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性侵的女孩兒,最後都怎麼樣了?

2020-12-22 尚可得乎

文:尚可得乎#性侵#

生活,不止詩和遠方,更有當下的華實……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段子特別火,丈夫性侵了自己的11歲侄女,該原諒他嗎?

看完之後,整個人的三觀徹底的被顛覆了。我總覺得有些悲劇之所以會成為悲劇,正是因為有人變態,而身旁的人早已習慣了這種病態。

兒童遭性侵後,不僅身體,還有心靈更會遭受痛苦,這些兒童可能會面臨長期標籤化、汙名化、冷漠、誤解……最終無處容身,只能逃離社會。

他們是大家公認的幸福家庭,感覺非常老實,對人也都是樂呵呵。

雖然兩人夫妻生活十分不和諧,但也對女人言聽計從。所以對於丈夫吃喝,打遊戲,和看色情光碟這種變態嗜好,妻子也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直到有一天,兒子生病了,正碰上了表姐家11歲的侄女被送到自己家,妻子要在醫院裡照顧孩子,就留下了侄女和丈夫兩人單獨在家。

半夜的時候,突然接到了表姐的電話,累了一天,就讓老公去接電話了,電話那邊的咒罵和吼叫,總讓人隱隱的感覺到事情的嚴重。

帶著睡眼朦朧的眼睛,拉著丈夫詢問,那種躲避的眼神已經徹底暴露了,他吞吞吐吐的說,可能侄女覺得自己被欺負了,所以才哭哭鬧鬧吧。

回到家,女人抱著侄女,小心翼翼的追問,才只知道一小部分,「摸了她的上面和下面。」

事到如今,妻子還為他辯解說,平日裡的丈夫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所以才會經不起誘惑吧。

是啊,這不就是很多家庭面對女孩兒被性侵的態度嗎,都是親戚,所以總願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總以為她們不過只是個孩子而已,長大了可能就忘了,也總是對她們產生懷疑,小孩子的話未必都是真的。

這是其中的一起性侵案件,可絕不是最後一起,不知道這樣的悲劇還要發生多少,家長的「家醜不可外揚」的迂腐思想,對熟人「過分親暱」的忽視,都可能把孩子推向黑暗的深淵。

可是那些女孩兒,在年少時被性侵過,撕裂和摧毀的,絕不僅僅是對於愛情的渴望,甚至是對人性的絕望。

記得在那篇長長的帖子下面,有個網友評論說,「這不過是個故事而已,每個家庭都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這不是個故事,這是真實事件,如果事情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恐怕你無法就這樣算了吧!

很多人說,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小女孩兒不願意聲張,家庭也極力的掩蓋。

我突然想到10歲那年,在走到上學的路上時,遇到一個中年的大叔以「取暖」的名義,將手伸進女同學衣服中企圖猥褻,卻被碰巧路過的老奶奶制止。

這還只是一個沒有實質性的性侵,也許是年幼的我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也沒辦法坦然的告訴家裡人,畢竟這是意見無法啟齒的事情。

因為所有有關於「性」的一切,都是人們的言談中,都是禁忌。

我甚至很佩服這個11歲的女孩兒有勇氣向家裡人哭訴的心情,也為她以後的童年陰影感到擔憂。

不是每一個女孩兒,都如此幸運,在遇到危險時能抓住救命的稻草。也不是每一個姑娘,能在遇到性騷擾時,能及時止損。

可是啊,人們往往忽略了,那些幼年時遭受的性侵,將會對後來與異性的接觸產生莫大的關聯,甚至連親密關係可能都會有阻礙。

性侵的案例真的太多太多,也許當我敲打鍵盤寫下這些的時候,不知道又會有多少幼小的女孩兒將陷入永無天日的陰霾。

性侵這種事情,你永遠無法想像,有多麼日常?更不可思議的事,大部分實施性侵的卻恰恰是身邊親近的人。

就如同曾經網絡很火的「逃離鬼父」,故事的噁心程度讓人瞠目結舌,我甚至有種時時作嘔的感覺。

一個17歲的女孩兒匿名自爆,曾經被親生父親性侵了長達4年,甚至媽媽和奶奶全都知曉,卻無一人制止,所有的人都勸女孩兒要忍耐。

父親的惡語相向,媽媽和奶奶的極力勸解,畢竟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所以一定不能報警,簡直是喪心病狂,令人髮指!

真的無法看下去,真相永遠比謊言更殘酷,我無法接受。不僅想罵那個喪盡天良的父親,甚至對一味縱容的母親更加痛恨。

世間的禽獸太多,可是生活在禽獸的蹂躪之下,哪裡還有家呢?

我們無法喚醒那些喪失良知的畜生,所以只能勸解受害人,被性侵併不是一件丟臉的事,但一定要及時止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好自己。

記得在開庭的時候,女孩兒被迫選擇了原諒,準備撤訴,在希望徹底破滅的最後一刻,開庭的法官說:被害人可以選擇諒解,但是法律不能。

忘記了會有多少人的心靈再次被振奮,那些受過磨難的心靈終將再一次被這個還有溫暖的社會所慰藉。

作為一個旁觀者,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在諸如性侵、出軌、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傳統家庭道德綁架等一系列的扭曲病態的事件中。

人們(並且有一部分女性)總是站在制高點指責受害的女性,丈夫出軌妻子應該為了孩子忍耐,女孩遭到性侵可能是她自己不檢點,嫁了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男人自認倒黴……

難道僅僅因為是傳統告訴了她們如此的是與非觀?我始終不敢苟同。

這個時代女性和男性同樣的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女性同樣能自立自律。

這樣的悲劇背後,更多的是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留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如果具備完善的「安全網」,這些悲劇可能就會減少。

無論是「不懂法」還是「不守法」,無論是「膽大包天」還是「無知者無畏」,猥褻兒童的行為都是法律和道德所不能容忍的。

你要相信,正義或許會遲到,但遲早會降臨。

相關焦點

  • 《安家》:那些被原生家庭拋棄的女孩兒,最後都怎麼樣了?
    其實,她沒有名牌衣服,沒有名牌包包,每天穿著工作服,甚至連一條自己喜歡的絲巾都捨不得買房似錦是房家老四,當年潘貴雨生下她後發現又是個女孩兒,就打算把她丟到井裡不同的是蘇明玉「剛」很多,20歲的年紀就與這個給她帶來痛苦的原生家庭劃清界限,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成為了女強人,反過頭來用鈔票甩了那些人一臉,看著還是讓人拍手叫好的。而房似錦相比之下就懦弱了許多,她從小就不被媽媽疼愛,姐姐弟弟們更是誰都可以欺負她,長大之後還一直被「螞蝗」一樣的媽媽和弟弟追著「吸血」,不知什麼時候是個盡頭。
  • 章文性侵事件:強姦那些女孩的,不僅僅是人渣
    話題有關於性侵,而性侵案件的男主角,先是「知名公益人」雷闖被爆對實習生和女員工性騷擾。再是環保人士馮永鋒,在他們還在據理力爭的時候,一篇名為《章文,停止你的侵害!!!》一文又掀起軒然大波。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人揭竿而起,眾人都站起來呼應。由此帶出了蔣方舟和易小荷被章文騷擾的經歷。
  • 網曝楊冪被灌醉遭性侵 揭秘慘遭淫魔性侵的美豔女星
    原標題:網曝楊冪被灌醉遭性侵 揭秘慘遭淫魔性侵的美豔女星    在娛樂圈,女星楊冪可算得上是炙手可熱的花旦,憑藉美豔容貌跟性感身材成為無數網友心中的夢中情人。近日,有網友爆料楊冪的走紅並非一帆風順,也曾遭遇潛規則、襲胸、被灌醉性侵等。   據網友曝料,楊冪是在北京某酒吧被人灌醉後遭到性侵,根據網友曝料稱楊冪是拍攝《孤島驚魂》影片殺青後,被導演灌醉後遭性侵。據知情人士透露,此事件都是媒體謠傳,把一個簡單的醉酒照片捕風捉影成遭到性侵實屬無聊,但是一直以來楊冪本人沒有進行任何回應。
  • 講兒童性侵的《嘉年華》獲金馬獎,感謝她們為那些未能發出聲音的孩子們發了聲
    (點擊閱讀: 關於少女性侵案,這部豆瓣8.1分的國產片勝在不止是破案 / 為什麼那些侵犯未成年人的禽獸,這麼猖狂還得不到懲罰?)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7分,基本可以確定國產電影年度前五的位置了。導演文晏在獲獎感言裡說:「這部電影裡的兒童性侵,不僅是中國的故事,也是全世界正在發生的故事。」她還感謝了兩個小女主角,「文淇只看了她那一半的劇本,周美君完全沒有看劇本,她們兩個都是天才。雖然她們還都不能完全理解這個電影,但是要感謝她們,為那些沒有發出聲音的孩子們發出了聲音。
  • 性侵不斷曝光 | 女孩兒,你勇敢站出來的姿態,帥極了
    對於那些勇於站出來曝光性侵的女性,遇言姐想說,姑娘們,幹得漂亮!——遇言姐昨天,遇言姐媒體圈的微信群炸了。一晚上大家傳了上千條留言,都在談論章文性侵的事情。不僅如此,有兩位姑娘談及章文也曾摸過她們的身體。沒錯,說的就是你,章文,你來告我吧。
  • 被性侵那天,你穿了什麼衣服?痛心的回答:校服、襯衫、運動衣
    最近隨著「鮑某明性侵養女案」鬧得沸沸揚揚,「性侵」這個經久不衰的罪惡主題又被提到了明面上。而我們在這場紛爭中看到的不只是性侵這個罪惡本身,還有那些更令人心寒的「受害者有罪論」。還有一個經歷過三次性侵的女孩兒,5歲時穿的小裙子,最普通不過的牛仔褲長褲和T恤,一件吊帶裙。而赫然在列的警服更讓人震驚。
  • 《偽戀》中的那些女孩最後都怎麼樣了?
    大家都會很好奇樂最後選擇了誰,這點在小編個人看來與大老師有點相似,但不同的是偽戀暗示的更明顯。在漫畫的結局中那些樂身邊的女孩後來都怎麼樣了呢?就讓小編帶大家看看吧。小野寺春小春是小咲的妹妹,因開學第一天被小混混糾纏後被一條樂解救,但沒看清樂的臉。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位白馬王子在小春的心中不斷美化,但後來小春知道了那位白馬王子就是姐姐喜歡的一條樂。
  • 那些坐過牢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那時我就在想,既然人家都能屈尊就駕地來坐牢,我又沒這麼出名,也沒這麼有錢,憑什麼就不能坐牢了?怎麼就不能夠承受坐牢的痛苦了?當然,坐過牢的女人很少,劉曉慶是第一個敢光明正大說自己坐過牢的女人。她的婚姻起起落落,但也算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很多男人願意為她傾其所有的。可現實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坐過牢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林奕含被性侵自殺:那些被父母培育出的完美小孩,長大後怎麼樣了?
    林奕含在13歲時遭遇家教老師性侵,因此得了嚴重的憂鬱症,不堪精神折磨的她將自己被侵害、性虐待的經歷寫成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在小說裡,林奕含把自己的經歷放在了故事中的四個女孩身上。林奕含自殺前8天,曾接受過媒體的訪問。視頻中的她長相清純甜美,像極了奶茶妹妹,只不過她是完全素顏的。
  • 那些長期喝飲料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做好心理準備再看……
    都說長期喝飲料不好,到底怎麼不好,好像也沒人能說得出?那麼,如果長期喝含糖飲料,最後都怎麼樣了?有一位網絡博主為了探究含糖飲料對於身體的影響,於是他拿自己做了個實驗:在不改變生活習慣、飲食不改變的情況下,每天喝3罐可樂(335ml),堅持15天,看看會怎麼樣?1. 第8天,開始長痘痘了在每天3罐可樂,連續喝了8天,共24罐可樂後,由於過多的糖分攝入增加,他臉色開始長痘痘。2.
  • 現在就告白:女孩兒愛撒嬌,吃火龍果都要男友幫忙剔籽兒!
    這看上去又緊張又搞笑的氣氛,把嘉賓老師們都逗笑了。「你今天真的是太浪漫了,我真的是感動的快哭了。你要是每天都這麼浪漫,該多好啊!」女生坐下後感嘆地說道,說完,女生看著男生切完牛排後說道:「你切好啦?切好了,你知道該怎麼樣吧?」「你自己不會動嗎?」男生反問道。
  • 「推薦」關於性侵、猥褻、強暴的十部電影
    星期五言: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那些伴隨其被揭露出來的性侵、猥褻、強暴事件也越發多了起來——從教授跟學生,到領導與下屬,再到長輩跟小輩……什麼尺度的都有!我想但凡有點客觀性以及辯證邏輯思維的人都不難發現這類性侵事件的幾個通性和特點:1、事件的雙方(指被害、施害方)基本上都是權利、力量、社會階層不對等的2、事件的發生本跟性別關係不大,那些男人(男孩)被性侵、施暴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重點在權利身份的不對等上而不是性別的不對等上
  • 從四歲開始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外祖母性侵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整個劇情裡,具瑞鎮和羅彬的記憶並不共享,而他們能夠一致對應同一個生活環境的解決方式是,具瑞鎮在家裡裝了攝像,當他們人格切換了之後,就會查看人格切換之前錄像裡都發生了些什麼。每當他無力承受這些事實,內心就會分離出一部分自我,用分離出的這部分自我,承受那些他自己不能承受的事實,並且認為那不是他自己。多重人格的人身上,他們的每一次分離自我,都是一種自我保護,都是一種自我逃避,都是一種自我救瀆。多重人格的產生,與童年創傷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
  • 《像小朵一樣》中的那些女孩兒
    《像小朵一樣》中的那些女孩兒《像小朵一樣》是一部中國本土男女情事的生活劇,它溫馨、醇厚、矛盾不斷,以獨特和精準的生活細節來構成故事的動力和張力。《像小朵一樣》中飾演麥母,一向對林小朵心存芥蒂的麥媽媽,最後也改變了當初對她的苛刻態度,大方地接受了這個小胡同裡長大的兒媳婦。作者:默默三鼎
  • 那些當「情人」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三個過來人的經歷告訴你
    那些當「情人」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三個過來人的經歷告訴你圖片來源於網絡@匿名女士,33歲。每次發生關係以後他都承諾我一樣的話,可是最終也沒有兌現。我後來還是默默離開了,這樣的愛情我再也等不下去。」圖片來源於網絡結語: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女人都對婚姻有著美好的期盼,婚姻來自於愛情,因此她們期盼著愛情。可是大多數女人卻為了愛情背叛了自己,最後才發現自己執著等待的,一直守候的,不過都是一場溫柔的騙局。
  • 那些一眼萬年的愛情,到最後都怎麼樣了?
    愛情是一個美好又令人嚮往的名詞,我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一直都渴望得到真愛,但當年因為愛結婚的人,到最後都怎麼樣了?不禁讓人讓人唏噓,他們結合時一定是相愛的,可是婚後要面對的問題和戀愛時完全不一樣,結婚前能體諒對方的問題,結婚後都被放大了無數倍,有人能慢慢化解,有人只能選擇分離。
  • 我敬佩那些「賀梅」女孩兒們,人和植物一樣,土壤合適才能茁壯
    明明都是一根藤上開出的花,中年以後的境遇卻大相逕庭,我沒辦法評價賀蘭生活的到底是否幸福,但我知道讓大部分女性去過那種生活都是不願意的。 我口中的「賀梅」女孩兒,並非指賀梅一人。而是指思維模式、觀念和追求,已經超越自身出生環境,而又不存在強大外力可以幫助其匹配合適新環境情況下,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或手段敢於衝出重圍在新環境裡找尋自己生存之地的女孩兒。 從大範圍上來講,鄧文迪也是屬於這類「賀梅」女孩兒,只是一直以來大家對鄧文迪的做法爭論頗多,而一般人也難以企及那個高度。自然,賀梅的例子更為接地氣,畢竟都是普通人的影子。
  • 那些沒有結婚的女人,最後都過得怎麼樣了?
    即使兩個人最後分開了,也會在心裡留下很深的傷害,甚至對婚姻充滿了恐懼。但這只是一部分人,婚姻幸福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無可厚非的是,婚姻的選擇決定了自己的下半生的幸福。那如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伴侶,一直單身的女人最後生活的怎麼樣呢?小編帶大家來看看身邊的例子吧。1:江女士,六十四歲。小編當地也有位單身女性,60多快70歲了。
  • 《大贏家》:那些一絲不苟活著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尤其當羊群效應出現,大部人都隨波逐流,喪失個性,認真的你反倒成了異類,受到眾人的排擠。譬如學生時代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嘲諷,那些在角落默默啃讀書本的優等生的努力,再等到進入職場,從眾心理的弊端就凸顯的更為明顯,生怕吃虧就多摸魚、受到鼓動就腦子一熱去辭職...結果多是得不償失。
  • 那些先斬後奏養貓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題圖:《流浪貓鮑勃》 那些先斬後奏養貓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知乎君有話說: 關於此類故事,大家最想看的肯定是「真香」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