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語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我們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每月為讀者提供國際新聞動態和觀點,並特邀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熱點問題撰寫時評。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簡介
朱鋒,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武瓊,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助理、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前言
新冠病毒的全球爆發,疫情正在對東亞地區經濟的增長構成重大威脅,但也給東亞各國建立公共健康與安全的區域合作機制、共同應對新冠病毒帶來了新的動力。推進公共衛生和健康合作、防止未來疫情復發,已成為東亞各國保障區域發展成果、鞏固東亞作為世界三大經濟重心地位的共同責任。
(一)東亞區域性抗疫合作機制建設
已經初見成效
2020年1月,新冠冠狀病疫情開始在中國首先爆發。當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新冠病毒形勢時,日、韓等國以及東亞社會各界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提供醫療設備和物資援助,聲援和支持中國的抗議阻擊戰。
從2020年2月以來,中國不僅同日韓以及東協等國不僅通過舉行視頻會議或電話會談來交流各領域疫情防控和治療新冠病毒的診療經驗,還在克服自身醫療困難的前提下通過無償援助,並全力滿足區域內對醫護用品的商業訂單,向日韓兩國以及東協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包括提供醫療口罩、防護服以及核酸檢測試劑盒等緊缺的醫療物資,主動提議根據需要向其派遣醫療專家組。
這期間,「10+3」衛生發展高官特別視頻會議、中國—東協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中日韓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視頻會議和「10+3」新冠肺炎問題衛生部長視頻會議先後舉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中日韓三國以及東協各國認識到團結抗疫的重要性,區域合作的迅速啟動,已經成為了拉動東亞區域性公共健康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驅動力。
2020年3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韓國外長康京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舉行中日韓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視頻會議。王毅表示,感謝韓方和日方積極響應中方倡議,以視頻方式共同舉行新冠肺炎問題三國特別外長會議,這體現了我們在重大挑戰面前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展示了我們攜手戰勝疫情、致力於維護正常交往合作的積極意願。會議就以下事項達成重要共識:同意加強三方合作,共同遏制疫情發展;同意探討相互銜接的聯防聯控機制,有效防止疫情跨境傳播;同意尋求共同接受的辦法,努力維護與經貿合作有關的必要人員往來,穩定三國產業鏈、供應鏈;同意儘早召開三國衛生部長會議,加強信息分享,開展藥物、疫苗研發合作;同意以共同抗疫為契機,不斷增進三國民眾間的友好感情;同意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提高全球公共衛生水平,攜手為全球抗疫鬥爭作出應有貢獻。
2020年4月14日,李克強總理在東協與中日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上提出,全力加強防控合作,提升公共衛生水平。中方支持東協設立抗擊疫情特別基金,將通過中國—東協合作基金和10+3合作基金等渠道提供必要支持,使其發揮更大作用。建議建立10+3應急醫療物資儲備中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高響應效率,加強物資保障。開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桌面演練,用好10+3合作基金,實施更多公共衛生培訓項目。
疫情爆發以來,東亞「10+3框架」內的戰疫合作,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機制以及相關醫療好衛生部分的溝通協作和數據分享,展示了東亞區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美好願景。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指出的,「中方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向世衛組織及相關國家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盡己所能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幫助」。
(二)東亞抗疫合作機制的升級
還存在著諸多難題
中日韓三國以及東協各國可以將新冠冠狀病毒肺炎作為彼此間合作的契機,拉緊各方間的合作關係。當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經濟社會秩序正在加快恢復。中國可以將更多的醫療物資用於援助他國,助力他國防疫抗疫,促進各國關係朝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另外,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肆虐之際,中韓等國密切協作,通過開通「快捷通道」等途徑接送留學生、技術專家以及務工人員回國,保障其生命安全。這又進一步拉近了各國間的友好關係。雖然中日韓以及東協各國在新冠疫情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新進展。但是,各國間的合作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威脅。
海洋權益爭端
首先、海洋權益爭端一直是東亞各國間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絆腳石例如,中國與菲律賓、越南、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的南海海洋權益爭端始終是阻礙各國間發展良好合作關係的一大難題。長期以來,菲律賓、越南等個別東協國家在其非法侵佔的中國南沙島礁上大興土木,非法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地,修建機場等固定設施,甚至部署飛彈等進攻性武器。越南在中國南沙20多個島礁實施大規模填海造地,並同步建設了港池、跑道、飛彈陣地、辦公樓、營房、賓館、燈塔等大批固定設施。越還在萬安灘、西衛灘、李準灘、奧南暗沙等建設多座高腳屋和直升機平臺等設施。由於南海重要的地緣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東協聲索國不會在南海問題上輕易讓步,會繼續佔領本屬於中國的南沙島礁。
新冠疫苗研究的過程複雜
其次、新冠疫苗研發周期長、投資大,臨床試驗過程複雜。國內已有四個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分別是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開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合作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共同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但這只是疫苗研製的第一步。在疫苗聯合開發問題上,中日韓曾有過接觸,但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啟動實質性的合作。同時,中國醫護產品的質量,最近幾個月也是頗有爭議的話題。從3月以來,發生了馬來西亞退訂中國測試劑的時間。中國抗疫醫護物質的質量和效率問題爭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東亞抗疫合作中的「中國角色」。
即便如此,東亞區域公共健康與衛生合作的制度建設已經勢在必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塞德表示,目前全球有幾十種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發,但在後續臨床試驗中,這些備選疫苗在人體內能否產生抗體,能否對病毒產生作用,會不會出現免疫過激反應,這些問題如同一道道關卡,大多數備選疫苗最終都會倒在這些關卡前。東亞是否能夠實施跨區域的疫苗臨床試驗?這對於加速東亞新冠疫苗培育是否能帶來利好因素?這些問題值得區域內各國醫療界共同思考。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曾告誡川普,新冠疫苗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才能投入使用,這已是歷史上最快的疫苗研發速度了。美國疾病生態專家彼得·達薩克認為,隨著人類的生態足跡更接近偏遠地區的野生動物,以及野生動物貿易使這些動物進入城市中心,由此導致的後果正呈指數級增長。由於史無前例的道路建設、森林砍伐、土地清理和農業發展,以及全球化的旅遊和貿易,人類極易受到冠狀病毒等病原體的影響。然而,世界應對大範圍流行病的策略嚴重不足。從政治人物到公眾都把它當作災難來應對:我們坐等它們發生,並希望發生後能夠迅速研製出疫苗或藥物。即使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時候,各國仍然沒有研發出能夠針對2002-2003年SARS病毒的疫苗,以及針對愛滋病、寨卡病毒或一系列新出現的病原體的疫苗。
美國因素
東亞區域抗疫機制建設的最後難題是美國因素。川普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還積極構建美日印澳四邊合作機制,擴大與印尼、越南等國的安全夥伴合作,升溫美臺合作,全力推進在南海爭議問題上美國主導的話語權構建,全力打壓中國在西太平地區的地緣戰略影響。5月20日美國白宮公布的《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應對》報告,更是將「代表美國盟友的利益」和「帶領美國盟友與安全夥伴」共同應對中國,是美國涉華戰略方針的核心要點之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美兩國本應積極推進防疫合作,共同抗擊疫情。然而,以川普為首的美國右翼政治精英卻繼續堅持「冷戰」思維,試圖藉助疫情因素進一步推進美中「脫鉤」,迫使高科技產業的生產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轉移出中國。川普曾多次將新冠病毒稱之為「中國病毒」。美國不僅將新冠病毒作為對抗中國的抓手,還積極拉攏盟國對華施壓。日本首相安倍就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冠病毒的發源地有相當激烈的爭論。日本的立場是,新冠病毒是從中國武漢擴散到世界各地的。疫情初期,中日雙方互贈口罩等緊缺的醫療物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讓兩國人民間的好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安倍一反常態,這是美國在日本背後施壓,日本扛不住美國的壓力的選擇。東亞抗疫合作進程深化,必須妥善處理好「美國因素」。
隨著中國的高速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美國採取包括拉攏盟友在內的各種手段對中國實行遏制和打壓。中國對此一方面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經濟的內生性活力,把自己的路走穩走實,更不必隨著川普政府過度政治化、安全化中美經濟關係的節奏而動。尤其是在創造性和建設性地推進東亞區域進程問題上,很長時間內我們不可能「超越」
、或者「邊緣化」美國因素,而只能是在「接受」和「面對」美國因素的同事加強區域合作和團結。這更需要我們具有創新性的外交思維與行動的能力。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
(疫情特刊)2020年5月 總第十一期
排版 | 楊小琴
編輯 | 羅奧 周琛
執行主編 | 壽慧生
主編 | 黃靖 羅林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a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原標題:《專家視角 | 朱峰、武瓊:新冠疫情衝擊下東亞抗疫合作的機遇與挑戰(2020年5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