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上海,對弈。馬克·呂布(法國)攝
2014 年5 月25 日,浙江省湖州市老人網上對弈。賀勳毅(中國) 攝
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1971 年在上海拍攝了《對弈》:一條長凳兩頭對坐,中間擺個小棋盤,棋子也就指頭肚大小。盤小,子兒小,間隔小,兩個棋手頭快頂上了,更渲染了緊張氣氛。右邊棋手赤膊上陣還抽菸,有了戰火硝煙的味道。左邊棋手正沉思,準備下出關鍵一招,右手下還有一摞戰利品。逆光下人呈半剪影,更顯劍拔弩張。地面的雜物烘託了沙場氣氛。旁邊則是畫面外的觀棋者。這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不論是在城鎮大街小巷的路旁,還是農村鄉下大庭小院的階坪,對弈隨處可見,是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改革開放40 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社會已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網上看戲看新聞、網上賣物購貨、網上打牌下棋已成為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時代已逐漸改變了人們日常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網為伴,以網為友,以網為樂,已成為人們執著追求的一種新時尚。一個嶄新的數字時代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空間。這便是時間的對弈、時代的對弈、歷史的對弈。棋局小世界,人生大棋局。象棋的發展也折射出人類歷史的發展印記。1971 年,北京琉璃廠街景。馬克·呂布(法國)攝
2018 年8 月16 日,北京琉璃廠東街,爺爺推著孫子滿街轉悠,向鄰裡展示按捺不住的快樂。郭景洲(中國)攝
琉璃廠文化街在原宣武區和平門外,遼時為「海王村」。元明時曾設琉璃窯廠,因有「琉璃廠」之稱。清初古董商開始在此經營,乾隆時(1736-1795 年)已成為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文學名作《城南舊事》中「小英子」兒時居住過的地方就在琉璃廠街附近的胡同裡。1949 年前這裡十分凋敝,瀕臨敗落。1949 年後,文化街的面貌在不斷調整後逐漸恢復。1971 年,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拍攝了琉璃廠街景。畫面中間是一名「膀爺」手執蒲扇,用木製童車推著一個小孩。其左後面是一名懷抱赤身兒童的婦女,右後方不遠處也有一位婦女用木製小推車在看孩子。往遠看,街上人不算少,但表情普遍嚴肅。背景房屋略顯破舊,遠處是幾根電線桿。這是典型的老北京當年風貌。看照片,當時的琉璃廠街已經不是土路,也用上了電燈、路燈,但整條街依舊顯得有些蕭條,人們的表情也顯得相對拘謹。時隔近半個世紀,琉璃廠街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現已併入西城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歷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成為國內外遊客近距離接觸老北京文化必遊之地。20 世紀80 年代, 山西太原一對情侶在跳交誼舞。阿德裡亞諾·馬達羅(義大利)攝
2018 年5 月18 日,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路步行街,一對年輕人和晨練的中老年人一起在跳舞。張啟琴(中國)攝
交誼舞,最早起源於歐洲,在古老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自16 世紀起,交誼舞便在歐洲各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故有「世界語言」之美稱。20 世紀20 年代以後,交誼舞開始在世界各地風行,所以又稱「國際舞」。據載,交誼舞早在1924 年便傳入了我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交誼舞也曾一度流行。改革開放後,作為「社交舞」,交誼舞再次進入中國民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20 世紀80 年代,義大利攝影家阿德裡亞諾·馬達羅在太原拍攝的一對情侶在廣場上跳交誼舞的照片,反映的正是交誼舞回歸的場景。這個鏡頭是很珍貴的,當時人們的衣著還是普遍的白灰藍綠,但勇敢的女青年已經敢於與男朋友或者愛人當眾起舞。由畫面可見,四周的圍觀者依然不乏觀念守舊者,相對於勇敢秀恩愛的男女主角,大部分人還是放不開。歲月變遷,鬥轉星移,2018 年5 月我國攝影家張啟琴在江蘇省江陰市人民路攝下了一對年輕人和晨練的中老年人一起跳舞的鏡頭。前景女主角穿短裙蹬高跟鞋,拉著舞伴大膽亮相。無論舞姿還是儘管為墨鏡掩蓋的眼神都透著一股自信和唯我獨尊的範兒,用網絡詞彙說是「氣場」全開。再看後面和右側,也有好幾對在跳交誼舞,有男女搭配,也有女女搭配,鮮豔的服飾、輕快的步伐引來的是旁觀者的羨慕而非不屑。還有的,對於交誼舞早已司空見慣,並沒有前來圍觀而是各自忙活自己的樂呵事兒。20 世紀80 年代, 江蘇揚州搬家。阿德裡亞諾·馬達羅(義大利)攝
2018 年9 月22 日, 江蘇省揚州國慶路一騎電動車男子在搬運冰箱。張啟琴(中國)攝
20 世紀80 年代,義大利攝影家阿德裡亞諾·馬達羅在揚州拍攝的市民蹬三輪車拉床墊搬家的照片,看背景中的樹和行人的穿著,估計是冬天,但觀者已能感覺出蹬車者恐怕已經累出了一身汗。那時三輪車很少,貨運三輪車幾乎就是當年的「小麵包車」一樣的城市交通多面手,運人運貨都離不了它。80 乃至90 年代,中國號稱「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是很多城鎮地區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民營企業不斷進入摩託車市場,摩託車迅速進入量產階段。嘉陵、錢江、江門、力帆、隆鑫、新大洲本田、宗申、洛北方、金城、輕騎、建設等十幾家摩託車生產企業開始規模化生產整車,摩託車的價格開始逐步下降,奔馳在道路上的摩託車越來越多。在經歷了早前繁盛的生長期後,加上全國陸續出臺「限摩令」的影響,進入新世紀摩託車行業逐漸走向下坡路。加上隨著汽車的發展,交通方式變得多元化,摩託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運輸功能逐漸被取代,由生產資料過渡到生活資料,而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之後,摩託車受到的衝擊更為強烈。2018 年9 月22 日,我國攝影家張啟琴在江蘇省揚州國慶路拍攝的騎電動車男子在搬運冰箱的照片中,除了後面可見的出租汽車外,人們騎的普遍是電動自行車,而中間的電動三輪車因為其優越的運輸功能和省力等特點為人們所選擇。1980 年,上海一名女士在美容燙髮。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2018 年4 月28 日,上海南京路美發廳內的女士們使用先進的設備美發。周民(中國)攝
縱觀整個人類文化發展史,髮式的造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各種髮式無不深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之間千差萬別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髮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男士興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縫髮型,女士則誕生了三齊髮型。20 世紀70 年代後,上海等全國各大城市開始興起燙髮,進入80 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髮式也產生了巨大改變,人們開始有了新的追求,時尚髮型由此產生。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在上海拍攝的燙髮,就是當時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隨著市場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國人的消費觀念和對美發的需求也在改變,特別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越來越注重自我,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因此越發需要個性化的定製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私人工作室開始出現,他們利用社交平臺發布推銷自己,為顧客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強調創新時髦。這樣的店帶著濃厚的個人品牌特色,一般收費比較高,和顧客的黏性也更大。與此同時,髮型師的整體水平都在提高。隨著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髮型師除學習洗、剪、吹、燙、染等技術外,還開始學習形象設計、風格構造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通過不斷學習,髮型師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審美,也能更好地為顧客服務。1973 年,山西大同進廠的工人。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2018 年7 月31 日, 江蘇蘇州一家著名線纜生產企業車間裡的年輕員工。田鳴(中國)攝
新中國成立後,大同煤礦作為中華第一大礦,烏金滾滾運往祖國四面八方,為建立健全新中國的工業體系獻上了奠基禮。大同428 機車廠生產的火車頭奔馳在全國的鐵路線上,為建設新中國多拉快跑。多年來,一茬茬大同工人少拿錢,多出力,滿腔熱血化作青春無悔,全部奉獻給國家。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拍攝的大同工人進廠,記錄的就是20 世紀70 年代的大同工人。那時工人們的衣服多以藍灰深色為主,軍帽也是時髦的標誌,腳穿布鞋、球鞋。那個時代,走進工廠,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計劃經濟時代,工廠就是小社會,進工廠,高收入,就好比端起了「鐵飯碗」。無奈十幾年後企業改制,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被迫下崗。2018 年7 月31 日,我國攝影家田鳴在江蘇蘇州線纜廠拍攝的新一代產業工人和他們所在的工作車間,就反映了新時代的新氣象。在一排排機器中,一群穿工裝、年輕陽光的工人們,高舉拇指,擺著POSE,激情吶喊。牆上依稀可見「打造全球第一特種光纜製造……」標語,這不但展示了企業的氣魄,也是中國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縮影。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1980 年8 月, 上海一對新人在拍結婚照。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2015 年9 月18 日,北京天壇,時下拍婚紗照並非要去照相館,外景就是最好的選擇。李軍(中國)攝
1980 年,結婚證上還不必貼照片。儘管早在1957 年,我國攝影家李仲魁就拍下了名作《在結婚登記處》,但那不是結婚照,而是刻畫了女青年自由戀愛到登記處時的喜悅心情。那輕輕咬著手絹喜不自勝的表情令人過目難忘。當時結婚照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城裡才有照相館,交通也不方便,鄉下人為拍結婚照得跑一整天,有的還要頭天進城住下,第二天才能拍。至於婚紗攝影,根本連聽也沒聽過。改革開放後,婚紗照在我國大陸流行開來。彼時,臺灣婚紗攝影技術名聞遐邇,不少從業者在大陸開了婚紗照相店,並一度佔領了大陸市場的絕對優勢。不僅如此,還有不少新人慕名到臺灣拍婚紗照。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時尚年輕人進入適婚期,個性化的婚紗定製也成為新寵,外拍、旅拍、化妝拍攝,等等,婚紗攝影發展迅速,花樣日漸繁多。與之相伴,婚禮樣式也不斷出新,婚禮攝影攝像隨之跟進,形成婚禮服務一條龍。但無論如何,婚紗攝影都是其中必備的項目,而婚紗款式、材質的變遷也是改革開放40 年來新人生活品質和精神面貌提升的明證。1980 年9 月,上海少年在打桌球。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2018 年4 月28 日,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山村增設了體育設施,吸引了附近小學生來練球。金澤鋒(中國)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體育,1952 年即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幾十年以來,我國體育發展一直是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雙翼同展,突飛猛進。其中桌球因為其特殊的政治經歷和中國隊員素來的優異成績,加上其自身的運動優勢,一直以來頗受國人歡迎。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1980 年9 月拍攝的上海少年在打桌球的照片反映了當時中國因陋就簡開展桌球運動的情況。看,破桌為臺,磚頭代網,光板球拍,多位裁判。雖不規範,但很投入,打得很像模像樣。土臺子,泥孩子,照樣出冠軍。2018 年4 月28 日,我國攝影家金澤鋒在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拍攝的照片,反映了黨的十八大後,原來的山村也有了制式桌球器材。據統計,在鄉村截至2015 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投入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累計達45 億元,支持引導建設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包括1 個室外籃球場、2 座桌球臺和適量健身器材)達57 萬個,佔全國行政村數的90.9%。「十三五」期間,國家體育總局和有關部門繼續在鄉鎮和行政村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支持建設配備帶簡易看臺的燈光籃球場、健身廣場等健身設施;把農村中小學體育設施建設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結合起來,改善農村學校體育活動條件。照片中場景顯示背景山村房屋依然破舊,但空地上一張藍紅相間的漂亮桌球桌引人注目,孩子在快樂地打著桌球。只見右側男孩一記重扣,銀球飛馳,對面女孩臨危不懼,握拳吶喊……凝固的畫面動作張揚,十分有趣。1973 年8 月,書店內景。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2018 年9 月23 日,上海市徐匯區鍾書閣書店布局時尚,是讀者的好去處。鄭元然(中國)攝
1973 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中國。在隨行的記者隊伍當中,有一位馬格南圖片社的攝影師,他就是布魯諾·巴貝,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在此後的40 多年裡,他多次造訪中國,用飽含人情味的鏡頭語言,記錄下了許多普通民眾生活的寶貴瞬間。這張拍攝於1973 年8 月的新華書店內景就是其中的一幅。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文革」後期,社會環境相對平和,從書店內景可以看出,當時的書店十分簡單,銷售形式均為「閉架式銷售」,讀者想看哪本書,得由售貨員拿給他;書店內擺放的大都是偉人肖像畫和八大樣板戲的劇照,發行的圖書多為《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以及一些紅色讀物和科技書。柜子裡是樣書,牆上貼的、梁上吊的都是紅色革命宣傳畫,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求知慾的爆棚,圖書品種日見增多。2018 年9 月23 日,我國攝影家鄭元然在上海徐匯區民營書店鍾書閣拍攝的兒童讀書的照片正影倒影交錯,就是一道靚麗風景。照片中該書店的圖書品類多樣,既有弘揚主旋律的《信仰的力量》《梁家河》,還有《新周期》《雜草記》《日本民間故事》等經濟類或藝術類、故事類圖書,各種圖書分類標號碼放在不同的區域,且開架擺放。男女老幼,不同的受眾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還可就地坐在書牆間的座椅上,盡享手捧閱讀帶來的快感。1985 年,北京兒童在玩滑梯。閻雷(法國)攝
2018 年9 月9 日, 河南平頂山,萬達廣場,小朋友開心地玩著三維立體魔幻遊戲。付超魁(中國)攝
20 世紀80 年代,人們生活還不富裕,即使在首都北京,遊樂設施也比較簡陋。我國第一代滑梯誕生於20 世紀70 年代,樣式簡單,由鋼管、鐵板焊接而成,寬度窄,扶手低矮,安全性差,有時還要大人們在一旁監護安全,即便如此孩子們排隊也玩得不亦樂乎。那個年代更多孩子們記憶中的遊戲是滾鐵環、抽陀螺、跳繩、跳皮筋、彈玻璃球、踢毽子、跳房子、老鷹抓小雞、鬥雞、抓子兒、藏貓兒。30 多年前,京城兒童最多能坐鐵木結構老式滑梯。1985 年,法國攝影家閻雷在北京拍下了兒童滑滑梯的照片,其中的滑梯是為第一代滑梯,在當時已經算高檔器械了。如今類似當年的滑梯早已不見蹤跡,隨處可見的新式滑梯多由工程塑料、鍍鋅鋼管、鋁合金(不鏽鋼)扣件等製作,是為我國第三代滑梯。這種滑梯工藝先進,製作精良,品種多樣,結構牢固,安全性高,已經走入大大小小的幼兒園、遊樂場、公園。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面向兒童的各種遊樂設施層出不窮,並不斷藉助科技進步產生新的遊藝項目。君不見,在大小城市,無論是公園還是商場,總有一處集中的兒童遊藝區人頭攢動。畫畫水族館、手工DIY 創意製作區、智勇大衝關等寓教於樂;兒童模擬駕校、兒童職位體驗館、真人CS 等主打角色扮演;大小火車、旋轉木馬、飛椅、太空飛車、海盜船等刺激新鮮;抓娃娃機、跳舞機、投籃機、打倉鼠等電玩競技;3D 砸球、投影滑梯等VR 系列和互動投影系列等科普娛樂。2018 年9 月9 日,我國攝影家付超魁在河南小城平頂山拍攝的兒童玩的三維立體魔幻遊戲正是藉助VR 技術的一種現代兒童遊藝。這種遊戲叫虛擬實境遊戲(VR 遊戲),只要打開設備,戴上虛擬實境頭盔,遊戲者就可以進入一個可交互的虛擬現場場景中,不僅可以虛擬當前場景,也可以虛擬過去和未來。一般可切換太空遨遊、恐怖世界、槍戰、賽車和模擬生存等幾十種場景。它能夠提供調動遊戲者五感的全方位遊戲體驗,為玩家帶來仿佛置身異次元空間的真實體驗,孩子們往往樂此不疲。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們會不斷地體驗到越來越多新鮮的遊戲,開闊視野,豐富人生。本組照片兩相對照,又是以小城勝京城,真是有天壤之別。這麼大的變化,主要依賴科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