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皆沾泥 鱗鱗居大廈——藍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掠影

2020-12-23 今日永州

1000年前,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寫下著名的五言絕句《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深刻揭示封建時代勞苦大眾無房可居的苦難。如今,在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指引下,藍山縣大山裡的貧困戶卻豪情滿懷地告別貧窮,搬出大山,搬出新天地,搬出新生活,搬出新氣象……

藍山,一方神奇的土地,人稱「楚尾粵頭」;藍山人,曾引領風氣之先,是永州市乃至湖南省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所有扶貧舉措中難度最大,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藍山人迎難而上,奮勇當先,勇創佳績,書寫傳奇。

藍山大洞的梨花遐邇聞名,藍山梨花節飲譽省內外。連日來,記者行走三藍大地,搬遷脫貧、創業致富、奮發有為、戰天鬥地的精彩故事和感人場景就像那盛開的大洞梨花,爭奇鬥豔,芬芳四溢。

梨花朵朵惹人愛,採擷幾朵存起來……

先行的力量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為抓好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縣委書記秦志軍、縣長魏和勝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討論研究和部署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何江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有餘每月召開一次調度會,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縣聯席辦、縣政府督查室每周一調度,半月一通報,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和項目建設。

為紮實推動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縣政府與各鄉鎮、縣直各有關單位層層籤訂責任狀,制定了《藍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方案》,明確了責任主體、項目業主,細化了發改、扶貧等28個部門和鄉鎮的責任,構建了「縣級領導掛帥、部門配合、鄉鎮主抓、農民主體」聯動推進工作機制。

藍山縣在全省率先啟動集中安置點建設,2016-2018年三年間,建設了大橋、縣城、漿洞、新圩、土市5個安置點,563戶2403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提前兩年完成任務,超計劃完成125人。省、市易地扶貧搬遷聯席辦對藍山開工早、進展快、管理嚴的做法分別予以報導和肯定。土市集中安置點、新圩集中安置點、漿洞集中安置點已經成為駐地鄉鎮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新村;大橋集中安置點、縣城集中安置點獲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點讚;縣城集中安置點已經成為縣城的標杆小區。

更為可貴的是,藍山精心書寫後半篇文章,成功做到了後續幫扶措施全覆蓋,圓滿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貧搬遷目標。

——壯大扶貧車間。該縣對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興辦扶貧車間的企業,發放場租、水電費補貼和就業服務補貼,優先辦理創業擔保貸款,並對每名貧困戶就業人員每年發放3000元培訓費補貼,扶持扶貧車間建設,並做大做強。現已建設4個扶貧車間。

——發展立體農業。借鑑山東、遼寧經驗,縣城集中安置點與北京沙幫智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合作,興建現代立體生態農業產業園,很好地解決了安置戶的基本生活所需蔬菜、瓜果等。漿洞、土市、新圩安置點積極推進立體蔬菜大棚建設。

——幫助解決就業。該縣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等貧困戶就業扶持力度,對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的企業發放培訓費,就業服務部門按人頭每月發放1600元,企業再補貼600元,培訓補貼直接發放到員工,持續到今年6月底,保障貧困戶培訓期間穩定增收。目前,該縣園區企業已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該縣還對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人數較多的園區企業認定為就業扶貧愛心單位,每家發放獎補資金10萬元,鼓勵企業向貧困戶敞開就業大門。全縣評定省市就業扶貧愛心單位5家,帶動貧困戶就業300餘人。

兩個養蜂人

「古往今來第一舉,新語哲欣潤萬家。」2018年12月,盤鄧華從漿洞鄉茶源坪村搬入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新居時,撰寫並貼上這樣一副氣勢磅礴的對聯,盛讚易地扶貧搬遷「第一舉」,歌頌習近平總書記領導的精準扶貧「潤萬家」。

記者走進盤鄧華的新居,只見四室兩廳一廚兩衛的住房顯得寬敞大氣、整潔明亮,家具、電器一應俱全、擺設井井有條……

「沒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就由山裡人變成了城裡人。感謝黨的扶貧政策好啊!」盤鄧華一臉燦爛,笑聲爽朗,「我們所住的集中安置點是縣城的黃金地段,地處金石路旁,讓不少城裡人豔羨不已。這裡規劃好、配套好、設計好。真是好上加好!」

記者沒想到農民盤鄧華竟然滿腹經綸、口吐蓮花,忙問具體好在哪些細節。

「這裡原是一塊荒地,也是可做房地產開發的寶地。政府捨得本,把藍山最大的扶貧安置點與毛俊水庫移民安置點、保障性住房『三點一片』統籌建設,周圍配套了學校、市場、醫院、政務中心等。」盤鄧華說,安置點規劃很周全,容積率、綠化率都讓人滿意;戶型設計科學,採光透風都好。我這套125平方米的住房雖在一樓,但設計得很好,樓層高,光線好,我十分滿意。

他告訴記者,他搬遷前住在距離鄉鎮20公裡大山裡,條件艱苦,路不通,電不同,喝山泉水。家庭負擔又重,父親患有直腸癌,兩個孩子在讀書,想砍根樹子賣,卻沒有力氣背到鎮裡……搬進安置點後,生活與過去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現在,他和妻子經政府有關部門培訓和推薦,都在安置點對面的工業園裡的工廠上班。我原先在山裡曾養過蜂,那時是為了謀生,但我現在不想丟了這手藝,也養養蜂,權當一種副業、一種愛好、一種休閒。

與盤鄧華不同,餘篩萬是土市鎮新安村村民,原來住在半山腰裡。他一個妹妹、兩個弟弟。父親死得早,他便過早地挑起家庭重負,一直在東莞的廠子打工。因為家裡窮,他一直找不到對象。去年,土市異地扶貧安置點建好後,他回家搬入安置點的新居。今年,他跟雲南的一個朋友學著養蜂,並很快入了道,且小有收穫。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曾慶仁對餘篩萬養蜂讚賞有加,他說,餘篩萬把養蜂作為一種創業,非常執著,非常痴迷,駐村扶貧工作隊為支持他創業,送了他20多個蜂箱。

如今,餘篩萬已經擁有40個蜂箱。他介紹道,一個蜂箱一年能產9斤野蜂蜜,現在的市場價為120元/斤,可年入43200元。他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再增加40個蜂箱,增加一倍的年收入。至於配偶問題,已經42歲的他,依然充滿著期待,就像蜜蜂期待花朵……

盤鄧華與餘篩萬,兩個養蜂人。不同的是:一個養蜂休閒,一個養蜂創業;共同的是:他們搬遷後,已然徹底告別了過往的生活境遇,開啟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扶瑤食膳」

3排灰牆藍瓦平房整齊排列著,光鮮氣派,初夏的陽光照射下來,房屋更顯得格外耀眼。上方,天空湛藍,白雲悠悠;對面,群山逶迤,滿目青翠;腳下,溪水潺潺,菜苗青青,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一陣涼涼的山風拂過,頓覺神清氣爽,豪情升騰……

這就是大源村,大橋瑤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原住在大山深處的大衝村整村搬到了此處。三年前,貧困瑤民馮小嫦和同村的36貧困戶143人一起搬進新建的安置房。

「原來住在山裡,那個苦呀,至今提起都有些心痛。」馮小嫦憶往昔,淚眼婆娑,「山高,坡陡,少平地,幾乎沒有耕地。靠種些杉木和藥材為生,但村子離鄉政府、離集鎮又遠得很,有二三十公裡山路。但外出只有一條土山路,汽車進不來,賣杉木和藥材好難的。所以,我們哪怕累死也沒用,還是一個字,窮!」

「小孩讀書、老人看病更不方便了。」村主任趙遠蘭接過話茬,說起村民出行的難處。村民每半個月去集鎮趕一回圩,買好備足半個月的生活必需品。有摩託還可顛簸著摩託來回,沒摩託只有用雙腳丈量大地。這樣一個來回,得要用上一天的時間。而且,住在深山裡,大家各處一個山頭,看到屋走到哭。互相串個門、吃個飯,得走半天山路,轉一個彎,上一個嶺,下一個坡……

正是因為大山裡的條件差、家裡窮、住土坯房,馮小嫦的大兒媳婦早在2011年就離家出走了。

「我做夢也想到,我這輩子還能走出大山和土屋,搬進鄰近鄉政府的安置點的新房。」今年62歲馮小嫦說今朝,興味盎然,「搬進安置點後,門前喜鵲叫,屋裡喜事到,而且喜事不斷。」

她至今記憶猶新——

2017年6月15日,她一家人高高興興搬入新居,從此過上了與搬家前完全不一樣的新生活。這裡到集鎮只有10分鐘路程,周邊配套了菜市場、超市、銀行、衛生院、派出所、幼兒園、學校、理髮店、快遞代收點,孫子孫女上下學有校車接送……

2018年6月29日,省委書記杜家毫走進了馮小嫦的新家,親切地問她,搬出來好不好?她開心地回答,搬出來後呀,交通方便出行好,老人就醫好、小孩上學好,什麼都比以前好,連做夢都笑醒了。杜家毫問她還有什麼要求,她答道,38歲的大兒子馮海波在外地務工做廚師10多年,很想開辦一個農家樂,杜家毫當場表示支持,並囑託當地幹部按政策給予幫扶。

2018年10月29日,馮小嫦大兒子馮海波經營的農家樂開業。農家樂就在安置點,是一棟極富瑤族風情的二層木樓。馮小嫦、馮海波都覺得,瑤家美食多,應把瑤家美食做大做強,不僅致富自家,還要奉獻社會;這農家樂的開辦,是黨和政府悉心關懷和大力幫扶的結果,應該銘記於心。所以,農家樂取名「扶瑤食膳」。 「扶瑤食膳」開業後,已經辭掉外地工作的馮海波與新媳婦專心經營這家瑤家土菜館,生意越來越紅火。今年,馮海波又購置了一臺新餐車,開展上門服務業務,可根據鄉親要求,辦流動「扶瑤食膳」宴席……

「現在什麼都好了,我們搬了新房,兒子又圓了開店夢。只是我做過乳腺癌手術,對店子幫不上什麼大忙,只能做點小事,偶爾也去就在安置點的扶貧車間做做事,賺點小錢。」馮小嫦無限感慨地說。

「扶瑤食膳,前景無限。」大橋瑤族鄉黨委副書記牛羊群有感而發。

安置點裡的扶貧車間

37歲的馮卯生一定不會想到,他僅用半年時間,就將他創辦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的扶貧車間——富源藤椅加工廠,帶出了一支80多人的藤編隊伍,讓這麼多的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1983年農曆正月,馮卯生出生在匯源瑤族鄉湘藍村的一間土坯房裡。因為家裡窮、父親多病,馮卯生小學沒讀完便輟學了。2006年至2019年,他連續14年在杭州市蕭山區務工,給人編藤椅、看貨,因為文化程度低,在那個富地方僅領著每月3500元的低工資。他只是每年逢年過節才回到他那貧窮家鄉。2013年,他那間土坯房因年久失修和雨水過多,倒塌了。他便成了一個沒有家的人,之後回鄉過年,只得寄住哥哥家裡。

2018年12月,命運多舛的馮卯生和母親搬入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馮卯生在安置點看到,一些帶小孩的婦女和年齡偏大的人員比較閒,馮卯生便想利用自己10多年編藤務工經驗,依靠縣裡的幫扶政策,創辦一個扶貧車間,吸納鄉親就業。這一想法得到他的堂哥馮學清、叔父馮富成支持,三人湊了12萬餘元,並聯繫廣東佛山一家編藤企業,合作開展來料加工。

萬事俱備,就差場地。馮卯生一定沒有想到,藤椅加工廠會給他「編」出全新生活。他更不會料到,他尋場地會尋上一個新「知音」。這個新「知音」就是縣異地扶貧搬遷聯席辦主任陳龍。

今年3月10日,馮卯生找到陳龍,就說,集中安置點旁的那家玩具廠停工了,能不能租給他,辦個扶貧車間,並講述了自己經歷和辦藤椅加工廠的打算。不想,陳龍眼睛一亮,說這是好事,應當優惠。翌日,陳龍給常務副縣長何江鴻匯報這一情況。12日,何江鴻來到安置點現場辦公,與馮卯生敲定扶貧車間之事。但原玩具廠老闆轉念一想,又不願搬走騰房。陳龍便多方協調,終於勸動原玩具廠老闆同意搬走。於是,玩具廠搬出、藤椅廠搬進雙管齊下,同時進行。3月18日,馮卯生的藤椅加工扶貧車間順利開張。

藤椅銷售前景看好,且其製作是任何機器都替代不了的,這恰恰正是吸納就業好途徑。針對扶貧車間務工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技能偏低的問題,馮卯生將藤編技藝逐一分解,不厭其煩進行講解和動作示範。為照顧年長者和殘疾人,他給他們只安排一些相對簡單的活。貧困戶盤玉梅從荊竹瑤族鄉凌江河村搬遷而來,非常珍惜在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學得很快。她說,在這裡,她一天能賺70多元。

「今年已外發4批貨,主要出口俄羅斯、巴基斯坦、韓國等國。」馮卯生介紹,除去各項成本,扶貧車間近7成利潤都發給了務工的鄉親。最近,他又談妥了一個新的合作夥伴,是浙江金華的公司。到時,扶貧插件的就業可增加到150人。

藤椅廠開張了、賺錢了,但陳龍並未撒手不管,他主動為馮卯生進行一系列策劃,如辦公區、展示區、加工區、成品區等的系列規劃。

陳龍,藍山不少人都說他是個「怪」人。或問,其何怪之有?

——怪在他放棄高薪,回到藍山。陳龍原在珠海等地作會議會展策劃設計,月薪5萬元,他在珠海有車有房有門面有投資實體股份,工作輕鬆,生活滋潤。卻在2018年初回到藍山,領著2300元的月工資,奔波在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線。

——怪在他忙上忙下,不分晝夜。陳龍像個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忙著易地搬遷之事。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旁邊的保障性住房深夜還在施工,搬遷戶打來電話訴苦,他便半夜三更趕到現場協調;安置點要海選業主委員會,他要趕去「陪選」「指導」;有住戶房間漏水了,找到他,請他幫忙解決;有貧困戶要自主創業創業,要他前往策劃規劃、出主意想辦法。

——怪在他全力以赴,樂此不疲。陳龍「私車公用」,經常開著私家車,往返單位與各個安置點;他的手機成天響著,基本上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但他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他的妻子說他「富了別人,窮了自己」。

……

對此,藍山縣發改局局長廖培旺這樣評價陳龍,其實,說怪也不怪。陳龍只是一個縮影,全縣投身易地扶貧搬遷事業工作人員的一個縮影;陳龍也是一種寫照,我們眾多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人員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善哉斯言! 我們向全體投身易地扶貧搬遷事業的工作人員致敬!

我們向那種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致敬!

相關焦點

  • 易扶搬遷圓了安居夢——婁底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之三(冷水江篇)
    —婁底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之三(冷水江篇)記者 李愛軍 通訊員 楊紋漪 餘宏2016年以來,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易扶搬遷安置住房建設201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801戶2886人全部入住。
  • 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銅仁 「四安家園」助搬遷...
    12月27日,銅仁市舉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暨銅仁創建「四安家園」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黔東獻良策,就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如何讓搬遷群眾實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易地扶貧搬遷中務實忠誠的發展改革人
    一、講政治、善學習,牢記使命擔當由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性強,作為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牽頭單位負責人,符永衛同志始終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部署要求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抓手,自覺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認真履行工作職責。
  • 左志鋒:楓林街道向榮村調研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工作
    左志鋒在向榮村對照易地扶貧搬遷花名冊,一一詢問開展進度左志鋒實地走訪拆舊復墾戶左志鋒實地走訪拆舊復墾戶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1日訊(通訊員 陳科)5月19日,縣委副書記、縣長左志鋒到楓林街道向榮村調研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工作。
  • 既抗疫情又戰貧——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雙戰」紀實
    社區負責人鄧風翔介紹,在縣委、縣政府復工復產政策支持和傾力幫助下,扶貧車間於2月10日復工復產,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戶員工全部到崗。 「統籌兼顧兩手抓,雙手作戰兩手硬。」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聯席辦主任田敏說,懷化堅持易地扶貧搬遷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後續幫扶決勝戰同步展開,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以「三個全覆蓋」奪取「雙戰雙勝」。
  • 中國人民大學調研組赴會澤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受國務院扶貧辦委託,8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講師餘嘉玲帶隊赴會澤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榮祥出席調研座談會並作工作介紹。餘嘉玲說,調研組一行主要的目的,就是關注會澤縣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深入掌握搬遷群眾搬遷後就業、就學、就醫和社區融入等情況,了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形成報告上交國務院扶貧辦。孫榮祥介紹了會澤縣情、脫貧攻堅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情況。
  • 喜看雲南紅河縣龍安易地扶貧搬遷點
    喜看雲南紅河縣龍安易地扶貧搬遷點 供圖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雲南紅河縣這個集「老、邊、少、貧」於一體的地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該縣各鄉鎮各族群眾的衣食住行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特別是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上反映出了群眾的滿意度。位於紅河縣西北部的車古鄉,就是這樣一個鄉鎮。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冷水江: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精品」安置小區
    7月3日,在湖南省冷水江市黃泥集中安置小區的搬遷戶李麗嬌,育有一兒一女,就在安置小區樓下的扶貧車間就業,說起現在的生活一臉的幸福。冷水江市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與美麗鄉村相結合,在總體布局上實用美觀、整齊統一、布局協調,公共服務完善,各類設施齊全,環境乾淨整潔,既宜居又風景宜人,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儘快融入城鎮生活。
  • 湖北竹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的「精細」故事
    新華社武漢11月2日電題:湖北竹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的「精細」故事新華社記者黎昌政、李偉一座座青瓦土牆房,門前雞冠花迎風怒放,村中溪水匯涓成流,沿著蜿蜒的青山峽谷流淌。深秋時節,走進鄂西北十堰市竹谿縣泉溪鎮石板河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處處皆美景,人人笑滿面。
  • 甕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熱議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
    銀盞鎮江口壩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集中觀看直播,聆聽新年賀詞。當天晚上,銀盞鎮江口壩社區的幹部及搬遷群眾便早早的守候在社區會議室的電視機前,等待著聆聽習近平主席2020年的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裡回顧了過去一年我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展望新一年的重點工作。
  • 桐梓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領不動產登記證
    12月18日,桐梓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證首發儀式在楚米鎮馬元巖社區舉行,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領到不動產登記證,標誌著他們所居住的「幸福房」有了一份產權保障。儀式上,搬遷群眾依次上臺,籤字、按手印、領取不動產登記證,領到證書的搬遷群眾,個個喜笑顏開,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拿到這個紅本本特別的高興,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希望能像這個紅燈燈一樣越過越紅火。」領到不動產權證的搬遷群眾李德偉興奮地說道。
  • 跨出深山去 幸福萬年長——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共有64710戶293569人喻倩一樣,搬出大山「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
    2016年,羅應和一家成為惠水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村24戶109人一同搬進了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現在孩子上學走路5分鐘就到了!社區還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專門輔導孩子們做家庭作業,孩子成績進步了不少,這是我作為家長最開心的事兒!」   易地扶貧搬遷,讓一些貧困家庭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
  •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人口達1000萬人 超三峽移民8倍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nbsp&nbsp&nbsp&nbsp「『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是1000萬人,要在五年內完成,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
  • 渝論場|25.2萬人「壯闊大遷徙」——重慶易地扶貧搬遷破局有道
    潤溪鄉櫻桃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位於彭水縣潤溪鄉櫻桃村1組,共安置貧困人口11戶40人。資料圖25.2萬人,一步跨入新生活。再見,窮山窩!再見,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重慶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新聞發布會22日舉行。
  • 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困難群眾——共享團圓 喜迎新春
    春節臨近,開陽縣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高掛的紅燈籠、嶄新的春聯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元月20日,由東湖社區聯合中國建設銀行開陽支行共同舉辦的「同吃年夜飯、歡喜過新年」活動在這裡舉行。開陽縣委副書記童祖強、副縣長段紅蓮出席活動,向搬遷群眾送去新春的問候與祝福,並與300餘名搬遷群眾歡聚一堂,同吃團圓年飯,共度一個熱鬧歡樂的別樣新年。受縣委書記王啟雲,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仕勇的委託,童祖強致新年賀詞。
  • 雲南金平: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千方百計挪「窮窩」
    看邊陲大地,一個個新村依山傍水而建,一棟棟家園裝點著綠水青山,千家萬戶困難群眾實現了心嚮往之的住房夢,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於脫貧攻堅工作的豐碩成果。 要決勝脫貧攻堅,最根本的問題是破解群眾居住和生產生活難題,這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始終遵循的一個原則。 大寨鄉箐口村危房改造 2016年前,金平縣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還十分落後,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居住分散、產業發展難度大。
  •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2020-09-03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