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見證著40年生活變遷,也許你手裡也有

2021-02-17 新華網

百姓生活 

是柴米油鹽、是吃穿住行

回首過往

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故事

每一段行程都是一首凱歌

個人的小事,家庭的瑣事

平凡卻難以忘懷

從曾經的定量供應到如今的琳琅滿目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營養健康成了新追求

飲食文化有了新內涵

《代客宰雞》 1980年

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糧食等很多生活必需品都憑票定量供應。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市場物資逐步增多,並放開供應。 西單菜市場不僅有活雞供應,還新設了「代客宰雞」項目。方學輝 攝

《魅力不減老字號》 1998年

改革開放後,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許多百姓愛吃的傳統食品日益豐富。1998年,位於西單大街的老字號「桂香村」在元宵節將傳統食品湯圓擺到店前街邊,吸引了大批市民選購。方學輝 攝

《北大荒鐵軍》 2002年

黑龍江省大西江農場一名農機工人駕駛先進的精準大農機進行大豆覆膜種植,兩名職工緊隨其後檢查大豆播種質量。林進春 攝

鮮魚口變身記(組圖之一) 2006年

鮮魚口是北京前門地區著名的傳統美食街,有多家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店鋪,一直是人們逛街購物的好去處。北京祥子 攝

鮮魚口變身記(組圖之二) 2017年 

改造後的鮮魚口,少了往常的嘈雜和擁擠,街道更加乾淨整潔,一如既往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到這品味美食。北京祥子 攝

《現代化疏菜基地》 2015年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陳集村,高到頂棚的番茄藤、結成長串的紅番茄,令人大開眼界。黃宏志 攝

《山村生活》 2016年

湖北利川團堡陰地山村,一村民家正在準備午餐。如今的農家飯豐盛且新鮮美味,讓很多城裡人也羨慕。夜雨 攝

《多彩菜市》 2016年

重慶市南川區中心農貿市場,琳琅滿目的蔬菜讓人們挑花了眼。張文強 攝

《梨園金秋》 2016年  

安徽省碭山縣,梨園豐收、果香四溢,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也慕名而來。山人逍遙 攝

《祝農民兄弟姐妹們節日快樂》 2018年 

喜看稻菽千重浪,秋分時節,全國處處五穀豐登、瓜果飄香,我們迎來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山水號子 攝

從曾經的黑白灰到如今的色彩斑斕

時尚潮流讓人應接不暇

品味與個性成了新的追求

《中山裝》 1980年

這是當時行政幹部的標準服裝——滌卡面料中山裝,攝於北京景山公園。王延升 攝

《農民老爸》 1985年

三十年前的農民老爸,衣著樸素,怡然自得地站在剛修的石房子、剛砌的花壇前!當時我們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全落到他一人肩上,可他硬是把苦日子當甜日子過。三十年後的今天,老爸已年近八旬,堅持種點小菜、養養花、看看書,依然把日子過得詩意十足。藍色心雨 供圖

《時尚長城》 1988年

新中國成立後較長一段時間,中國人的衣著色彩基本都是「黑白灰」,改革開放後,隨著紡織業和服裝業的迅速發展,中國人的穿著色彩發生了很大變化,顏色豐富多彩,服裝款式也日新月異。這張照片講的是一家服裝公司帶著一個時裝隊到長城拍攝新款時裝,吸引眾多遊人圍觀,圍觀群眾的衣著也反映了當時他們多姿多彩的服飾。方學輝 攝

《分享榮譽》 1998年

當年教師節抓拍於甘肅省蘭州市衛生學校表彰會現場,老師服裝也時尚。王延升 攝

《女孩兒》 2016年 

這是朋友的孩子,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甜甜,一襲簡約的白裙更顯清純靚麗。冷色天空 攝

《雪中情——草原上的婚紗攝影》 2017年

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冬季那達慕大會上,一對情侶在風雪中拍婚紗照,很有地域特色,美好而溫馨。燕子考拉 攝

《街拍時裝秀》 2018年

這是2018年夏末秋初在北京前門大街抓拍的,放眼望去,人們的著裝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儼然一個天然的服裝秀場,人們把舞臺上的精彩融進了日常生活。色中無色 攝

從曾經的狹窄擁擠到如今的寬敞舒適

平房換成了高樓

單間也變成了多居

家的港灣更加溫暖幸福


《成長》 1992年、2016年拼圖

時隔二十多年兄弟姐妹在同一個地點拍攝合影,曾經的小孩都長大成人,而身後的老屋也由平房變成了三層小樓,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美。巫嘯鐵 供圖

從棚戶區到獎勵房(組圖之一) 2016年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東城區望壇棚戶區成為部分輕工業和服務業國企工人的居住地,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排子房」和簡易樓。改造前,這裡房屋低矮破舊。趙承順 攝

從棚戶區到外遷獎勵房(組圖之二) 2016年

2016年12月,北京市東城區望壇棚戶區居民坐班車前往大興參觀外遷獎勵房。新小區和住了60多年的老工棚相比,真是有了天壤之別。趙承順 攝

《即將消失的南門老街》 2017年  

江蘇丹陽老城區改造工程日新月異。城南林立的高樓之間,只剩下半個南門老街,不久也將消失在新建的樓群中。東方蘭201 攝

《安居樂業》 2017年

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我的家鄉是一個縣級小市,改革開放之前,市區基本上就是火車站前的那一條街道,當時,市區人口也少,市民基本上都沒有私房,工廠職工都住集體的職工宿舍,公務員與教職工等多數都是寢辦合一,部分雙職工家庭,一般都是租賃政府所有的面積很小的公租房。那時候,市區除了有一個三層的百貨商店,其它都是低矮的老式瓦房。改革開放之初,六層樓房成為市區改善居民住房的主題,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成為市民夢寐以求的期盼。而如今,對於不少市民來說,居者有其屋的剛性需求時代已經過去,改善優化住宿條件成為新的追求,城市在長高,居住環境越來越好。邙山道士 攝

《移民新鎮》 2018年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12000多人因水庫擴建遷移到此安家。水口移民新鎮定位為瑤族特色休閒小鎮,具有瑤文化展示和傳承功能,將帶動片區的旅遊發展。難得精明 攝

從曾經的出行不便

到如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私家車走進千家萬戶

公路、高鐵、飛機縱橫交錯、觸手可及

外出不再受限,詩和遠方亦可兼得


上學路上(組圖一) 1983年 

三十多年前,兒子上幼兒園,寒冬臘月「棉褲套棉褲」,頂著西北風由媽媽騎自行車帶著。月份牌 攝

上學路上(組圖二) 2018年

孫子上幼兒園,兒子開車去送。2014年,我退休後也搖號買了汽車,出行方便,幸福指數更高了,這是四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月份牌 攝

春運(組圖之一) 2008年

鄭州火車站售票大廳擠滿搶票的人群,前來採訪的新聞記者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緩慢移動。吳賢德 攝

春運(組圖之二) 2011年

鄭州火車站站臺一輛綠皮火車發車前,一位母親蹲在車窗外與車內女兒話別。吳賢德 攝

春運(組圖之三) 2017年

鄭州火車站廣場從容不迫的情侶。這些年動車和高鐵線路越來越多,春運擁擠不堪、人山人海的狀況已經得到很大緩解。吳賢德 攝

《微笑服務》 2011年

從丹陽到上海的動車上,一位女列車員在車廂裡忙碌著,對旅客微笑著服務。  東方蘭201 攝

《風雪築路人》 2013年 

一場風雪突降在318國道川藏線上的卡子拉山,工人依然冒著風雪築路。通過幾年的努力一條嶄新的景觀大道展現在世人面前。無名漁父 攝

《幸福路》 2018年

位於湖南省西南偏遠山區的綏寧縣在2018年春節前開通了高速,2017年鄰縣還開通了機場,從北京到老家朝發夕至的夢想已成現實。於林 攝

其它

變化還有很多

琴棋書畫、歌舞影視

通信旅遊、運動健身

……

曾經的很多「稀罕」事

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鳥巢》 2016年

2016年春節期間拍攝的鳥巢。奧運會後,這裡經常舉辦各類休閒體育活動,鳥巢已經成為百姓的新樂園。

《小哥倆》 2016年  

從西藏林芝往拉薩的途中,兩位藏族小男孩玩了一陣自行車後坐在路邊小憩。他倆開心地說笑著,看來玩得盡心自在。 東方蘭201 攝

《下棋》 2017年

黨的惠民政策,也使牧民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牧民們有了自己的文化站,這是內蒙古包頭市的牧民在下蒙古跳棋和蒙古象棋。幽香檸檬-831 攝

《「洋大媽」廣場舞》 2017年

雨後的廣渠門橋旁社區花園來了幾個「不速之客」,看到社區花園居民跳舞,幾個老外也隨著歡快的音樂舞動起來。月份牌 攝

《晨練》 2017年

江蘇丹陽市人民公園,百姓們晨練的方式豐富多彩,公園林間的露天桌球桌旁「座無虛席」。天下白201 攝

《超級對話》 2017年

2017年4月,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內觀眾通過手機與智慧機器人對話。皇后仙座 攝

《弘揚國樂•傳承國粹》 2018年

中國古箏日,銀川市鳴翠湖國家溼地公園裡的兒童演奏者。銀川鴿子魚 攝

《草根兒鼓手》 2018年 

大紅的燈籠掛起來,開心的鑼鼓敲起來,傳統的花會扭起來……2018年春節期間,天津市薊州區草根兒鼓手耿家佔在花會邀請賽上盡情表演。薊州吉祥 攝

《美麗鄉村遊》 2018年 

這裡沒有名山大川的壯美,也沒有熱帶海島的浪漫,但這兒有家的味道,還有兒時的記憶。義烏雁南飛  攝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

在這特殊的時刻

讓我們分享手中照片

在平凡中體味人生幸福

在變遷中感受中國進步

我們相信

未來生活會更美好


徵集內容:改革開放40年來,反映百姓「衣、食、住、行」等生活狀態及變化的新老照片。

徵集時間:即日起至12月10日

參與方法:電子郵件發送至yingchao@news.cn

具體要求:

1. 作品須有標題和簡短文字說明,並註明拍攝時間和地點;

2. 個人原創拍攝,可以翻拍家庭老照片,圖片尺寸長邊1000像素以上(保留原圖,以備入圍後核驗);

4. 郵件標題以「改革開放」為前綴,並在郵件中註明作者真實姓名、手機號、郵寄地址等信息。

鼓勵辦法:

1. 徵集期間,優秀作品將入選新華網《影巢周刊》欄目,在新華網首頁推薦展示;

2. 徵集期間,將精選至少20件優秀作品,各贈送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有藝提供的價值100元精品圖書《追光之路》《狂人手機攝影》,隨機發送;

3. 徵集結束後,將最終評選出40件優秀作品,各贈送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有藝提供的價值200元精品圖書《風光攝影后期基礎》《星空攝影秘境》

來源:新華網思客(ID:sikexh)

監製:唐心怡 周庚虎

你印象最深刻的照片是哪張?

相關焦點

  • 40年生活巨變,都在這些照片裡了
    影像是歷史變遷最有力量的見證。上個世紀70、80年代,國際知名攝影家馬克·呂布、阿德裡亞諾·馬達羅、閻雷、布魯諾·巴貝踏上中國,拍攝下改革開放之初前後的歷史影像。40年後,中國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場景記錄拍攝,歷史與今天,今昔影像跨越時間及空間的對視,呈現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1971 年,上海,對弈。馬克·呂布(法國)攝
  • 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75歲老人自學成才,數萬張照片成重要史料
    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已經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大都市、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而有一位深圳老人,40年來一直在用自己的鏡頭記錄深圳的變化。1980年,陳宗浩從海南來到深圳工作直到2005年退休。40年來,他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通過360°全景式的接片攝影方式記錄深圳的變遷,為深圳留下了珍貴的圖片檔案。
  • 薦書 | 40年生活巨變,都在這些照片裡了
    影像是歷史變遷最有力量的見證。上個世紀70、80年代,國際知名攝影家馬克·呂布、阿德裡亞諾·馬達羅、閻雷、布魯諾·巴貝踏上中國,拍攝下改革開放之初前後的歷史影像。40年後,中國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場景記錄拍攝,歷史與今天,今昔影像跨越時間及空間的對視,呈現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1971 年,上海,對弈。馬克·呂布(法國)攝
  • 見證者王彥:與城市「合影」36年,見證時代變遷|致敬城市耕耘者
    【一張照片凝固著一段時光,承載著一份記憶,而一組「編年」照片,則承載著對時代的記錄,見證著人們生活的變遷。他小時候有抗拒心理,現在他理解了,每年十一都提前訂票,安排行程……」王彥說,36年的時間,他和兒子王田每年國慶期間都要到中山廣場拍一張合影,這些照片見證了父子容顏的變化,也見證了城市的快速發展,每年一次充滿儀式感的合影,串起了父子兩代人對家鄉深深的依戀之情。1985年,王彥三十歲,兒子才三歲。
  • 北京南站老售票員見證火車票30年變遷
    原標題:南站老售票員見證火車票變遷 從「硬板兒票」到磁製票 從整宿排隊到網絡購票30年 賣票速度快了30倍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馬曉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張小小的車票承載了多少人的回家情緣。
  • 光影定格見證發展變遷
    光影定格見證發展變遷 2020-09-29 15:14:32   來源:六安新聞網
  • 他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75歲了還在拼命拍
    40年來,陳宗浩爬山涉水,風餐露宿,並通過並用360度全景式的接片方式記錄深圳的變遷,為記憶深圳留下了珍貴的圖片檔案。「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到處都是黃泥地、菜地、魚塘的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而深圳這40年的變化,通過我的鏡頭定格了下來。我感到很自豪。」陳宗浩說。
  • 探訪寧夏牛奶首產地:「奶瓶子」見證生活變遷
    於晶 攝中新網7月17日電 題:探訪寧夏牛奶首產地:「奶瓶子」見證生活變遷中新網記者 於晶一個小小的「奶瓶子」,見證著寧夏人的生活變遷。7月17日,記者來到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平吉堡奶牛場,1963年5月20日,寧夏自產的第一杯牛奶正是從這裡走上寧夏人的餐桌。平吉堡牛奶場的老員工周增仁回憶,當時運送牛奶的是一輛類似躍進牌的小卡車,剛開始奶產量低,只能裝幾桶,一個桶能裝50公斤牛奶,到1966年,牛場奶牛存欄617頭,年產鮮奶1000噸。
  • 第一位在長城喝可樂的中國男孩,改革開放40年後,他的照片又火了
    想不到吧,三塊一罐的可口可樂,與這40年的中國歷史有這麼多瓜葛。一張照片那麼這張圖片具體的拍攝時間是在1979年3月30日拍攝的,照片上,一個身穿軍綠色制服的小男孩在長城上正喝著一罐可口可樂。2018年12月,一本名為《時間的力量——改革開放40年影像集》出版了,書中選取了中外記者近300幅作品,年代跨越1978年至2018年,客觀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 時間給出了答案——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程篇)
    ▼新華社輝煌40年一鍵穿越傳遞你的專屬打卡照▼也許你來深圳數十年也許你來深圳僅幾年也許你來過又離開了無論怎樣同為奮鬥者回首過去有你真好展望未來願你更好▼40歲生日快樂用海報來看看40年的巨變▼>見證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和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40年來,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他們創造了深圳經濟特區的美麗畫卷。
  • 光「徽」歲月——影像見證安徽40年(第一部)
    40年攝影展人    間  (安徽當塗)         謝富樂/攝編者按:     這次《光「徽」歲月——影像見證安徽40年攝影展》,其中所有的攝影作品都是從我自己收藏的上萬張近四十年來關於安徽地域的一些攝影原作中選出的,共計甄選出兩百多幅作品,並分成個三部分
  • 流動的光陰衝不淡 記憶的聲音——「我家40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是青春的少男少女慢慢地有了皺紋,鬢角生出華發;  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生活每天都有幸福的變化;  是我們的家越來越和美,我們的國越來越強大;  是一個個美好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關於我家。   這個叫「改革開放40年」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是領銜主演,它是續集永遠更好看、精彩到無法劇透的鴻篇巨製,也是流動的光陰衝不淡的動人故事。
  • 昔日蘆葦蕩飛出國產首架大飛機,「三十而立」的浦東,見證了這些...
    展播視頻通過各行各業親歷者的口述、資料畫面與照片,挖掘與上海浦東發展歷程相關的故事、重要事件、珍貴資料,記錄了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輝煌變遷,重現上海在改革春風下的閃耀記憶。金茂大廈建設場景灘涂之上,國際化機場如何建成?昔日的蘆葦蕩如何飛出國產首架大飛機?「爛泥渡」變身世界級金融中心,背後奇蹟密碼何在?
  • 「搖把子」「大哥大」智慧型手機,見證菏澤通訊四十年變遷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記者 姜培軍)40年前,我們與親友道別時,常說「記得來信」。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道別的囑託變成了「有時間別忘打電話」。如今,通過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支持的文字、語音、視頻,讓人們的交流越來越便捷、形象、逼真。QQ、微信,讓人們幾乎沒有了時空帶來的距離感,道別變得 「信手拈來」。改革開放40年來,菏澤人的通訊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 從一個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 他們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他們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在中國,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深圳一樣,在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  那是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第一批建設者從全國各地湧入深圳。當時,他們每天聽到的都是工地打樁的聲音,路面到處塵土飛揚,深圳就像一個大工地。
  • 「男神」40年的變遷
    小印與你一起回顧「男神」40年的變遷啦!這就對了......小印好想成為他手裡的話筒。費翔在1987年頂著波浪捲髮型走上春晚,他在臺上又唱又跳,「一把火」把萬千少女的心口都燒得旺旺的。才華出眾.....................1分時尚潮流.....................2分放蕩不羈.....................1分總 計....................10分師奶殺手——這個年代走紅的可都是唱跳、演藝俱佳的男明星,你會發現這些明星都是唱歌很好的
  • 「年度流行語」見證時代變遷
    ■陸天成  周  偉連日來,經過公開徵集、專家評選、媒體投票等環節,各大機構開始發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其包含的信息與符號、思想與內涵被公眾認可,產生了認知默契與思想共鳴。流行語是一個語言現象,更是一個社會現象,其中既有個人表達,也有宏大敘事。年度流行語裡,幾乎不會有人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入選感到驚訝。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一個相館裡,通過一個人的時尚穿搭,見證了中國姑娘40餘年的故事
    在一個照相館裡,通過同一個人時尚穿搭,見證了40餘年的故事身上所穿往往代表了一個時代,而能夠見證且留下這些符號的地方就是照相館。不得不佩服時尚傳媒的主題挖掘能力,它們不光追逐著潮流風向標,更願意去往回看,尋找不同時代在服飾穿搭上留下的痕跡。
  • 老售票員見證鐵路售票三十年變遷
    原標題:老售票員見證鐵路售票三十年變遷 出票時間從10分鐘變20秒   一臺制票機,一臺身份證讀卡器和學生證讀卡器以及客票系統顯示器,四五種POS機,窗外是一排排等待辦理車票業務的旅客,這是坐在工位上的火車票售票員目光所及的所有場景。
  • 【收藏】40年40首歌,一段有聲音的文字,一曲有光陰的故事
    這40年間,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原創歌曲不斷湧現,折射著時代的變遷。 這些歌兒也許是你兒時哼唱的旋律,是激情歲月的陪伴音樂,但它們從沒有隨著逝去的時光而褪色。只要聽到那段旋律,熟悉的記憶就能再度浮上心頭。那個長大遠行的青年,似乎仍然觸手可及。 「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是媽媽最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