,蒲松齡做得很好,只是現在人們並不那麼去寫了。現代小說不會從成名入手,它們會從成名的兒子開始寫:那天早上,成名的兒子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瘦弱的蟋蟀。
但現在,讓我們還是從《促織》先開始。
題圖攝影: Krzysztof Niewolny
圖片授權基於:www.unsplash.com
往期回顧:
高考填報志願這件事
一個喜劇演員的修養
六一節寫給小讀者
向朋友推薦美食是一種測試
珠峰大堵車
重發:《第一爐香》讀後
跑道往事
90天救貓咪
讀書心得
零點場《復聯4》觀後
從「中老年配圖「說起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網友@除了我全部是豬提問:
@和菜頭 剛剛逛超市,一位大媽看到我購物車裡的可樂,過來跟我科普,說她在朋友圈看到有科學家做實驗,給魚灌可樂,然後魚就死了還發黑,勸我不要喝。場面一度很尷尬,再碰見類似科普該怎麼回答她?
我的回答:
告訴她,你家裡的魚是靠可樂搶救回來的,你親自一口一口救回來的,它現在除了可樂什麼都不喝。你再告訴她,科學可以解釋很多事情,但還有許多事情科學解釋不了,比如你的魚,不符合科學但不等於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