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是為實現,它是種愛的方式──《中央車站》的朵拉

2020-09-15 小北看世界

《中央車站》這部電影某種程度上是很有宗教情懷的,但它不是傳教電影,而是在講希望這件事。它的存在價值不在於被實現,而是希望能為你訴說你這一生的故事。它無論能否實現,它都讓你在路上,始終有路走。

朵拉跟那小男孩約書亞見面時,應該是在裡約的盛夏。你從畫面中只有感受到沸騰的氣溫,因此中央車站裡的擁擠,你幾乎可以聞到各種奔騰雜錯的氣味,人們急著被運往別處,也可以一眼看得出來,這偌大車站的人,衣著都不體面。人們不在意身上披掛的是什麼,來來往往的也沒有今日別出心裁打扮的餘裕,或者可以說,雖然外頭是大太陽,但中央車站裡的人像被日子塵灰浸過一樣,都有著被生活擠壓的面貌。

導演讓可以說是城市門面的大車站,先講了故事,這裡運載的不是一種固定的頻率,而是一種可能性。在那畫面裡,幾乎沒有衣冠楚楚的人經過其中,那跟炎熱沒有關係,那跟人的身子骨被際遇壓的影歪,或是眼神被磨了亮光有關。

朵拉幫人寫信的攤位在其中。她的眼神酣沉,偶爾閃點譏諷的亮光,如同莽原中的動物,只剩下發現獵物的睛光。她收錢為不認識字的人代寫如許願一般的信件,她跟著那城市都吞吐著人們極微小的心願,也像她心中的上帝一樣,從來不受理他們的心願。

她從來沒有幫人把信寄出去。她扮演著人們的上帝,平均五分鐘受理一個客人的許願,然後報復性地予以駁回或嗤笑。她在為自己殘缺的前半生求償。



但她很快發現她那點無聊的報復性竊喜,只能讓她得意幾秒,那些懷抱著希望的人還是不斷湧到她面前來。世界上有她取笑不完的希望,那些人在訴說要寄出的內容時眼神發亮,那是她心頭都早已枯竭的火焰。那樣人不值錢的地方,卻有那麼多心願仍如此擁擠的存在。她嘲笑完了這許多天真後,只是提醒自己連天真的能力都沒有。

而她也只剩下可嘲笑別人的小驕傲而已,非常乾癟。離開了為人寫信的攤位;離開了她自認扮演他人上帝的攤位。她馬上就像氣被抽乾的氣球打回原形,沒有力氣地緊抓著公車環,在擠得透不過氣的車廂裡,她裡外都被抽乾似的,如條魚在岸上喘息著,連想像海洋都失去原本線索的樣子。

這部電影完全不避諱國家貧窮的真相,拍出的裡約像沙丁魚湧出的罐頭,於是人死了也如沙丁魚消失一般,約書亞的母親上一刻還帶著他來寫信;表達想與前情人耶穌複合,下一刻就死在馬路上。孩子約書亞像是沒有社會體制接手般,他又回到中央車站等他媽媽。



這故事裡的政府都不存在一般,如朵拉形容他們的郵政是多麼不可靠,仿佛沒有收到信是常態、有少年偷竊了東西就直接被槍殺在路上。那的確是一個萬物如芻狗的世界,但太陽還是如此明亮;貧民區還是粉刷得如此鮮豔,讓人覺得打起精神與酣醉不醒是巴西這個國家同時擁有的兩個現實。

朵拉帶無依無靠的約書亞回家,之後又將他賣給人口販子。那個地方被稱為是上帝之城,但又像無父之城,貧富差距大到兒童被器官買賣、人口失蹤。那裡跟朵拉與約書亞一樣,習慣了父親的缺席,仿佛導演也在隱喻裡約像是個無神照看之城。

但另一方面,導演拍出了這裡的人對信仰的虔誠,無論希望是多麼像海上的泡沫,他們也還是追著不放。讓朵拉在良心過不去,終於帶約書亞上路找他父親後,你才發現與其說他們在找那位父親,還是他們終於有了目的地。人生不是像一般窮人既不能往前,也無法回頭的存在,而是真有人與地方可以去尋找。



導演以一趟尋父之旅,讓那位「爸爸」隨尋找而無所不在,也因為記憶不深,他有著各種不明確的形貌。兩人只憑著多年以前的地址上路,而兩人更都是在童年就失去了父親的人。朵拉在巴士上形容她父親總是醉的,在家是老大,在外面是鱉三,她同時舉了兩個巴士上的男人做比方。這部電影裡,父親像個巨大的命題,約書亞形容的父親是好木匠,充滿他想像中理想父親的形象,而朵拉則從對父親的幻滅中,一點點找回對父親曾有的渴望。

如果母親是個巨大的存在,那麼父親總是第一個讓你感到失望或抱持希望的人,他象徵著你對這社會的想像,而朵拉與約書亞兩個人其實都在找回與這外界的聯結。隨著約書亞因尋找對父親的期盼開始破滅,朵拉卻因此從怨恨父親到釋懷,甚至逐漸感到被人包容。

《中央車站》某種程度上是非常有宗教情懷的,但它不是傳教電影,而是在講愛這件事。「父親」是個根也是個希望的象徵,一路上,我們隨著他們的視角,看到了各種被生活壓迫的父親、酗酒到要賣房子的父親,他們在故事中是第一個被經濟打倒的人,有的挺過來,有的帶孩子搬到他方,各種爸爸象徵了各種際遇的不圓滿。

直到約書亞跟朵拉開始和諧相處,兩人開始互相依靠,到了一個小鎮,為了要籌措旅費,朵拉又臨時擺攤為人寫信。那一刻開始,朵拉不再為了嘲諷別人而寫,她真實地感受到那些人可能終生無法傳遞出去的愛,光是訴說希望的當下,人生就有了盼頭。



後來導演留了約書亞一家人都是聖經人名的伏筆,也讓父子的傳承是木匠(與聖經中耶穌的父親一樣),同時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果,讓約書亞父親留了一封信,預留了他可能回來,也可能始終回不來的結局。讓這故事所訴說的信仰的本質,不是信奉哪個宗教,而是你有個目標可追尋,不是物質上的追尋,是你可以更像自己所期盼的父親一點,無論他在不在都好,甚至可能把他想成是一個寫信攤的形象都好。


電影等於打破了父親的形象,而讓你走上成為他或尋找他的路上,無論真實生活上的他有沒有被打倒,都不妨礙你成為更好的「他」,這是你對他愛的實踐,而非他是否應了你的願。

希望從來都是屬于堅強人的,它八成已被折騰得很破爛了,它可能沒什麼實現的可能,但它能為你訴說你這一生的故事。希望不是屬於實現本身,而是它讓你在路上,永遠在啟程。

相關焦點

  • 豆瓣8.7《中央車站》:20多年前,它復興了巴西沒落的電影工業
    影片《中央車站》海報影片開始於裡約熱內盧人流如織的中央車站。退休女教師朵拉在這裡有一個小攤位,幫那些不識字的乘客們寫信。他來找朵拉,要求朵拉把母親的信還給自己,朵拉卻騙他說已經把信寄出去了。孩童的敏銳力讓約書亞知道朵拉在撒謊,可是他卻無能為力。無處可去的他每天睡在車站,時刻盯著朵拉,希望能夠找到寫給父親的信。混亂的車站中時刻都發生著搶劫和暴力,人們對此已經麻木,匆匆的腳步行走在水泥鑄就的鋼鐵牢籠中,獨自成行,互不相關,也成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巴西的一個極致縮影。
  • 《中央車站》,一部人性回歸與救贖的電影
    這是一部故事情節曲折,內涵豐富的公路電影,講述單身女朵拉幫助少年約書亞尋親,以及完成自己心靈的救贖的故事。影片質樸感人,被評為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它就是蜚聲世界影壇的巴西導演華特薩勒斯的作品《中央車站》。故事背景設定在巴西首都裡約,正是巴西從傳統農業國家向工業化過渡的時期。影片一開始就給人一種凌亂、沉重到透不過氣的視覺衝擊。
  • 《中央車站》| 介紹一下,這是最好的公路電影
    《中央車站》:它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範,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裡,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 耶穌在遠方——讓人落淚的電影《中央車站》影評
    但是電影的故事,是從中央車站出發,去尋找耶穌,這個耶穌不是在裡約熱內盧的高山上,而是在遠方。繁忙的中央車站,退休教師朵拉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坐在桌子後面,假裝認真地記錄著寫信人的口述內容,偶爾因為不耐煩瞥向遠方的目光透露著她慈祥背後的狡詐。大量的文盲,給朵拉帶來生意,認真聽取他們的口述之後,收了郵資,裝好信封,一筆生意就完成了。
  • 《中央車站》:溫情的公路片,在愛中自愈
    巴西名導沃爾特賽勒斯的成名作《中央車站》,滿目粗糲的拉美風光卻又四處洋溢著溫情的公路片。一輩子未嫁的老姑娘朵拉,以前是教師,退休後以給文盲代寫書信謀生。九歲的約書亞是朵拉的女顧客安娜的兒子,一直夢想著去遠方看從未謀面的父親。
  • 麥田電影院:《中央車站》巴西老女神情陷小正太
    對於家庭團圓的渴望與嚮往,則堅定著男孩回家的心,正因為愛和信念,這段路程上留下了兩人彌足珍貴的腳印。本期《麥田電影院》,我們用一道樸實而滿懷深情的筆墨,帶你解讀經典公路片《中央車站》,走進南美巴西,從裡約跨進內陸,體驗異域宗教的虔誠,用史詩般的畫面語言,詮釋著關乎一老一少愛的信念的力量,在行走和尋找的過程中,在對得到和失去的承受中,每個人都將懂得珍惜和原諒。
  • 最好看的電影《中央車站》:過客是完善你生命的人
    當第一次在中央車站樓梯口相逢時,我們佇立良久,卻未曾想過,會迎來這場命運的交集。」「親愛的,我的心裡只有你,我不在乎你的過去, 我愛你,你要在牢裡面安心改造,重新做人,我對你的感情永遠不會變,我等你出來。」一位頭髮灰白的中年胖女人邊流眼淚邊動情地說給另一個正在記錄她講話的老年女人聽。
  • 電影:《中央車站》被譽為全世界做好看的電影之一,不容錯過的佳片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各地影評家贊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之一。自首映於美國聖丹斯電影節後,便榮光裹身:
  • 從《中央車站》出發:65歲的老奶奶與9歲小男孩一同尋找父親與愛
    電影《中央車站》一開始的畫面,就呈現出幾個底層階級的人們,他們用口述的方式,給愛人或是背信棄義的人寫信。影片從一開始就闡明了一個主題:「你不管犯多大的錯誤都是值得寬恕的,我用我的愛來救贖你。」從他們淚流滿面的表情和充滿希望的眼神當中,都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這份愛的執著。《中央車站》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巴西,許多人是文盲,給親人寫信需要人代筆。女主人公朵拉就是一個代筆人,而主人公約書亞由媽媽領著在朵拉這裡給父親耶穌寫過兩封信。
  • 《中央車站》:向經典電影致敬
    電影主要講述了,在熙熙攘攘的裡約熱內盧中央車站,年過半百的朵拉,靠給文盲寫信維持生計,一塊錢代寫兩塊錢代寄,可更多的時候,她是一個撕掉 別人信件的「騙子」,生活的現實早已讓她不再相信這世上還有 能被回應的期待。而天真的孩子約書亞,近於挑畔的執著,非要讓她接受一個例外,他始終相信父親不是一個拋妻棄子的叛徒,並且堅持不懈地要找到自己的父親。
  • 巴西新電影十年代表作——《中央車站》
    也許你會想到熱情奔放的森巴舞,會想到香濃美味的咖啡,會想到如火如荼的足球比賽,還會想到海風般腥鹹的波薩諾瓦音樂……但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影片與巴西的一座知名火車站有關。這部影片於1998年拿下了第48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和最佳女主角獎,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評價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那麼就讓我們在中國與巴西聯邦共和國建交45周年之際,與《佳片有約》一同走進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裡約熱內盧,一同回顧這部感人至深的公路電影——《中央車站》。
  • 巴西《中央車站》當年迎來了金熊,電影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我愛看電影,巴西《中央車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影片講述了一個不太好的老女人朵拉在無奈機緣驅使下,幫助小男孩約書亞去東北部千辛萬苦尋找他沒見過面的父親的故事。這個車站,是巴西整個社會的縮影,從這裡出發,踏上尋找親人的的艱辛旅途。一路展現了巴西廣闊濃鬱的的社會畫卷,有著強烈鮮明的民族風貌。
  • 《中央車站》:豆瓣評分8.7,看懂那些觸動我們心弦的細節和意象
    冷漠、現實的退休教師朵拉,靠在中央車站代人寫信為生,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也來找朵拉寫信,但一出車站母性和心底的善意,驅使朵拉帶約書亞到邦吉蘇去找爸爸,旅途結束,約書亞回到親人身邊,朵拉也得到了救贖。 《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銀熊獎,奧斯卡金像最佳外語片獎,一幕幕感人溫暖的畫面,讓我們心裡湧出暖流,融化了附在臉上的冷漠神情。
  • 《中央車站》:豆瓣評分8.7,看懂那些觸動我們心弦的細節和意象
    這是巴西電影《中央車站》中的一幕,沃爾特·塞勒斯執導,巴西國寶級演員費爾蘭妲·蒙特內格羅和小演員奧利維拉主演,講述「尋找」和「救贖」的主題。 冷漠、現實的退休教師朵拉,靠在中央車站代人寫信為生,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也來找朵拉寫信,但一出車站,安娜就因車禍身亡。母性和心底的善意,驅使朵拉帶約書亞到邦吉蘇去找爸爸,旅途結束,約書亞回到親人身邊,朵拉也得到了救贖。
  • 《中央車站》:值得一看的經典公路電影
    電影的主角 一個是在裡約熱內盧中央車站為不識字的人寫信為生的老女人朵拉,還有一個被母親帶著來寫信尋父,母親卻意外身亡的 9 歲的約書亞。約書亞一心想尋找他素未謀面的爸爸,本來為人現實的朵拉在母性驅使下,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沿途幾經波折,但是兩個不合拍的人 卻越來越靠近。
  • 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講述著大人不懂的做事邏輯
    每個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我家的小寶貝也不例外,從最早的貝瓦兒歌,到小豬佩奇、超級飛俠、玩具醫生、汪汪隊立大功再到現在喜歡看的「愛探險的朵拉」。別的動畫片我沒太注意,最近和寶寶一起看「愛探險的朵拉」時發現,這部動畫片不僅適合寶寶看,大人們也可以從其中獲取一些營養。
  • 《中央車站》被世界人民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電影《中央車站》是一部具有巴西風格的劇情作品,其創作靈感是根據著名小說家卡黛爾的小說《破碎的四月》改編而成,該電影一經上映,不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並且還被譽為是一部能喚醒人間冷暖的一部溫暖佳作。這部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 電影《中央車站》劇本 (一) | 演員經紀匯.乾貨.影視劇本...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
  • 讓心找回缺失的那部分,《中央車站》:一個邪惡至善良的暖心故事
    在人來人往熱鬧擁擠的裡約熱內盧中央車站,一個名叫朵拉的老女人在那裡替不識字的人寫信,她的身材臃腫臉色灰白,那張常年不化妝的臉,頂著兩個疲憊的大眼袋,她顯然已經過了不惑的年齡,從她那簡樸的穿著可以看出,她的經濟一定很是拮据。
  • 豆瓣8.7,巴西電影《中央車站》:最怕是,爛人想做好事了
    中央車站,是裡約熱內盧最主要的火車站。朵拉,一個上了年紀的退休女教師。白天,她就在中央車站擺攤,替人寫信。直到有一天,一個叫約書亞的小男孩闖進了她的生活。故事,從這裡開始:《 中 央 車 站 》車站人來人往,魚龍混雜。只寫不寄一塊錢,幫忙寄信兩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